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道自建释经灵修
良友电台、建道神学院合作推出
欢迎到良友圣经学院网站收听最新每日灵修
使徒行传 (1 -15章)
良友电台、建道神学院合作推出
欢迎到良友圣经学院网站收听最新每日灵修
使徒行传 (1 -15章)
作者:何启明牧师
徒1:1 -5
1:1 提阿非罗啊,我已经作了前书,论到耶稣开头一切所行所教训的,
1:2 直到他借着圣灵吩咐所拣选的使徒,以后被接上升的日子为止。
1:3 他受害之后,用许多的凭据将自己活活地显给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们显现,讲说神国的事。
1:4 耶稣和他们聚集的时候,嘱咐他们说:“不要离开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应许的,就是你们听见我说过的。
1:5 约翰是用水施洗,但不多几日,你们要受圣灵的洗。”
钥节:徒1:5
使徒行传可称为“圣灵行传”,因为整个福音运动都是圣灵在背后推动。圣灵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的工作贯串整本使徒行传。单是本书的首五节经文已几次提到与圣灵有关的真理,那就是:他借着圣灵吩咐所拣选的使徒(1:2上)、他吩咐门徒不要离开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应许的──即圣灵降临(1:4下)及提醒他们不多几日,你们要受圣灵的洗(1:5下)等。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略使徒在福音广传上的角色。因此,斯托得牧师认为用“耶稣借着他的灵,透过他的使徒之持续的工作及言语。”为标题最为恰当。诚然,福音的广传是神透过属他的人传到天涯海角,然而,使徒是甘心情愿、乐意听从耶稣的吩咐和顺从圣灵的带领,或者,他们是无可奈何,不情愿地顺服呢?
为什么会提出这个疑问呢?因为我们细心研究就发现1 -7章记载使徒的活动,一直都没有离开过耶路撒冷;而且,福音工作只聚焦在讲希伯来话或亚兰话的犹太人当中。直到7章后段,司提反受迫害,教会遭受全面性的逼迫,门徒才分散各处,随走随传,但使徒仍留守在耶路撒冷(参8:1、4)。神透过困难与苦难,使福音得以离开耶路撒冷,逐步推广到犹大、撒马利亚及外邦之地。因此,宣教学者李察逊(Don Richardson)说:“千百万的基督徒都认为,路加的使徒行传记载了十二位使徒对大使命的顺服;但事实上,却是记载了他们很不情愿的顺服。”然而,无论使徒是甘心情愿或不情愿的顺服,神的计划是不会因人的软弱受到阻拦的!
思想:
无论使徒是甘心情愿或是被迫分散,福音总被传开了。你愿意甘心乐意成为神赐福给别人的器皿,或者要错过神用你的机会呢?
作者:何启明牧师
徒1:6 -11
1:6 他们聚集的时候,问耶稣说:“主啊,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
1:7 耶稣对他们说:“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日期,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
1:8 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
1:9 说了这话,他们正看的时候,他就被取上升,有一朵云彩把他接去,便看不见他了。
1:10 当他往上去,他们定睛望天的时候,忽然有两个人身穿白衣,站在旁边,说:
1:11 “加利利人哪,你们为什么站着望天呢?这离开你们被接升天的耶稣,你们见他怎样往天上去,他还要怎样来。”
钥节:徒1:8
耶稣出来传道时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太4:17)
耶稣讲论的神的国并非外在、政治性的,而是灵界及人生命的改变。简言之,神的国就是神的统治。何时人愿意接受耶稣为救主,将生命主权移交给神,何时神的旨意及统治就临到那人身上。复活的主耶稣要门徒从向上仰望以色列国复兴的眼光,转移到向横注视那些生命需要得着改变的万族万民。因此,他毫不犹疑的给门徒颁下了一个清晰的命令: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1:8)这命令可归纳为四方面:
一、圣灵降临:耶稣之前已提到约翰是用水施洗,但不多几日,你们要受圣灵的洗(5节)。圣灵降临在五旬节时兑现在从各方来耶路撒冷朝圣的犹太人身上(2:1 -13),其后又临到撒马利亚的群众(8:5 -17),继而在以哥尼流为代表的外邦人群众身上(10:44 -47),最后降临在以弗所大约十二位的旧约信徒群体(19:1 -7)。这四次的降临正要指出圣灵已按耶稣的应许完全降临到地上!
二、得着能力:“能力”(δύναμιν)这个字演变成英文的dynamite,即“炸药”。“能力”和“异能”(2:22)是同一个字;这显明门徒得着的并非普通的能力,而是能改变人心的巨大能力。约翰福音曾记载耶稣对门徒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我所作的事,信我的人也要作,并且要作比这更大的事。”(约14:12)门徒行更大的神迹,而这更大的神迹就是人生命的改变!再者,门徒更从懦弱躲藏摇身一变为勇敢、满有力量的去传道(参4:13)。
三、成为见证:“作我的见证”较好的翻译是“为我作证人”(shall be my witnesses)(NIV、NASB);这里强调的是以生命见证神。殉道者(martyrs)沿于“见证”(μάρτυρες)这个字,这正表示门徒要借着生命,什至到牺牲自己的生命来见证耶稣。门徒要用身传和口传,宣讲天国的福音。
四、近处远处并进:福音广传是循序渐进、由近到远,先从耶路撒冷,然后是犹大全地,继而进到撒马利亚,最后直到地极的万邦万族。这里有地区上的超越,也有人种及文化上的超越,从同文化(犹太人),到近文化(撒马利亚人),最后到跨文化的外邦人。按部就班并非完成一步才进行另一步,而是同时进行。中文圣经译本的“并”与“和”《和合本》即英文的(both… and)(NASB),隐含有同时进行的意思。《吕振中译本》用“不但……也要”表达得更清晰:“不但要在耶路撒冷,也要在全犹太和撒马利亚、直到地极、给我作见证。”
思想:
福音跨越文化、民族及国籍的界限。你每天阅读报纸,也看电视新闻,大城市多处都是人山人海,你是否也看到那些外地外省民工的需要呢?你会怎样向他们作见证呢?
作者:何启明牧师
徒1:15 -26
1:15 那时,有许多人聚会,约有一百二十名,彼得就在弟兄中间站起来,
1:16 说:“弟兄们!圣灵借大卫的口,在圣经上预言领人捉拿耶稣的犹大,这话是必须应验的。
1:17 他本来列在我们数中,并且在使徒的职任上得了一分。
1:18 这人用他作恶的工价买了一块田,以后身子仆倒,肚腹崩裂,肠子都流出来。
1:19 住在耶路撒冷的众人都知道这事,所以按着他们那里的话给那块田起名叫亚革大马,就是“血田”的意思。
1:20 因为诗篇上写着,说:愿他的住处变为荒场,无人在内居住;又说:愿别人得他的职分。
1:21 所以,主耶稣在我们中间始终出入的时候,
1:22 就是从约翰施洗起,直到主离开我们被接上升的日子为止,必须从那常与我们作伴的人中立一位与我们同作耶稣复活的见证。”
1:23 于是选举两个人,就是那叫做巴撒巴,又称呼犹士都的约瑟,和马提亚。
1:24 -25 众人就祷告说:“主啊,你知道万人的心,求你从这两个人中,指明你所拣选的是谁,叫他得这使徒的位分。这位分犹大已经丢弃,往自己的地方去了。”
1:26 于是众人为他们摇签,摇出马提亚来;他就和十一个使徒同列。
钥节:徒1:26
路加特意记载马提亚事件必定有其独特的用意。这事件可能在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几个问题:为何使徒不等圣灵降临后才作补选呢?为何要凑足十二使徒呢?他们用摇签的方式属灵吗?为何不等待保罗悔改,而去拣选其后却消声匿迹的马提亚呢?以上问题值得思考。
原来使徒要补选马提亚取代犹大,与耶稣出来传道时到山上祷告后,拣选十二使徒的事是一脉相承的(参路6:12 -16)。十二使徒的数目与以色列的十二支派平衡,是神子民的象征。耶稣在最后晚餐时讲到以色列十二支派要坐在宝座上,使徒关心的是以色列的复兴(1:6),因此,彼得才记挂十二使徒补选事宜,要在圣灵降临前,为神的新计划预备好他们(参路22:28 -30)。
拣选马提亚一事是经过祷告及详细考虑与讨论之后,才用摇签的方式决定的。他们先列出候选人的资格;那就是这人必须从施洗约翰开始与他们一起跟随耶稣,及一同见证耶稣基督复活的(1:21 -22)。他们按照这两个客观的资格,选出了两位众人认识的候选人,谨慎的借祷告交托给主,然后才摇签决定。摇签的方式是以色列人一直沿用来求问神旨意的途径,例如约书亚拈阄分地(参书23:4)、以色列人摇签找出约拿单吃了蜂房的蜜(参撒上14:42),及尼希米用掣签决定谁该留守耶城等(参尼11:1)等。使徒摇签,但最终仍是由主作决定,正如箴言说:“人虽可掷签在膝上,定事却由耶和华。”《和合本修订版》(16:33)。
思想:
拣选马提亚一事给我们看到门徒与会众有商有量,彼得先引用圣经支持他的宣告、众人推举两个成熟的合适人选、大家同心祷告并以摇签决定,然后将一切交托给神。你教会作抉择时是否有商有量,并顺服神主权的拣选呢?
作者:何启明牧师
徒2:1 -8(参徒2:1 -13)
2:1 五旬节到了,门徒都聚集在一处。
2:2 忽然,从天上有响声下来,好像一阵大风吹过,充满了他们所坐的屋子,
2:3 又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他们各人头上。
2:4 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
2:5 那时,有虔诚的犹太人从天下各国来,住在耶路撒冷。
2:6 这声音一响,众人都来聚集,各人听见门徒用众人的乡谈说话,就什纳闷;
2:7 都惊讶希奇说:“看哪,这说话的不都是加利利人吗?
2:8 我们各人怎么听见他们说我们生来所用的乡谈呢?
钥节:徒2:4
圣灵于五旬节降临有特别的意思,这可从犹太人的传统里找到三重意义:
第一,这是犹太人庆祝农作物丰收的大节日;犹太人献上两个摇祭的饼作感恩祭献上给耶和华(利23:16 -17)。教会在此日有三千人悔改,像初熟的果子献给神。第二,这节期的历史意义是庆祝摩西在西乃山颁布律法(参出19:1)。律法借摩西传给以色列人,圣灵借耶稣给所有的人(参徒2:17)。神的子民不再受律法约束,乃受圣灵的管制。第三,犹太拉比认为摩西用七十种语言传给世上的人,现在分散各地的犹太人从可知的世界回到耶路撒冷接受神的恩赐(参2:9 -11),这恩赐是给一切归信他的人。圣临降临产生了一群由各方各族组成的神的子民,成了初熟的果子献给神。圣灵内住、管理引导他们,取代外在的律法,教会因而诞生。
神借三个兆头使众人都知道圣灵降临,这三个兆头是:天上有响声,好像大风吹过(2:1),惊动在耶城聚集的会众、舌头如火焰落在各人头上(2:3),象征神的同在(参出3:2;路3:16 -17),以及:说亚兰话的加利利人,因圣灵降临竟能说出别国的话来。路加用了两个不同的希腊字,γλῶσσα(舌头、别国的话、乡谈)(2:2、4、11)及διάλεκτος(乡谈)(2:6、8)表达。路加没有指明是门徒讲出会众明白的乡谈,或是圣灵奇妙地在不需要翻译下,让会众听到自己的乡谈,但后者的可能性较高,并且可以肯定的是这里是指聚集之人的代表性语言(2:5 -6、8、11)。
门徒被圣灵充满说出十五个散居各处、来自不同地方什至有远自罗马(2:11上)的犹太人的方言。他们讲说神的大作为(2:11下),预备人心去聆听彼得要宣讲的福音信息。圣灵于五旬节降临,让门徒及会众说出别国的话的神迹,正表明福音要传遍各族各民。圣灵降临,教会是由各族各民组成。五旬节正预示教会的普世性,这在彼得随后的讲道里指出,即凡有血气的(2:17)、凡求告主名的(2:21)及一切远方的人(2:39)组成了教会。
思想:
神迹彰显神的大能及神的作为,目的是让世人有听福音的机会。教会是由圣灵重生的人组成,我们所属的教会是否竭力广传福音,一直向着延伸到各族各民的目标迈进呢?
作者:何启明牧师
徒2:32 -41(参徒2:14 -41)
2:32 这耶稣,神已经叫他复活了,我们都为这事作见证。
2:33 他既被神的右手高举,又从父受了所应许的圣灵,就把你们所看见所听见的,浇灌下来。
2:34 大卫并没有升到天上,但自己说:主对我主说:你坐在我的右边,
2:35 等我使你仇敌作你的脚凳。
2:36 “故此,以色列全家当确实地知道,你们钉在十字架上的这位耶稣,神已经立他为主,为基督了。”
2:37 众人听见这话,觉得扎心,就对彼得和其馀的使徒说:“弟兄们,我们当怎样行?”
