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道自建释经灵修
良友电台、建道神学院合作推出
欢迎到良友圣经学院网站收听最新每日灵修
约翰福音
良友电台、建道神学院合作推出
欢迎到良友圣经学院网站收听最新每日灵修
约翰福音
作者:陈韦安博士
这一个月,我们一起以约翰福音1:1-18来作为灵修默想。
在此,我们来到了尾声。回顾这段神学导言,我们发现了上帝的爱。这爱从亘古的永恒以先就已经存在。「太初有道」。上帝愿意对人说话。这是永恒的爱之开端。
约翰福音1:1-18的神学导言,正好表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仰道理:上帝对我们说话,上帝爱我们。我们对上帝的思考,我们对上帝的默想,我们的灵修,幷非偶然。这些一切,乃是源于上帝在永恒中的爱——耶稣基督,父神的独生子。上帝用他的生命成为「说话」。正正因为「太初有道」,我们认识上帝。我们「听见」上帝对我们说话,永恒的说话。
说话,乃是爱一个人的过程。正正因为你愿意(或多或少的)连结对方的生命,所以你对他/她说话,也听他/她说话。因为我们爱,所以我们愿意向他/她说话,也愿意听他/她说话。「神爱世人」(约3:16)。因此,他在永恒之中,已经决定了他的本体。三位一体的上帝,正是一个向世人开放生命的上帝。
因此,说话,道,就是爱。
不过,人所说的,文字所表达的,仍然有限。我们无以为报。我们耗尽一切,也无法用说话完完全全的回应上帝的爱。我们的心思意念,也无法清楚回应上帝爱。怎么办呢?不,我们全然处于上帝的爱中。我们只能耗尽我们的一切——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上帝。这爱,正是语言。这份对上帝的爱,正正是我们对上帝的唯一回响。
这爱的回响,一方面是我们对上帝的回应,另一方面,却也是更深更深的,发现上帝永恒的爱,置身于上帝永恒的爱里。永不止息的。
思想:
你爱上帝吗?不,问题应该是——你愿意耗尽你的一切,全然置身于上帝的爱里吗?这爱,既是全然的付出,也是全然的收获。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18下
18⋯⋯只有在父怀里独一的儿子将他表明出来。
约翰福音的神学导言以这句话作为总结: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 这是这神学导言的最后宣告——三一上帝的宣告。
约翰福音最后称呼耶稣基督为「独生子上帝」(the only begotten God)。他是唯一的。他是上帝的儿子。他是上帝出来的上帝。因此,「独生子上帝」已经指向耶稣基督与父神(在圣灵里)的三一关系。
「在父怀里」表达出耶稣基督与父的亲密关系——原文直指耶稣基督在父神的「胸怀」。因此,这正描述一种爱的关系。耶稣基督常在父神里面,这幷非纯粹位置的描述,更是一种爱的关系。因此,三一关系同时也是一种爱的关系。
更重要的是,上帝的儿子不只纯粹上帝的儿子,也不仅仅「在父的怀里」,他更「将父神表明出来」。「表明」正是上帝的启示工作,更是一种上帝在世间的三一工作。耶稣基督联系了上帝与世界,好让世人能够认识父神。
因此,所谓「三一关系」,正有三重意义:一)首先,它是父神与儿子之间的本体关系,父神与他的独生子之间在圣灵里的关系。二)另一方面,「三一关系」更是一种爱的关系。耶稣基督永远在父神的怀里。圣父与圣子在圣灵的契合中彼此相爱。三)最后,「三一关系」更是世人与父神之间的关系。我们借着耶稣基督,得以认识上帝。
思想:
对你来说,三位一体只是深奥的教义吗?不是的!三一本来就暗示上帝对我们的爱。这爱源于上帝的本体,更让我们可以经历「在父怀里」的灵修关系,更是认识上帝的途径。你是如何理解上帝的三一呢?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18上
18从来没有人见过神⋯⋯
「从来没有人看见神」 (和合本),这是铁一般的事实。虽然圣经说「没有人」(οὐδεὶς),但是因着耶稣基督的缘故,因着后面的一句「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我们就可以藉此看见那不可看见的上帝。
因此,「看见神」仍然是属灵生命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教会历史的灵修传统非常强调「看见那不能看见的神」。所谓「看见神」 “theoria”,正是灵修传统的核心课题。
如何看见那不可看见的神呢?教会的灵修传统强调,不是借着肉眼,而是凭着信心灵魂的看见——这是奥古斯丁(Augustinus)在《登山宝训讲论》、《忏悔录》与《论三位一体》中的教导:「我用我灵魂的眼睛——虽然还是很模糊的——瞻望着我灵魂眼睛之上的、在我思想之上的永定之光。这光,不是肉眼可见的、普通的光......这光在我之上,因为它创造了我,我在其下,因为我是它创造的。」(忏悔录XII,10)
上帝在耶稣基督里显现。他是道、他是光辉、他是世界的真光。若说我们不能看见他,我们就枉费了上帝在耶稣基督里的启示了。基督复活以后,他的灵在我们之中,让我们的灵可以凭着信心、爱心、清心,看见上帝——尤其是清心。圣经说:「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这是登山宝训耶稣基督的教导。我们需要专注。不容许上帝与自己之间存在任何阻隔。单单的、纯粹的、毫无瑕疵的,静观我们的上帝。
思想:
「从来没有人看见上帝」。这是我们的本相。这是有关创造论的问题,也是有关人本质的描述。但是,这句话却不是叫我们放弃看见上帝的可能。相反,我们需要不断寻求这看见。看见上帝。看见上帝在这世界的行迹。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17
17律法是借着摩西颁布的;恩典和真理却是由耶稣基督来的。
很有趣,约翰福音突然提到「律法」这个话题。
承接昨天「恩上加恩」的题目,恩典取代恩典——恩典正是源于基督的丰盛,一次又一次来临的事件——它不能被拥有、不能被收藏。旧的恩典,永远需要被取代。因此,这种「新」与「旧」的关系,正好延续在这节经文之中。
「律法本是借着摩西传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对于当时的犹太人来说,摩西的律法乃是上帝的恩典——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不过,律法本身幷非上帝。它只是死物。它具有时间性与有效性。律法幷非丰盛满溢的。
另一方面,律法也是真理。律法是对的。它是上帝颁布的命令。它是上帝对以色列人的教导。岂有错误之理?不过,律法本身幷非完全是真理。因为真理是上帝自己。它不可是真理。这个作为「死物它」的律法,这是上帝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留下来的行迹。
唯有耶稣基督是恩典与真理。他(不是它!)正好「恩上加恩」。耶稣基督来了,不是要废掉律法,但他却在昔日的律法之上,幷且让「它」拾回它的意义。因此,没有耶稣基督的恩典,摩西的律法就是死的。
思想:
