尔道自建释经灵修
良友电台、建道神学院合作推出
欢迎到良友圣经学院网站收听最新每日灵修
传道书
良友电台、建道神学院合作推出
欢迎到良友圣经学院网站收听最新每日灵修
传道书
作者:谢慧儿博士
传1:1—2
1 在耶路撒冷作王、大卫的儿子、传道者的言语。2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在旧约的书卷中,传道书不算很长,一共才只有十二章,可是,却是一卷令不少信徒着迷的书卷。曾认识一位任职律师的弟兄,他从年少信主到今天已长大成人了,还是那么喜欢读传道书呢!不过,在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信徒觉得这卷书不太容易明白。其实,无论是读传道书也好,读其他经卷也好,弟兄姊妹不妨尝试建立一个习惯,就是先按经文的思想脉络分段,然后逐段经文读;每天灵修读一段(喜欢唱诗的话,可以在读经之后,唱首圣诗作结束),一边读,一边思想经文对自己有甚么提醒;同时,把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日后再参考一、两本比较好的释经书,对这些难解的经文作分析。如此这般阅读,对整卷书也就有了大概的了解。人生在世数十年,转瞬即逝,让我们立志,把神的话语 ── 六十六卷圣经,都读懂一遍吧!
传1:1,是全书的标题句(superscription),介绍这卷书的作者是在耶路撒冷作王的、大卫的儿子。不少读者因此认定:传道书的作者是所罗门。不过,这节经文并没有明文地提到所罗门的名字,却只是说:这是传道者的言语。传道者的字根qhl,有「聚集」或「收集」的意思;可能是指传道者是个将一些言论收集起来,然后加以发表的人。
1:2节的虚空(heḇel),原文意思是「烟雾」或「气息」;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直译是:「气息的气息,凡事都是气息」,是个比喻。可是,要比喻些甚么呢?学者提出的建议包括:「虚空;没有实质,短暂的;无法理解,神秘的;不合理,具讽刺性的;荒谬的」等等。值得留意的是:heḇel在传道书很多时与捕风一起出现(捕风,ûrəʽûṯ rûªḥ “and a chasing after wind,” NRSV;较准确的翻译是:「追风」《思》,喻指:没有结果的尝试;参:传1:14,2:11、17、26,4:4、16和6:9),又与「恶」字(rāʽāh, “evil”)相提并论(如:2:21的大患,4:8的劳苦,6:2的祸患);因此,heḇel基本的含意应该是负面的。《和合本》将heḇel 译作虚空,是可以接受的其中一个翻译。
思想:
你会不会认为人生是虚空的,又或者是没意义的呢?信仰有没有为你对人生的看法带来甚么分别?
作者:谢慧儿博士
传1:3—11节
3 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甚么益处呢?4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5 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6 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的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7 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8 万事令人厌烦(或作:万物满有困乏),人不能说尽。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9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10 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那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11 已过的世代,无人记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记念。
传1:3—11,是一首论及劳碌的诗,可以分为两大段落。一,是传道者的论点(3节):人在日光之下一切的劳碌,是没有益处的。二,是传道者的论据(4—11节):透过大自然(4—8节)和人生或历史的实例(9—11节),来证明他的论点。
第3节: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甚么益处呢?这句话其中最为人误解的,是日光之下这片语。有人说:活在日光之下的人,是指那些没有信仰的人;我们信耶稣的人,是活在日光之上的,因此传道者提到的、人生虚空等等,都不过是那些没信仰的人的经历;信主的人,是不会有传道书提及的负面的经历和愁烦的。不过,日光之下,直译其实是「太阳底下」《现》(táḥaṯ hašāmeš, “under the sun”);活在日光之下的人,也就泛指所有活着的人。第3节的意思也就是说:人在太阳底下的劳碌,基本上是没有益处的。
这论点第一方面的理据,取自大自然的实例:太阳、风和江河的动作;这些动作,不过是个无止境的、单调的循环(4—7)。无论是上升下沉的太阳、是南刮北转的风、抑或是流入大海的江河,最终都要返回原处,然后再一次重复那无止境的、单调的循环。
这论点第二方面的理据,取自人类的活动。大自然的世界充满无止境的、单调的重复;人类的社会也是一样。1:9—10的新事,不是指具体的个别事件,而是指着事件的「类别」而说的。例如:奥古斯丁的名著《上帝之城》,在奥古斯丁之前并不存在;二十世纪发生的世界大战,之前也没有发生过。前者属著作,后者属战争,而著作或战争,都不是甚么新事。
思想:
信主的人与没有信主的人一样,都是活在日光之下,而唯一的分别是,信主的人知道,在无奈、空虚的人生背后,有一位掌管天地的上帝。这位上帝爱人类到一个地步,甚至将祂的独生子,钉在十字架上,为人赎罪受死。你有为认识这位上帝感恩吗?
作者:谢慧儿博士
传1:12—18
12我传道者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的王。13我专心用智慧寻求、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乃知上帝叫世人所经练的是极重的劳苦。14我见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15弯曲的,不能变直;缺少的,不能足数。16我心里议论说:我得了大智慧,胜过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而且我心中多经历智慧和知识的事。17我又专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这也是捕风。18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
1:12—15,传道者尝试用智慧寻求明白天下事,得出来的结论是:太阳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智慧是全卷传道书一个重要的主题。在1:13,智慧是传道者寻求明白天下事的工具;在1:16—18,智慧则是传道者追求的目标。《和》就第13b节的翻译:乃知上帝叫世人所经练的是极重的劳苦,不是完全清晰。这句话按原文直译应作:「这是上帝赐予世人的一份劳苦的差事,使人为此而烦恼」。而这份差事,乃是指上文第13a节提到的、传道者就明白天下事所作的探索。传道者为甚么说这是一项劳苦、艰辛的差事呢?根据第13节的上下文,是因为人永远不能明白、亦不能改变天下所发生的事。换句话说:传道者的尝试,是不会有结果的。第14节的我见,是传道书经常出现的一个片语,又译作「我观察」《现》,反映传道书基本上是作者透过观察人生得出来的结论。第15b节:缺少的不能足数,缺少的,指「不存在的」;不能足数,更清楚的翻译是「不能数算」《现》。全节的重点是:世事往往是人控制不来,以及没能力改变的;传3章将进一步探讨这个主题。
跟进1:12—15「用智慧寻索天下事,终究是虚空」的结论,1:16—18于是发出「多有智慧又如何」的感叹。智慧和知识在第16—18节都有出现;知道的字根(yḏʽ),在这三节经文中,则重复出现了五次(16节的知识,17节的察明,知识,知,和18节的知识)。第17a节指出:传道者不但要知道智慧的事,也要认识狂妄和愚昧。智慧和知识以及狂妄和愚昧,大概是一个银币的两面,显示传道者想要进行全面的探究。无论如何,他的结论始终是:(我)知这也是捕风(17b节),是没有结果的尝试。最后,第18节: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反映传道者的看法是:烦恼和痛苦,会随着智慧的增加而加增。
思想:
有说:人傻头傻脑,有时反而活得更快乐。传道者的苦恼,主要源自他不断留意身边发生的人和事。传道书经常出现的片语:我见,反映传道者经常观察世情,结果是带给自己烦恼和痛苦;可是,他却似乎乐此不疲。作为信徒的你,会不会也愿意摆上一定的时间、精神,去观察、去了解你身处的世界,然后,也许积极地想想:自己可以如何在当中为主发光呢?
作者:谢慧儿博士
传2:1—11
1 我心里说:来吧,我以喜乐试试你,你好享福!谁知,这也是虚空。2 我指嬉笑说:这是狂妄。论喜乐说:有何功效呢?3 我心里察究,如何用酒使我肉体舒畅,我心却仍以智慧引导我;又如何持住愚昧,等我看明世人,在天下一生当行何事为美。4 我为自己动大工程,建造房屋,栽种葡萄园,5 修造园囿,在其中栽种各样果木树;6 挖造水池,用以浇灌嫩小的树木。7 我买了仆婢,也有生在家中的仆婢;又有许多牛群羊群,胜过以前在耶路撒冷众人所有的。8 我又为自己积蓄金银和君王的财宝,并各省的财宝;又得唱歌的男女和世人所喜爱的物,并许多的妃嫔。9 这样,我就日见昌盛,胜过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我的智慧仍然存留。10 凡我眼所求的,我没有留下不给他的;我心所乐的,我没有禁止不享受的;因我的心为我一切所劳碌的快乐,这就是我从劳碌中所得的分。11 后来,我察看我手所经营的一切事和我劳碌所成的功。谁知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在日光之下毫无益处。
在传2:1—11,传道者乃尝试透过感官的刺激、产业的拥有,以及财色的享受三方面,去寻求满足。第1节的:我心里说,是传道者的惯用语之一(参:2:15,3:17、18)。喜乐,也作「享乐」《新》。你好享福,直译是:「让你看看有甚么好处」《新》。传道者所作的第一方面享乐的尝试,是追求感官的刺激,以「喝酒」(2:3)作为代表。传道者所作的第二方面享乐的尝试,是比较「外在」的──产业的拥有,包括动大工程(4—6节)。动大工程,属一般性的描述,说明传道者「大兴土木」《现》的决心。动大工程的具体细节,包括:建造房屋,栽种葡萄园,修造园囿,栽种果木树和挖造水池。传道者所作的第三方面享乐的尝试,是财色的享受(7—9节)。首先是买入仆婢和牲畜:第7a节的仆婢,包括男仆和女仆;至于牲畜,传道者则只提及牛群和羊群(7b节)。第10节凡我眼所求的,我没有留下不给他的;我心所乐的,我没有禁止不享受的这句话,总括了传道者在上文提及的尝试,充分反映他定意随心所欲,尽情享受人生的决心。而传道者初步得出的结论是:我的心为我一切所劳碌的快乐(10b节)。不过,这并不是传道者终极的结论。第11a节的后来,可以译作「之后」或「但是」。我察看,较贴切的翻译是「我回顾」《思》、《现》,或「我省察」,显示传道者在享乐之后作出反省,结果得出的结论是:我手所经营的一切事和我劳碌所成的功,谁知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在日光之下毫无益处(11b节)。表面上看来,这句话与第10b节所说的:我的心为我一切所劳碌的快乐,似乎前后矛盾,其实不然。第10节所指向的,是劳碌带来的即时的满足;第11节则是论到劳碌的终极意义或价值。换句话说:传道者并不否定劳碌可以带给人即时的快乐,不过,一切的劳碌,从终极的角度来看,乃是没有益处、没有价值的。
思想
感官的刺激、产业的拥有,以及财色的享受,是否也是你今天追求的目标呢?你认同以上几方面,也许可以带给你一时的快乐,却未能让你得着终极的满足吗?