2:38 彼得说:“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
2:39 因为这应许是给你们和你们的儿女,并一切在远方的人,就是主-我们神所召来的。”
2:40 彼得还用许多话作见证,劝勉他们说:“你们当救自己脱离这弯曲的世代。”
2:41 于是领受他话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门徒约添了三千人,
钥节:徒2:38
宣讲神的话是使徒行传里一条重要的主线,使徒行传约有二十一篇讲道,占整本书篇幅约百分之二十五。新约学者布鲁司(F. F. Bruce)将使徒行传的讲章分为四大类别:1. 布道性,如彼得(2 -5章)及保罗(13:13 -34,14:8 -20,17:16 -34)的福音信息;2. 商议性,如拣选马提亚时(1:16 -22)及耶路撒冷会议的演讲(15章);3. 护教性,如司提反的讲论(7章)及4. 劝勉性,如保罗对以弗所长老的流泪告别词等(20章)。
宣讲“神的道”是使徒行传的特色,路加用不同的词语形容“神的道”,包括:救世的道(13:26)、赦罪的道(13:38)、好信息(13:32)、神的道(13:5、44、46)、恩惠的福音(14:3,20:24、32)及神国的福音(8:12,19:8,20:25,28:23、31)等。
圣灵降临借门徒讲方言的神迹奇事,引起受众的注意,彼得就立刻向他们宣讲福音。路加记载彼得的福音讲章共有五篇,头四篇都是向犹太人宣讲,而最后一篇则向哥尼流宣讲;第一篇是在五旬节圣灵降临后,向从各处来到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宣讲(2:14 -41)、第二篇是在圣殿的美门前的讲道(3:12 -26)、第三及第四篇是在公会前及犹太宗教领袖面前的伸诉(4:8 -12,5:29 -32),最后一篇则是向哥尼流宣讲耶稣基督的好消息(10:34 -47)。
彼得这篇五旬节的信息与其馀三篇向犹太人宣讲的信息,内容大致相同;他的中心内容是耶稣基督,他是万有的主,更是信徒的救主和生命的主。彼得对以色列人说:“你们钉在十字架上的这位耶稣,神已经立他为主,为基督了”(参徒2:36下;林前2:1 -2)。彼得的听众是熟识圣经的犹太人,于是他特别要指出现今发生的事及耶稣的事迹,乃按照旧约预言的应验,他提到约珥的预言(参2:16 -21)及大卫的事迹(参2:25 -28)都是预表耶稣基督。然后,彼得的焦点就放在耶稣的生活与工作上,这包括了他的人性、工作、被钉、复活及升天等(2:22 -24、33、36)。讲道完毕就邀请听道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2:38上),这样他们的罪必得赦免、得着救恩、圣灵的内住及个人生命得到更新(参2:38下)。
思想:
彼得的信息带着圣灵赐下的能力,当日就有三千人悔改归信。福音信息非常简单(simple),却不幼稚(simplistic)。你相信福音的大能吗?你晓得传讲并愿意忠心的宣讲吗?
作者:何启明牧师
徒2:41 -47(参徒4:32 -37)
2:41 于是领受他话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门徒约添了三千人,
2:42 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
在圣徒中间的生活
2:43 众人都惧怕;使徒又行了许多奇事神迹。
2:44 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
2:45 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
2:46 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
2:47 赞美神,得众民的喜爱。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
钥节:徒2:46
初期信徒恒心遵守主道(2:42)、恒常聚集相交(2:46)、同心祷告呼求(2:46)及在家里和圣殿里敬拜神(2:46)。马利亚的楼房成了耶路撒冷信徒常聚会的地方(1:13,12:2)。犹太的基督徒看自己为“真”的以色列,但仍紧守前往圣殿聚集祷告的宗教生活(3:1)。信徒常聚在一起用餐及擘饼记念主。异教里常举行有宗教意味的聚餐,而犹太人也一向遵守逾越节晚餐,所以对犹太基督徒来说,参与这些宗教性的聚餐并非新奇之事,但这现在的饼与杯却带来了新的意义,那就是用来记念主耶稣的代死。
这个活力的属灵团契最显着的特征是彼此分享,特别是财物共享。
我们留意他们的财物共享生活有几个特征:第一、信徒卖掉田产家业是自愿的行为,而非强迫性的;这是一种由下而上,自愿呈献给主的奉献,是个人的选择及爱的回应,没有人强迫他们这样作。第二、他们只是卖掉部分财产,而非所有财物,因为信徒仍可住在自己的家,仍有自己的房屋(5:42,12:12)。第三、他们“卖了”房产及“分给”那些有需要的信徒,乃是一种不断重复、继续的行动,而非一次过的动作,而“卖”与“分给”都是按需要而作,目的是要使到每一个人都没有缺乏。英文的国际标准译本译作“From time to time”(NIV),有不断、继续的意思。
这种“财物共享”、“凡物共用”的情况,只在耶路撒冷教会发生,并没有在其他教会,如安提阿、腓立比和帖撒罗尼迦教会里出现。路加只是描述耶路撒冷教会的现象,并没有要求这种情况其他教会模仿及成为日后教会的常规(Norm)。那么,耶路撒冷教会为何会有如此独特的情况发生呢?我们发觉最少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这是一个实际的情况引伸的现象;虔诚的犹太人像上一代中国人回归故土、落叶归根的梦想,他们向往回归耶路撒冷,要死及埋葬在耶路撒冷。这些回归圣城、信奉弥赛亚的犹太基督徒却又受到同侪亲友的排斥,以致影响生计。因此,当时的确有许多需要照顾的寡妇(参6:1 -7)。再加上巴勒斯坦的政治不稳定且常有饥荒,许多失业的基督徒面临经济缺乏的危机。
第二、耶路撒冷教会的信徒大多都是犹太人,他们强烈认为自己就是那群以色列的馀民(Remnant of Israel)。他们相信弥赛亚的国度快将降临,而在这国度里,各人都恪守神的命令,以致他们中间应该是没有穷人存在。你若留意听从耶和华─你上帝的话,谨守遵行我今日所吩咐你这一切的命令,就必在你们中间没有穷人了(参申15:4 -5)。
思想:
你怎样看待神赐予你的才干恩赐及物质财产呢?你愿意把神赐给你的,以感恩的心呈献给他,成为更多人的祝福吗?
作者:何启明牧师
徒3:1–10
3:1 申初祷告的时候,彼得、约翰上圣殿去。
3:2 有一个人,生来是瘸腿的,天天被人抬来,放在殿的一个门口,那门名叫美门,要求进殿的人周济。
3:3 他看见彼得、约翰将要进殿,就求他们周济。
3:4 彼得、约翰定睛看他。彼得说:“你看我们。”
3:5 那人就留意看他们,指望得着什么。
3:6 彼得说:“金银我都没有,只把我所有的给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叫你起来行走。”
3:7 于是拉着他的右手扶他起来。他的脚和踝子骨立刻健壮了,
3:8 就跳起来,站着,又行走。同他们进了殿,走着,跳着,赞美神。
3:9 百姓都看见他行走,赞美神,
3:10 认得他是那素常坐在殿的美门口求周济的,就因他所遇着的事,满心希奇惊讶。
彼得和约翰在圣殿的美门医好生来瘸腿的乞丐,或许是大家熟悉的事件,特别是彼得那句名言,“金银我都没有,只把我所有的给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叫你起来行走!”(3:6)这个神迹清楚指出医治的能力,并非出于使徒,而是那位复活的主耶稣,透过门徒所行出来的。路加记载这位天天被人抬来的瘸子,是一位四十多岁的成年人(参徒4:22)。事后公会对此事的反应,就更肯定这个神迹的真实性。究记路加记载这个神迹有何目的呢?为甚么他不但记载,还要将它加插在第三章呢?
若你不善忘,必记得上次的灵修读经提到初期耶路撒冷教会的信徒,是过着短暂的财物共享的团契生活。路加用了短短的几句话,将这财物共享的真实生活,记载于第二章的末尾。然后,第三章开始就提到彼得、约翰遇到一位一直都要靠别人赒济维生的人,在圣殿的美门前仰望门徒在物质接济他。彼得开宗明义的让生来瘸腿的知道,他们有更美好的东西、更宝贵的产业,那就是耶稣基督(3:6)与他共享。这位复活了的拿撒勒人耶稣不单可以及愿意医治他(3:7~8),更重要的是愿意赐他新的生命,我们从瘸子随后“同他们进了殿,走着,跳着,赞美神”(3:8b),可肯定他不但得到肉身的医治,还已得更宝贵、更真实的新的生命。
按照旧约的律例,残疾的、瘸腿的不能到神面前(参利21:16–23),也不可进入圣殿。我们可以想象这位生下来就瘸腿的,日子是何等的难过,他要依靠别人生活、靠别人抬、靠别人施舍,完全失去了人的尊严,而更悲惨的是他被拒诸于圣殿的门外,不能敬拜上帝。但现在彼得不单奉耶稣的名医好他的疾病,让他可以谋生,间接与他凡物共用,更重要的是与他分享了属灵的财产,那就是耶稣基督,他就能一生人中第一次可进入圣殿敬拜赞美神(参3:8)。
路加记载这件神迹,要我们明白神的心意是要那些被视为不洁的,如往后第八章记载的撒玛利亚人及埃提阿伯太监、那些行邪术的(8:9),甚至是外邦人的官,也可以因耶稣基督的宝血得以洁净,得以进到神面前。路加要我们了解,属灵财物的共享比物质的共享更重要,因为耶稣基督比一切的金银都宝贵得多!
思想:
十三世纪的天主教会财雄势大,教宗印诺森四世(Innocent IV)傲僈的跟著名神学家阿奎那(Thomas Aquinas)说:“现今教会不必讲金银都没有了。”阿奎那回答教宗:“然而教会也无力说:起来行走吧。”何等讥讽的一句话!世人取之于社会,藉与人分享物质回馈社会故然重要,但基督徒更重要的是要与人分享更宝贵的财产,那就是耶稣基督。教会履行社会服务当然重要,但分享基督更为重要。让我们谨记甚么是最重要、最优先的责任。
作者:何启明牧师
徒4:5 -12(参徒4:1 -22)
4:5 第二天,官府、长老,和文士在耶路撒冷聚会,
4:6 又有大祭司亚那和该亚法、约翰、亚历山大,并大祭司的亲族都在那里,
4:7 叫使徒站在当中,就问他们说:“你们用什么能力,奉谁的名做这事呢?”
4:8 那时彼得被圣灵充满,对他们说:
4:9 “治民的官府和长老啊,倘若今日因为在残疾人身上所行的善事查问我们他是怎么得了痊愈,
4:10 你们众人和以色列百姓都当知道,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人得痊愈是因你们所钉十字架、神叫他从死里复活的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
4:11 他是你们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
4:12 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
钥节:徒4:12
初期教会迅速发展,却非一直顺利成长、没有遇到任何阻挠。3 -6章开始,我们发现撒但千方百计,借着外在的危机和内在的问题,试图破坏圣灵的工作。简言之,撒但透过逼迫、腐化及分散注意力,阻挠福音广传及教会建立。它的武器非常厉害,然而,使徒依靠圣灵给予的智慧与胆量,却能一一化解!
美门瘸腿的得医治事件,令犹太人公会的领袖立刻想尽办法,阻止他们继续传讲耶稣复活的信息。公会是由长老、文士和官员三类成员组成,其中撒都该人成为权贵家族领袖的代表。他们的神学立场,是拒绝接受耶稣复活的事实(参20:27;23:8)。公会在罗马时代可以随意捉拿和审判人,只欠缺判人死刑的权柄。现在公会领袖因教会扩散迅速及传讲复活的耶稣为主为王的信息,惧怕会引起罗马政府介入,造成地位不保的危机,因而着手逼迫教会,什至要禁止使徒继续传道(参4:17)。这次事件与往后5:17 -32的记载相当类似,这可能是同一件事的两次不同的记录。这种记录方式与犹太人的律法有关──第一段记录是属于警告性质;第二段较详尽的篇幅是在他们不理警告,故意继续再犯规后所得到的惩罚的记录。
彼得作为使徒的发言人,亲身经历神迹,又被圣灵充满,放胆指出他并非靠自己的能力,而是靠那位死而复活的主耶稣的名来医治瘸子。瘸腿的人得到“痊愈”(σῴζω)(9节下)与我们可以靠着耶稣“得救”(σῴζω)(12节下)是同一个字;再者,别无“拯救”(σωτηρία)源自“得救”和“痊愈”这个字。彼得肯定的说:“除他(耶稣)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12节)。他的信息是从瘸腿得医治谈到耶稣的救赎,更由具体的神迹转到普遍的道理。耶稣不单能医治我们的疾病,也能拯救我们的灵魂。
圣经的宣告使我们确信救恩路上并非条条大路通罗马。世人能从罪中得着拯救,只有一个途径,就是相信并接受耶稣为他代赎的死。正如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6)认识耶稣的途径可有许多不同的切入点,但到真神面前的路,只有借着耶稣基督!
我们最大的关切,应该是履行主所颁布给我们的大使命,把福音传到亲友及万民之中,因为世人若不认识耶稣基督,天下人间再没有别的名字、别的途径,可以靠着得救!
思想:
你是否像昔日的使徒及历代信徒一样,深信耶稣基督是唯一的拯救、唯一能把我们从罪恶中拯救出来的救主呢?若你是这样坚信,你会不会像彼得一样,放胆见证耶稣基督呢?
作者:何启明牧师
徒4:23 -31
4:23 二人既被释放,就到会友那里去,把祭司长和长老所说的话都告诉他们。
4:24 他们听见了,就同心合意地高声向神说:“主啊!你是造天、地、海,和其中万物的,
4:25 你曾借着圣灵,托你仆人-我们祖宗大卫的口,说:外邦为什么争闹?万民为什么谋算虚妄的事?
4:26 世上的君王一齐起来,臣宰也聚集,要敌挡主,并主的受膏者。
4:27 希律和本丢‧彼拉多,外邦人和以色列民,果然在这城里聚集,要攻打你所膏的圣仆耶稣,
4:28 成就你手和你意旨所预定必有的事。
4:29 -30 他们恐吓我们,现在求主鉴察,一面叫你仆人大放胆量讲你的道,一面伸出你的手来医治疾病,并且使神迹奇事因着你圣仆耶稣的名行出来。”
4:31 祷告完了,聚会的地方震动,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放胆讲论神的道。
钥节:徒4:29 -30
路加记载教会的集体祷告,这次可算是最长的公祷文。事缘彼得和约翰之前在美门奉耶稣的名,医好了生来就瘫痪的人(参3:2,4:22)。祭司长和长老恐吓,并禁止他们公开传讲耶稣复活的事实。门徒传福音的自由受到压制,因此,门徒坚定的表明“我们所看见所听见的、不能不说。”(19节)。他们被释放后就回到自己的人那里去(23节上)汇报情况。会众听到消息后,就同心合意高声向神祷告(24节上),求神鉴察他们的威吓,使神的仆人放胆讲神的道(29节)。
门徒当时的祷告非常简单、清晰,他们似乎是沿用一个惯常的格式祷告,那就是:1. 呼求(invocation);2. 引用旧约(quotation);3. 解释(explanation);4. 祈求(petition)。他们的祷告与旧约希西家王受外敌欺凌时的祷告,格式颇相似(参赛37:16 -20),不同的是,希西家求得到解救,而彼得和门徒的祷告是祈求勇气与胆量去传讲神的道。
他们认定神是创造万有的主宰。“主啊!你是造天、地、海,和其中万物的,”(24节下)。神是创造诸天万有的主宰,他是我们可以全然投靠的对象。“主宰”(δεσπότης)这称呼乃新约作者较少用的字,许多中文及英文译本更准确的译作“权能的主”(Sovereign Lord)。这字什至可译作“专制”,意思是主人有绝对主权在奴仆身上。门徒知道神是那位拥有绝对主权的主宰,但他并非是一位不可理喻或不讲道理的主宰。他们认定神掌管万有,更是主宰我们人生的主。他在我们身上有绝对的主权和指挥权。
门徒向拥有一切主权的主倾心吐意,因为他们坚信神不会坐视不理,他必介入。他们的信念乃依据诗人的祷告经历;现今门徒的处境类似昔日以色列新王登基的情况,外邦扰动、万民谋算虚妄,臣宰也聚集抵抗及人民思变,要联络各方攻击新的君王。他们的计划只是幻影,是徒然的,更是白费心机的,因为以色列的君王仍稳如泰山。照样,宗教领袖的威吓与攻击,必会无功而还,因为以色列的受膏之君──耶稣基督,必然得胜(参4:25 -26)。
这位得胜的主掌管一切,他也主动介入人类的历史及你我的生命。门徒的祷告提到神的主动介入:你创造(24节)、你曾……说(25节)、你……成就的事(28节)。人类错综复杂的活动,只会按照神的美意成就。这是门徒的信念,但是否你我的信念呢?门徒求神伸出你(他)的手来,让医治、神迹、奇事借着你(他)圣仆耶稣的名行出来(30节)。神用地震显明他的同在,让圣灵充满他们,使他们放胆传讲信息。神没有改变恶劣的环境,只给予勇气胆量,履行他的命令,就是门徒要继续传讲福音。
思想:
你是否认定神是那位掌权万有的主宰呢?他在你身上有绝对的话事权吗?你是否坚信他会介入你日常生活的每一细节之中?神或许没有立刻改变你所处的恶劣环境,但你是否深信不移,认定他必赐你力量,面对恶劣的境况呢?