律法是好的,律法也是对的。但是,它只是部分。同样,律法也是过去的恩典。它是过去上帝在你身上的「恩典」与「真理」。对你来说,哪些属过去的恩典与真理?所谓「属灵定律」、「属灵心得」、「属灵洞见」,其实都只是某程度上奏效或有用。唯有耶稣基督是恩典与真理的源头。因此,你只能凭着信心再次经历上帝的新事。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16
16从他的丰富里,我们都领受了恩典,而且恩上加恩。
第16节延续了第14节有关「恩典」的话题——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充充满满的有恩典与真理——第16节的「丰满」,正正回应了充充满满的恩典。
原文更好的翻译是「他的丰盛」(fulness)。基督耶稣的丰盛,不只是一幅美好的图画。这里所讲的,乃是基督耶稣的丰富、丰盛、无穷尽。他是上帝,万物都藉他而造成。正如前几天所言,恩典,乃是上帝越过自己的界限,它本身是矛盾的,但在上帝的爱里,却成为了恩典。因此,这恩典在人间必然是丰盛的、丰富的、无尽的。
这从基督而来的恩典,圣经给予一个很独特、奇怪的字眼——恩上加恩。
所谓「恩上加恩」,原文是 χάριν ἀντὶ χάριτος。希腊文 ἀντὶ 这个字可以有不同意思。但是,ἀντὶ 字面来说解作「取代」、「代替」的意思。究竟「什么恩典」取代「什么恩典」呢?我们不知道。但是,这最少说明了一个事实:恩典总是新的。新的恩典取代旧的恩典——此刻的恩典取代过去的恩典。由于基督的丰盛,真正从他而来的恩典都必然是新的,幷且无穷尽的。
恩典,不会停留,也不能停留。我们也不可抓住任何恩典——纵然这恩典是上帝过去所施与的。任何人要抓住旧有的恩典不放,他就其实是拒绝基督的恩典,也拒绝耶稣基督的丰盛。因此,所谓「恩上加恩」,幷非是恩典的累积,而是仅仅从上帝在耶稣基督所施与的。唯独恩典——正要撇除一次恩典以外的事情——包括旧的恩典。
因此,恩上加恩(Grace against grace),这是恩典的本质。
思想:
相信你过去也经历了不少上帝的恩典。不过,你知道吗?你不用抓住这些恩典不放!任何强行收藏的恩典,就不再是恩典了。你要放手。相信耶稣基督的丰盛。昔日他如何施恩予你,明日他也同样的施恩予你。这正是「恩上加恩」的意思。今天,放手吧!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15
15约翰为他作见证,喊着说:「这就是我曾说:『那在我以后来的先于我,因为在我以前,他已经存在。』」
施洗约翰的见证再次出现于约翰福音的神学导言之中——正如昨天所说,见证内容与见证本身,不可分割。「这就是我曾说」。施洗约翰不是第一次传扬耶稣基督。神学导言所引用的,不是施洗约翰第一次为耶稣基督作的见证。我们不知道施洗约翰已经见证了耶稣基督多少次,但是,见证基督正是他一生的使命与任务。
在此,施洗约翰自己述说了自己与耶稣基督之间,非常微妙的关系:「那在我以后来的,反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本来在我以前。」在见证的过程中,耶稣基督成为了施洗约翰的见证内容——施洗约翰是见证者,耶稣基督是见证的内容。施洗约翰是见证的主体(subject),耶稣基督是见证的客体(object)。
不过,事实上,耶稣基督才是见证的主体。太初有道、道就是神、光照在黑暗里。耶稣基督是世界的真光,也是上帝的真实见证。世上一切的见证,其实都是耶稣基督真光的反照。任何见证都本于这世上的光。因此,施洗约翰其实才是见证的客体,因为他也是被真光照耀的对象。
「他本来在我以前」——这句话正正道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它不只道出了施洗约翰与耶稣基督在时间上的差距,更是他们两者之间在见证上的逻辑差距:任何见证者,其实都是被见证者。耶稣基督是世界的真光!
思想:
既然耶稣基督才是见证的主体,还有什么阻碍你见证耶稣呢?还用惧怕、害羞吗?真正的见证者不是你,而是耶稣基督自己。你只管放胆见证就好了。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14下
14 ⋯⋯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一儿子的荣光。
虽然和合本圣经将这句放在「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之后,但这句本来是一句补充话,插在「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与「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之间。
在此,「我们」第一次出场。虽然约翰福音的神学导言已经写了十四节,「我们」——这个群体叙事者——才正式在圣经中登场。「我们」是谁?「我们」正是先前所描述的:接受耶稣基督、相信耶稣基督的名、成为上帝儿女的人。不过,「我们」更有一个重要身份:「我们」乃是耶稣基督的见证人。「我们」曾经目睹耶稣基督在世间的工作。因此,「我们」同时是耶稣基督的见证群体。
这正是约翰福音的写作目的——见证耶稣基督。
不过,为何「我们」突然抢着出场呢?为何「我们」要急不及待地加插在「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后面呢?为何「我们」不等待一下,完成了整个神学描述以后,才慢慢地补充:「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呢?事实上,「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他住在我们中间」的直接回应。
对约翰福音的见证群体来说,所谓「见证耶稣基督」,幷非只是一些神学道理——太初有道、道就是神等等。「见证耶稣基督」,乃是他们自己的真实经历。同样的内容,却是出于他们自己的经历与生命。「我们也见过!」正正占了约翰福音神学导言的其中重要部分——正如施洗约翰的见证一样——不可或缺。
见证内容与见证本身,两者不可分割。
思想:
「我们也见过!」正是你生命见证的重要部分。因此,对你来说,你对耶稣基督的认识,只是流于理论吗?你向别人述说的耶稣基督,是你自己经历过的吗?还是,只是概念上的呢?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14下
14 ⋯⋯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
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乃是恩典。很有趣,虽然「恩典」乃是圣经一个非常普遍的字眼,但在约翰福音里,只有在第1章的这段(约1:14,16,17)出现「恩典」这个字。似乎,约翰福音的作者,不随便使用「恩典」这个字——只有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才配得上称为真正的恩典。
正如前几篇所说:道成肉身的矛盾性,正是恩典。恩典本是矛盾的。如果「恩典」是理所当然的——当恩典失去了它的矛盾性,它就不是恩典。恩典总是突如其来的、打破常规的、不按本子办事的。恩典是「本性」与「自然」的相反词。