作者:谢慧儿博士
传2:12—26
12 我转念观看智慧、狂妄,和愚昧。在王以后而来的人还能作甚么呢?也不过行早先所行的就是了。13 我便看出智慧胜过愚昧,如同光明胜过黑暗。14 智慧人的眼目光明(光明:原文作在他头上),愚昧人在黑暗里行。我却看明有一件事,这两等人都必遇见。15 我就心里说:愚昧人所遇见的,我也必遇见,我为何更有智慧呢?我心里说,这也是虚空。16 智慧人和愚昧人一样,永远无人记念,因为日后都被忘记;可叹智慧人死亡,与愚昧人无异。17 我所以恨恶生命;因为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事我都以为烦恼,都是虚空,都是捕风。18 我恨恶一切的劳碌,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的劳碌,因为我得来的必留给我以后的人。19 那人是智慧是愚昧,谁能知道?他竟要管理我劳碌所得的,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用智慧所得的。这也是虚空。20 故此,我转想我在日光之下所劳碌的一切工作,心便绝望。21 因为有人用智慧、知识、灵巧所劳碌得来的,却要留给未曾劳碌的人为分。这也是虚空,也是大患。22 人在日光之下劳碌累心,在他一切的劳碌上得着甚么呢?23 因为他日日忧虑,他的劳苦成为愁烦,连夜间心也不安。这也是虚空。24 人莫强如吃喝,且在劳碌中享福,我看这也是出于上帝的手。25 论到吃用、享福,谁能胜过我呢?26 上帝喜悦谁,就给谁智慧、知识,和喜乐;惟有罪人,上帝使他劳苦,叫他将所收聚的、所堆积的归给上帝所喜悦的人。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
2:13—14a,肯定智慧的价值,与智慧文学传统的立场一致。可是,从第14b节开始,传道者就唱反调,宣称拥有智慧最终都是没有意义的。主要的原因是:智慧人与愚昧人都要面对同一命运,就是死亡。传道者在第17节就相当偏激地宣告说:他恨恶生命!在第18节,传道者进一步宣称:他恨恶一切的劳碌。为甚么呢?原因之一是:传道者领悟到,因着人会死的缘故,人劳碌的成果,包括财富,会归于后人的名下,而这些后人,到底是智者还是愚者呢?是难以预料的。原因之二是:人用自己的努力,包括智慧、知识和技能得来的分、得来的报酬,至终都要留给未曾劳碌的人为分。也就是说:会有人「不劳而获」《现》。
然而,在慨叹之余,传道者面对人生的态度,基本上是正面的,以致他会在二章最后的一段经文 ── 2:24—26,发出要人享受人生的呼吁。第24a节:人莫强如吃喝,且在劳碌中享福,更清楚的翻译是:「人除了吃喝和享受自己的劳碌以外,别无更好的事。」与此同时,他也体会到:我看这也是出于上帝的手(24b节)。换句话说,吃喝以及得以享受劳碌,皆是出于上帝的赐予。而下文第25节,乃是以设问的方式,再次强调这个事实。第25节原文以「因为」开始。另外,谁能胜过我呢?可以译作「除了他之外」,「他」是指上帝。第25节整句话可以译作:「因为,要不是出于上帝,谁能吃喝?谁能享受?」《现》第26节原文也是以「因为」开始:因为,上帝喜悦谁,就给谁智慧、知识,和喜乐;惟有罪人,上帝使他劳苦(26a节)。这节经文三次重复上帝的「赐予」;《和》分别译作:上帝给、使和归给,反映在传道者的心目中,一切都是从上帝而来。传道书首次提及上帝的经文是1:13,2:26,是传道书第二次提到上帝的经节;两次的经文都同样强调上帝的赐予。不过,在1:13,上帝赐予人的是一份苦差;而在2:24—26,上帝赐予人的,则分别有好的以及有不好的,视乎那人是上帝喜悦的人,还是罪人。
思想:
你认为基督徒应该放开怀抱,享受生命吗?信主与不信主的人享受生命,在心态方面,有甚么不同呢?要不是出于上帝,没人能够吃喝和享受;你有没有为你生命拥有的一切感恩呢?
作者:谢慧儿博士
传3:1—9
1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2 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3 杀戮有时,医治有时;拆毁有时,建造有时;4 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5 抛掷石头有时,堆聚石头有时;怀抱有时,不怀抱有时;6 寻找有时,失落有时;保守有时,舍弃有时;7 撕裂有时,缝补有时;静默有时,言语有时;8 喜爱有时,恨恶有时;争战有时,和好有时。9 这样看来,作事的人在他的劳碌上有甚么益处呢?
首先是一般的宣告,之后列出具体的细节,是传道者喜欢采用的论述方式。在3:1,传道者就凡事作出了一般性的宣告。第1节是平行句:期和定时平行;凡事和天下万务平行。凡事都有定期这句话,意思大概是:凡事的发生,都有其既定的时间(参:3:11,提到上帝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而这个既定的时间,又是由上帝控制的(3:17节再重复万事有定时这概念)。
第2—8节,乃具体列出凡事包括些甚么。其中所论及的事,泛指在浮沉、变迁的人生中可能会发生的事(而不是必然会以及发生的事),其中包含了十四个由「正、反」组合而成的对比。第2a节的生,可以是指「出生」,与死相对;第2b节的栽种与拔出所栽种的相对。整节经文指向的,应该是人和植物的生与死。第3a节的杀戮,是夺取、结束生命;医治,是维持生命,在某程度上相对。第3b节的拆毁、建造,可以是指建筑物的拆卸与建造,也可以指造人的被拆毁与建立。第4节起,是一连串论到人的情感的对比。第4a节的哭、笑,可能指向私底下的情绪表达;第4b节的哀恸、跳舞,则是公开的感情流露。第5a节抛掷石头、堆聚石头,是第2—8节中较富争议性的一节经文。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将抛掷石头理解为从田间清理石头,以致可以进行耕耘;堆聚石头,则是将石头堆放在敌人的田间,以达到毁坏的目的。第5b节的怀抱、不怀抱,可以是指男女性爱的关系,但也可以泛指亲属或朋友之间的彼此拥抱。第6节的寻找、失落、保守和舍弃,都与拥有或不再拥有相关。第7a节的撕裂、缝补,可能是指向犹太人哀痛、哀悼时的表现;待哀悼时期过去了,就将衣服缝补。至于第7b节:静默有时,言语有时,则不一定跟哀伤与否扯上关系。最后,第8节,分别是指向正面和负面的情绪。第8a节的喜爱、恨恶,大概是指向个人的情绪;而第8b节的争战、和好,则是指向整个群体就恨与爱的情绪所作的表达。
最后是第9节:人的劳碌是没有益处这论点,传1:3、2:22都有提及。
思想:
凡事的发生,都有其既定的时间,而这个既定的时间,又是由上帝控制的 ── 这个观念,对你的人生有甚么影响呢?
作者:谢慧儿博士
传3:10—15
10 我见上帝叫世人劳苦,使他们在其中受经练。11 上帝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原文作永远)安置在世人心里。然而上帝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12 我知道世人,莫强如终身喜乐行善;13 并且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劳碌中享福,这也是上帝的恩赐。14 我知道上帝一切所作的都必永存;无所增添,无所减少。上帝这样行,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15 现今的事早先就有了,将来的事早已也有了,并且上帝使已过的事重新再来(或作:并且上帝再寻回已过的事)。
传3:1—9,宣告万事有定时的概念;3:10—15,则是就万事有定时作出的回响。其中,第10—11节(10a节的我见),是传道者的观察;第12—15节,则是传道者基于这个观察作出的两方面的回应。回应一:第12—13节(12a节的我知道);回应二:第14—15节(14a节的我知道)。
第10—11节:传道者的观察,是为3:9节提供理据,解释作事的人在他的劳碌上,为甚么没有益处。第10a节又一次出现传道书经常出现的字眼:我见,下文乃是传道者的观察和反省。第11a节,上帝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现》译作:「他为万事特定适当的时间」。第11b节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的永生,原文ʻōlām,意思应该是「永恒」。《现》和《新》将这字译作「永恒的意识」。总的来说,为甚么作事的人在他的劳碌上,没有益处呢?因为,在上帝凡事已有定时;人虽然渴望知道个中奥秘,却始终不能明白。
第12a节的我知道,是传道者就第11节的观察作出的第一个回应:人既然不能够参透上帝的作为,就不应该强求;倒不如实际一点,好好地享受人生(12—13节)。这是传道者第二次呼吁人享受生命:第一次是在传2:24—26;而在第2章,传道者也是在感慨劳碌的虚空之后,呼吁人享受生命。第12节较为可取的翻译是:「我知道世人莫如时常欢喜,一生享乐」《吕》。最后,传道者提醒人:能够享受人生,是上帝赐给人的礼物(13b节)。
第14a节的我知道,是传道者就第11节的观察作出的第二个回应:劝喻人对上帝要存敬畏的心(14b节是传道书第一次提到敬畏)。第11b节说:上帝的作为,人不能参透。在第14a节,传道者则进一步强调:上帝一切所作的,都必存到永远,而且无所增添,无所减少(14a节)。
第15b节:并且上帝使已过的事重新再来,是一句相当难解释的经文。全句字面的翻译是:「上帝寻找被追赶的」,整句话的意思并不完整,传道者似乎还有未完的话。「上帝使同样的事重复出现」《现》,是比较理想的翻译。
思想:
作为受造之物的人,我们是有限的,不可能参透无限的创造主 ── 上帝的作为;不过,我们仍然可以享受生命。只是,要认定:能够在劳碌的人生中享福,至终是出于上帝的恩典;这也是传2:24节的提醒。
作者:谢慧儿博士
传3:16—22
16 我又见日光之下,在审判之处有奸恶,在公义之处也有奸恶。17 我心里说,上帝必审判义人和恶人;因为在那里,各样事务,一切工作,都有定时。18 我心里说,这乃为世人的缘故,是上帝要试验他们,使他们觉得自己不过像兽一样。 19 因为世人遭遇的,兽也遭遇,所遭遇的都是一样:这个怎样死,那个也怎样死,气息都是一样。人不能强于兽,都是虚空。20 都归一处,都是出于尘土,也都归于尘土。21 谁知道人的灵是往上升,兽的魂是下入地呢?22 故此,我见人莫强如在他经营的事上喜乐,因为这是他的分。他身后的事谁能使他回来得见呢?