作者:何启明牧师
徒4:36 -37,9:26 -30
4:36 有一个利未人,生在塞浦路斯,名叫约瑟,使徒称他为巴拿巴(巴拿巴翻出来就是劝慰子)。
4:37 他有田地,也卖了,把价银拿来,放在使徒脚前。
9:26 扫罗到了耶路撒冷,想与门徒结交,他们却都怕他,不信他是门徒。
9:27 惟有巴拿巴接待他,领去见使徒,把他在路上怎么看见主,主怎么向他说话,他在大马士革怎么奉耶稣的名放胆传道,都述说出来。
9:28 于是扫罗在耶路撒冷和门徒出入来往,
9:29 奉主的名放胆传道,并与说希腊话的犹太人讲论辩驳;他们却想法子要杀他。
9:30 弟兄们知道了就送他下凯撒利亚,打发他往大数去。
钥节:徒4:36
原名为约瑟的巴拿巴,常被人称为劝慰子(参4:36)。巴拿巴原是利未人,在耶路撒冷西北面的居比路岛(Cyprus)长大(徒4:36)。巴拿巴在使徒行传里不同的时段出现,他的生平事迹都与福音广传有关。我们可从中发现这位属灵长者的几个特征。
第一,巴拿巴是一位乐于助人的属灵长者。他可能继承了父亲遗留下来的产业;但他愿意卖了部分的田产,把价银放在使徒脚前,由使徒分配予那些有需要的人。
第二,巴拿巴是一位甘愿搭桥的人。他在教会中热心事奉,声名远播,深得使徒们的信任。扫罗来到耶路撒冷,想与门徒结交,然而,因他之前的记录,门徒害怕,不敢与他亲近。巴拿巴甘愿为扫罗作保(参9:26 -27)。门徒因巴拿巴的推介接纳扫罗,让扫罗可以与他们一同出入,慢慢进入事奉的行列。
第三,巴拿巴是一位提拔后辈的属灵长者。徒11章记载,福音传到犹太以外的地方安提阿,那时有许多讲希腊话的犹太人归信了主。巴拿巴从大数出来到安提阿一起事奉,扫罗那时的事奉资历尚浅,若非得到巴拿巴提拔,跟随他操练事奉约有一年之多,扫罗也不会慢慢进入领导层之中(参徒11:25 -26)。
第四,巴拿巴是一位甘愿退位让贤的长者。徒13章开始记载了巴拿巴和扫罗,及其馀三位先知、教师组成了一支宣教队伍。这宣教队伍以巴拿巴为领队。路加起初提到这支宣教队伍时,是称呼巴拿巴和扫罗(徒13:2、7)。其后,就转为保罗和他同人(参徒13:13、46)。这样的称呼意味着领导地位的转移。我们可以相信,巴拿巴不是一位感到受威胁、恋栈权位的领袖,而是一位深明团队精神,看出保罗的领导才能,甘愿把棒子传给后起之秀的长者。
第五,巴拿巴是一位宽宏大量的领袖。徒15章结尾记载,第二次宣教旅程的开始,因第一次旅程中途折回的马可事件,令保罗和巴拿巴激烈争论,结果两人要分道扬镳,成为两支宣教队伍。有人推测巴拿巴因马可是他的表弟而包容他,但巴拿巴一向都是给人有第二次机会的长者。保罗于十年后提到马可时,却说他在传道的工作上对他很有帮助(参提后4:11)。因此,我们看到巴拿巴的宽宏大量,挽回及造就了一位年轻的传道人。
思想:
在福音的扩展上,你好像巴拿巴那样,用神给予他的财物与有需要的人分享吗?或是扮演搭桥的角色,支持那些有恩赐才能的人,鼓励他们,让他们有更多发挥恩赐的机会?你找到应站的岗位及应守的角色了吗?
作者:何启明牧师
徒5:1 -11
5:1 有一个人,名叫亚拿尼亚,同他的妻子撒非喇卖了田产,
5:2 把价银私自留下几分,他的妻子也知道,其馀的几分拿来放在使徒脚前。
5:3 彼得说:“亚拿尼亚!为什么撒但充满了你的心,叫你欺哄圣灵,把田地的价银私自留下几分呢?
5:4 田地还没有卖,不是你自己的吗?既卖了,价银不是你作主吗?你怎么心里起这意念呢?你不是欺哄人,是欺哄神了。”
5:5 亚拿尼亚听见这话,就仆倒,断了气;听见的人都什惧怕。
5:6 有些少年人起来,把他包裹,抬出去埋葬了。
5:7 约过了三小时,他的妻子进来,还不知道这事。
5:8 彼得对她说:“你告诉我,你们卖田地的价银就是这些吗?”她说:“就是这些。”
5:9 彼得说:“你们为什么同心试探主的灵呢?埋葬你丈夫之人的脚已到门口,他们也要把你抬出去。”
5:10 妇人立刻仆倒在彼得脚前,断了气。那些少年人进来,见她已经死了,就抬出去,埋在她丈夫旁边。
5:11 全教会和听见这事的人都什惧怕。
钥节:徒5:11
初期教会内部过着甜蜜温馨的财物共用的生活,同时也向外与人分享福音的好处。然而,教会也面对外在逼迫和内在腐化的危机。路加于4章末段特别提到巴拿巴自愿变卖部分财产,慷慨地与信徒及众人分享,但路加没有避讳的提到另一个相反的例子,那就是亚拿尼亚与撒非喇虚假撒谎的事。(这位亚拿尼亚与9:10 -17)的那位不同。)
亚拿尼亚与撒非喇这对夫妇的罪在于撒谎、欺骗神。彼得直斥亚拿尼亚,指出他是欺哄圣灵(5:3上),也就是欺哄神(5:4下)。他们夫妇二人是同心的试探主的灵(5:9上)。究竟这对夫妇犯了什么罪,引致杀身之祸呢?他们所犯的罪最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动机不纯正。夫妇二人在变卖田产之前,可能曾向使徒承诺,会像其他人一样,把所得的价银全数交给教会。他们可能以为这样做可以博取别人的称赞,出尽风头,这样的动机很有问题。巴拿巴无私的奉献,得着众人的称赞,成为多人的鼓励,但他并非要得人的称赞而奉献。可是,亚拿尼亚与撒非喇根本并非出于爱心,而是期望别人的称赞。彼得感叹说:“亚拿尼亚!为什么撒但充满了你的心”(5:3上)。(教会对会友金钱奉献有不同的作法;有些教会认为应列出奉献者的芳名,以示鼓励其他会友,有些则要隐藏奉献者的名单,不宜张扬,避免有人沽名钓誉,夺去神的称赞。两种方法,孰是孰非,见仁见智。)重要的是奉献者的内心动机。
第二,虚假撒谎。昔日犹太人的商人作假是普通的事,可是教会的道德标准却不能如此。彼得指出田产是属于他们的私有财产,没有变卖,仍是属于他们的;就算变卖了,与别人分享与否,仍是他们自己作主的(参5:9上)。可是,他们却把卖掉的财产私自留下几分(5:2上)。“留下”(νοσφίζω)这个字,在这里出现两次(5:2 -3),有偷窃及私自拿取的意思(参多2:10)。相同的事件是旧约时代亚干不听从神的吩咐,把攻占耶利哥城的财物私自留下(参书7章)。作者似乎告诉我们,亚拿尼亚与亚干一样犯了偷窃罪,破坏了教会的诚信与见证,是神所不容许的。神要亲自立刻介入,惩罚立即临到亚拿尼亚和撒非喇(5:5上、10上)。
这对夫妇的死亡与彼得完全无关,彼得并没有这样的能力,也没有咒诅他们死亡。这完全是神的惩罚直接临到他们身上,因为他们的行为破坏了教会的纯洁,让撒但有机会分化教会,这是非常严重的罪。保罗写信给哥林多教会也有类似的提醒,“岂不知你们是神的殿,神的灵住在你们里头吗?若有人毁坏神的殿,神必要毁坏那人;因为神的殿是圣的,这殿就是你们。”(林前3:16 -17)
思想:
诗人祷告说:“神啊,求你鉴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试炼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里面有什么恶行没有,引导我走永生的道路。”(诗139:23 -24)罪的后果实在严重,犯了罪虽然别人未必知晓,但神是知道的,求主帮助我们谨慎行事,免致犯罪得罪神。
作者:何启明牧师
徒5:29 -32(参徒5:12 -32)
5:29 彼得和众使徒回答说:“顺从神,不顺从人,是应当的。
5:30 你们挂在木头上杀害的耶稣,我们祖宗的神已经叫他复活。
5:31 神且用右手将他高举,叫他作君王,作救主,将悔改的心和赦罪的恩赐给以色列人。
5:32 我们为这事作见证;神赐给顺从之人的圣灵也为这事作见证。”
钥节:徒5:29
使徒面临公会对他们第二次的逼害,可是,信徒数目却不断增加,并存着喜乐和信心面对迫害。使徒在民间行了许多神迹奇事,但最重要的是他们将生命的道,充满了耶路撒冷(19、28节)。路加用“生命的道”来形容这救恩的道理,即神的话是带着生命,也使人因此得着生命。
使徒所传生命的道及所行的神迹,带来了不同的反应。一方面,有人对福音向往,许多百姓归信了主;另一方面,有人敬而远之,福音令到一些人惊惧,更什的是激起了一些人剧烈的反对,这些人以公会里的撒都该人为代表。他们于第一次迫害失败后,感到非常忿怒,现在大祭司和他的一切同人,就是撒都该教门的人,都起来,满心忌恨,就下手拿住使徒,收在外监(17 -18节)。
但主的使者夜间开了监门,领他们出来(19节),让他们继续可在殿里传讲生命的道。我们不知道为何神会把彼得从监牢中释放出来,同时又让雅各被希律处死(参12章)。有些事情我们不能完全了解,但这次可知道的是,神要借使徒把生命之道传遍耶路撒冷。
彼得在30 -32节里向犹太人传的生命的道非常清晰,重点有三:
第一,耶稣的死亡与复活。你们挂在木头上杀害的耶稣,我们祖宗的神已经叫他复活。(5:30)这位被挂在木头上,在犹太人眼中受了咒诅的耶稣(参申22:22 -23;加3:13),他并非像犯了罪的世人一样,受到应得的惩罚,他乃是无辜的受害者,为世人担当罪债,但神使他胜过死亡,从死里复活。
第二,耶稣是世人的救主,也是被神高举的君王。神用右手将他高举,叫他作君王、作救主,将悔改的心和赦罪的恩赐给以色列人(5:31)。耶稣在十架上受辱,复活后高升坐在神右边,得到君王的荣耀。
第三,耶稣的事迹有人的见证和神的印证支持。使徒以目击证人及亲身经历为耶稣的事迹作见证,而神也赐下圣灵开人的心眼,并在信徒心里印证这个事实。这双重的见证是互相印证,牢不可破(参申19:15、17),正如彼得说:“我们为这事作见证;神赐给顺从之人的圣灵也为这事作见证。”(5:32)
思想:
彼得亲身体验这生命的道对他的影响,因此,就算他受逼害、遭威吓,也不愿放弃传讲耶稣。求主帮助我们也有彼得坚决的心,勇敢分享生命的道,使之充满世界各地。
作者:何启明牧师
徒5:38 -42(徒5:33 -42)
5:38 现在,我劝你们不要管这些人,任凭他们吧!他们所谋的、所行的,若是出于人,必要败坏;
5:39 若是出于神,你们就不能败坏他们,恐怕你们倒是攻击神了。”
5:40 公会的人听从了他,便叫使徒来,把他们打了,又吩咐他们不可奉耶稣的名讲道,就把他们释放了。
5:41 他们离开公会,心里欢喜,因被算是配为这名受辱。
5:42 他们就每日在殿里、在家里不住地教训人,传耶稣是基督。
钥节:徒5:38下 -39
使徒再次受到公会的逼迫,公会想要杀他们(33节)。然而,就在最危急的关头,神透过一位意外的盟友──迦玛列的意见,最终让使徒化险为夷。究竟迦玛列是谁?他的神学立场是怎样的?他在公会的地位又是怎样的呢?