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正是上帝打破一切常规的矛盾。上帝是上帝。人就是人。上帝与人之间的无限差距,却因着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矛盾地」得以解决。因此,这是真真正正的恩典。和合本圣经用了迭字「充充满满」字来形容这份恩典,形容得很贴切。
这恩典完完全全、充充满满的在耶稣基督里——不是一般的耶稣基督,而是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
思想:
恩典,乃是教会常常用的字眼。坦白说,甚至,有点滥用了。虽说「全是恩典」,但是一个常常被滥用的字,确实会逐渐失去它的意义。你是如何理解恩典的呢?对你来说,恩典只是一些世上遇见的小幸福吗?还是一些生活遇见的好处?一点偶然?一些利益?虽然这些都是从上帝而来的恩典,但是,告诉你,你其实一早已经拥有世上充充满满的恩典了。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这件事的本身,乃是我们一生最大的恩典。你还求别的恩典吗?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14下
14 ⋯⋯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
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乃是恩典。很有趣,虽然「恩典」乃是圣经一个非常普遍的字眼,但在约翰福音里,只有在第1章的这段(约1:14,16,17)出现「恩典」这个字。似乎,约翰福音的作者,不随便使用「恩典」这个字——只有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才配得上称为真正的恩典。
正如前几篇所说:道成肉身的矛盾性,正是恩典。恩典本是矛盾的。如果「恩典」是理所当然的——当恩典失去了它的矛盾性,它就不是恩典。恩典总是突如其来的、打破常规的、不按本子办事的。恩典是「本性」与「自然」的相反词。
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正是上帝打破一切常规的矛盾。上帝是上帝。人就是人。上帝与人之间的无限差距,却因着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矛盾地」得以解决。因此,这是真真正正的恩典。和合本圣经用了迭字「充充满满」字来形容这份恩典,形容得很贴切。
这恩典完完全全、充充满满的在耶稣基督里——不是一般的耶稣基督,而是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
思想:
恩典,乃是教会常常用的字眼。坦白说,甚至,有点滥用了。虽说「全是恩典」,但是一个常常被滥用的字,确实会逐渐失去它的意义。你是如何理解恩典的呢?对你来说,恩典只是一些世上遇见的小幸福吗?还是一些生活遇见的好处?一点偶然?一些利益?虽然这些都是从上帝而来的恩典,但是,告诉你,你其实一早已经拥有世上充充满满的恩典了。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这件事的本身,乃是我们一生最大的恩典。你还求别的恩典吗?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14下
14 ⋯⋯住在我们中间
原文中「住」(ἐσκήνωσεν)这个字带有「帐幕」的意思。帐幕,带有扎下营账、暂时居住的意味。耶稣基督来到世间,确实只是短短三十三年时间。因此,「住在人间」首先描述了耶稣基督在世的日子。
不过,对于当时的犹太人来说,当他们听到「帐幕」这个字,却会想起旧约出埃及记的一段经文:「当时,云彩遮盖会幕,耶和华的荣光充满了帐幕。」(出四十34,《和合本》)。上帝的荣光充满了帐幕。上帝是不可见的,却在地上出现。因此,这地上的帐幕成为了上帝在人间出现的场所。帐幕——乃是上帝与人同在的凭据。因此,对当时的读者来说,「住在我们中间」,正是上帝与人同在。耶稣基督正是这帐幕。他是上帝的荣光,他的肉身同时也是这荣光发出的场所。这是旧约的舍金纳(Shekinah)神学。
耶稣基督是我们遇见上帝的场所。约翰福音另一段经文:「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灵和真理拜他。」(约4:23,《和合本》)。耶稣基督是真理。耶稣基督的灵——圣灵正是我们敬拜的场所。因此,耶稣基督是我们的「流动帐幕」。我们遇见上帝,不再是那山,也不是耶路撒冷。耶稣基督是我们遇见上帝、敬拜上帝的帐幕。
这帐幕更是启示录「神的帐幕在人间」的帐幕。「看哪,上帝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上帝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上帝。」(启21:3,《和合本》)。将来的耶稣基督,更是我们将来与上帝相遇的永恒场所。神的帐幕在人间,上帝与人永恒相遇,人要不断地敬拜上帝,耶稣基督住在我们中间!
思想:
今天,耶稣基督仍然住在我们中间。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敬拜上帝。这帐幕在我们的心里。我们随时都可以向他发出敬拜。这敬拜、这同在——从昔日的会幕,到今日的圣灵,再到将来的神的帐幕在人间——一直都存在。这永恒的帐幕就是耶稣基督!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14上
14道成了肉身⋯⋯
一切神迹的根源,都是来自这句话:道成了肉身。
道成了肉身,乃是一件矛盾的事。永恒的道、太初的道、与上帝同在的道、万物本源的道、上帝自己,竟然成了肉身!血肉之躯!有限的、朽坏的、时间线上的、面向死亡的「人」。在约1:1-18 神学导言里面,每一句话都指向14节的这句话:道成了肉身!整段经文正要表达出这份矛盾。
不可能!上帝竟然成为人!如此,上帝还是上帝吗?!上帝怎可能成为人呢?从俗世的理性来看,上帝不可能成为人——任何人都不可能是上帝。任何上帝都不可能是人。如果上帝要成为人,他就只能「不是上帝」。如此,我们只能承认一件事实:道成了肉身,乃是一件矛盾的事。
道成肉身不是上帝的「把戏」。早期教会有人认为,道成肉身只是上帝的幻影。上帝仍然是上帝!「成为人」只是一种表面的幻像!这是错误的。又有人认为,道成肉身只是暂时的过程,上帝仍然是上帝!「成为人」只是短暂的临时阶段!这也是错误的。诚然,任何尝试解决这矛盾的努力都是徒然的。道成肉身不是上帝的把戏,也不是上帝的短暂工作。不。道成肉身乃是上帝本体的决定。
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完全的神、完全的人,正是上帝!「上帝成为人」乃是上帝本体的决定。如此,上帝是三位一体的上帝!我们没有必要尝试拆解这矛盾。因为这「矛盾」,正是上帝的三一奥秘。是的,上帝的本体承载着一个矛盾。这矛盾,对我们而言,乃是救恩,乃是恩典,乃是神迹。
道成了肉身,乃是一切神迹的根源。
思想:
上帝爱你。这份爱,不只是一个行动。这份爱,非常深切。深切到一个地步,源于太初,源于永恒,源于上帝的本体。上帝在永恒中,生出他的独生子,这正是道成肉身的起点。 上帝定意爱你——这是本于永恒的命定与真相——那么,你还惧怕什么呢?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13
13 这些人不是从血生的,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的意愿生的,而是从神生的。
约翰福音继续描述基督徒的本质。正如昨天所说,「作基督徒」本来不是一件既定的事情,这身份乃是源于信心。因此,基督徒的诞生——上帝儿女的诞生,不像「人」的诞生。
何谓「人」?「人」乃是灵与肉体。「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创2:7,《和合本》)。血、肉乃是人的基本。血、肉不是负面的用词——最少14节 「道成肉身」正告诉我们,这道成了血肉。不过,和合本的翻译倾向负面:「血气」、「情欲」。其实,原文更清楚的翻译是「从血生的」、「从肉体的意志生的」、「从人的意志生的」。事实上,人本来就是「血」与「肉」。这是人的基本构造。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血肉生的。
不过,这里所讨论的幷非创造论。约翰福音讨论「基督徒的诞生」。基督徒乃是上帝的新创造。基督徒的诞生,不是出于人的意志或意愿。基督徒不是一件人为的事。基督徒的诞生,乃是出于上帝的意志。没有上帝的旨意,就没有基督徒。没有上帝的旨意,没有人能够「成为」基督徒。这个「成为」,乃是出于上帝意志的神迹。
是的,基督徒的诞生,乃是神迹。
思想:
你经历过上帝的神迹吗?你必然经历过——「基督徒」这身份,本来就是一个神迹。我们作为一个血肉之躯,竟然因着信心能够成为上帝的儿女。上帝的道、真光、恩典,成为我们的生命。这是世上最大的神迹。问题的重点是,我们是否觉得这是一个神迹,我们是否体验这个神迹,我们是否活出这个神迹。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12下
12 ⋯⋯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
约翰福音首次提到上帝的儿女(τέκνα θεοῦ)这个词汇。事实上,「上帝的儿女」是一个何等奇妙的身份。
这句话接着上一句「凡接受他的」——凡接受耶稣基督的人,就被赋予权柄作上帝的儿女。所谓「权柄」(ἐξουσίαν),乃是从上帝而来的权利。这权利不是出于人自己,而是完完全全出于上帝自己。基督徒不是自然而然的「上帝儿女」。基督徒是因着这被赋予的权柄,成为上帝的儿女。根据保罗的说法,这「上帝儿女」的身份乃是在基督里被领养的关系(罗8:15-16)。这是一种「儿子的名份」。
回到约翰福音的经文,整句话的意思是:凡接受耶稣基督的,他/她就被赐下这份权柄作上帝的儿女,就是说,他/她是一个相信耶稣基督的人。因此,基督徒是上帝的儿女——这是一种信心的关系。基督徒不是「亲生的」。这个上帝儿女的身份,乃是一份信心的关系。因此,上帝儿女的身份不是一个稳定静态的关系——不是必然的、永远拥有的、被拿捏的。这儿女的身份需要基于信心。
我们被赋予权利,成为上帝的儿女——我们本来不是,一点也不是,也不配。「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上帝的儿女。」我们是被动的。我们接受这恩典。我们相信这份恩典。因此,信心,正是我们作为基督徒、作为上帝儿女的必然要素。没错,信心是不实在的。我们的基督徒人生本来就是如此。「基督徒」、「上帝的女儿」的名份,本来就是不实在的。它因信心而生,因信心而存,因着信心继续走下去。
思想:
你发现近日自己的人生很不稳定吗?仿佛好像拥有上帝,却不能捉紧吗?这正是信心的人生。不是你作为基督徒以后才学习信心,而是从一开始,你的基督徒生命就因着信心而生。信心是一切。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12
12凡接纳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
正如昨天所说,世上没有属他的接受他。万有的主,却在属他的(地方)中找不到接受他的人。
不过,约翰福音却在这节经文给我们一点安慰——原来幷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这世上,有一些人,他们愿意「接待」他。何谓「接待」(ἔλαβον)他呢?原文可以解作「接收」、「接受」。不过,最直接清楚的解释,其实来自经文,就是「相信」他的人。
其实经文的次序是「凡接待他的,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就是信他名的人」。和合本将后面一句「就是信他名的人」放在较前的地方,与「凡接待他的」幷列。这做法有它的好处,就是能够令我们清楚一个事实:接受耶稣基督的人,就是相信耶稣基督的人。
相信,就是接受——这是信心最基本的定义。
正如昨天说,耶稣基督来,就已经改变一切。上帝要光照这个世界,这改变是必然的,与世人的反应无关。尽管黑暗不接受光,尽管世界不认识他,尽管自己的人不接受他——上帝的真光已经照耀!恰恰在这不变真光的照耀下,世上有人愿意相信!愿意接受这真光是真光!我要说,这「相信」是不自然的,违反这世界自己的理性与规则——黑暗不接受光。
然而,真光自己照亮一些人。他们首先被真光照耀,从而接受了、相信了。因此,相信,就是单单的接受。这行动其实是被动的。相信的人,其实只是被光照了,他们真真正正在真光之下,被改变了。他们发现「他来了」。因此,他们只是纯粹的「接受」。这种纯粹性,就是信心的起始。
思想:
你也是相信耶稣基督的吧?信心,就是纯粹的成为上帝工作的对象。他来了,你就成为他来的地方;他要行神迹奇事,你就成为这神迹奇事发生的生命舞台;他要改变更新,你就成为他改变更新的对象。这不就是基督徒的「信心人生」吗?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11
11他来到自己的地方,自己的人幷不接纳他。
原文没有「地方」这个字。
耶稣基督来,不只来到一个「地方」。当然,道成肉身,就是上帝的儿子来到世上。不过,耶稣不仅是来到一个「地方」。耶稣来,不仅仅是一个空间的转移——由天上的地方,来到地上的地方。因此,耶稣基督的降生不仅仅是一种「神仙下凡」的地理转移。
这句经文重点是「自己的」(τὰ ἴδια)。他来到属他自己的(地方)。因此,不仅仅是地方,而是一切。世上没有什么不是属他的。「父爱子,已把万有交在他手里」(约3:35)。耶稣基督是万有的主(徒10:36)。因此,耶稣基督来,不仅仅是来到地上,他要来到属他的万有之中。不仅仅是马槽,也不仅仅是伯利恒,也不仅仅是地上,而是所有的生命。耶稣基督要进到每一个生命里面,因为他本来就是一切生命的主宰。
「耶稣来」不只是一个预备过程。不是说:「他来了,要钉十字架」「他来了,要感化众生」「他来了,要完成使命」。不。「耶稣来」后面不需要加上任何其他举动,仿佛「耶稣来」只是一个没有意义的预备阶段。「耶稣来」,本来就已经是万有转化的开始——万有的主来到他的万有之中!因此,耶稣说:我来了,是要叫人得生命,幷且得的更丰盛。(约10:10)单单是「耶稣来了」,就已经是整个福音的核心!