3:16—22与3:1—15两段经文,关系密切。首先,3:10、16和22,都有出现我见的字眼。其次,3:17b:各样事务,一切工作,都有定时,与3:1节和11节形成ABA'的交叉式结构,突显出「在上帝凡事有定时」的主题。
3:16—22可以分为三个大段落。第一个段落:3:16,指出传道者因为目赌世间不公平的事,而不胜感叹,以我又见开始。第二个段落:3:17—21,是传道者就以上观察作出的两方面的反应,两次都以我心里说……因为的句子结构组成。第三个段落:3:22,是传道者的结论,鼓励人享受生命。此外,3:16—22,也是传道书首段提及上帝的「审判」的经文。
第16节的审判之处和公义之处,相互平行,指向的是执法、审讯的地方,相等于今日的法庭;也就是说:传道者目睹在应该执行公义的地方,没有公义。跟着,在17至21节,他就作出了两方面的回应。首先,传道者始终坚持传统的信念,相信上帝必定会施行审判:上帝必审判义人和恶人(3:17a);然后,在第18—21节,他则对死亡作出反省。死亡,与上文第16节的观察有甚么关系呢?也许,传道者目睹现今的世代没有公义,心底在期望来世的情况,会有所逆转。在第18—21节,传道者将人与兽的命运比较。学者就这段经文的理解不一。其中一个可能性是:在19—20节,传道者是认为,人与兽的命运是一样的;不过,到了第21节,传道者却认为人和兽终极的去处,也许有点分别,只是他不敢肯定而已。
第22b节:他身后的事谁能使他回来得见呢?更准确的翻译是:「有谁能领他去看自己身后的事呢?」《思》。意思是说:人死后的结局,并不在人的知识或控制范围之内,这与第21节所讲的相似。既然没有人知道人死后究竟如何,那么,不如放开怀抱,享受生命好了。第22a节,是传道书第三段呼吁人享受生命的经文(传道者首两次呼吁人享受生命的经文,分别在传2:24—26,3:12—13。)
思想:
目睹人世间不公义、不公平的事发生,你会感到沮丧吗?可以尝试将传3:17节的经文记在心里,反复思想,求上帝亲自向你说话。
作者:谢慧儿博士
传4:1—8
1 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欺压。看哪,受欺压的流泪,且无人安慰;欺压他们的有势力,也无人安慰他们。2 因此,我赞叹那早已死的死人,胜过那还活着的活人。3 并且我以为那未曾生的,就是未见过日光之下恶事的,比这两等人更强。4 我又见人为一切的劳碌和各样灵巧的工作就被邻舍嫉妒。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5 愚昧人抱着手,吃自己的肉。6 满了一把,得享安静,强如满了两把,劳碌捕风。7 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有一件虚空的事:8 有人孤单无二,无子无兄,竟劳碌不息,眼目也不以钱财为足。他说:我劳劳碌碌,刻苦自己,不享福乐,到底是为谁呢?这也是虚空,是极重的劳苦。
4:1—16可以分为五个段落,包括:A受欺压的,无人安慰(4:1—3);B出于嫉妒的劳碌的虚空(4:4—6);C财迷心窍者的虚空(4:7—8);D有伴的好处(4:9—12);E权势无常的虚空(4:13—16)。今天,我们先来看A、B和C三个段落。
4:1—3论到受欺压的课题,下文5:8—10(原文5:7—9)会再提及;另外,这几节经文与上文3:16—22,论到不公义的事,也是相关的。
4:4a的我又见,指向传道者的另一个观察。被邻舍嫉妒这句话的原文,既可译作「人被邻舍嫉妒」,也可译作「人嫉妒邻舍」;《新译本》反映的是「双向」的翻译:「我看见各样的劳碌和各样精巧的工作,都是出于人与人彼此的竞争」。第5节在消极方面,警告人不要躲懒;第6节则在积极方面,劝勉人要劳碌,但不要过分劳碌。第5节的抱着手,是比喻人任何事都不做;自己的肉:原文是「他的肉」。第5节下半句的意思直译应作:「人要吃自己身上的肉」;或者说,要将自己吃掉。大概的意思应该是:懒惰的人不会有好的下场,譬如说:最终会饿死,甚或自招灭亡等。
第7a节的我又转念,见……,显示传道者又有另一方面的观察。第7—8节就财迷心窍者的描述十分传神。第8节描述这个人劳碌不息,更贴切的翻译是:「他的一切劳碌永无了结」《吕》。可惜,没完没了的劳碌,纵然可以为这人带来很多财富,却不能够令他感到满足(眼目也不以钱财为足)。另外,这个人不但无子无兄,而且似乎连朋友都没有。结果是:活着,没有人与他分享劳碌所得来的一切;死后,也没有人继承他的产业。
《和合本》在第8b节的他说,是原文没有的。换句话说:原文本来没有指出,我劳劳碌碌,刻苦自己,不享福乐,到底是为谁呢?是由谁提出来的问题。《和合本》的翻译,显示提出问题的,是那位财迷心窍者。可是,一个终日劳碌,又「贪得无厌」《思》的人,会作出那么深刻的反省吗?似乎不太可能。《思高译本》在问题之前加上:「从来不问」;《吕振中译本》则加上:「以致他从未自问」。两个译本,同样显示财迷心窍者缺乏自我反省的能力,是比较可取的理解。
思想:
在劳碌的人生当中,你从来有容让自己稍停下来,作出检讨、反省吗?
作者:谢慧儿博士
传4:9—12
9 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因为二人劳碌同得美好的果效。10 若是跌倒,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没有别人扶起他来,这人就有祸了。11 再者,二人同睡就都暖和,一人独睡怎能暖和呢?12 有人攻胜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敌挡他;三股合成的绳子不容易折断。
4:1—16的第四个段落是:D有伴的好处(4:9—12)。
第9节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原因是:因为二人劳碌同得美好的果效。果效,原来的意思是:「工资、工钱」;不过,这个字在第9节的意思,应该不祗限于金钱方面的报酬,而是指向一般性的好处或果效。《新译本》将这句话译作:「他们一起的劳碌有美好的酬报」。
第10—12节用了三个具体的实例,说明在遭遇困难的时候,有同伴的重要性,包括在跌倒、感到寒冷、或者是被袭击的时候。第一个例子,第10节:是从正、反两面论到人在跌倒的时候,有人扶他一把,实在是件美事。首先,第10a节若是跌倒,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然后,第10b节:「哀哉孤独者!他若跌倒了,没有另一人扶他起来」《思》;而第10节的跌倒,可能是喻指人生的烦恼或失败。
第二个例子,第11节二人同睡就都暖和,一人独睡怎能暖和呢?一般学者的看法是:这里是指在寒冷的气温下,两个同伴睡在一起,可以透过彼此的体温取暖。
第三个例子,第12a节:有人攻胜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敌挡他,或作:「有人能制伏孤身一人,如果有二人就挡得住他」《新》。在古近东的旅途路上,强盗出没,孤身一人上路,被抢掠的机会甚高,如果有两个人,就可以彼此扶持。
最后,第12b节三股合成的绳子不容易折断,直译是:「三股绳子不会速速被折断」。这是句谚语,古近东的文献都有提及。三这数字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这句谚语的主要目的,是要带出群众力量的锐不可当。
第9节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这句话,是不少信徒误解的经文,以为是指向婚姻方面的好处。可是,假如整段经文是指向婚姻的话,第12b节三股合成的绳子不容易折断的「三」股绳子,就很难解释。有人说:第三股绳子是指上帝;那不过是一厢情愿的看法,整段经文的上下文,都未有提及上帝这角色。读经要习惯将经文(9节)放回整个段落中去解释,才不致断经章取义。
总的来说:第9—12节是论到「有伴的好处」,可以包括 (但不一定是指) 婚姻。
思想:
在信仰路上,每个信徒都应该有三、五个主内的知己,以致可以彼此提醒,互相扶持。你有吗?
作者:谢慧儿博士
传4:13—16
13 贫穷而有智慧的少年人胜过年老不肯纳谏的愚昧王。14 这人是从监牢中出来作王,在他国中,生来原是贫穷的。15 我见日光之下一切行动的活人都随从那第二位,就是起来代替老王的少年人。16 他所治理的众人就是他的百姓,多得无数;在他后来的人尚且不喜悦他。这真是虚空,也是捕风。
4:1—16的第五个段落是:E权势无常的虚空(4:13—16)。
第13—16节,主要是透过政权的逆转,反映出人生的无常。第13节提到两个人:一个是贫穷而有智慧的少年人。少年人,较适当的翻译是「青年」《思》。这青年虽贫穷,但却有智慧。另一个是年老不肯纳谏的愚昧王。这老年人虽贵为君王,却是愚昧的,他的愚昧在于他不听劝谏。
第14节这人是从监牢中出来作王,在他国中,生来原是贫穷的。这人出来,原文作「他……出来」《新》。「他」是指谁呢?应该是指第13a节的青年,因为第14节的「他」,与第13a节的「青年」一样,都被形容为贫穷的。换句话说:第14节的重点,是要带出拥有智慧的青年人命运的逆转。他虽在国中出身贫寒,但由狱中出来后,却一跃而成为天子,取代了年老的愚昧王的地位。
第15节:我见日光之下一切行动的活人,都随从那第二位,就是起来代替老王的少年人。其中,老王的字眼,原文是没有的。此外,少年人,或作:「青年人」《思》。第15b节按原文直译是:「都与那代替他的、那第二位青年在一起」。而这句子中的「他」 和「那第二位青年」,究竟是指谁?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一个看法是:「他」是指不肯讷谏的老王;「那第二位青年」则是指第13、14节提到的「青年」。《和合本》的翻译反映这个看法:那第二位,就是起来代替老王的少年人。可是,如果传道者来回来去地讲论的,都是同一位青年,那么,他在第15节只需要说:「都与那代替他的、那位青年在一起」,意思就很清楚,根本没有必要提到第二(位)这片语。
所以,更合理的理解应该是:第15b节的「他」,不是指老王,而是指第13、14节的「青年」。至于「那第二位青年」,则是指另一位青年。也就是说:第13—15节一共提及两位青年。第一位青年,凭智慧取代了愚昧的老王,可是,他自己后来也难逃被另一位青年取代的厄运。所以,传道者不得不再次慨叹:这真是虚空,也是捕风 (4:16b)。
思想:
作为属神的人,我们须谨记:权势是无常的,一切都不会长久;不要过分地眷恋地上的拥有。
作者:谢慧儿博士
传5:1—7(原文4:17—5:6)
1 你到上帝的殿要谨慎脚步;因为近前听,胜过愚昧人献祭(或作:胜过献愚昧人的祭),他们本不知道所做的是恶。2 你在上帝面前不可冒失开口,也不可心急发言;因为上帝在天上,你在地下,所以你的言语要寡少。3 事务多,就令人做梦;言语多,就显出愚昧。4 你向上帝许愿,偿还不可迟延,因他不喜悦愚昧人,所以你许的愿应当偿还。5 你许愿不还,不如不许。6 不可任你的口使肉体犯罪,也不可在祭司(原文作使者)面前说是错许了。为何使上帝因你的声音发怒,败坏你手所做的呢?7 多梦和多言,其中多有虚幻,你只要敬畏上帝。
第1节提及到上帝面前要谨慎,以及第7节劝勉人要敬畏上帝,都是论到人对上帝应有的态度,使5:1—7成为前呼后应的段落。整段经文重复出现口、发言、声音、许愿、说这些与说话相关的字眼,而愚昧人则出现了三次。全段的信息,是警告人(可能特别针对愚昧人)在上帝面前要谨慎,特别在说话方面。
第1aa节:要谨慎,是传道书第一次出现命令式的动词。脚步,原文是「脚」,喻指一个人的行为或操守。要谨慎脚步,意即要小心自己的行事为人。第1aa节属一般性的劝勉,第1ab—6节则是具体的事例。第1ab节,近前听,意即要:「听从、服从」。胜过愚昧人献祭,愚昧人的祭,应该是指那些徒有外表,却没有敬虔实质的献祭。整句的意思是:听命胜于献祭。第1b节他们本不知道所做的是恶,直译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作恶」,「他们」是指第1a节的愚昧人。有学者建议在原文的做(或「作」)之前,加上「除了」,整句话变成是:「因为他们除了作恶,甚么都不知道」(「因为他们不知别的,只知作坏事」《吕》)。第2节一共有三个命令式的动词:(不可)冒失、(不可)心急和(你的言语)要寡少,三个动词基本上指向同一个劝勉,就是:言语(特别是在上帝面前的言语)要谨慎;在祷告的时候,不要急速发言,也要避免多话。原因之一,是因为上帝在天上,你在地下(2b节);创造主与受造之物,自然有天渊之别。原因之二,是因为事务多,就令人做梦;言语多,就显出愚昧(3a节)。第4—5节将在上帝面前约束言语的范围缩小,集中讨论向上帝许愿的问题,劝勉人许了愿要偿还,原因是上帝他不喜悦愚昧人。申23:21b(原文申23:22b)指出:许愿不还愿是罪,上帝必会追讨。第6a节不可任你的口使肉体犯罪;跟着,是具体的例子:不可在祭司面前说是错许了。不可……说是错许了,直译是:「不可说这是无心之失」(是指着一个人的言语而说的),因为上帝会发怒,会败坏你手所做的(5:6b)。最后,传道者以鼓励人你只要敬畏上帝作结束。