迦玛列是公会里的一位法利赛人,也是百姓所敬重的教法师(34节)。公会的成员多是撒都该党,法利赛人只属于少数分子。
昔日的法利赛人分为两派:一派属于较激进保守的煞买派(Shammai),他们对违反摩西律法的人绝不留情,若要到使用暴力阻止的情况,也义不容辞。另一派较温和的希利派(Hillel),对律法的诠释较为宽松开明,重律法的精意而不墨守成规。迦玛列属于希利派,大数的扫罗也是他的学生(22:3)。此时,他站起来,和公会的人私下讨论这件事。
他以丢大和犹大两位人物为例子:历史记载,丢大曾经煽惑群众,但他的叛乱很快就被平息了。另一位是犹大,他在主后6年,居里扭作巡抚的时候造反,企图进行革命,最后却以失败收场。
迦玛列指出任何运动若不是出于神,不需要犹太当权者干预,群众运动的领袖一死,他们所掀起的运动也会随之消声匿迹。照样,若耶稣已死,就不必再对他的门徒采取什么行动。
迦玛列劝告宗教领袖采取放任政策,任由传讲耶稣的运动自生自灭。他的论点对当时的情况或许奏效,却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原则,因为短暂的失败不一定是出于人,照样短暂的胜利,也不能确定是出于神。人的视野有限,对许多复杂事物仍未能窥其全豹,我们需要从神的角度和圣经的观点看事物,正如诗人说:“等我进了神的圣所,思想他们的结局。”(诗73:17)
但是,迦玛列温和的言论帮助了使徒脱离险境,暂时逃过丧命的浩劫。他们离开公会时,被鞭打了,但心里欢喜,因被算是配为这名受辱(41节)。他们离开公会后,再次勇敢地违抗宗教法庭的禁令,无论是公开的,或是私下的,无论在殿中,或在家里,他们都不停的教训人,传耶稣是基督(42节)。使徒言行一致,认为顺从神,不顺从人,是应当的(5:29)。现在,他们秉承一贯的作法,欢喜放胆传讲福音。
思想:
使徒已经预备好可能会因信仰而丧命,但神自有他的计划与筹算。他可直接介入,也可透过人的互动解决使徒当前的困境。无论他采取哪种途径,我们会不会都像使徒一样,深信神会保守,而我们的责任只是忠心事奉他?
作者:何启明牧师
徒6:1 -7
6:1 那时,门徒增多,有说希腊话的犹太人向希伯来人发怨言,因为在天天的供给上忽略了他们的寡妇。
6:2 十二使徒叫众门徒来,对他们说:“我们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饭食,原是不合宜的。
6:3 所以弟兄们,当从你们中间选出七个有好名声、被圣灵充满、智慧充足的人,我们就派他们管理这事。
6:4 但我们要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
6:5 大众都喜悦这话,就拣选了司提反,乃是大有信心、圣灵充满的人,又拣选腓利、伯罗哥罗、尼迦挪、提门、巴米拿,并进犹太教的安提阿人尼哥拉,
6:6 叫他们站在使徒面前。使徒祷告了,就按手在他们头上。
6:7 神的道兴旺起来;在耶路撒冷门徒数目加增的什多,也有许多祭司信从了这道。
钥节:徒6:4
“那时,门徒增多,有说希腊话的犹太人向希伯来人发怨言,因为在天天的供给上忽略了他们的寡妇。”(6:1)耶路撒冷教会的信徒乃由讲希腊话和讲希伯来话的犹太人组成。讲希腊话的犹太人(Hellenists)主要是分散各地、受希腊文化影响、熟悉希腊罗马的社会情况、后来定居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他们大多只懂一点点的亚兰语。另一群是聚居在巴勒斯坦一带,讲希伯来话(Hebrews)或亚兰话,只懂一点点希腊话的犹太人。
昔日耶路撒冷教会讲希腊话的寡妇,投诉讲希伯来话的基督徒,在天天的供给上,忽略了他们的需要。日常膳食分配不均造成的行政问题,表面看是小事,但背后反映出两个群体积聚多年的分歧,现在浮现并越趋白热化。很多时候,教会的问题都是从小事开始,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变得越来越大,一发不可收拾。别忘记撒但也会小题大做,借着很小的事,破坏教会的和谐合一。让我们了解冲突的症结,再看使徒如何摆平、解决问题。
首先,使徒招聚所有门徒一起商议。然后,指出他们的事奉重点是要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6:4)。使徒的意思并非说管理饭食比祷告传道低一级,乃是说他们被选召主要是见证和传道。他们想出的解决方法,就是另选一批领袖来管理饭食。路加特别小心用字,“供给”(διακονία)(1节)、“管理”(διακονέω)(2节)和“传道职事”(διακονέω)(4节)是同一个字根,有伺候、服事和帮助的意思。因此,“供应饭食”和“传道职事”可直译为“饭食的服事”(ministry of serving table)和“传道的服事”(ministry of the Word)。管理饭食和传道都是服事,两者无分高低,只是服事的形式不同。使徒明白蒙召事奉的重点是祈祷传道,要尽量避免行政问题消耗他们的时间精力,妨碍了他们执行神委托给他们的使命。
其次,使徒提议把管理饭食的责任,委托或分派给其他领袖处理。使徒列出领袖的资格,最重要并非他们有特殊才能或能力,而是他们的属灵品格。他们要在生活上有好见证、被圣灵充满、管理和在抉择上有分辨的能力;众人就拣选了七位领袖。而这七位领袖的名字,显出他们都是讲希腊话的,其中司提反和腓利都在7 -8章,被提及他们的服事也超越了管理饭食。
最后,大众都喜悦这话(5节上),表示使徒的提议都得到众人的认同。他们拣选了七位属灵领袖,叫他们站在使徒面前(6节上),使徒祷告了,就按手在他们头上(6节下)。按手有认可、祝福和差派的意思。因此,选出七位领袖的决定过程,显示出使徒和会众之间的互动,教会的决定得到会众的接纳和使徒的认可。当问题得到解决,各人各按其职,互相配搭事奉,教会就蒙恩,并且继续增长。
思想:
教会里的服事,无论是事务上的服事或话语的服事,只是不同角色,无分高低,互相配搭而已。你认识神给予你的恩赐吗?你是否在教会里找到合适你恩赐的岗位,尽情发挥,让别人得到祝福呢?
作者:何启明牧师
徒7:54 -60(参徒7:1 -60)
7:54 众人听见这话就极其恼怒,向司提反咬牙切齿。
7:55 但司提反被圣灵充满,定睛望天,看见神的荣耀,又看见耶稣站在神的右边,
7:56 就说:“我看见天开了,人子站在神的右边。”
7:57 众人大声喊叫,捂着耳朵,齐心拥上前去,
7:58 把他推到城外,用石头打他。作见证的人把衣裳放在一个少年人名叫扫罗的脚前。
7:59 他们正用石头打的时候,司提反呼吁主说:“求主耶稣接收我的灵魂!”
7:60 又跪下大声喊着说:“主啊,不要将这罪归于他们!”说了这话,就睡了。扫罗也喜悦他被害。
钥节:徒7:55
司提反是教会的第一位殉道者,犹太人用假见证诬告他(6:11 -14),诬告内容包括:第一,司提反谤讟了摩西和神。第二,他糟践圣所与律法。第三,他改变了摩西交给犹太人的规条。这三项控告,唯有第二项是可以置司提反于死地的。犹大地在主后6年成为罗马的一省,死刑只有罗马政府才可执行;唯一例外的是任何人用话语或行动糟践圣所,就可被处死刑。
7章是司提反对犹太人的一篇详尽辩论,更是使徒行传中最长的一篇讲章,共有五十三节经文,占使徒行传讲章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他的讲论有两个中心思想:第一,透过以色列列祖的四段时期,即亚伯拉罕(7:2 -8)、约瑟(7:9 -19)、摩西(7:20 -25)、大卫与所罗门(7:46 -49)的历史,突显他们是拒绝神仆人的历史(7:51 -53)。约瑟被兄弟拒绝(7:9)、摩西被同胞拒绝(7:26 -29),最后是“义者”耶稣基督也被拒绝。司提反总结说:“哪一个先知不是你们祖宗逼迫呢?他们也把预先传说那义者要来的人杀了;如今你们又把那义者卖了,杀了。”(7:52)
第二,座落于耶路撒冷的圣殿是重要的,但不是神唯一与人同在的地方(7:2、9、23)。神在耶路撒冷以外的地方与先祖相遇,并呼召他们,神是无处不在的,并不局限在圣殿的建筑物之内,因此司提反说:“其实,至高者并不住人手所造的,就如先知所言:主说: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脚凳;你们要为我造何等的殿宇?哪里是我安息的地方呢?这一切不都是我手所造的吗?”(7:48 -50)原来违反及破坏律法的并非司提反自己,而是硬着颈项的犹太人(7:51)。
路加说:“众人听见这话就极其恼怒,向司提反咬牙切齿。……众人大声喊叫,捂着耳朵,齐心拥上前去,把他推到城外,用石头打他。”(7:54、57 -58上)就这样,司提反就被众人用石头打死,为主殉道。司提反的死与他所信奉及服事的主耶稣的死,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俩同被假见证人诬告(6:13 -14;参可14:57 -58,15:29)、死时描述人子在全能者神的右边(7:56;参可14:62),及存宽恕的心,为敌人祈求免罪(7:60;参路20:34)等。司提反的言论为福音非局限于耶城,乃要传到外邦,及教会非单属于犹太人,而是普世性的人的真理,奠下稳固的基础。往后教会的发展,证明他的牺牲不是徒然的!
思想:
让我们向神祷告说:“神啊!求你帮助我认识你是无处不在的主,我在何处都可以与你亲近。求你使我铭记你的救恩是给予万族万民,让我全心委身给你,无论遇到任何人的拒绝,也忠于你的托付。”
作者:何启明牧师
徒8:1 -4,11:19 -21
8:1 从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会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门徒都分散在犹太和撒马利亚各处。
8:2 有虔诚的人把司提反埋葬了,为他捶胸大哭。
8:3 扫罗却残害教会,进各人的家,拉着男女下在监里。
8:4 那些分散的人往各处去传道。
11:19 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难四散的门徒直走到腓尼基和塞浦路斯,并安提阿;他们不向别人讲道,只向犹太人讲。
11:20 但内中有塞浦路斯和古利奈人,他们到了安提阿也向希腊人传讲主耶稣。
11:21 主与他们同在,信而归主的人就很多了。
钥节:徒8:4
教会遭受逼害越来越严重,开始时门徒受到警告(4:21),然后被责打(5:40),最后是殉道(7:58 -60)。司提反殉道之后,教会面临全面逼迫,信徒分散,却带来福音广传。
司提反之前主要的反对者是撒都该人,而争论的焦点是在复活的事。现在却加入了法利赛人,因为他们认为基督教的信仰,已成为一套全新的信仰体系,打击犹太教的要害。扫罗积极加入,并领导全面严厉打击基督教的行动,正是这个原因。
教会受到逼迫,使徒仍留在耶路撒冷,分散的只是门徒。为什么使徒仍坚持留在耶路撒冷呢?为何只是门徒四散各地?原因可能有三:第一,昔日全面攻击的对象,是以司提反为代表、讲希利尼话的犹太信徒,而不是讲希伯来或亚兰话的信徒。第二,那时使徒们在耶路撒冷的声誉及势力也不小,1 -6章记载使徒行了许多神迹奇事,不单众人惧怕(2:43),宗教领袖也惧怕百姓用石头打他们,不敢随意公然攻击及迫害使徒(5:26)。第三,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使徒因神学信念而仍留守耶路撒冷。他们可能一直都根深蒂固地相信,以色列国复兴已近在眉睫,而复兴必然是在圣城发生。若离开了,怎能促成和见到以色列国的复兴呢?因此,使徒仍留在耶路撒冷,只有门徒分散各处。
按照11章记载,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难四散的门徒,直走到腓尼基和居比路,并安提阿(11:9),分散的门徒中,有些向犹太人传讲耶稣,也有些向希腊人传讲主耶稣。主与他们同在,信而归主的人就很多了(11:21)。7章结束前,使徒丝毫没有向外拓展福音的计划,使徒及成千上万的信徒仍盘据耶路撒冷,但逼迫使门徒在不情愿下分散到各处,随走随传,兑现了耶稣的吩咐,即福音要从耶路撒冷开始,到犹太全地及撒马利亚,直到地极。
初期教会的发展,全赖使徒与门徒彼此配搭合作,同心在不同的岗位上向所接触到的人传扬耶稣基督。照样,现今教会发展也需要专职的传道牧者和信徒合作,人人传道,才会有更大的果效。传福音不是传道人的专利,而是每一位信徒的责任。三元福音倍进布道法(简称“三福”)的创办人甘雅各牧师(Dr James Kennedy),致力训练每位信徒作个人布道及推动人人传道的工作。他在其着作的导言中,提到撒但最大的诡计是劝服信徒相信,传福音只是专职传道牧者的责任,而非每位信徒的本份。若信徒接受了这个错误的观念,教会便会停滞不前,福音就不会传到地极。因此,他致力提倡合乎圣经的“人人传道”的真理。因此,他的书“Evangelism Explosion”直译为《福音大爆炸》;人人传道,将有何等大的爆炸威力!
思想:
有一间教会的周刊封面列出主任牧师及同工的名字,然后在传道(Minister)一栏中列出:“每位信徒”,意思是专职传道是牧师传道,义务传道是每位信徒。你是否也是教会里的义务传道呢?