因此,虽然「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但是这个无关重要。这个世上的人如何对待他、如何理解他、是否接受他、明白他,毫无关系。这不是态度的问题,也不只是诉说一种锲而不舍的态度,而是「他来了」,就已经改变一切!
万有的主,耶稣基督,他已经来了!
思想:
你也同意吗?单单是耶稣基督,就已经是一切的答案。因为,耶稣的来临,仅仅是耶稣基督的名,就已经是我们生命的一切答案。你还在奢望其他什么附加行动吗?你需要的,不就是耶稣基督自己吗?他不是与你同行吗?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10下
10 ⋯⋯世界却不认识他。
接下来的,却竟然是一句讽刺的话。「他在世界,世界也是借着他造的」,这是上帝的爱。不过,同一节经文里面,却出现令人失望的一句:世界却不认识他。
不过,原文其实没有「却」这个字。这段经文只是说了三个彼此矛盾的事实:
他在世界
世界是藉他造的
世界不认识他
这三个平平无奇的事实,看似没有很大关连,却完完全全反映了上帝的爱。我们昨天已经解释了头两句。今天再思考第三句。
「世界不认识他」,虽然这是一个令人失望的事实。不过,圣经却幷没有为此稀奇。这是事实。虽然是可悲的事实,也是不应该的事实,但却是如此。被创造的世界,不认识它的造物主。虽然上帝因着爱而创造这个世界,世界却不知道他的存在。怎么可能知道呢?没有上帝的光辉,怎么可能?这是必定的。世界与世人也是如此。世人以为世界的存在是必然的,是应当的。世人以自己的存在为大前提,再以自己的存在为首要地去理解一个「上帝」。这样的次序是错误的。他们乐意敬拜一个「在他们理解范围」的神。
世界认识的神,是宗教。这样的神是容易被认识的,乐意与人交换利益的,贩卖表面的平安喜乐的。这样的神,是从人的罪作出发点,却以「上帝」作为装饰,一直环绕一个重要主题:我存在!世界认识了一个宗教的神,却不认识真正的神。不,我不是说其他宗教。这宗教的神同样可以披上基督教的外貌,甚至,拥有「耶稣」这个名字,却以人的存在为基础。
「世界却不认识他」。这句话与第5节 「黑暗却不接受光」带着同样道理。黑暗不接受光。世界不认识他。我们是被动的。唯有真光照耀,照亮我们黑暗的心。我们在此无能为力。我们只能感到无助。「世界不认识他」——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这是我们与主耶稣基督关系的起点,我们每天都要回到这个起点。
思想:
主啊!求你光照我!我不认识你。没有你的光照,我仍然是黑暗的。我却愿意认识你,求你叫我今天在世界中得见你的光辉,能够与你相遇!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10上
10他在世界,世界也是借着他造的,⋯⋯
圣经再次指出两句矛盾的句子。 「他在世界」「世界也是借着他造的」。创天造地的造物主,竟然置身于他所创造的世界之中!创造的主,竟然也是置身于世界的主!
事实上,「他在世界」比「世界也是借着他造的 」一句更加震撼。上帝创造这个世界,却容让自己置身于世界之中!对于上帝来说,创造世界幷不困难,他只需要动动指头,说有就有,命立就立。不过,上帝容让这世界存在——这正是创造。因着爱,他在永恒中容让他以外的世界存在,幷且让不是永恒的世界与他共存于时间之中。不是吗?这个世界存在以先,在创造以先,上帝就是上帝。上帝只有上帝。
所谓「世上有一位神」的说法是错误的:不是世界先存,然后我们才发现有上帝。而是相反:上帝永存,因着爱,他容让这世界存在。因此,上帝本来不需要这个世界,却容让作为「非上帝」的世界与他共存。在他创造以先,幷没有「空间」这回事。一切都是上帝。一切的「空间」就是上帝自己。但是,他却选择了创造,容让不是他自己的「非上帝」存在!上帝割让自己的空间,好让这世界存在于他里面——世界在上帝之中。创造,本来就是虚己。
不过,圣经却说:「他在世界」。上帝在世界之中!这本来是一句何等荒谬的话!创造世界的主竟然堕入世界之中!不是「世界在上帝里面」的吗?为何竟然如此:「上帝在世界里面」?!上帝让自己置身于「非上帝」的空间之中,被时间与空间所限,成为世界的一员!
为何如此?!这是爱。这是三一上帝!