思想:
如何鉴定一个人的行为是无心之失,还是有心之误?求上帝帮助我们,不要刻意去犯罪,更不要以无心之失,作为我们犯罪的借口。
作者:谢慧儿博士
传5:8—9(原文5:7—8)
8 你若在一省之中见穷人受欺压,并夺去公义公平的事,不要因此诧异;因有一位高过居高位的鉴察,在他们以上还有更高的。9 况且地的益处归众人,就是君王也受田地的供应。
第8a节的公义,原意是:「审判」或「公平」。公平,更贴切的翻译是「正义」或「公义」。公义和公平的原文字眼,首次出现于传3:16,分别译作审判(之处)和公义(之处)。至于(受)欺压的字眼,则第一次出现于传4:1。因此,5:8,是传道书第三次论到有关社会的不公义的问题。不过,第三和第四章提到的,是一般性的不公义和欺压,而第五章提及的不公义,则比较是关乎金钱、经济方面的,因为5:8指出,被欺压的群体是穷人。
在3:16,传道者目睹不公义的情境,内心有一定的张力。在4:1,传道者质疑:遭受欺压的人,是否还值得活下去。到了5:8,传道者则纯粹是在解释:在当时存在的权力架构下,受欺压的事,实在无可避免,叫人不要因此感到惊奇。
第8b节因有一位……,第一个字是因或「因为」。换句话说,第8b节和第8a节,是「果、因」的关系。第8a节指出有穷人受欺压的事情;而第8b节则交代事情背后的原因。居高位的,可以是指在社会、经济或政治地位上居高位的人。鉴察,其含意可以是负面的「控制」、「监视」;也可以是正面的「看顾」、「保护」。第8b节所针对的,基本上是权力架构的腐败问题。而穷人为甚么会受欺压呢?是因为在高位的、有权有势的人,彼此保护,官官相卫。鉴察因此不是最理想的翻译;「照应」《新》,比较符合上下文的意思。整句经文更理想的翻译是:「因为高位者之上有较高的照应,在他们之上还有更高的」《新》。
第9节是十分艰涩的一节经文。第9a节况且地的益处归众人,直译是「但地的益处在各方面是……」;而第9b节,则将有关的益处列举出来。这益处是:就是君王也受田地的供应,直译作「君王,为一块被服事的田地」。这句话以及第9节整节经文准确的意思是甚么,实在是相当难确定的。比较合理的推论是:第8节论到政治权力架构的腐败,而第9节乃延续这个思想,指出权力的腐败,上达一国之君,连君王也利用他的权势,使自己得着好处。
思想:
穷人受欺压的原因是结构性的 ── 是由于有权势的人,彼此保护,官官相卫。假如神放你在坐拥权力的位置,求神帮助你勇于维护公平、公义和不欺压弱者。
作者:谢慧儿博士
传5:10—17(原文5:9—16)
10 贪爱银子的,不因得银子知足;贪爱丰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这也是虚空。11 货物增添,吃的人也增添,物主得甚么益处呢?不过眼看而已!12 劳碌的人不拘吃多吃少,睡得香甜;富足人的丰满却不容他睡觉。13 我见日光之下有一宗大祸患,就是财主积存资财,反害自己。14 因遭遇祸患,这些资财就消灭;那人若生了儿子,手里也一无所有。15 他怎样从母胎赤身而来,也必照样赤身而去;他所劳碌得来的,手中分毫不能带去。16 他来的情形怎样,他去的情形也怎样。这也是一宗大祸患。他为风劳碌有甚么益处呢?17 并且他终身在黑暗中吃喝,多有烦恼,又有病患呕气。
5:10—6:9是前呼后应的一个段落,主题是:「不知足」。5:10的不因得银子知足,呼应6:7的心里却不知足,中间夹着6:3:心里却不得满享福乐(「但是心里不因美物满足」《新》)。全段经文可以分为两大段落:第一个段落:财富虚空的三个因由与守财奴的悲哀(5:10—17 [原文5:9—16];第二个段落:不一样的命运,与多子多寿不得享的虚空及总结(5:18—6:9)。
第10—12节,论及财富虚空的三个原因。财富是虚空的第一个原因是:贪爱钱财,将钱放在一切之上的人,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他终日营营役役,整天想着的,就是怎样赚取更多的金钱。这令传道者又一次慨叹:这也是虚空(5:10b)。
财富虚空的第二个原因是:花费会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增加;赚的钱越多,花费也越大。第11a节的货物,原文作「好的事物」,指财富和随之而来的一切享受。吃的人,可能是指财主的食客朋友或亲戚,也可能是喻指必要的支出,如要缴纳的税款,或其他的消费等等。第11b节物主得甚么益处呢?不过眼看而已!可取的解释是,眼看,是指眼前的享受。传道者的意思乃是说,财富唯一的益处,就是能够给予人即时的、眼见的享乐,而随之而来的享受,也不过是即时的满足,并不长久。
财富是虚空的第三个原因是:财富多,忧虑也多。第12a节的劳碌的人,或作「工人」《思》。他们不拘吃多吃少,睡得香甜;相反,富足人的丰满却不容他睡觉(5:12b),意思可能是:富裕的人的财富和产业太多,以致到了一个地步,令他寝食不安。或许,像第10节所说的,富裕的人整天在想着怎样可以赚取更多的金钱;又或者,他怕财富被偷去或抢走等等的忧虑,导致他寝食不安。
第13节:累积财富,会为自己带来祸患。为甚么呢?第14a节就提供了解释:因遭遇祸患,这些资财就消灭。正所谓天有不测之风云。人即使处心积累要储存很多财富,也不一定能够保障些甚么。祸患,按上下文的理解,应该是指一次错误的投资,或者生意失败。第14b节的手里也一无所有,指累积财富的人一无所有。第15—16节,指出另一宗大祸患(5:16b),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事实。
思想:
金钱在你心目中有多重要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看透了吗?
作者:谢慧儿博士
传5:18—6:2(原文5:17—6:2)
(5章)
18 我所见为善为美的,就是人在上帝赐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劳碌得来的好处,因为这是他的分。19 上帝赐人资财丰富,使他能以吃用,能取自己的分,在他劳碌中喜乐,这乃是上帝的恩赐。20 他不多思念自己一生的年日,因为上帝应他的心使他喜乐。
(6章)
1 我见日光之下有一宗祸患重压在人身上,2 就是人蒙上帝赐他资财、丰富、尊荣,以致他心里所愿的一样都不缺,只是上帝使他不能吃用,反有外人来吃用。这是虚空,也是祸患。
5:10—6:9的第二个段落,是5:18—6:2(原文5:17—6:2),指出两种不一样的命运:有人能享受生命(5:18—20);有人却未能享受人生(6:1—2)。
第18节是传道者第三次呼吁人要吃喝,并享受劳碌得来的。与之前两次一样,他的劝告,基本上也是在回应「有甚么益处」的问题。人为风劳碌有甚么益处呢 (5:16b [原文5:15b])?本来是没有益处的,除非人可以享受生命;在这个段落的最后一节,第20节结束时,传道者再次提到「一生的日子」的时候,是叫人不多思念自己一生的年日,因为上帝应他的心使他喜乐。因此,传道者在这个段落,对生命、对上帝的心态,基本上应该是积极的。他只不过是提醒人:能够享受生命的日子有限;要把握机会,好好享受人生。
第20b节因为上帝应他的心使他喜乐,是较多争议的一句经文。主要的问题,在于对应字的理解:其中一个可能性,是将应字解作「回应」。整句话直译是:「上帝藉他心中的喜乐作出回应」。言下之意是,上帝是应允人的上帝;祂会将喜乐赐予人。
6:1—2主要是论到重压在人身上的一宗祸患,那就是:人心里所想要的一切,一无所缺。可是,上帝却没有容让他有享受的能力;反而是一个外人,一个与他无关的、不相干的人,却得以享受。6:2的信息是负面的,强调是上帝使人不能享受。有学者建议,那些没有能力享受的人,是因为某种原因得罪了上帝。譬如说,这些人贪得无厌,或者为人吝啬,以致不配得到上帝的恩泽。归根究底,为甚么上帝容让某些人得以享受,而另一些人,却没有机会享受呢?传道者在6:1—2,并未交代原因。不过,传道者以祸患一字,作为6:1—2的开始和结束,又下结论说:这是虚空。可能正正反映出,他根本不晓得上帝基于甚么准则来决定是否赐予人享受的能力。合理的推论是:有关准则,基本上与传2:24—26提到的准则一致 ── 凡上帝所喜悦的人,上帝就赐予给他;而罪人,上帝则夺去他所有的 ── 不过,至终,上帝赐予与否,仍然由祂自己来决定。
思想:
得以享受人生,是出于上帝的恩典,要珍惜;未能享受生命的时候,要学习顺服,知道这也是出于上帝的主权。
传6:3—9
作者:谢慧儿博士
3 人若生一百个儿子,活许多岁数,以致他的年日甚多,心里却不得满享福乐,又不得埋葬;据我说,那不到期而落的胎比他倒好。 4 因为虚虚而来,暗暗而去,名字被黑暗遮蔽,5 并且没有见过天日,也毫无知觉;这胎,比那人倒享安息。6 那人虽然活千年,再活千年,却不享福,众人岂不都归一个地方去吗?7 人的劳碌都为口腹,心里却不知足。8 这样看来,智慧人比愚昧人有甚么长处呢?穷人在众人面前知道如何行,有甚么长处呢?9 眼睛所看的比心里妄想的倒好。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
5:10—6:9的第三个段落,是6:3—9。第3节生一百个儿子,活许多岁数,以致他的年日甚多,是运用了夸张手法,要凸显下文提到的两方面的遗憾:第一,即使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心里却不得满享福乐。第二,他又不得埋葬。死后不得安葬,是很可怕的际遇。为甚么如此富裕的一个人,会面对这样的厄运呢?传道者并没有加以解释,反正,照传道者看来,那不到期而落的胎比他倒好。
第6b节众人岂不都归一个地方去吗?是个突如其来的设问,与上文所讲论的,似乎没有甚么直接的关系。一个地方,指的是「死亡」。就传道者在第6b节提出的设问,学者分别有负面和正面的不同理解。有学者认为,传道者的意思是:生命是没有价值的,不论人的寿命有多长都是无济于事的;反正人生的享受和欢乐,都会被死亡的威胁破坏。另有学者的意见是,传道者之所以在论到人生的遗憾之后提及死亡,是要鼓励人好好把握时机,享受生命;又或者,传道者的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不趁着有机会的时候去享受人生,那么,活人和死人就没甚么分别。无论如何,至终,可能是人生的无常,令传道者感叹,也再次想到人的终局。
第7a节人的劳碌,应作「人的一切劳碌」《思》、《吕》、《新》。都为口腹,直译作「是为了他的口」。第7b节译作「但他的欲望却总不知满足」《思》,是最贴近原意的翻译。第7节基本上是重复上文4:8、5:10a(原文5:9a),和6:3所提到的重点 ── 人是贪得无厌,永远不会知足的。第8a节的智慧人比愚昧人有甚么长处呢,《思高译本》译作:「智者较愚者究有甚么利益?」又是个设问。言下之意,智者不会比愚者得着更多利益。第9a节眼睛所看的比心里妄想的倒好,其中,心里妄想的可能的翻译是:「生命的逝去」,指「死亡」。因此,第9a节是再次提醒人,要抓紧眼前的机会,享受人生,因为死亡一旦临到,就再没有机会了。这样的理解,既与上文的第6b节「死亡」的话题,互相呼应,又与传道者一向的人生哲学吻合。
思想:
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求主怜悯,让我们愿意做个知足、满足的人。
作者:谢慧儿博士
传6:10—7:14
(6章)
10 先前所有的,早已起了名,并知道何为人,他也不能与那比自己力大的相争。 11 加增虚浮的事既多,这与人有甚么益处呢?12 人一生虚度的日子,就如影儿经过,谁知道甚么与他有益呢?谁能告诉他身后在日光之下有甚么事呢?