作者:何启明牧师
徒8:14 -25(参徒8:5 -25)
8:14 使徒在耶路撒冷听见撒马利亚人领受了神的道,就打发彼得、约翰往他们那里去。
8:15 两个人到了,就为他们祷告,要叫他们受圣灵。
8:16 因为圣灵还没有降在他们一个人身上,他们只奉主耶稣的名受了洗。
8:17 于是使徒按手在他们头上,他们就受了圣灵。
8:18 西门看见使徒按手,便有圣灵赐下,就拿钱给使徒,
8:19 说:“把这权柄也给我,叫我手按着谁,谁就可以受圣灵。”
8:20 彼得说:“你的银子和你一同灭亡吧!因你想神的恩赐是可以用钱买的。
8:21 你在这道上无分无关;因为在神面前,你的心不正。
8:22 你当懊悔你这罪恶,祈求主,或者你心里的意念可得赦免。
8:23 我看出你正在苦胆之中,被罪恶捆绑。”
8:24 西门说:“愿你们为我求主,叫你们所说的,没有一样临到我身上。”
8:25 使徒既证明主道,而且传讲,就回耶路撒冷去,一路在撒马利亚好些村庄传扬福音。
钥节:徒8:17
司提反和腓利开启了外邦福音之门──司提反严谨的神学信息,以殉道收场;教会受逼迫而福音传开;腓利透过向撒马利亚人传道,落实司提反的神学信息。福音借着受逼迫分散的信徒传开。然而,福音离开犹太地区并非由使徒策划推动,而是由信徒领袖腓利开展了跨越种族、地域距离和政治不同群体的宣教工作。
福音离开耶路撒冷,使行邪术的西门和撒马利亚人得着福音。腓利遇到行邪术的西门,借神迹奇事和传讲神国的福音,使西门也顺服了主(参8:12)。腓利与西门的事件是能力相遇(Power Encounter)或权能布道(Power Evangelism)(8:9 -24)的先例,及后也有同样事件发生,如行法术的以吕马(13:6 -11)、腓立比被鬼附的少女(16:16 -24)和士基瓦的七个儿子(19:13 -16)。
路加重复用“大”(μέγας)这个字来叙述这事件。他提到那鬼大声(μέγας)呼叫(8:7)、西门妄自尊大(μέγας)(8:9)、百姓无论大小(μέγας)(8:10上)、西门就是那位被称为神的大(μέγας)能者(8:10下),及看见腓利所行的神迹和大(μέγας)异能(8:13下)等。这字的发音和邪术(μαγεία)(8:11)极为相似;西门的邪术与腓利的神迹,在质量上都属于“大”;邪术使人归向假神及聚焦在西门身上,而腓利的神迹乃使人归依真理、信服真神和受洗归人基督。最后,西门也相信了主(8:13),可见腓利实在比西门更成功。
腓利在撒马利亚的事奉大有果效,多人归主。但奇怪的是,为何他们仍未领受圣灵,要等彼得和约翰去到他们当中,为他们按手之后才有圣灵的呢(8:15 -17)?是否腓利的福音信息未够完整?或是撒马利亚人并非真心信主?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腓利传的乃是完整的福音;他宣讲基督(8:5下)及神国的福音(8:12上)。其次,撒马利亚人是相信了腓利所传的(8:12)及领受了神的道(8:14)。最后,使徒彼得和约翰到撒马利亚的原因,正是听到这些人领受了神的道(8:14)。再且,使徒也没有表示腓利的信息和撒马利亚人的信有问题。因此,撒马利亚人信主是千真万确的事。但为何信了主,圣灵仍迟迟未临到撒马利亚人身上的呢?
撒马利亚人的经历可说是圣经中的殊例,是救恩历史里一件独特、不会再出现的事件,目的要指出福音也临到撒马利亚人。福音临到撒马利亚是兑现耶稣升天前所提到的应许,因着撒马利亚族群与犹太人的历代冤仇的关系,神要借着耶路撒冷教会的代表──使徒彼得和约翰按手后,才看见圣灵降临,让使徒明白救恩也确实临到撒马利亚。两位使徒回耶路撒冷后汇报给信徒,神也赐下圣灵给撒马利亚人,大家在圣灵里无分彼此,也不分界限。撒马利亚人和犹太人也同得福音的好处。
思想:
神透过腓利把福音传开,跨越地区和种族的藩蓠,传到撒马利亚人中。你所能接触和服侍的群体中,是否也会因你敏锐于圣灵的带领,而得闻福音,并得着福音的好处呢?
作者:何启明牧师
徒8:26 -30、35(参徒8:26 -40)
8:26 有主的一个使者对腓利说:“起来!向南走,往那从耶路撒冷下迦萨的路上去。”那路是旷野。
8:27 腓利就起身去了,不料,有一个衣索匹亚人,是个有大权的太监,在衣索匹亚女王甘大基的手下总管银库,他上耶路撒冷礼拜去了。
8:28 现在回来,在车上坐着,念先知以赛亚的书。
8:29 圣灵对腓利说:“你去!贴近那车走。”
8:30 腓利就跑到太监那里,听见他念先知以赛亚的书,便问他说:“你所念的,你明白吗?”
8:35 腓利就开口从这经上起,对他传讲耶稣。
钥节:徒8:29
常有人用腓利与太监的谈话,找出一些个人布道的原则;这种尝试确有帮助和值得学习的地方。然而,路加记载此事的目的更广、更阔。他要指出福音从讲亚兰话的犹太人开始(2:5),随后触及讲希腊话的犹太人(6:1),再而传到撒马利亚人(8:4 -25)和埃提阿伯(8:26 -40),最后传到以哥尼流为代表的外邦人(10:1 -11:18)。安提阿的基督徒接着福音棒子,向外继续伸展(11章),到达小亚细亚(13:1 -16:8)、欧洲(16:19),最后抵达罗马(28:16)。腓利顺服,太监蒙恩,福音得以延绵下去。
腓利从满有果效、繁荣的城市,突然转到人烟稀少的旷野路上,这完全是神主动的带领。路加三次指出这是圣灵的工作:“有主的一个使者对腓利说:起来!向南走”(8:26上)、“圣灵对腓利说:‘你去!贴近那车走。’”(8:29),直到太监信主,受洗,主的灵把腓利提了去(8:39上)等。每一步都清楚显示圣灵主动的参与。我们可从腓利的足迹深入探讨整件事件。
首先,腓利“从城市走到旷野去”(8:26 -28),他听从圣灵要求他向南走的指令。向南走(μεσημβρία)也有晌午(midday)的意思(参22:6)。因此,这句话可能连带有地理和时间的含意。圣灵为何把腓利从城市调派到游人稀少,约六十哩长的旷野路上?这确实令人费解!神的计划是要福音超越区域、跨越文化,并触及每一群体。太监(参8:27、34、36、38 -39)因身体缺陷而不可进入圣殿内院(参申23:1),更不能归入犹太教。他渴慕真理,长途跋涉来耶路撒冷朝圣,是敬虔人中之一员,是熟透了的果子。这从他在车上颂读圣经就可见一斑。圣灵要腓利去到旷野,专程带领太监归主。
随后,腓利得到太监的邀请,“从路上走到车上”(8:29 -35)。太监正诵读赛53章,是以赛亚书内四首仆人之歌的最后一首(赛42:1 -9,49:1 -6,50:4 -9,52:13 -53:12)。因此,腓利在车上详细向太监解释“这仆人”就是耶稣!
太监得闻福音,茅塞顿开,知道那受苦的仆人就是耶稣,就立刻相信接受。他主动邀请腓利为他施洗,及后欢欢喜喜的走路,就可看出他是真心相信主(参8:38 -39)。太监受洗后,腓利就立刻被主的灵提去(参8:39上)。太监没有了传福音的腓利在旁,却拥有福音在他心里;太监少了人的帮助,却有主的灵与他同在。
腓利顺服,太监蒙恩。昔日戴德生牧师顺服圣灵的带领,立志要把福音超越中国沿海繁华的城市,进入穷乡僻壤的内陆。威克理夫圣经翻译会(Wycliffe Bible Translators)的创办人,金纶汤逊(Cameron Townsend)博士在瓜地马拉宣教时,听从神的吩咐,接受土人的挑战,把圣经翻译成当地的土语,福音得以遍及土人群体。人的顺服,带来福音广传,使多人蒙福!
思想:
当圣灵的引导超过了我们的逻辑推理或理性思维,什至四周的景况好像与心里的感动不太配合时,我们是否愿意顺服神的带领,离开个人的安舒区,涉足从未踏过的路、探索新的方向呢?
作者:何启明牧师
徒9:1 -9、15 -16(参徒9:1 -22)
9:1 扫罗仍然向主的门徒口吐威吓凶煞的话,去见大祭司,
9:2 求文书给大马士革的各会堂,若是找着信奉这道的人,无论男女,都准他捆绑带到耶路撒冷。
9:3 扫罗行路,将到大马士革,忽然从天上发光,四面照着他;
9:4 他就仆倒在地,听见有声音对他说:“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
9:5 他说:“主啊!你是谁?”主说:“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稣。
9:6 起来!进城去,你所当做的事,必有人告诉你。”
9:7 同行的人站在那里,说不出话来,听见声音,却看不见人。
9:8 扫罗从地上起来,睁开眼睛,竟不能看见什么。有人拉他的手,领他进了大马士革;
9:9 三日不能看见,也不吃也不喝。
9:15 主对亚拿尼亚说:“你只管去!他是我所拣选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王,并以色列人面前宣扬我的名。
9:16 我也要指示他,为我的名必须受许多的苦难。”
钥节:徒9:15
扫罗在大马色路上归主的事迹,刚好放在埃提阿伯太监(8:26 -40)和哥尼流归主(10:1 -48)事件的中间,这两位人物都属于外邦人,他们的悔改归信成为外邦人个别归主的先例。路加刻意把扫罗的悔改归主及蒙召作外邦使徒的记录,安插在这两件事件中间,目的是要让读者清楚了解往后的福音,是要扫罗和他的宣教队伍全面向外邦人宣教,兑现耶稣给使徒的吩咐“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1:8)
扫罗悔改归主及蒙召事件,是福音传到外邦运动的转捩点,其重要性可从所占的篇幅而知。当路加要强调重要的事迹或人物时,他会用重复的手法表达,学者称之为“功能性的重复”(Functional Redundancy)。扫罗归主的三次记录包括:第一次是路加叙述整件事件(9:1 -19);第二次是扫罗在犹太人会众面前的自白(22:3 -16),而第三次是扫罗在亚基帕王面前的申辩(26:12 -18)。
当众人用石头打死司提反时,作见证的人把衣裳放在一个少年人名叫扫罗的脚前(7:58)。扫罗在旁目睹司提反殉道,听他恳求神宽恕杀害他的群众,扫罗必然诧异又不明白为何一个木匠的儿子,竟能号召一群像司提反的人来跟从他,并有无比的勇气,什至愿意牺牲生命,来传讲被钉死的耶稣是复活的主。因此,他在大马色路上与主相遇之时,神早已把福音的种子撒在他的心田上!
扫罗归主的经历,有三方面值得注意的:第一,从黑暗进入光明。每次提到时都表明是愈来愈光明的,如“忽然天上发光,四面照着他”(9:3)、“正走的时候,约在晌午,忽然从天上发大光,四面照着我”(22:6),及“从天发光,比日头还亮,四面照着我并与我同行的人”等(26:13)。这里描述神的介入,他的荣耀比太阳更强。第二,神亲自寻找和呼召扫罗,这是神的主权,也是神的恩典。亚拿尼亚被神使用来帮助扫罗,但他的角色明显在三次的记载里逐步减退(9:10 -17,22:12 -16),直至第三次就更没有提到他了(26:12 -18)。第三,扫罗蒙召是作外邦的使徒,也就是神对亚拿尼亚说的,“他(即扫罗)是我所拣选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王,并以色列人面前宣扬我的名。我也要指示他,为我的名必须受许多的苦难(9:15 -16)。”
扫罗向外邦人传福音的召命,是愈来愈突显而且具体的(9:15 -16,22:14 -15,26:16 -18),就是要引领外邦人从黑暗进入光明,从撒但权下归向神及使人罪得蒙赦免。
思想:
我们虽然没有保罗戏剧性的悔改和特定的呼召经历,但每个基督徒都有神托付给他的使命。你认识神给你的使命吗?你会不会像扫罗一样,忠心的去完成呢?
作者:何启明牧师
徒9:10 -16,22:12(参徒9:10 -19,22:12 -16)
9:10 当下,在大马士革有一个门徒,名叫亚拿尼亚。主在异象中对他说:“亚拿尼亚。”他说:“主,我在这里。”
9:11 主对他说:“起来!往直街去,在犹大的家里,访问一个大数人,名叫扫罗。他正祷告,
9:12 又看见了一个人,名叫亚拿尼亚,进来按手在他身上,叫他能看见。”
9:13 亚拿尼亚回答说:“主啊,我听见许多人说,这人怎样在耶路撒冷多多苦害你的圣徒,
9:14 并且他在这里有从祭司长得来的权柄捆绑一切求告你名的人。”
9:15 主对亚拿尼亚说:“你只管去!他是我所拣选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王,并以色列人面前宣扬我的名。
9:16 我也要指示他,为我的名必须受许多的苦难。”
22:12 那里有一个人,名叫亚拿尼亚,按着律法是虔诚人,为一切住在那里的犹太人所称赞。
钥节:徒22:12
这里提到的亚拿尼亚,并非5章那位欺哄圣灵,立刻断气死亡的亚拿尼亚(参5:1 -8),更非后来保罗在公会面前申诉时,提到的那位满有政治野心的大祭司亚拿尼亚(参23:2),而是在保罗归主事上担任一个微小,却非常重要角色的亚拿尼亚。若非他与扫罗的悔改扯上关系,恐怕他也会被人遗忘。亚拿尼亚不怕使命艰辛,愿意冒险帮助扫罗归信耶稣,福音就透过神所拣选的扫罗,传到外邦人中。
亚拿尼亚领受的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神给予他一个毫不含糊,清晰具体的指引。他要往直街去,在犹大的家里,访问一个大数人,名叫扫罗。他正在祷告(9:11)。他要接触的这位扫罗,是曾参与看管衣服、默许用石头打死司提反(7:58)、残害耶路撒冷教会(8:3)的宗教狂热分子;现在更拿着祭司给予的缉拿令,随意捉拿捆绑跟随耶稣的信徒(9:2)。亚拿尼亚要去见扫罗,这岂不是羊入虎口,自投罗网?