思想:
你对上帝的认识,大概也是如此:世上有一位神。不过,让我们深深重组这个福音故事。对这位爱我们的上帝来说,在永恒中,他已经爱你,创造你,幷且甘愿处于你的世界之中,好让你能够认识他。更重要的:他仍然在世界。昨日、今日、将来,也是一样。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9
9那光是真光,来到世上,照亮所有的人。
那光是真光。
圣经简洁地给予三个字:光是真。或,两个字:真光。何谓「真」?我们都知道,「真」的相反乃是「假」。但是,圣经在此幷没有描述这「真」的相反。加尔文的约翰福音释经也察觉到这一点。不过,这真光却与其它世上一切的「真」不同。我们在人世间找到的「真相」中,往往能够轻易地找到它逻辑上的对立与相反。任何一个命题都可以找到它的反题。任何世上词汇都有它的相反词。每一个真实命题,都可以逻辑地有它相对应的反题: p 与~p 的逻辑关系。
不过,这「真光」不仅仅是世上千万真实命题的其中一个。这真光是永恒出来的真光。他是绝对的。他是真的,幷不是说他符合世上另一个客观标准,而是说,他就是一切真相的标准。他是真理的尺度。这真光是上帝的道,是世上一切真理的源头。因此,他是真光。因此,真光的「真」是绝对的。
当然,世上可以出现一些混乱虚假的反题。不过,这些虚假的荒谬,不能成为真光的对立。真光必然照明。「光照在黑暗里」。真光的出现,就是超越——超越他的一切对立,超越他的「反题」(其实在他里面没有真正的反题),超越一切限制。真光的对立不是「假光」,而是黑暗。不过,真光却在黑暗里,驱灭黑暗。因此,超越的上帝,没有真正的对立。他是一(the one)。他是真。
思想:
我们本是黑暗。我们本是真光的对立。我们的「道理」,本来不是真理,而是「假光」。连我们也被真光照耀了,幷且成为见证真光的光明之子,这真光还有不能克服的吗?真光永远长存!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8
8他不是那光,而是要为那光作见证。
第八节再次强调见证者的身份:他不是那光,乃是要为光作见证。
这是每一个见证者所身处的一个矛盾的状况——明明自己不是那光,却要见证那光。对于见证者来说,耶稣基督的真光永远只是「那」(ἐκεῖνος)光。见证者从来都没有完完全全掌握那光。他也无法操控他,随自己的意思叫这光照耀别人。
圣经再一次强调:他仅仅是为光作见证。
这正是每一位见证者的困扰,也是教会的困扰。教会是见证基督的群体。教会生下来就面对这困扰。这困扰是无可避免的。教会在世上见证这真光照耀,自己的本质却仍然是黑暗的。教会的光明只是一个被照耀的过程,是上帝的特殊行动。教会不是光。「光明之子」不是一种静态身份。教会在「正常」的情况下,是软弱的。教会只能在祷告、牺牲、圣灵的引导下,才能真正成为「光明之子」。因此,教会不是那光——这是教会作见证时必需谨记的本相。唯有在这本相的情况下,教会才有可能被真光照耀,成为真光的见证。
假若教会没有意识到自己身处于这矛盾的情况,她就有祸了。唯有教会自己意识到这一点,意识到自己的软弱,意识到自己仅仅只是为光作见证,她就懂得祷告:我没有光,何来有见证呢?这无助、这呼求、这置诸死地而后生的见证,才是教会作为见证者的真正态度。这正是施洗约翰见证真光的态度。
思想:
你也不是那光。你身上幷没有任何光辉。这光辉是在神迹里发生的。当你愿意见证这光,幷且深切地发现自己的黑暗时,你才能在呼求里被这真光照耀,再照亮其他人,使人相信这光。这是基督徒见证的原理。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7
7这人来是为了作见证,是为那光作见证,要使众人借着他而信。
圣经说,作见证是这个人的存在目的。
原文用了两个「为了」(ἵνα)。施洗约翰作见证,为了为光作见证,为了所有人相信这光。这三句的关系是一层一层的:作见证 —>为光作见证—>所有人相信。因此,作见证是为光作见证;接着,才是叫人相信。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约翰作见证,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光作见证。这是约翰作为一个人——普通平凡的人——唯一可以做的事。在见证的过程中,人的行动、人的努力、人的参与,只能是见证。所谓「见证」,它只是一种间接的行为。他自己不是上帝与人的中保,他不是道,他不是上帝。人的见证也不是直接的拯救。因此,人只能为他作见证。
「叫众人因他可以信」却不是作见证的直接后果。约翰只可能作见证,却不能叫人因此而相信。原文更清楚的翻译应该是「借着他」(δι᾽ αὐτοῦ),而不是「因着他」。因此,第二个「为了」不是作见证的直接目的。约翰只是专心为这光作见证。在作见证的过程中,他不能忘记:他只是见证。他不是任何叫人相信的真正原因。唯有上帝的道——这道才是叫人真正认识与相信的不二法门。
唯有耶稣基督是世界的真光!我们只要专心一意,为这光作见证,必然看见这光借着我们的见证被人们相信!这是每一位见证者的见证原则。
思想:
你是如何作见证的呢?你作见证是否一心一意为着「光」作见证?是否忠诚于这光?还是,你的见证只是为了眼前的效果?别忘记,你要做的,不是任何世上人间的手段、方法、妙计叫人相信,而是忠诚地、真确地、全心全意地见证这光!这光自己必然照亮!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6
6有一个人,是从神那里差来的,名叫约翰。
来到「神学引言」的第六节。竟然出现一个人。「有一个人」!
在第六节突然加插了一个人!原文「有一个人」,希腊文本来就是「一个人出现」!一个人,一个普通人,甚至可以说,一名市井之徒。施洗约翰,一个身穿骆驼毛作衣服的人,吃的是旷野中的蝗虫和野蜜。如此一个形象略带「市井粗鄙」的人,竟然被加插于一段神圣、深奥、严肃、奥妙的神学引言里面: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在」
「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
「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
「有一个人」!
在上帝永恒的生命光辉里,竟然加插「有一个人」的故事。从永恒到剎那,从神圣到平凡,从永生到短暂的生命,施洗约翰成为了整段神学引言的异数!表面看来,这是何等格格不入的事情——在上帝的伟大、神圣、庄严的奥秘里,竟然加插了一个普通的人在其中,实在令人无法理解。
不过,这正是上帝救赎历史的奥秘。这正是约翰福音的巧妙安排。上帝的拯救,他的启示工作,从来都不只是从天而降,它更在人间,在历史之中。上帝的救赎历史与人间历史共存。一个平凡普通的人,被容许作为一个异数,置身于这救赎历史之中!因此,经文补充了这「异数」的特殊身份:「从神那里差来的」。