(7章)
1 名誉强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胜过人生的日子。2 往遭丧的家去,强如往宴乐的家去;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3 忧愁强如喜笑;因为面带愁容,终必使心喜乐。4 智慧人的心在遭丧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乐之家。5 听智慧人的责备,强如听愚昧人的歌唱。6 愚昧人的笑声,好像锅下烧荆棘的爆声;这也是虚空。7 勒索使智慧人变为愚妄;贿赂能败坏人的慧心。8 事情的终局强如事情的起头;存心忍耐的,胜过居心骄傲的。9 你不要心里急躁恼怒,因为恼怒存在愚昧人的怀中。10 不要说:先前的日子强过如今的日子,是甚么缘故呢?你这样问,不是出于智慧。11 智慧和产业并好,而且见天日的人得智慧更为有益。12 因为智慧护庇人,好像银钱护庇人一样。惟独智慧能保全智慧人的生命。这就是知识的益处。13 你要察看上帝的作为;因上帝使为曲的,谁能变为直呢?14 遇亨通的日子你当喜乐;遭患难的日子你当思想;因为上帝使这两样并列,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后有甚么事。
6:10—12,属传道书下半卷书的引言,主题是:未来一切已由神命定,不为人知。7:1—8:17可以分为四个段落,分别是7:1—14,7:15—22,7:23—29,以及8:1—17;而四个段落都是以「人查不出来」作结束。
6:12a基本的意思是:没有人知道甚么是对人一生有终极的好处;7:1—14则指出:有些情况比其他情况好。第1—4节,是第一个小分段,指出一些负面的情况(死、遭丧的家、忧愁、遭丧之家),比起正面的情况(生、宴乐的家、喜笑、快乐之家),是更为可取的。透过这种吊诡式的、对人生百态反常的评价,传道者希望读者认识到生命的极限,记得人人必有一死。
第5—7节是第二个小分段。第5节原文直译是:「听一个智慧人的责备,强如听众多愚昧人的歌唱」。第6a节以「因为」开始,为第5节提供不听愚昧人的歌唱的理由。荆棘烧起来时,声音刺耳,可能是暗指愚昧人惹人讨厌,既没有实质,且缺乏内涵。第7节有它本身独立的信息,提醒人即使是有智慧的人,也不是百毒不侵的。「瞎子见钱眼开」;智慧人则可以见钱而眼瞎。
第8—10节是第三个小分段。第8b节基本上鼓励人存心忍耐。,惟有忍耐的人,才会坚持等候终局的来到,从而得以了解事情的始末;相反,居心骄傲的人,则往往会自以为是,行事急躁鲁莽。第9节较贴切的翻译是:「你心里不要轻易动怒,因为愤怒只停留在愚人胸中」《思》。第10节是延伸第8—9节的思想,劝导人要活在目前,而不是活在过去。美化已成过去的日子,不是智者的所为。
第11—12节是第四个小分段,主要探讨智慧的好处。第11节的意思是:智慧加上产业,对活着的人来说,是有益处的。不过,透过见天日的人的片语提醒人:面对死亡的时候,智慧与金钱,就毫无用处了。至终,传道者是高举智慧过于金钱的(12节)。
第13—14节是7:1—14整个段落的总结。人生在世,有幸福的日子,也有不幸的日子,一切都是出于上帝的作为,人不能改变。
思想:
怀缅过去,对你面对今日的人生,有着积极还是消极的影响?有甚么办法,可以将你的过去,无论是负面的或是正面的事,都转化成为今日的祝福?
作者:谢慧儿博士
传7:15—22
15 有义人行义,反致灭亡;有恶人行恶,倒享长寿。这都是我在虚度之日中所见过的。16 不要行义过分,也不要过于自逞智慧,何必自取败亡呢?17 不要行恶过分,也不要为人愚昧,何必不到期而死呢?18 你持守这个为美,那个也不要松手;因为敬畏上帝的人,必从这两样出来。19 智慧使有智慧的人比城中十个官长更有能力。20 时常行善而不犯罪的义人,世上实在没有。21 人所说的一切话,你不要放在心上,恐怕听见你的仆人咒诅你。22 因为你心里知道,自己也曾屡次咒诅别人。
第15—18节,论到因果报应的颠倒,也是传道书第四段提及人要敬畏神的经文。第15节的有……有……,反映下文所说的是个独立的个案,而不是一般性的事实。其中,有义人行义,反致灭亡,也可以译作:「义人在正义中夭亡」《思》。有恶人行恶,倒享长寿,又作:「恶人在邪恶中反而长寿」《思》。第15节凸显天理荡然无存的荒谬;不过,既然只是属于独立的个案,则传道者于此不是完全否定因果报应的理念,乃是要指出有例外的个案而已。
第16—17节,是基于第15节的观察而作出的劝告。这两节经文不容易解释。其中一个可能性,是「中庸之道」的解释。传道者是在劝导人走中间路线,在义与恶之间,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第17节乃是传道者就人的软弱作出的让步;传道者知道读者不可能完全不行恶,也不会绝对不做愚昧的事,因此只好劝人不要做得太过分,要适可而止。至于不要行义过分(16a节下半句)的劝勉,则是指行义过分的人,会倾向不接受人有限制的现实,想要追求完美,以致犯上骄傲的罪。
第18节的:因为敬畏上帝的人,必从这两样出来,《新译本》译作:「因为敬畏上帝的人,都必避免这两个极端」,指的是第16—17节所提及的「行义过分」和「行恶过分」两种极端的行为,以及有关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思高译本》则将第18b节译作:「因为敬畏天主的人,二者兼顾并重」。总意是说,敬畏上帝的人,会清楚地认识人的限制, 凡事持守中庸之道。
第19—22节,乃是指出智慧的超越与限制。首先,第19节指出:智慧是超越的。第19节按原文次序应译作:「智慧使智慧人有能力,胜过城中十个官长」《吕》。接着在第20节,传道者就列举一个普遍性的事实,就是:世上没有时常行善而不犯罪的义人。言下之意,即使是智慧人,也有犯罪的时候。最后,第21—22节则是个具体的例子,用来说明第20节所讲的事实,指出世上没有一个未尝犯罪的人。因此,听见别人咒骂、诽谤自己的时候,不必过分介怀,要知道:自己也曾犯过同样的毛病,伤害过别人。
思想:
过去你有没有间接或直接目睹或经历一些「因果报应」颠倒的荒谬现象?你认为人如何能够在这样的处境下,仍然维持信靠上帝的心?
作者:谢慧儿博士
传7:23—29
23 我曾用智慧试验这一切事;我说,要得智慧,智慧却离我远。24 万事之理,离我甚远,而且最深,谁能测透呢?25 我转念,一心要知道,要考察,要寻求智慧和万事的理由;又要知道邪恶为愚昧,愚昧为狂妄。26 我得知有等妇人比死还苦:他的心是网罗,手是锁炼。凡蒙上帝喜悦的人必能躲避他;有罪的人却被他缠住了。27 传道者说:「看哪,一千男子中,我找到一个正直人,但众女子中,没有找到一个。」我将这事一一比较,要寻求其理,我心仍要寻找,却未曾找到。28 (参 7:27) 29 我所找到的只有一件,就是上帝造人原是正直,但他们寻出许多巧计。
第23—24节在7:23—29节这个段落中,属承上启下的两节经文,主要是指出:智慧是不能得着的。承上:智慧的字根在第23节的原文出现了两次;而「智慧」乃是上文第1—22节论及的话题。启下:第24b节的测透,原文作「找」;而「寻找却寻不着」,正是下文第25—29节的主题。
第26a节:传道者提及有等妇人比死还苦,是个比喻。《现代中文译本》译作「比死亡可怕」。他的心是网罗,手是锁炼,全句较准确的翻译是:「她一身是罗网:她的心是陷阱,她的手是锁链」《思》。第26a节所描述的妇人应该是指以色相诱惑人的、不道德的女人。第26b节是对男士提出警告,说明凡蒙上帝喜悦的人必能躲避他;有罪的人却被他缠住了。凡蒙上帝喜悦的人,应该是指「义人」,与「罪人」一样,皆有道德方面的含意。换句话说,义人可以摆脱这等妇人;唯有罪人,才会被她缠住。
第27—28节提到:万事之理,传道者查不出来。可是,有一码关乎男女的事,他倒是查得出来的,就是第28b节提及的:一千男子中,我找到一个正直人,但众女子中,没有找到一个。以上这句话,原文没有正直人;直译是:「在一千男人中,我发现了一个;在所有的女人中,却没有发现一个」《思》。传道者想要从男人和女人身上发现些甚么呢?最顺理成章的推理,就是下文第29节所提到的「正直的美德」。传道者在第28b节的宣言,似乎显示他是个厌恶女人的人。其实不一定。如果在所有的女人中,传道者没有发现一个好的,那他在一千个男人中才发现一个好的,也不是那么值得表扬的事。其实,传道者至终要提出的,是下文第29节:人本来都不是正直的。
第29a节:上帝造人原是正直。正直的原文字眼,指向涉及道德标准及信仰价值观的、正确的行为。第29b节:但他们寻出许多巧计。巧计,与创6:5(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的所思想的,两者原文字根相似。
总的来说,传道者在第29节宣告了他对整体人类的负面评价,并且指出这不是上帝的责任,而是人自己的问题。
思想:
属神的人和不属神的人,基督徒和非基督徒,都是罪人;唯一的分别是:属神的人,是蒙恩的罪人。让我们为此常存感恩,时刻靠主儆醒度日。
作者:谢慧儿博士
传8:1—9
1 谁如智慧人呢?谁知道事情的解释呢?人的智慧使他的脸发光,并使他脸上的暴气改变。2 我劝你遵守王的命令;既指上帝起誓,理当如此。3 不要急躁离开王的面前,不要固执行恶,因为他凡事都随自己的心意而行。4 王的话本有权力,谁敢问他说「你做甚么」呢?5 凡遵守命令的,必不经历祸患;智慧人的心能辨明时候和定理(原文作审判;下节同)。6 各样事务成就都有时候和定理,因为人的苦难重压在他身上。7 他不知道将来的事,因为将来如何,谁能告诉他呢? 8 无人有权力掌管生命,将生命留住;也无人有权力掌管死期;这场争战,无人能免;邪恶也不能救那好行邪恶的人。9 这一切我都见过,也专心查考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有时这人管辖那人,令人受害。
第1a节谁如智慧人呢?谁知道事情的解释呢?两个问题都是设问,答案是否定的。第1b节的使他的脸发光与使他脸上的暴气改变的意思,也许是说:智慧会带来一定的好处,能使人心境愉快、戾气全消。
第2—4节,提及人面对专制的君王应有的态度。在积极方面是:要遵守王的命令(2节)。第3a节提及的,是面对专制的君王时,在消极方面应有的态度:不要急躁离开王的面前,不要固执行恶。不要固执行恶,原文没有固执,全句较准确的翻译是:「不要参与恶事」《新》。第3b节以因为开始,显示第3b节与第3a节有「果、因」的关系。他凡事都随自己的心意而行(3b节),或作「他喜欢怎么作、就怎么作」《吕》。在这样的一位君王面前,人如果不服从,甚至参与恶事,就是等于自取灭亡!