但神鼓励亚拿尼亚说:“你只管去!他是我所拣选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王,并以色列人面前宣扬我的名。我也要指示他,为我的名必须受许多的苦难。”(9:15 -16)当他听到神给他清楚的解释和指示后,就毫不犹疑的去完成这困难危险的任务。究竟神为何把此重任交托给亚拿尼亚呢?亚拿尼亚至少有两个属灵素质,以致神乐于委以重任。
第一,亚拿尼亚是一位门徒(9:10),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与神保持亲密的交往,因神向他显明旨意时,他正为大马色受害的信徒祷告。他是大马色教会里其中一位属灵领袖,保罗在百姓面前申诉时,提到亚拿尼亚时说:“那里有一个人,名叫亚拿尼亚,按着律法是虔诚人,为一切住在那里的犹太人所称赞。”(22:12)亚拿尼亚是一位遵守律法、道德高尚和热心服务别人的人。再者,他的事奉得到了肯定,以致大马色的人不单都称赞他,并且非常尊敬他。
第二,亚拿尼亚是一位乐意遵行主命令的门徒。神在异象中向他说话时,他的反应是主,我在这里(9:10下)。献以撒的亚伯拉罕(创22:1)、离乡别井离的雅各(创31:11)、看见火烧荆棘的摩西(出3:4)、夜间听神声音呼唤的童子撒母耳(撒上3:4、9)和受圣灵感孕的马利亚(路1:38)都曾以类似的话回应对神的呼唤,意思是“仆人绝对顺服,愿照神的意思去作。”亚拿尼亚经过一番澄清后,“就去了”(9:17上),这句短语显出他是一位顺服神带领的门徒。
思想:
有谁记得是哪一位带领卫斯理约翰信主的?是哪一位带领戴德生信主?是哪一位带领宋尚节、倪柝声和王明道信主的?有谁记得是哪个人带领葛培理信主的?不要轻看你的职分,因为你所服侍的对象里,可能是将要被神重用的器皿。
作者:何启明牧师
徒9:32 -43
9:32 彼得周流四方的时候,也到了居住吕大的圣徒那里;
9:33 遇见一个人,名叫以尼雅,得了瘫痪,在褥子上躺卧八年。
9:34 彼得对他说:“以尼雅,耶稣基督医好你了, 起来!收拾你的褥子。”他就立刻起来了。
9:35 凡住吕大和沙仑的人都看见了他,就归服主。
9:36 在约帕有一个女徒,名叫大比大,翻希腊话就是多加;她广行善事,多施周济。
9:37 当时,她患病而死,有人把她洗了,停在楼上。
9:38 吕大原与约帕相近;门徒听见彼得在那里,就打发两个人去见他,央求他说:“快到我们那里去,不要耽延。”
9:39 彼得就起身和他们同去;到了,便有人领他上楼。众寡妇都站在彼得旁边哭,拿多加与她们同在时所做的里衣外衣给他看。
9:40 彼得叫她们都出去,就跪下祷告,转身对着死人说:“大比大,起来!”她就睁开眼睛,见了彼得,便坐起来。
9:41 彼得伸手扶她起来,叫众圣徒和寡妇进去,把多加活活地交给他们。
9:42 这事传遍了约帕,就有许多人信了主。
9:43 此后,彼得在约帕一个硝皮匠西门的家里住了多日。
钥节:徒9:35、42
路加于9章记完保罗归主事件,就返回彼得在吕大和约帕,医好两个人的事迹。吕大和约帕都是靠近沿岸的城市,吕大位于耶路撒冷西北,是到约帕必经的城市,离耶路撒冷约有二十五哩。约帕是现今的海法,吕大西北十至十一哩,是最接近耶路撒冷的沿岸城市。这两个城市是犹太人聚居之地,靠近该撒利亚。腓利被提离开太监后,走遍各城,直到该撒利亚(参8:40)。
从这两个神迹起,直到12章是记述彼得在耶路撒冷以外的事奉(9:32 -12:24)。路加为什么忽然把焦点放在彼得在该撒利亚附近的工作呢?这与10章记载福音临到该撒利亚的外邦百夫长哥尼流有密切的关系。彼得原本的使命是向犹太人传福音,彼得在靠近该撒利亚的这两个城市里行的神迹,预备了读者的心,接受彼得向外邦官长传福音的异象。路加特意在两个神迹发生后,提到彼得住在那里,为所见异象铺路。此后,彼得在约帕一个硝皮匠西门的家里住了多日。(9:43)
彼得延续耶稣基督的工作,也与旧约的先知一脉相承。彼得医好以尼雅(9:33 -35),并使多加复苏(9:36 -42),均与耶稣医好瘫痪的病人(路5:18 -26),并使睚鲁的女儿复苏(路8:40 -56)相似。这里刻意用“复苏或苏醒”(resuscitation)来代替“复活”(resurrection),因复苏后最终仍要面对死亡,而复活是永远活着。再者,彼得使多加复苏的神迹,也与先知以利亚和以利沙救活孩童的神迹有雷同之处(参王上17:17 -24;王下4:32 -37)。彼得不单延续耶稣的事奉,也应超越耶路撒冷及圣殿,涉及到沿岸一带及其他的地方。
有了以上背景,现在就让我们看这两个神迹的特点:第一,路加记载不少卑微的人物,更故意把一男一女的事迹配对放在一起,如拿因城寡妇的儿子(路7:11 -16)和睚鲁的女儿(路8:49 -56)的事迹。照样,以尼雅与多加也像许多“小”人物一样,角色微小,也蒙神的眷顾。第二,彼得只是借着耶稣的能力来施行神迹,真正医治以尼雅和使多加复活的是主自己。因此,彼得对以尼雅说:“耶稣基督医好你了”(9:34上),并在叫多加起来前,自己先跪下祷告(9:40上)。第三,耶稣因着这两个神迹得着更多的荣耀,而众人也得到福音的好处。两个神迹的结果是:凡住吕大和沙仑的人都看见了他,就归服主(9:35);这事传遍了约帕,就有许多人信了主(9:43)。
思想:
使徒行传里记载一些只出现一次的人物,如今天所读到的以尼雅和多加。他们都同蒙神的眷顾,得着医治,神透过他们的事迹,使多人得福。角色卑微的人物都蒙恩惠,也可成为别人的祝福。你愿意让神使用你的生命吗?
作者:何启明牧师
徒10:1 -8(参徒10:17 -23上、30 -33)
10:1 在凯撒利亚有一个人,名叫哥尼流,是“意大利营”的百夫长。
10:2 他是个虔诚人,他和全家都敬畏神,多多周济百姓,常常祷告神。
10:3 有一天,约在申初,他在异象中明明看见神的一个使者进去,到他那里,说:“哥尼流。”
10:4 哥尼流定睛看他,惊怕说:“主啊,什么事呢?”天使说:“你的祷告和你的周济达到神面前,已蒙记念了。
10:5 现在你当打发人往约帕去,请那称呼彼得的西门来。
10:6 他住在海边一个硝皮匠西门的家里,房子在海边上。”
10:7 向他说话的天使去后,哥尼流叫了两个家人和常伺候他的一个虔诚兵来,
10:8 把这事都述说给他们听,就打发他们往约帕去。
钥节:徒10:4
外邦官长哥尼流归主的事,详细记载于10:1 -11:18。这段落的结构可简略为:哥尼流与彼得同见异象(10:1 -8,9 -16)、哥尼流与彼得的探访旅程及互相欢迎(10:17 -23上,23下 -29)、哥尼流叙述原委与彼得宣讲福音(10:30 -33,34 -43)及圣灵降临与信徒群体的认同(10:44 -48,11:1 -18)。哥尼流归主与福音临到外邦人是一个重要事件,我们首先要认识到:一个虔诚人,也需要耶稣基督的救赎。
哥尼流是个虔诚人,他和全家都敬畏神,多多周济百姓,常常祷告神(10:2)。“虔诚人”(God -fearer)究竟是什么人?虔诚人是一群恒常祷告、渴望认识真神的人,他们离弃多神和泛神的信仰,专心追随敬拜独一真神。这些人羡慕犹太人高尚的道德生活,常履行犹太人的宗教责任,如祷告、禁食和周济等。可是,他们不跟随犹太人的食物条例;他们恒常参加犹太人会堂的聚会,对旧约圣经颇熟悉;他们与改信犹太教的外邦人唯一不同之处,就是男丁仍未接受割礼。换言之,他们仍未归信犹太教。因此,虔诚人其实是一群渴求认识真理的慕道者。宣教学者认为这群人是最熟透的庄稼、最容易接受福音的群体,而哥尼流就是属于这个群体的人。
哥尼流的仆人称他是个义人,敬畏神,为犹太通国所称赞(10:22上)。天使向哥尼流说:“你的祷告和你的周济达到神面前,已蒙记念了。”(10:4下,参10:31)我们很容易误解,认为哥尼流好像已蒙恩,善行达到神面前,那么他就不需要福音了,就如许多道德高尚、行善积德的人,已蒙神悦纳,不需要耶稣的救赎了。其实,哥尼流的善行达到神面前,但他仍未得救,仍需要福音。
这正是为什么神要在异象中,借天使催逼哥尼流去找使徒彼得,要听他讲解福音信息。彼得更向他及其亲友分享了一个简单而又整全的福音信息,而信息包括了耶稣的生平(10:38 -39上)、耶稣的受死(10:39下)、耶稣的复活(10:40 -41)及未来审判(10:42 -43)等。然后,彼得还引用先知的话挑战哥尼流说:“凡信他的人必因他的名得蒙赦免。”(10:43下)最后,哥尼流及其家人都悔改接受水礼,并得到圣灵的内住(10:47 -48)。尽管哥尼流的心田已预备好、生活廉洁及敬畏神,他仍然需要聆听福音,并以信心回应。哥尼流需要接受福音,才得到罪的赦免、救恩及生命(参10:43,11:14、18)。因此,敬虔官长,也需要福音。
思想:
哥尼流的经历明显地指出──无论人的行为如何美善、宗教热诚如何真摰,也不能凭这些操守得着救恩。人仍然需要听闻及接受耶稣拯救世人的信息。你是否也深信这个真理?
作者:何启明牧师
徒10:9 -16(参徒10:23下 -29、34 -43)
10:9 第二天,他们行路将近那城。彼得约在午正,上房顶去祷告,
10:10 觉得饿了,想要吃。那家的人正预备饭的时候,彼得魂游象外,
10:11 看见天开了,有一物降下,好像一块大布,系着四角,缒在地上,
10:12 里面有地上各样四足的走兽和昆虫,并天上的飞鸟;
10:13 又有声音向他说:“彼得,起来,宰了吃!”
10:14 彼得却说:“主啊,这是不可的!凡俗物和不洁净的物,我从来没有吃过。”
10:15 第二次有声音向他说:“神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
10:16 这样一连三次,那物随即收回天上去了。
钥节:徒10:15下
彼得与哥尼流的故事,可以算是两个或两类归信的故事。彼得是在于民族自我中心的转化和神学上的突破,他敢于打破犹太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愿意接近外邦人,及认识到外邦人也可成为神的儿女;哥尼流和他的家人则对耶稣基督的福音有崭新的认识,悔改归信,接受福音。彼得是教会观的改变,哥尼流则是基督论的改变;这两个归信的故事,突显外邦人对福音是开放的,反而是传福音的人,因僵化的传统及保守的神学观点,而裹足不前!
彼得的改变历经漫长的过程,是神主动的工作。彼得在整件事件里,对神有三方面的认识。
一、神是促成者:彼得向保守的犹太弟兄答辩说:“你们知道,犹太人和别国的人亲近来往本是不合例的,但上帝已经指示我,无论什么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洁净的”(10:28)。按照犹太人的传统,他们是不会与外邦人亲近的,连一起吃饭也不可以。但神透过异象(10:3 -6)、天使的宣告(10:3 -8)、三次清晰的命令(10:6,11:10)及圣灵突然降临(10:44 -48,11:15 -17)等,显明接触哥尼流及其家人是神主动的作为;神是整个事件的幕后促成者。
二、神不偏待人:彼得奉命前往探访哥尼流,听完他诉说神向他显现及吩咐他到约帕找自己之后,就开口说:“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原来,各国中那敬畏主、行义的人都为主所悦纳。”(10:34下 -35)再者,彼得住在硝皮匠西门的家,硝皮匠的工作大概是宰杀牲畜,把动物皮革制成家庭用具或商品。在犹太人的传统中,从事这种职业的人被看为不洁净,路加却故意强调彼得在这人家里住了多日(9:43)。彼得明白无论是什么种族、什么宗教及什么职业的人,神都一视同仁,都需要福音,也蒙神悦纳。昔日神爱惜尼尼微人,他同样怜爱外邦人,神是不偏待人的。
三、神旨意必成:彼得向哥尼流讲述福音的时候,圣灵就忽然临到那些听道的人身上(10:44)。神既愿意拯救一切未受割礼、肯接受福音的外邦人,他就必会成就他的旨意。因此,彼得感叹说:“这些人既受了圣灵,与我们一样,谁能禁止用水给他们施洗呢?”(10:47)彼得就为那些悔改的人施洗,表示顺服神的旨意,接纳外邦人。彼得经历这个事件后,他得出的结论是:“上帝既然给他们恩赐,像在我们信主耶稣基督的时候给了我们一样;我是谁,能拦阻上帝呢?”(11:17)
思想:
神的旨意是要万人得救。他千辛万苦用不同的方法改变彼得的思维与观点,要使他救赎万民的旨意成就。你是否愿意听从神的吩咐,跨越自己的安舒区呢?你有什么根深蒂固的观念、传统需要突破呢?
作者:何启明牧师
徒10:44 -48(参徒11:1 -18)
10:44 彼得还说这话的时候,圣灵降在一切听道的人身上。
10:45那些奉割礼、和彼得同来的信徒,见圣灵的恩赐也浇在外邦人身上,就都希奇;
10:46 因听见他们说方言,称赞神为大。
10:47 于是彼得说:“这些人既受了圣灵,与我们一样,谁能禁止用水给他们施洗呢?”
10:48 就吩咐奉耶稣基督的名给他们施洗。他们又请彼得住了几天。
钥节:徒11:17
神既然给他们恩赐,像在我们信主耶稣基督的时候给了我们一样;我是谁,能拦阻神呢?