「从神那里差来的」——这是圣经对「有一个人」的第二个描述。虽然他是「从神那里差来的」,但他的本质却是「有一个人」。「被差遣」(ἀπεσταλμένος)确立了他在这救赎历史的特殊身份。这身份是特殊的,因这身份不是他的本质。「被差遣」是上帝的工作——永远都是。因此,圣经给予他很重要的身份次序。「这一个人」的本质从来、仍然、一直都是「一个人」。他只是一个人。他首先是一个人,然后,因着上帝的特殊工作,他才被形容为「从神那里差来的」。
最后,圣经才给予这个人的第三个描述:「约翰」。是的。一个人的名字,在整个救赎历史中,永远被置放在最后。
思想:
我们是谁?竟然能够置身于上帝的救赎历史之中!在这救恩历史的洪流之中,我们能够参与在其中!不过,我们不要忘记我们的三个身份,以及这三个身份的先后次序:第一、我们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普通平凡的人;第二、我们却因着上帝的工作,被差遣、被使用,参与他的救赎历史;最后出现的,才是我们的名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5下
5⋯⋯黑暗却没有胜过光。
黑暗却不接受光。《和合本》
原文里面其实没有「却」这个字。
光照在黑暗里。
黑暗不接受光。
它们是平行并列的两句。两个事实。两个真相。两种必然性。虽然两句的意思是相反的,但却同时并存在约翰福音的引言之中。光照在黑暗里——这是光的本质、光的使命、光存在的原因。
这事实的另一面,却是另一种必然性。黑暗不接受光。「接受」(Κατέλαβεν) 这个字比较难解释。这字可以解作「理解」、「接受」、「抓住」,甚至,有圣经学者把它解为「胜过」(overcome)。黑暗不能胜过光。当然,我们知道,黑暗不能胜过光。光明——这生命、这人的光,上帝自己,乃是压倒性的。
不过,约翰福音似乎要表达一种张力与矛盾。在黑暗与光明之间,它们之间不仅是力量的差异。光照在黑暗中,黑暗却不能认识光。光明与黑暗,两者之间是矛盾的。黑暗无法靠着自己认识光明。黑暗无法理解光明。黑暗无法接受光明。黑暗恍如瞎子,它无法自己带着自己走到光明之处。甚至,它不接受光明的来临。
黑暗反对光明,重点不只是它恨恶光明,而是它无法理解光明。或者说,这恨恶、排斥、拒绝,在于它对光明的无法理解。真理是「令人震惊和喜悦的奥秘」(Mysterium tremendum et fascinans)。真理之光必然是震撼的、压倒性的、难以理解的、被讨厌的。世人所能理解的「真理」,只是微不足道的「小道理」;这种「真理」是众人接受的、吸引耳朵的、没有人反对的。
不过,光照在黑暗之中,必然带来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真正的光辉。真正的光辉,必然不被接受。唯有耶稣基督──生命的源头,人的光──被钉在十架上,藉着死亡,完完全全的征服了黑暗。「光照在黑暗里,黑暗不接受光。最后,光在黑暗中死了。如此,黑暗被终极消灭。」这是福音的故事。
思想:
黑暗不接受光。我们不要以为稀奇。「黑暗渐渐消逝,真光已经在照耀」(约壹2:8)相反,假若我们在世上感到被欢迎、容易、没有被拒绝,我们反而要小心:「你里头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5上
5 光照在黑暗里⋯⋯
光照在黑暗里——这是一个既是必然、却又矛盾的景象。光明与黑暗,本是势不两立。光明与黑暗,理应没有任何交往。光明是光明,黑暗是黑暗,两者应该没有任何灰色地带。
不过,光明,所谓「光明」,正如上一篇所说,它从来都不是「中性」的存在。光明,乃为他者而存。这「他者」,正是黑暗本身。因此,光明之所以是「光明」,本来就是一种行动。「照」(φαίνει),乃是光明存在的本质。没有「没有行动」的光明;没有「没有照耀」的光辉。因此,因着这光明的本质,「光照在黑暗里」,是一件必然的事。
因此,光照在黑暗里——这是一个既是必然、却又矛盾的景象。它是矛盾的——明明自己不是黑暗,却选择处于黑暗之中。明明自己不属于这个地方,却让自己成为黑暗国度的异类。耶稣基督的一生,正是这样的处境。耶稣基督一人,面对整个世界的黑暗。因此,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本来就是世上最矛盾的事。「上帝在人世间」与「光明在黑暗中」正带着同样的矛盾性。
光明不是自洁。它是委身。耶稣基督的一生,正是委身的典范。被误解、被咒诅、被讥笑、被低估、被批评、被伤害。耶稣基督的光明,不在于他的圣洁,而是他甘愿放下自己的尊荣,来到黑暗之中。所谓「荣光」,本来就是一种启示、一份爱。我们也是如此。基督徒,光明之子,必需置身黑暗之中。我们不屑与黑暗为伍,却不要忘记,我们的存在,就是为黑暗而存。
思想:
苏恩佩的名言:「与其咒诅黑暗,不如燃烧自己」。你看见你周围有可恶、不公义、不理想的状况吗?你要做的,不是只是批评、愤怒。所谓「光明之子」,就是与黑暗为伍的人。光明不只是你的价值理念;光明乃是你在黑暗中的委身。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4下
4 这生命就是人的光⋯⋯。
这生命就是人的光。圣经常用「光」作比喻,来描述上帝自己。旧约诗篇也曾这样描述:「因为,在你那里有生命的源头;在你的光中,我们必得见光。」(诗36:9,《和合本》)。
光,当然是正面的字眼。今日教会也常常用「光」这个字来形容上帝。不过,我们不要太快忽略这个耳熟能详的属灵词汇。约翰福音第一章这里所描述的「光」,不纯粹是一个笼统、正面的宗教字眼。圣经用了一个形容词来形容这「光」:「人的光」(τὸ φῶς τῶν ἀνθρώπων)。
这光并非纯粹、中立、无动于衷的光明。约翰特别强调,这光是「人的光」。由于「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以及「生命在他里头」,因此这「道」作为光辉,乃是对人而言的光辉。这光要被看见,这光不是为自己而存在,这个是「人的光」,它正是为着人而存在。
人的光,暗示了人的黑暗。人拥有生命,但这生命却处于黑暗之中。这是一件很讽刺的事。生命本来就是一种光辉。一个初生婴孩,诞下来,带着无尽的盼望与光辉。可是,成年人的生命却往往充满了许多幽暗——不可告人的幽暗。成年人更擅长隐藏这幽暗。表面上,成年人的生命是可观的、端庄的、体统的。然而,内里却隐藏许多幽暗点。
这生命就是人的光——耶稣基督是生命、耶稣基督是光。耶稣基督的生命,不只是活着,他活着,正是一种光辉,照耀一切的人。他来了,正是为着所有人,能得着真正的生命。一切的黑暗,将要被这真光照耀!