第5a节凡遵守命令的,必不经历祸患。第5a节的意思大概是说,只要服从君王的命令,就不会招致从王而来的报复。第5b节智慧人的心,能辨明时候和定理的辨明,意思是说,「聪明人知道做事的适当时机和方法」《现》。
第6a节各样事务成就,都有时候和定理,原文以一个虚词(「的确」《思》)开始,《和合本》没有翻出来。也就是说:第6a节是进一步肯定第5b节的说法,就是:凡事都有定时和审判。第6b节:因为人的苦难重压在他身上,其中的因为,应该译作:「但是」。意思是说:虽然凡事都有定时,也会有审判,但是人还是痛苦的。因为,如下文第7节提及的:人对将来的事一无所知,只能够安静等候事情的发展。
第8节用了四个例子来说明人的无助,以及对未来的无知。第9节是第1—8节的一个小结,也是属于承上启下的一节经文。第9a节这一切我都见过,也专心查考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是承上:这一切应该是指第2—8节提及的「有权力的君王以及人的无知、无助的观察」。第9b节有时这人管辖那人,令人受害,是启下:下文第10节开始,多少是论及与有人受害相关的课题,就是:义人与恶人命运的颠倒。
思想:
纵然人对将来的事一无所知,但我们至少可以把握当下,做个聪明人(「聪明人知道做事的适当时机和方法」)。
作者:谢慧儿博士
传8:10—17
10 我见恶人埋葬,归入坟墓;又见行正直事的离开圣地,在城中被人忘记。这也是虚空。11 因为断定罪名,不立刻施刑,所以世人满心作恶。12罪人虽然作恶百次,倒享长久的年日。然而我准知道,敬畏上帝的,就是在他面前敬畏的人,终久必得福乐。13 恶人却不得福乐,也不得长久的年日;这年日好像影儿,因他不敬畏上帝。14 世上有一件虚空的事,就是义人所遭遇的,反照恶人所行的;又有恶人所遭遇的,反照义人所行的。我说,这也是虚空。15 我就称赞快乐,原来人在日光之下,莫强如吃喝快乐,因为他在日光之下,上帝赐他一生的年日,要从劳碌中时常享受所得的。16 我专心求智慧,要看世上所做的事。(有昼夜不睡觉不合眼的。)17 我就看明上帝一切的作为,知道人查不出日光之下所做的事;任凭他费多少力寻查,都查不出来,就是智慧人虽想知道,也是查不出来。
传8:10—14,是在比较义人与恶人的命运。「恶人得以埋葬」《新》,足以反映是非的颠倒。因为,根据旧约圣经的记载,行恶的人是不得埋葬的;反而行正直事的,在城中被人遗忘。恶人与义人两者命运的悬殊,乃是传道者发出这也是虚空的叹息的原因(10b节)。
第11—12a节,是论到公义的姗姗来迟。第11节的罪名,直译是:「恶行」或「坏事」《吕》;全节可以译作:「因为坏事的定案未有迅速执行,所以世人的心充满作坏事的偏向」。不过,在第11—12a节,传道者并未否定上帝的报应;坏事的定案未有迅速执行,正指向:定案总有一天会执行。传道者在第12b—13节,乃就因果报应的传统教义,作出了最清楚的宣告。
《现代中文译本》将第12b节全句意译作:「然而我知道,敬畏上帝的人事事亨通」。至于恶人的命运,乃刚刚相反。第13a节的影儿,比喻日子的短暂。恶人的时日必不能长久,因他不敬畏上帝(13b节)。总的来说,传道者从来没有否定因果报应。他相信上帝一定会施行报应,只是没有人晓得上帝行事的时间和方式而已。
第14a节世上有一件虚空的事的有一件,通常用来指个别的例子,而不是一般性的原则。「义人所遭遇的,反如恶人所应得的;而恶人所遭遇的,反如义人所应得的」《思》,这些例外的个案与传道者持守的信念背道而驰,令传道者一再感叹:这也是虚空(14b节)。
第15节,是传道者在面对虚空的现实之余所提出的建议,就是:人要把握机会,享受人生。类似第15节要享受人生的呼吁,在传道书一共出现了七次;而每次的语气都比之前的一次强烈。
第16—17节是传6:10—8:17整段经文的总结,指出:人是不能够明白上帝的作为的,不过,传道者的意思大概不是说:人绝对不能够明白上帝的作为,因为传道书本身也记载了传道者不少的发现。按第16—17节的上文看来,人不能够明白的,包括恶人义人命运的颠倒以及世上不公平的事(10—15节);按下文来看,人查不出来的,则是上帝对人的爱恨的准则(9:1)。
思想:
上帝在世上所作的一切事的前因后果,我们不一定可以看透;求上帝帮助我们学习:在「纵然不明白」的情况下,仍然信靠上帝,敬虔度日。
作者:谢慧儿博士
传9:1—12
1 我将这一切事放在心上,详细考究,就知道义人和智慧人,并他们的作为都在神手中;或是爱,或是恨,都在他们的前面,人不能知道。2 凡临到众人的事都是一样:义人和恶人都遭遇一样的事;好人,洁净人和不洁净人,献祭的与不献祭的,也是一样。好人如何,罪人也如何;起誓的如何,怕起誓的也如何。3 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有一件祸患,就是众人所遭遇的都是一样,并且世人的心充满了恶;活着的时候心里狂妄,后来就归死人那里去了。4 与一切活人相连的,那人还有指望,因为活着的狗比死了的狮子更强。5 活着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无所知,也不再得赏赐;他们的名无人记念。6 他们的爱,他们的恨,他们的嫉妒,早都消灭了。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他们永不再有分了。7 你只管去欢欢喜喜吃你的饭,心中快乐喝你的酒,因为神已经悦纳你的作为。8 你的衣服当时常洁白,你头上也不要缺少膏油。9 在你一生虚空的年日,就是神赐你在日光之下虚空的年日,当同你所爱的妻,快活度日,因为那是你生前在日光之下劳碌的事上所得的分。10 凡你手所当做的事要尽力去做;因为在你所必去的阴间没有工作,没有谋算,没有知识,也没有智慧。11 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赢;力战的未必得胜;智慧的未必得粮食;明哲的未必得资财;灵巧的未必得喜悦。所临到众人的是在乎当时的机会。12 原来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定期。鱼被恶网圈住,鸟被网罗捉住,祸患忽然临到的时候,世人陷在其中也是如此。
9:1—12可以分为三个小段落。第一个段落是9:1—6,主题是:每人都有一样的分—死亡。其中的第4b节:因为活着的狗比死了的狮子更强,可能是当时流行的一句谚语,意思是说:「活着,无论有多悲惨,始终比死好」。第6节乃进一步形容死人的光景。第6a节:他们的爱,他们的恨,与第1节的爱、恨彼此呼应,为九章1—6节这个小分段画上一个休止符。早都消灭了,意指活着的人,还可以有爱、恨及嫉妒这些正面或负面的情绪;而死人就甚么都没有了。第6b节: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他们永不再有分了。一个人的分,是限于今生的,这是传道者一直强调的信息。人因此要把握时机,享受生命。这也是下一个段落的重点信息。
第二个段落是9:7—10。其中9:7—9a,是传道书鼓励人享受生命的第六段经文。不过,在此之前的五段经文,传道者基本上是采取劝导的方式的;但9:7—9a节的语气则比较强烈和紧急,采用了一连串命令式的动词,包括:第7节的去、吃、喝;第8节的(你的衣服)当(时常洁白)以及第9节的当(同你所爱的妻)快活(度日)。而在第8节,传道者嘱咐人衣服当时常洁白,头上也不要缺少膏油,也就是叫人快快乐乐地过日子。
第三个段落是9:11—12。在上一个段落,传道者提醒读者,人必有一死,劝勉人要把握机会,享受人生。不过此刻他却承认,今生的际遇,并不是人能够操控的;没有一个人可以百分之百肯定自己一定会赢。他在第11a节所列举的五个日光之下的例子,基本上都指向一个事实,就是:「一个人的才干、能力,不一定是与他或她的成就成正比的」。另外,第11—12节是传道书另一段论及「凡事有定时」的经文。这两节经文的结论是:这个「时间」是人不能够知道的。不过,在另一段提及「凡事的发生,都有其既定的时间」的经文——传3:1—11,传道者就明确地指出,这既定的时间,是由神所掌管的。
思想:
在不能预知未来的现实环境下,有人因而颓废、消极,过着萎靡不振的生活。作为认识神的人,你与不认识神的人,在心态和实际行动上,会有甚么分别吗?