主耶稣在世时曾对彼得说:“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太16:19)彼得拿着天国钥匙,顺命陆续开启了福音的门。圣灵在五旬节降临,彼得宣讲福音,打开了天国之门,有三千多人信主(2:14、18、31)及后又有五千人信主受洗(3:12,4:4),对象大多数是犹太人。彼得到撒马利亚印证神的作为,可说是开启了撒马利亚福音之门(8:14 -17)。最后,他被神半推半拉之下,向哥尼流讲解福音,因而打开了外邦人福音之门(参10:44 -48)。
哥尼流的悔改与彼得的转化,是整个段落的中心。这两个转化的故事,以圣灵降临为印证(10:44 -48)和犹太基督徒群体的认同(11:1 -18),成为整件事的一个完美的记号。
一、圣灵印证:彼得讲完福音的核心内容给哥尼流和他的亲友之后,圣灵降在一切听道的人身上(11:44),这是超乎彼得意料之外的事。彼得和他同来的信徒,怎知圣灵也降在哥尼流和一切信主的亲友身上呢?因听见他们说方言,称赞神为大(10:46)。“说方言称赞神”这个外在彰显的神迹,使彼得和其他信徒深深相信,圣灵实在降临到他们身上。
彼得后来答复保守的犹太信徒时,他在结论时加上一句话说:“我一开讲,圣灵便降在他们身上,正像当初降在我们身上一样。”(11:15)这表示彼得明白神没有偏待人,“圣灵的洗”正是主耶稣升天前给凡相信的人的应许。路加在2章的犹太人、8章的撒马利亚人和10章的哥尼流的事件,表明耶稣应许圣灵降临,已逐步应验在犹太人、撒马利亚人和外邦人身上。
二、群体认同:圣灵降临印证整个事件,随后是犹太信徒听完彼得的见证后的反应。众人听见这话,就不言语了,只归荣耀与神,说:“这样看来,神也赐恩给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了。”(11:18)众人的反应成了整个事件的结束,突显犹太信徒群体也认同这件事完全是神的作为,正如彼得说,这是“圣灵吩咐我和他们同去的”(11:12)。群体的认同,表明他们相信彼得的见证,也接纳信主的外邦人为神子民的一份子,大家无分彼此。这是双重的见证:圣灵印证与群体认同。
思想:
圣灵印证和群体认同,两者紧紧相扣,缺一不可。圣灵不会单在一个人身上工作,必先在一小撮人心中动工,然后扩展到其他信徒身上。求主帮助我们敏锐于圣灵的工作,勇于突破已有的框框,却有耐心等候群体的印证。
作者:何启明牧师
徒12:1 -5、20 -24(参徒12:1 -25)
12:1 那时,希律王下手苦害教会中几个人,
12:2 用刀杀了约翰的哥哥雅各。
12:3 他见犹太人喜欢这事,又去捉拿彼得。那时正是除酵的日子。
12:4 希律拿了彼得,收在监里,交付四班兵丁看守,每班四个人,意思要在逾越节后把他提出来,当着百姓办他。
12:5 于是彼得被囚在监里;教会却为他切切地祷告神。
12:20 希律恼怒泰尔、西顿的人。他们那一带地方是从王的地土得粮,因此就托了王的内侍臣伯拉斯都的情,一心来求和。
12:21 希律在所定的日子,穿上朝服,坐在位上,对他们讲论一番。
12:22 百姓喊着说:“这是神的声音,不是人的声音。”
12:23 希律不归荣耀给神,所以主的使者立刻罚他,他被虫所咬,气就绝了。
12:24 神的道日见兴旺,越发广传。
钥节:徒12:24
12章记载雅各被希律杀害、彼得被囚却蒙神拯救,及希律被虫所咬、气绝身亡。这一章可说是彼得活跃事奉的末期。这里我们看见三位人物,三种命运。
一、雅各被杀殉道:那时,希律王下手苦害教会中几个人,用刀杀了约翰的哥哥雅各(12:1 -2)。雅各和约翰是耶稣最亲密的门徒,昔日他两兄弟曾请求要在神的国里得首位,那时耶稣已警告过他们,说他们必要喝主那受苦的杯(可10:38 -39)。按犹太人的规矩,只有那些杀人犯及拜偶像的才会被斩首。因此,雅各的死是不合规矩的。但希律为了讨好犹太人──特别是那些属法利赛党的人,一方面入乡随俗,努力学习遵守犹太律法,另一方面迫害教会,希望得到群众支持。雅各就成了他弄权的牺牲品。雅各的命运与彼得截然不同,我们始终无法解释为何一位殉道,另一位得以脱险,这全是神的主权,但神的信实却是无可置疑的。
二、彼得获救脱险:彼得是因希律见到犹太人欢喜雅各被杀,而成为另一位受害者,被希律捉拿下在监里,预备处决。但刚好是除酵节的日子,要等到日子过了才可以动手,希律于是把彼得下在监里,还加派人手看守他。这样做可能是基于彼得之前曾获救脱险(5:19 -26)及受到众人的拥戴,因此,希律不敢掉以轻心,加强保安。教会为彼得切切祷告(12:5),彼得面临处决时竟能安然熟睡(12:6),要天使大力拍他的肋旁才能拍醒他(12:7)。彼得获天使拯救的过程,记载详尽细致,他获救的神迹,是神直接介入的作为,那群为他祷告的信徒也感惊讶,不敢相信(12:15 -16),连彼得自己也意想不到。彼得为何获救脱险,实在难以解释,若要给他一个理由,那可能是神仍有工作给彼得,他要在15章的耶城会议里作见证吧!
三、希律被虫咬死:希律的死亡成了本章的结尾。这位希律是希律亚基帕一世(Agrippa I,公元41 -44年统治),他是大希律王(Herod the Great,公元前37 -4年统治)的孙儿,他的伯父正是审问耶稣的希律王安提帕。希律因和推罗、西顿人争吵,这些人托王的内臣伯斯都求和,在所定的日子举行了一次公开的议会(12:20 -21)。这件事情犹太历史家约瑟夫(Josephus)的《犹太古史》(Antiquities,XIX. 8.2)也有记录。当时希律穿上质料精美的银制衣服,在晨光照耀下闪闪生光,受到众民的称赞,奉若神明。忽然,一股剧烈的痛楚在他肚中升起,被抬回宫中,从此一病不起,五天之后离世。路加形容他是被虫咬死,这可能是肠子里有虫,引致严重的肠胃堵塞而死。这全因为希律要荣耀自己,而不荣耀神。
思想:
我们的命运全在神手中,或生或死,总有主的计划,也在他的时间表里。你遇到难题,什至面临生命安危时,是否像彼得仍可安然睡觉,藏身主里呢?
作者:何启明牧师
徒13:1 -3(参徒11:19 -23)
13:1 在安提阿的教会中,有几位先知和教师,就是巴拿巴和称呼尼结的西面、古利奈人路求,与分封之王希律同养的马念,并扫罗。
13:2 他们事奉主、禁食的时候,圣灵说:“要为我分派巴拿巴和扫罗,去做我召他们所做的工。”
13:3 于是禁食祷告,按手在他们头上,就打发他们去了。
钥节:徒13:3
徒13章的重心从向犹太人传福音的使徒彼得,转移到向外邦宣教的保罗;从耶路撒冷教会,转移到安提阿的教会。当耶路撒冷教会完成了那重要的任务后,就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由安提阿取而代之。
安提阿教会里有几位先知和教师(13:1),作者并没有说明两者的分别。新约里的先知是指神的发言人,教师是教导神话语的人,他们同是“神的出口”。安提阿教会的领袖来自五湖四海:巴拿巴来自居比路(4:36)的一个利未家族,名字是“劝慰之子”的意思,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属灵领袖;另一位是称呼尼结的西面,他大概是一位非洲黑人,可能是福音书里记载的那位代耶稣背十字架的古利奈人西门(路23:36;参罗16:13)。其后是古利奈人路求,早期教父猜测路求就是路加,这只是推测,没有实据;第四位是与分封之王希律同养的马念。“同养”有“被收养”和“被抚育”的意思。最后一位是扫罗,来自基利家的大数,后来成为伟大的宣教士和神学家。这五位领袖正反映安提阿教会是一个多元种族和多元文化的教会。
安提阿教会成为第一个差遣宣教队伍的教会,这个历史创举,乃是圣灵主导的工作。圣灵是在什么情况和时候向他们显明他的心意呢?圣灵在他们事奉主、禁食的时候(13:2上)显明他的心意。这里的“他们”,当然包括了教会的全体会众。“事奉主”又翻译作“敬拜主”,敬拜就是事奉,会众在敬拜中认识神,也同时了解自己的属灵景况。安提阿教会的领袖与会众聚集一起敬拜和祷告的时候,神的灵就向他们说话。
圣灵如何传达他的旨意呢?路加没有具体说明,最有可能的是透过其中一位先知受灵感向教会说话,或是神的灵赐下意念给领袖。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集体的认定,而非个人单独的领受。领袖领受信息,会众正面肯定,双方印证。会众回应领袖的领受,就打发他们出去(13:3)。“打发”(ἀπολύω)有“释放”(Release)(徒3:13,5:40,16:35 -36)和“遣散”(Dismiss)(15:30、33,19:40)的意思。会众听到圣灵的指示,就顺服听从,让最好的领袖出去。他们“去哪里”和“作什么工”仍未清晰,但他们听到了,就踏出信心的一步。在圣灵的合一里,开始了这划时代的宣教事工。
思想:
教会的领袖要敏锐于圣灵的带领,但又要避免过于主观或高举个人领受;领袖必需谦卑接受会众的意见,取得会众的认同与支持,这样才是安全和健康的决定。你在推动教会的事工发展上,是否寻求圣灵的带领和会众的认同与肯定呢?
作者:何启明牧师
徒13:4 -12
13:4 他们既被圣灵差遣,就下到西流基,从那里坐船往塞浦路斯去。
13:5 到了撒拉米,就在犹太人各会堂里传讲神的道,也有约翰作他们的帮手。
13:6 经过全岛,直到帕弗,在那里遇见一个有法术、假充先知的犹太人,名叫巴‧耶稣。
13:7 这人常和方伯士求‧保罗同在。士求‧保罗是个通达人,他请了巴拿巴和扫罗来,要听神的道。
13:8 只是那行法术的以吕马(这名翻出来就是行法术的意思)敌挡使徒,要叫方伯不信真道。
13:9 扫罗又名保罗,被圣灵充满,定睛看他,
13:10 说:“你这充满各样诡诈奸恶,魔鬼的儿子,众善的仇敌,你混乱主的正道还不止住吗?
13:11 现在主的手加在你身上,你要瞎眼,暂且不见日光。”他的眼睛立刻昏蒙黑暗,四下里求人拉着手领他。
13:12 方伯看见所做的事,很希奇主的道,就信了。
钥节:徒13:12
使徒行传记录了三次宣教旅程和保罗到罗马受审的旅程。第一次宣教旅程以安提阿教会差派巴拿巴和保罗的宣教队伍开始,直至15章的耶路撒冷会议前结束。路加按搜集到的资料,以符合他写作的目的而选择性地记录不同事件,他的记载围绕两个主题:第一,福音扩展到不同地区,面对不同的处境和接触不同的人物,而神继续在不同的人身上作工。第二,初期教会信徒学习如何面对不同的处境,这包括与未信者相遇的挣扎,及与犹太人的纠缠等。
第一次宣教旅程主要在巴勒斯坦的西面和北面工作,他们探访居比路(13:4 -12)、彼西底的安提阿(13:13 -52)、以哥念(14:1 -7)、路司得(14:8 -20),最后返回叙利亚的安提阿(14:21 -28)。整个宣教旅程约有895哩。若宣教队伍马不停蹄前行,则每日平均要步行15哩才能完成整个旅程。这是教会有组织性及有目的地向外广传福音的开始。路加把重点放在居比路的首都帕弗,记载保罗斥责行法术的以吕马,并向罗马官长士求保罗传讲福音。
路加在这里提到有关保罗的两件事:第一,这宣教队伍的领导责任逐渐转移到保罗身上,这可从一开始称呼巴拿巴和保罗(13:7),到离开帕弗后变成称呼保罗和他同人(13:13)看到端倪。虽然后来路加偶尔仍然先提到巴拿巴(参14:12、14,15:12、25),但保罗地位的冒升是显而易见的。第二,路加介绍保罗时,提到“扫罗又名保罗”(13:9)。犹太人在罗马统治下,他们出生后同时都有犹太人及罗马的名字,扫罗是犹太名字,而保罗则是罗马名字。保罗既有罗马籍,他有三或四个名字也不为奇。自此以后,路加一直沿用保罗这个名字,是因为这名字较容易被外邦人认识及接纳。这意味着宣教的方向会全面向外邦进军。因此,千万不要误解以为扫罗信主后改名保罗。
士求保罗是罗马的方伯,即省长或总督,是罗马直属省的首长。他的宫内有一位术士名为以吕马,以吕马自称是巴.耶稣,即“救赎之子”,其实他是魔鬼之子才对。以吕马是一位假“先知”(13:6),且充满各样的奸恶(13:10),又混乱和扭曲主的道(διαστρέφω,13:8、10)。反而,士求保罗完全没有犹太人背景,却对基督信仰存开放的态度。路加形容他是个通达人,他请了巴拿巴和扫罗来,要听神的道(13:7)。在罗马统治阶层中,也有对福音具好感的人。保罗被圣灵充满(13:9),宣讲神的道,且借着神迹奇事彰显福音的能力,叫这位外邦官长士求保罗归向真神。
思想:
使徒保罗曾经敌挡真理,却因神的恩典而归信基督,更热心传讲使人归向基督的信息。你既从黑暗中走向光明,接受了基督耶稣,是否随时随地像保罗一样,向未信的人传讲耶稣基督拯救世人的信息呢?
作者:何启明牧师
徒13:5、13,15:36 -41
13:5 到了撒拉米,就在犹太人各会堂里传讲神的道,也有约翰作他们的帮手。
13:13 保罗和他的同人从帕弗开船,来到旁非利亚的别加,约翰就离开他们,回耶路撒冷去。
13:36 过了些日子,保罗对巴拿巴说:“我们可以回到从前宣传主道的各城,看望弟兄们景况如何。”
13:37 巴拿巴有意要带称呼马可的约翰同去;
13:38 但保罗因为马可从前在旁非利亚离开他们,不和他们同去做工,就以为不可带他去。
13:39 于是二人起了争论,什至彼此分开。巴拿巴带着马可,坐船往塞浦路斯去;
13:40 保罗拣选了西拉,也出去,蒙弟兄们把他交于主的恩中。
13:41 他就走遍叙利亚、基利家,坚固众教会。
钥节:提后4:11
独有路加在我这里。你来的时候,要把马可带来,因为他在传道的事上于我有益处。
马可被邀请加入第一次宣教旅程为帮手(13:5),可是,旅程开始不久,他就中途折回。(13:13)。在15章的耶路撒冷会议后,第二次(公元50 -52年)宣教旅程开始时,马可又再出现。那时,巴拿巴和保罗在应否再让马可加入宣教队的事上意见分歧,最后分道扬镳,变成两个宣教队伍(15:39 -40)。马可为何会在第一次宣教旅程时中途折返呢?原因可能有三:
一、思家心切,惧怕劳苦:马可在一个富裕而且属灵气氛浓厚的家庭中长大(参12:12),可能是一位生性胆小,面对困难容易放弃的青年人(参可14:51 -52)。加拉太地区路途艰险,是疾病丛生的地方,再加上要踏上彼西底的安提阿那段艰辛的路程,必需攀登离海拔三千五百尺高的托罗斯(Taurus)山脉。年青人远离温暖的家乡,思家之情及对前路的仿徨畏惧,可能是他中途退出、离开宣教队伍的原因。
二、团队变动,领袖更替:马可是巴拿巴的表弟(参4:10),宣教队伍开始时明显是以巴拿巴为首(13:1、3),马可是被拣选作他两位的“帮手”(13:5),扮演二线的角色。当宣教队伍离开帕弗之后,保罗的名字却开始放在团队名单的第一位,无论这是巴拿巴为造就保罗而主动退下,抑或是无奈地被逼退下,年青的马可未必适应保罗的领导风格。既然如此,马可的离去也许是预料中的事!
三、信念不同,路线分歧:马可中途退出,最大的可能性及最有说服力的理由,应该是宣教策略与路线上的改变,即是从专向犹太人传福音,慢慢转到向外邦人宣教,使他感到不太适应,什至不能认同,因而退出这个宣教队伍。马可定居耶路撒冷,也在一个非常保守及虔诚的犹太人家庭中长大(参西4:11下),可能习惯与奉割礼的人一起事奉;而且,巴拿巴与马可跟保罗分开后,就往居比路去(15:39下),显明他们的宣教策略仍是集中在犹太人。
无论何种原因,马可中途折回是铁一般的事实。不过,十多年后,保罗事奉晚期向歌罗西教会问安时,却提到马可后来与他同工,并成为他的安慰(参西4:10 -11)。保罗写信给腓利门时,提及马可是他的同工(参门23 -24节)。还有,保罗在狱中写信给属灵的儿子提摩太时,要求他带马可来与他会合,并说因为他(马可)在服事上于我有益(提后4:11下)。保罗指出马可后期在福音的工作上、在宣教的事奉上,是一位最合用的同工。传统记载,马可后来到了埃及传道,并且在亚历山大创立了教会。
思想:
退休教授甘陵敦(J. Robert Clinton),把领袖的结局归为四大类别:“提早夭折”(Cut -Off Early)、“晚节不保”(Finishing Poorly)、“结局平平”(Finishing So -So)和“尽忠到底”(Finishing Well)。或许,我们在“尽忠到底”一类中可加插一个分类,就是“中途折返,始终跑完”。你又是属于哪一类的事奉者呢?
作者:何启明牧师
徒13:14 -16、26 -33(参徒13:11 -49)
13:14 他们离了别加往前行,来到彼西底的安提阿,在安息日进会堂坐下。
13:15 读完了律法和先知的书,管会堂的叫人过去,对他们说:“二位兄台,若有什么劝勉众人的话,请说。”
13:16 保罗就站起来,举手,说:“以色列人和一切敬畏神的人,请听。
13:26 “弟兄们,亚伯拉罕的子孙和你们中间敬畏神的人哪,这救世的道是传给我们的。
13:27 耶路撒冷居住的人和他们的官长,因为不认识基督,也不明白每安息日所读众先知的书,就把基督定了死罪,正应了先知的预言;
13:28 虽然查不出他有当死的罪来,还是求彼拉多杀他;
13:29 既成就了经上指着他所记的一切话,就把他从木头上取下来,放在坟墓里。
13:30 神却叫他从死里复活。
13:31 那从加利利同他上耶路撒冷的人多日看见他,这些人如今在民间是他的见证。
13:32 我们也报好信息给你们,就是那应许祖宗的话,
13:33 神已经向我们这作儿女的应验,叫耶稣复活了。正如诗篇第二篇上记着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
钥节:徒13:48
巴拿巴和保罗的第一次宣教旅程中,有三件事是突显的:居比路岛的帕弗城里,士求保罗归主的事(13:4 -12)、彼西底安提阿会堂里的犹太人(13:13 -49)和路司得的农民(13:9 -19)。保罗传福音的切入点,都因受众不同而调整改变。
保罗惯常先到会堂里向犹太人宣讲耶稣是基督,这也是他的神学信念,就是福音是先给予神的子民以色列民的(参罗1:16)。因此,他和巴拿巴在安息日就进到会堂。当被邀请后,他就站起来分享福音信息。保罗向会堂的犹太人传讲的信息,与彼得在2章传的内容有许多雷同之处(参2:22 -31)。保罗这篇信息提到选民的历史事迹(13:17 -23)、施洗约翰的事情(13:24 -25)、耶稣基督的历史(13:26上 -31上)、门徒的经历(13:31下 -37)和听众的情况等(13:38 -41)。保罗的核心信息仍是耶稣基督的死亡(13:27 -29)与复活(13:30 -37);整篇信息有下列几个重点:
一、旧约与新约的关系:旧约时代发生的事,成为新约教会重要的历史背景;旧约与新约是连贯的。保罗追溯神以往在以色列人身上的作为,这些历史事实成了保罗信息的前奏和切入点。
二、神在历史中的作为:保罗强调神在以色列民的历史中,亲自拣选了以色列人的祖宗,用大能的手领导他们离开埃及、在旷野容忍他们的叛逆埋怨,及保护抚养他们四十年之久。他又灭绝迦南的七族,把地赐给以色列人;神更亲手为他们设立扫罗与大卫为王。保罗在此明言一切都是由神作主导。
三、大卫是基督的预表:神膏立了大卫,从大卫后裔中兴起了救主耶稣基督。因此,大卫被膏立是预表并指向耶稣基督。大卫的王朝始终会衰落,但能重拾以色列国威荣的是耶稣基督。保罗从大卫的历史论到耶稣基督就是福音的中心,神从大卫的后裔中应许为以色列人立了一位救主,就是耶稣(13:23)。
彼西底安提阿的犹太人熟悉以色列的历史,因此,保罗就从他们的背景开始,作为他传福音的接触点。这对我们现今做耶稣基督见证的信徒,有何提示呢?原来每个人接受福音与其个人经历有密切的关系。有人惧怕死亡,我们可以跟他讲永恒的生命;有人缺乏安全感,我们可以指出神会保守看顾,他才是生命的保障;有人孤单失落,我们可以强调神的同在;有人生活在压力下,我们可以着重神赐下的平安;有人罪疚感重,我们可以分享神赦罪之恩。这些都是福音的话题和传福音时的切入点,可激发别人对福音的兴趣。但始终都要提到福音的核心内容,那就是耶稣基督的身分和工作。他为世人的罪而死、胜过了死亡并复活,将永生赐给凡信靠他的人。
思想:
求主帮助我们熟读圣经,明白真理,了解受众各方面的背景,如文化、学历、经历和际遇,敏锐于圣灵的带领,与任何人接触时都可从对方的感觉需要(felt need)作为传福音的切入点,引领他们认识接受终极的需要(ultimate need),那就是耶稣基督。你预备好了没有?
作者:何启明牧师
徒14:13 -20(参徒14:8 -20)
14:13 有城外宙斯庙的祭司牵着牛,拿着花圈,来到门前,要同众人向使徒献祭。
14:14 巴拿巴、保罗二使徒听见,就撕开衣裳,跳进众人中间,喊着说:
14:15 “诸君,为什么做这事呢?我们也是人,性情和你们一样。我们传福音给你们,是叫你们离弃这些虚妄,归向那创造天、地、海,和其中万物的永生神。
14:16 他在从前的世代,任凭万国各行其道;
14:17 然而为自己未尝不显出证据来,就如常施恩惠,从天降雨,赏赐丰年,叫你们饮食饱足,满心喜乐。”
14:18 二人说了这些话,仅仅地拦住众人不献祭与他们。
14:19 但有些犹太人从安提阿和以哥念来,挑唆众人,就用石头打保罗,以为他是死了,便拖到城外。
14:20 门徒正围着他,他就起来,走进城去。
钥节:徒14:15下
路司得事件以生来瘸腿的人得到医治为开始,这个神迹与彼得在美门前使生下来就瘸腿的人站起的神迹,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神借着他的仆人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中,又在外邦人中行神迹奇事(参2:43,14:3)、两个神迹起初都被会众误解(3:12、16,14:11 -13),并给予彼得和保罗有宣讲福音的机会。彼得是向犹太人宣讲最终的医治在耶稣基督(3:11 -26),保罗催促路司得人要离开偶像,事奉那永活的神(14:11 -18)。
瘸子得医治换来路司得农民膜拜巴拿巴和保罗的举动。他们称巴拿巴为希腊神明最高地位的宙斯,称保罗为宙斯之子希耳米,因为保罗是代表说话的那一位(14:12)。他们迷信的行动源于希腊罗马信奉多神,相信神明常化身为人,周游各地视察。相传宙斯和他的儿子希耳米曾拜访弗吕家一带,却被当地居民拒绝,但后来被一对务农为业、家境清贫的老年夫妇接待住宿。两个神明为了惩罚那些不愿接待他们的居民,便用洪水淹没他们的房屋,却保存这对老年夫妇的家园,以表谢意。因此,路司得的农民为免重蹈前人覆辙,立刻向巴拿巴和保罗膜拜。保罗就禁止他们这样作,然后,向他们传讲福音。
保罗向没有学问的农民讲福音,他的切入点值得我们学习。他的信息简单易明,配合听众的学历水平;他先以受众的反应为接触点,然后针对他们的需要,指出真神乃是掌管宇宙万物的主宰。因受众是一般的普罗大众,更是以务农为生,因此,他采用具体的生活例子,来取代高深的用词。保罗没有引用旧约,像向犹太人宣讲一样,但他讲的内容却非常符合旧约圣经,保罗指出神是天地万物的创造主(14:15),他不单掌管一切,更是供应百物的神(14:17)。
保罗的信息简短,但他未有机会提到耶稣基督的生平事迹,以及罪得赦免的福音核心内容,他只能仅仅阻止群众献祭给他们(14:18),就再没有机会述说下去。路加没有指出路司得人的反应,反而着墨在保罗面对的迫害愈来愈严重。因此,他在结束时提到有些犹太人从安提阿和以哥念来,挑唆众人,就用石头打保罗(14:19)。犹太人的迫害会愈来愈严苛,但保罗并没有放弃传福音给犹太人和外邦人。这位曾迫害教会的使徒,因基督耶稣及福音的缘故,反成了被迫害的人!
思想:
保罗传福音给路司得的农民,显出他过人的适应能力,能在不同环境中为主作工。他对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民,也能应付自如。你能否像保罗一样,俯就卑微,用简单易明的话与普罗大众分享福音?
作者:何启明牧师
徒15:1 -5(参徒15:1 -35)
15:1 有几个人从犹太下来,教训弟兄们说:“你们若不按摩西的规条受割礼,不能得救。”
15:2 保罗、巴拿巴与他们大大地纷争辩论;众门徒就定规,叫保罗、巴拿巴和本会中几个人,为所辩论的,上耶路撒冷去见使徒和长老。
15:3 于是教会送他们起行。他们经过腓尼基、撒马利亚,随处传说外邦人归主的事,叫众弟兄都什欢喜。
15:4 到了耶路撒冷,教会和使徒并长老都接待他们,他们就述说神同他们所行的一切事。
15:5 惟有几个信徒,是法利赛教门的人,起来说:“必须给外邦人行割礼,吩咐他们遵守摩西的律法。”
钥节:徒15:11
耶路撒冷会议是使徒行传里一段非常重要的记述;这会议在救恩历史里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福音是给犹太人和外邦人的(参9:15,10:34、36、45、47,11:1,13:47 -48,14:27),犹太人与外邦人在耶稣基督里成为一群与神复和的子民,在基督里合为一个身体。会议的议题包含两方面:
一、是神学上的:外邦人是因信称义再加上遵守律法,或是单单信靠耶稣就可以蒙神悦纳,获得救恩呢?关于这方面的议题,会议的结论非常清晰,确定了单单靠恩得救的核心信仰。
二、是宣教上的:外邦人是否需要先成为犹太人(这里是行割礼才可成为犹太人),才可成为货真价实的耶稣基督的门徒呢?会议指出福音的本质上是超越了种族、国籍、社会和文化界限的,信徒不受律法的束缚,更不受犹太文化的规限。
是次会议经各方热列讨论,包括彼得的见证(参15:7 -11)、巴拿巴与保罗简单的分享(参15:12)及雅各权威性的总结(参15:13 -18)。最后,雅各提出顾及到两方面的意见:一方面是他不认为外邦信徒需要接受割礼及遵守犹太人的律法规条;另一方面,为了保持外邦人与犹太信徒彼此交往,外邦信徒也应遵守某些行为的规范。
这些规范涉及实际的生活问题,外邦信徒要敏锐于犹太文化的忌讳,这些禁忌就是:禁戒祭偶像的物和血,并勒死的牲畜和奸淫。路加再次采用他惯用的功能性重复,借着会议的议决(15:20)、给信徒的信件(15:29)及后来的叙述(21:25),来强调这四项禁戒的事的重要性。
这四件禁戒可分为两组,首三条为礼仪的规条,而最后一条则为道德规条。奸淫属于道德的律例(参利18:6 -18),这律例是各时代的基督徒都要遵守的(参帖前1:9 -10,4:3 -8)。拜偶像之物对当时归信主的外邦人,的确是一个切身的难题,因为他们在街市上买到的肉类,多是拜过偶像的。保罗在林前10章也特别要去处理这个问题(参林前10:14 -33)。禁戒血和勒死的牲畜这两样都是旧约的习俗;在新约的亮光下,基督徒已活在属灵的实际中,故不需受其束缚。
信徒在基督里已得到自由,但也要敏锐犹太信徒一直恪守的规条,免致防碍福音的扩展。现今华人对叙事文体的认识,也明白许多规范是有时代性的。可是,我们对于那些一直接受这些规条的信徒,则要小心处理,否则成了与他们在主里相交的障碍。“在必要的事上要合一,非必要的事上可以自由,所有的事上都有恩慈”!
思想:
保罗在书信里指出,信徒可以自由享用百物,但要切记不要滥用基督里的自由,要留意良心软弱的肢体,以免防碍了彼此的相交;我们更要敏锐未信者的禁忌,以免拦阻了福音的扩展。为着能与信徒深入相交及让未信者更易接受福音,你有什么习惯或生活小节需要为主放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