作者:谢慧儿博士
9:13—10:4
13 传道书我见日光之下有一样智慧,据我看乃是广大,14 就是有一小城,其中的人数稀少,有大君王来攻击,修筑营垒,将城围困。15 城中有一个贫穷的智慧人,他用智慧救了那城,却没有人记念那穷人。16 我就说,智慧胜过勇力;然而那贫穷人的智慧被人藐视,他的话也无人听从。17 宁可在安静之中听智慧人的言语,不听掌管愚昧人的喊声。18 智慧胜过难打仗的兵器;但一个罪人能败坏许多善事。十章 1 死苍蝇使做香的膏油发出臭气;这样,一点愚昧也能败坏智慧和尊荣。2 智慧人的心居右;愚昧人的心居左。3 并且愚昧人行路显出无知,对众人说,他是愚昧人。4 掌权者的心若向你发怒,不要离开你的本位,因为柔和能免大过。
9:13—10:4可以再分为三个小段落。第一个段落是9:13—16。上文第11a节,传道者论到智慧的未必得粮食这一般性的道理;而在第13—16节,传道者则提出具体的事例,说明智慧人的所为,虽然带来短暂的好处,至终却不为人记念。第13a节的我见,正如前文提及的,是传道者用来带出他对人生的想法的常用字。第14b节的营垒,更贴切的翻译应作:「攻城设施」。另外,在这字眼之前,原文有「大」字。第14节整节的意思是说:「有一位大君王来到一个人数稀少的小城,将其围困,并建造庞大的攻城设施,攻打这城」。第15a节提及一个贫穷但有智慧的人。智慧的字根在第15、16节(各出现两次)和第17、18节(各出现一次)都有出现。贫穷的智慧人,他用智慧救了那城,却没有人记念他。第16a节的智慧胜过勇力,可能是当时流行的一句谚语,指出智慧的确有其优胜之处。然而(16b节),纵然智慧有一定的好处,第13—15节的个案,却清楚地反映出一个残酷的现实,就是:那贫穷人的智慧被人藐视,他的话也无人听从。
第二个段落是9:17—18。透过两句「比较箴言」,高度评价智慧,指出智慧胜过愚昧和武力;却同时承认:智慧的成就,很容易遭到破坏。第17a节宁可在安静之中听智慧人的言语的在安静之中,也可以是形容智慧人的言语。第17b节掌管愚昧人的喊声的掌管愚昧人,又可以理解为:「愚者之王」。第17节全节经文可以译作:「宁可听智者安静地说的话,胜过听愚者之王的吶喊」。第18a节智慧胜过打仗的兵器,直译是「智慧比打仗的器械好」《吕》。第18b节但一个罪人能败坏许多善事,意思是说:「只要有一个犯错的人,就足以破坏许多好事」。
第三个段落是10:1—4。继9:13—16和9:17—18之后,10:1—4进一步论及智慧的限制。其中,9:18和10:1b都一致地指出:「少许坏事,可以大大地破坏一些好事」。正如9:18b提及的:「一个错误能破坏许多好事」;10:1b也警告人:一点愚昧,可以败坏智慧和尊荣。
思想:
智慧虽然有它的限制,却多少可以带来好处。求神帮助我们,让我们的智慧能够随着年龄增加。
作者:谢慧儿博士
传10:5—7
5我见日光之下有一件祸患,似乎出于掌权的错误,6就是愚昧人立在高位;富足人坐在低位。7我见过仆人骑马,王子像仆人在地上步行。
第5—7节论到政治、社会秩序方面的混乱。其中,有一件,是第5节原文的第一个字,显示第5—7节是传道者在太阳之下目睹的一个个案。祸患,原文是「恶」。似乎,应译作「肯定是,绝对是」。《现代中文译本》的译文:「我又看见世上一件不公道的事,是统治者造成的错误」,是更贴切的翻译。掌权的,曾经出现于传7:19 (《和》译作:官长) 和8:8节(《和》译作:有权力,两次)。错误,原文字眼指向「因粗心大意、善忘或者意外而导致的错失」;译作:「不知不觉的错误」《吕》,或者:「无意的错误」《新》,更为适切。传5:6【原文5:5:不可任你的口使肉体犯罪,也不可在祭司(原文作使者)面前说是错许了】的错许了的,用的是同一个字。
第6a节的愚昧人,应该是指智力方面有缺陷的人。在下文的10:15,传道者指出:愚昧人连进城的路,也不知道。高位,应作「众多高位」《新》。一般来说,没有人会寄望愚昧人在社会上有甚么成就;可是,「愚昧人得居众多高位」《新》,却是传道者目睹的事实。第6b节的富足人,或作「富有的人」《新》。低位,或作「卑位」《新》。第6节将愚昧人与富足人对比,似乎有点奇怪。不过,传道者之所以提及富足人,重点应该不是在他们的财富,而是在他们的地位。富足人通常都是上层社会的、属统治阶级的人,如今却处于卑下的位置,实在是颠倒是非。
第7节的仆人,或作「奴隶」。马,在当时是十分昂贵的牲畜。在古代的波斯时期,只有君王、贵族以及王室信使,才会骑马。现在,「奴隶」骑在马上;王子,又作「首领」或「官员」,属职位高,但次等职级的领袖。同一个字在第16、17节被译作群臣,是在君王以下的。无论如何,这等领袖阶层的人,却像仆人在地上步行,充分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秩序的颠倒。
思想:
古往今来,「愚昧人得居众多高位」这社会秩序颠倒的现象,不时会发生。与其愤愤不平,不如积极面对,在颠倒的社会秩序中找着自己的定位,做自己应该做、可以做的事。
作者:谢慧儿博士
传10:8—11
8挖陷坑的,自己必掉在其中;拆墙垣的,必为蛇所咬。9凿开(或作:挪移)石头的,必受损伤;劈开木头的,必遭危险。10铁器钝了,若不将刃磨快,就必多费气力;但得智慧指教,便有益处。11未行法术以先,蛇若咬人,后行法术也是无益。
第8—11节是论到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碰到的意外和危险。第8a节的陷坑,是指人因工作上的需要而挖掘的「坑」,而不是「陷阱」;第8节的上下文是论到人生当中一些意料之外的事,与因果报应无关。另外,必掉在其中,必为蛇所咬(8节),以及必受损伤,必遭危险(9节),也可以译作:「也许会掉在其中」、「也许会为蛇所咬」、「也许会受损伤」,以及「也许会遭危险」;原文不一定有「必然会发生」的含义。第8b节的墙垣,又作「墙壁」《思》。古代以色列的墙壁土质比较松,易于让蛇藏匿其中。人在拆墙的时候,就有可能被蛇所咬。
第9节是关乎石匠和木工的两个例子。第9a节的必受损伤所指向的,是:「承受精神上的忧伤」。不过,与受损伤同字根的名词,在旧约圣经也用来指向肉体方面的痛楚。第9b节:劈开木头的,必遭危险。类似的意外,申19:5也有提及。
至于第10和11节,则不只是提出意外发生的可能性,更是进一步指出:利用个人的智慧或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必要性。第10a节的刃与「事先」,在原文只差一个字母。有译本因此将刃理解为「事先」,将第10a节的上半句铁器钝了,若不将刃磨快译作:「铁器钝了,若不事先磨快」,就必多费气力(10a节的下半句)。第10b节得……指教,更贴切的翻译是「使……成功」。但得智慧指教,便有益处,或作:「但智慧的长处是能给人成功」《吕》。言下之意,第10b节乃是鼓励人善用智慧,以致能够及早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11a节未行法术以先,蛇若咬人,或作:「人未念咒语,蛇若先咬人」《吕》。第11a节没讲清楚蛇咬的是甚么人;如果是「耍蛇的人」,那就是很大的讽刺。因为那等于是说:耍蛇的人未耍蛇之前,已经被蛇咬死。第11b节后行法术也是无益,意思是说:「法术于行法术的人,就没有好处」《思》。值得指出的是:旧约圣经是将专门技能、包括行法术的能力,视为是属于「智慧」的范畴。第11节乃是透过另一例子鼓励人运用智慧要「及时」。如果等事情发生了,比如说:蛇已经咬人了,就太迟了。
思想:
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霎时之祸福;在日常的生活运作、工作环境中,要时刻提醒自己:当心自身的安危。
作者:谢慧儿博士
传10:12—15
12智慧人的口说出恩言;愚昧人的嘴吞灭自己。13他口中的言语起头是愚昧;他话的末尾是奸恶的狂妄。14愚昧人多有言语,人却不知将来有甚么事;他身后的事谁能告诉他呢?15凡愚昧人,他的劳碌使自己困乏,因为连进城的路,他也不知道。
纵然智慧有它的限制,可是,智慧人与愚昧人始终是有分别的。第12—14节将智慧人与愚昧人的话作比较。结论是:愚昧人的言语,自招灭亡。第15节则指出:愚昧人的行为,也是同样地一塌糊涂。
第12a节智慧人的口说出恩言,直译是:「智慧人口中的话是『喜爱』或『恩惠』」。这句话另一个可能的理解,是《吕振中译本》的译文:「智慧人口中的话使他得人的恩悦」。这样的理解,使第12a节与第12b节的意思相互平行:「智慧人的言语,使他得人喜爱;相反,愚昧人的言语,则使他灭亡」。
第13节的奸恶,又作「恶」或「邪恶」《新》。狂妄,或作「疯狂」。至于起头和末尾,也许是采用了「两极代替整体的修辞」,指向愚昧人的言语,全部都是愚昧和「邪恶狂妄」的《新》。可是,从起头至末尾,也可以是在形容整个的过程;也就是说:愚昧人的言语,在开始的时候是愚昧的,到了最后,就演变成为邪恶、狂妄的话。
第14a节提到愚昧人多有言语,也是传统的智慧文学,特别是箴言所经常提及的。比如:多言多语难免有过;禁止嘴唇是有智慧(箴10:19);愚昧人若静默不言也可算为智慧;闭口不说也可算为聪明(箴17:28)。另外,传道书也几次提及这方面的教导:人在神面前,言语要寡少;言语多,就显出愚昧(五?);多梦和多言,其中多有虚幻(5:7a),以及话语增多,虚空也增多(6:11a)。第14b节将来有甚么事与他身后的事,意思也许是平行的,都是指「今生将会发生的事」。至于第14b节的人却不知将来有甚么事;他身后的事谁能告诉他呢?与第14a节有甚么关连,很难确定。
第15a节的劳碌,是传道者常用的其中一个字。第15b节的因为,也可以理解为「以致」,意即「愚昧人困乏到一个地步,以致……」。连进城的路,他也不知道直译是:「他不知道去城市」,意思是没完的,可以是指:愚昧人「他连怎样进城也不知道」《新》;所指向的,可能是他的无能。因为城是当时的商业和社会活动的中心,而进城的路,应该是每一个人都晓得的。也有学者将进城的路理解为「回家的路」,将第15b节的意思理解为:「愚昧人『蠢到连回家的路也弄不清楚』」《现》。
思想:
求主怜悯,让我们都不会成为愚昧人!
作者:谢慧儿博士
传10:16—20
16邦国啊,你的王若是孩童,你的群臣早晨宴乐,你就有祸了!17邦国啊,你的王若是贵冑之子,你的群臣按时吃喝,为要补力,不为酒醉,你就有福了!18因人懒惰,房顶塌下;因人手懒,房屋滴漏。19设摆筵席是为喜笑。酒能使人快活;钱能叫万事应心。20你不可咒诅君王,也不可心怀此念;在你卧房也不可咒诅富户。因为空中的鸟必传扬这声音,有翅膀的也必述说这事。
第16—20节基本上是自成一段的。第16节提及君王和官长、领袖;第20节提到君王和富有的人;前后呼应。第16—17节的主题是:不同的素质的王,会带来或祸或福的不同后果。两节经文的句子结构,是相互平行的。第16节的「你就有祸了」与第17节的「你就有福了」对比。第16a节的孩童,其中一个解释是「年轻的人」。传道者想要强调的,可能是这君王太年轻,不够成熟,难以承担重任。第16b节的宴乐,原意是「吃」。早晨吃喝,在古代的以色列被视为是没有节制、不负责任的表现。第17a节的贵冑之子,指君王是「出身显贵」《思》的。第17b节的吃喝,原文是「吃」, 与宴乐同字。为要补力,意即「为了补充体力」。不为酒醉,或作「不是为了喝醉」《吕》。类似的对君王的警告,箴31:4—7也有提及。
第18、19节与上文的第16、17节没有直接的关系。两节经文一方面是提醒人不要懒惰;另一方面却鼓励人要享受人生。首先,第18节,是指出懒惰人的下场。第18a节因人懒惰,房顶塌下,与第18b节因人手懒,房屋滴漏,相互平行。古时巴勒斯坦的屋顶,是用石灰铺的,日久失修的话,会容易漏水。
跟着的第19节,就鼓吹生命的享受,但指出没有钱不成。第19b节的应心,原文其中一个意思是「答复、回应」。《思高译本》将第19b节钱能叫万事应心译作:「钱能应付一切」。《新译本》则更直接:「金钱能解决万事」。第19b节因此是认同金钱的重要性。可是,金钱「能解决万事」,则应该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说法。因为,在传道书其他的经文,传道者曾经指出,一个人可以很富有,但孤独;有钱的人,一样有很多不同的忧虑和困扰。
最后,在第20节,传道者回到君王与有权势的人的话题,警告人要小心对待有权势、有钱的人,不要诅咒他们。你不可咒诅君王,也不可心怀此念,直译是:「就是在你心思中你都不可咒诅君王」《吕》。
思想:
有人说:「钱能够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这句话,对经济匮乏的人来说,可能只是有钱人讲的风凉话。可是,仔细地想一想,这个世界实在有很多金钱解决不了的问题。求神帮助属祂的人不要被金钱迷惑,过份地迷恋地上的钱财。
作者:谢慧儿博士
传11:1—6
1当将你的粮食撒在水面,因为日久必能得着。2你要分给七人,或分给八人,因为你不知道将来有甚么灾祸临到地上。3云若满了雨,就必倾倒在地上。树若向南倒,或向北倒,树倒在何处,就存在何处。4看风的,必不撒种;望云的,必不收割。5风从何道来,骨头在怀孕妇人的胎中如何长成,你尚且不得知道;这样,行万事之神的作为,你更不得知道。6早晨要撒你的种,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因为你不知道哪一样发旺;或是早撒的,或是晚撒的,或是两样都好。
11:1—6的主题是:人的努力的无常。第一个小分段是第1—2节,主要是论到人对未来的无知,以及人应有的准备。不少人将这两节经文理解为:叫人分散投资,如:《现代中文译本》的译文:「把你的钱投在对外贸易上,总会有赢利的一天。要在好些不同的地方投资,因为你不知道在这世上会遭遇甚么恶运」。可是,第1节的日久必能得着,直译是:「多日后你会将它找回来」。其中的「它」,应该是指第1a节的粮食。从投资的角度来看的话,多日后将撒出去的找回来,只不过是收回成本,不能算是好的投资。比较可取的看法是:第1—2节是鼓励人,即使明知可能没有回报,也要做好心。将自己的财富慷慨地施赠给有需要的人,到自己有困难的时候,可能就会碰上意想不到的帮忙。
第二个小分段是第3—4节,主要是透过两个例子,来说明有些事情是人所不能控制的。第3节:树倒下来的时候,会向南倒、还是向北倒,是无法预测的。第4节的看风、望云,又作「观察风向」和「研究云象」《思》;意指农夫想要等到最适当的时候才撒种、收割。然而,正如第3节提醒人的,有些事是超越人的控制范围之内的。过分地筹算几时才是最适切的时机去做应该做的事,结果可能甚么都做不成。
第三个小分段是第5—6节。不知道这片语,在这两节经文以ABA’的交叉式结构,一共出现了三次之多。两节经文将人不知道、不能控制与预测的事,从上文的自然现象,扩阔到神的作为的范畴;而神的作为人不能参透(传3:11),以及人查不出来(传8:17),乃是传道者再三强调的事实。第6a节的早晨、晚上,是「以两极代替整体的修辞」,指「无论何时」。另外,撒种,不只限于撒种本身的动作,更是指向「所有的工作或活动」。第6节主要是劝勉人:「一有机会就应该作工,因为你不知道甚么时候作的工,会有好的成果」,这重点与第1—2节十分相似。正因为未来不由人掌握,人也无法得知将来会有甚么事情发生,人就要更加积极地作工,不要躲懒。
思想:
在无法控制未来、也不知道将来会发生甚么事的大前提下,人要积极进取,把握每一个机会努力作工,以致可以随时准备,迎接劳碌得来的成果。
作者:谢慧儿博士
传11:7—12:7
(11章)
7 光本是佳美的,眼见日光也是可悦的。8 人活多年,就当快乐多年;然而也当想到黑暗的日子。因为这日子必多,所要来的都是虚空。9 少年人哪,你在幼年时当快乐。在幼年的日子,使你的心欢畅,行你心所愿行的,看你眼所爱看的;却要知道,为这一切的事,神必审问你。10 所以,你当从心中除掉愁烦,从肉体克去邪恶;因为一生的开端和幼年之时,都是虚空的。
(12章)
1 你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就是你所说,我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当记念造你的主。2 不要等到日头、光明、月亮、星宿变为黑暗,雨后云彩反回,3 看守房屋的发颤,有力的屈身,推磨的稀少就止息,从窗户往外看的都昏暗;4 街门关闭,推磨的响声微小,雀鸟一叫,人就起来,唱歌的女子也都衰微。5 人怕高处,路上有惊慌,杏树开花,蚱蜢成为重担,人所愿的也都废掉;因为人归他永远的家,吊丧的在街上往来。6 银炼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7 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神。
11:7—12:7是传道者以第一人称向读者讲的最后一段话;可以算得上是全书的高潮。11:7—8,是给一般人的劝勉:当快乐,但当想到黑暗。11:9—12:7,是给年青人的劝勉:当快乐,但要记念创造主。其中,11:9—10,提醒年轻人当快乐,但神必审问;而12:1—7,则鼓励人当记念创造的主。整段经文的结构,是很工整的。第1a节是主句:当记念创造主。第1b—7节是指出记念创造主的时间:(1)在衰败临近之前(1b节);(2)在黑暗来到之前(2—5节);(3)在银炼折断之前(6—7节)。
第1a节的年幼,与11:9的幼年的日子,原文是同一个字,译作「青年」或「年轻」,比较适当。记念在希伯来文通常不只是指客观的记忆,而是指向随之而来的、相应的行动。第1b节衰败的日子,直译是「恶的日子」,指「年老的日子、及随着年纪渐长而来的种种困扰」。
第2—5节,是全卷书最富争议性的一段经文。学者之间唯一的共识是:这段经文终极的指向,是老年人身体的日渐衰弱。不过,个中细节的解释,则众说纷纭,于此不能尽录,建议读者参考笔者的注释书:《传道书 —— 试看人生》(第八册,香港:明道社,2015)。
第6—7节转而指向死亡的临到。第6节提及四个暗喻:银炼和金罐,喻指「光」;瓶子和水轮,喻指「水」。人赖以生存的光和水都没了,也就是指生命已经来到尽头。第7a节在用字上与创3:19十分相似。透过与创世记的呼应,传道者可能是要指出:死亡不只是人类终极的命运,更是神对罪人的诅咒。至于第7b节,则与创世记二章7节近似,所描述的,是创造过程的颠倒。神在创造的时候赐给人的灵或气息,在人死的日子要收回。总的来说,传12:7,与12:1一样,是提醒读者,人活在世上,要记念神是创造的主、是赐灵给人的神;也要记得,人不过是受造之物,总有一天都要死亡。生命,固然是神赐予人的礼物;不过,这份礼物,有一天神要收回的。
思想:
生存是可贵的;人活在世上,要把握机会,享受人生。不过,与此同时,也要谨记:人生转瞬即逝,要珍惜在世的日子;在短暂的人生,为神成就永恒的事。
作者:谢慧儿博士
传12:8—14
8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9 再者,传道者因有智慧,仍将知识教训众人;又默想,又考查,又陈说许多箴言。10 传道者专心寻求可喜悦的言语,是凭正直写的诚实话。11 智慧人的言语好像刺棍;会中之师的言语又像钉稳的钉子,都是一个牧者所赐的。12 我儿,还有一层,你当受劝戒: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 13 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意就是:敬畏神,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或作:这是众人的本分)。14 因为人所做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神都必审问。
12:8是属于承上启下的一节经文:既为传道书主体经文部分的言论(传1:12—12:7)作归纳,指出一切尽皆虚空,又为下文的跋作引子。这节经文基本上重复传1:2节的话,使整卷传道书前呼后应。从第8节开始,传道书又回复以第三人身称呼传道者的做法,显示传12:8—14与1:1—11一样、大概是出自编篡者的手笔。
12:9—14的跋,分为两个段落。第一个段落是第9—11节。第9b节是传道书首次提及传道者的工作:将知识教训众人。此外,传道者又就许多箴言作出三方面的努力。一:默想,可以解作「留意、留心听」。传道者不但教导人,自己也是个愿意聆听箴言的人。二:考查,也可以有「(在一群中)挑出」的含义。三:陈说,直译是:「排列」或「编撰」。意思是说:传道者将合适的箴言挑选出来,编辑成文集。第10b节诚实话和正直的形容,意即传道者的言论,既真实又正统。第11a节:智慧人的言语被喻为刺棍,从正面去理解:这些言语是像刺棍一样,催促或刺激读者,要他们有正面的回应或行动;也可以作为人当走之路的指引。钉稳的钉子,则喻指智慧人的言语,足以为人的一生建立可靠的、牢固的基础。
第二个段落是第12—14节,是编篡者对受众作出的劝勉,包括:你当受劝戒(12:12)、敬畏(神)和谨守(他的诫命)(12:13)。第13b节敬畏神以及谨守他的诫命,是典型的传统教导,超越传道者一向的教导之上,以及另一个层次的吩咐。在传道书的主体经文部分,传道者从来没有明确地鼓励人遵守神的诫命。此外,传道者虽然多次提到要敬畏神,却并未将敬畏神与「遵守神的诫命」相提并论。传道书的编篡者,可能是刻意地要以「遵守神的诫命」来诠释传道者「敬畏神」的教导,叫人认定传道者乃是一位正统的智慧大师。第14节作出总结:「因为人所作的一切事,神都必审判;为了一切隐藏的事,或好或坏、(人人都必受审)」《吕》。
思想:
人的本分,是要敬畏神,谨守祂的诫命;要谨记:神是全知的。人所做的事,包括做事的动机,都瞒不过祂。要学习做一个里外一致的人,以致有一天,面对神的审判,也一无所惧、无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