耶稣又对众人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约8:12,《和合本》)
思想:
你的生命有何幽暗点?有甚么是不可告人的?是的,作为成年人,年纪越大,犯错的地方越多,犯错的事却越不容易被揭露。耶稣基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盼望。「这生命就是人的光」,主耶稣基督要照亮你生命的幽暗。来吧!用祷告靠近主耶稣基督!他是你生命的光!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4上
在他里面有生命
生命在他里头 《和合本》
在他里头,是生命。耶稣基督是生命。
不过,这生命不是尘世的生命。尘世的生命——我们的生命是短暂的。虽然活着,却从出生那一天起,就面对着死亡。死亡是尘世生命的终点。有些人暂时不去想这终点。有些将面对这终点的人,才顿时临急记起。生命必有终结。生有时,死有时,这是日光之下的生命。
耶稣基督是生命——这生命,远远超乎尘世的生命。耶稣基督的生命,乃是永生。永生不只是活着。他是生命的根源。耶稣基督作为生命,他是生命的源头,但不仅是生命的源头,他更是生命的满溢。overflow。无尽的生命。万物都本于他,也需要归回于他。因此,这是约翰福音不断重复的主题:相信耶稣的,就有永生。(3:16;4:14;5:24;6:40;6:54;10:28;17:2)。这无尽、满溢、绽放的生命,不只是为自己而存,他是生命的泉源,一直向外奔流。因此,生命在他里头,他也邀请一切的生命得着永生。谁得着永生,谁就得着生命的丰盛(参约10:10)。
这生命胜过死亡。死亡,对于尘世生命来说,乃是大限。死亡是生命的终结。生命没有死亡。因为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结。尘世的生命都指向死亡的一刻。不多不少。生有时,死有时。(传3:2,《和合本》)生与死,乃是两个不可并存的阶段。生命与死亡,两者是对立的。不过,永生并不惧怕死亡。耶稣基督的生命,不只是尘世的生命。他,就是生命。因此,耶稣基督在十架的死亡,并不是向死亡屈服。相反,永生神的儿子死在十字架上,并且第三天复活,这是对死亡的吞噬。无尽的生命吞噬了死亡,死亡被永生掩盖,俯伏在他的脚下。
这死亡,没有被逃避,也没有被挪去。死亡,被无尽、满溢、绽放的生命所覆盖!
思想:
生命在耶稣基督的里头。这丰盛的生命,叫我们可以直接面向世上的死亡力量。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过,在基督里,在这满溢无尽的生命里,我们能够沾染这生命力。死亡、黑暗、腐败,对我们来说,是真实的。我们不是要消灭它,更不是无视它。相反地,所谓「生命胜过死亡」,乃是生命力与死亡共存。虽是共存,生命却胜过死亡!弟兄姊妹,你今天也可以如此地活。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3下
3 ……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
约翰福音惯用否定的语句说话。一句正面句,一句否定句。
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和合本》——肯定句。
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和合本》——否定句。
不过,语法上,前者用了过去式时态(aorist),后者却是完成式时态(perfect)。这时态的变化告诉我们,「万物是借着他造的」乃是整体一个事实。它曾经发生,就是上帝藉着耶稣基督创造万物。不过,后者的否定句更强调:这藉着耶稣基督的创造,不只是过去的一件事,它更联系到现在,从过去一直联系至今的事实。
上帝的创造不是纯粹笼统一件「伟大的事」。这创造更首要地是一件个别的事!「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这句强调「一个也不失落」。没有一样存在的不是藉着耶稣基督而被造的。约翰福音的创造论正补充了创世记的创造故事:不只是「一位伟大的上帝创造了世界」,更是「一位伟大的上帝创造了世界,并且以他的道一直与世界维系着」。因此,创造同时暗示了与上帝的联系。不可见的上帝,创造了可见的世界——两者本来是矛盾的。不过,正正因着上帝的道,不可见的上帝与可见的世界之间,有了一个真正的联系。
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世上没有一件被造之物被纯粹的造出来。不。任何被造之物,都在耶稣基督里,被保守、被看顾、被掌管!不,没有一件被造之物,在上帝的护理与恩泽之外。不,世上没有一件被造的物,离开上帝的视线。这正是「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这句否定句的意义。
思想:
不!你不是偶然存在的。虽然对你来说,你的意识首先存在,不过,圣经告诉我们,你的生命,乃是藉着耶稣基督而生。创造你的天父,藉着主耶稣基督,创造了你。因此,你随时、任何时候都在他的恩泽里。这恩典,是可见、可知、可感受的,因为他就是耶稣基督。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3上
3 万物都是借着他造的,⋯⋯
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和合本》
万物是借着他造的(πάντα δι᾽ αὐτοῦ ἐγένετο)。耶稣基督作为上帝之道,乃是一切受造物的根源。一切的生命,都是本于作为圣道的耶稣基督。
生命,被造的生命,不是中性的存在。它不只纯粹的活着,也不是科学所定义的:存在的、可活动的独立个体。生命乃是藉着上帝的道而存活。万物也是本于他、藉着他、归于他(林前8:6)。因此,生命本身,就已经暗示了深层次的关系。生命,本来带着与创造主的关系,这关系在耶稣基督里。
所以,我们与耶稣基督的相遇,我们与主耶稣基督的关系,不只是在尘世之中。或许你年少时候认识主认识,或许你成年长大后才认识他,不过,他与你的关系,绝对不只是如此——你的生命,你的存在,乃是藉着他。在你的生命还未开始以先,这关系,已经存在。
我们的祷告也是如此。每一个人都是上帝藉着他的道所创造的,所以,每一个被造的人都能够祷告。这祷告,不在乎言语——言语的祷告是重要的——不过,更重要的是,这祷告在乎生命。这生命,源于上帝的话。因此,生命的祷告,生命本身,这「借着他造的」生命,就是祷告,就是与上帝在圣道中所连结的根本关系。换句话说,「万物是借着他造的」,我们的生命已经带着一份祷告的可能。
思想:
生命多好!我们活着,已经带着一份关系来到这世界。每个人活着都不是一个人活,在耶稣基督里,我们早已带着一份永不磨灭的关系。就算我们沉默不语,就算世上只有我一个人,我们活着,已经暗示了这一份关系。因此,让我们今天的祷告方向,不是向外,而是向内──我们的生命本身。因为,我们的生命,已经带着这份祷告的可能。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2
2 这道太初与神同在。
「这道太初与神同在」,这句话看似是重复的一句话。它看来只是重复了第一节的意思。不过,这句话正正再次强调一个非常重要的真理:上帝从永恒的起点,就早已定意要开放自己的生命,并且对外建立关系,向世人说话,成为上帝与世界连结的基础。
这道,正是上帝与一切「非上帝」的结连。这道,就是耶稣基督。虽然,约翰福音还未真正介绍这道就是耶稣基督(14节才开始间接表露),不过,这正是整段神学引言的唯一目的。耶稣基督就是这道。耶稣基督就是上帝向世人要说的话。这道,在太初早已存在。他,是永恒的,却同时是世上的。上帝定意要与人说话。上帝的话,从永恒早已存在,这话不受时间的约束,也不被时间流逝所影响。这道,这上帝,随时随地,无处不在,他要被认识,他要被听见,他要被知道。
「这道太初与神同在」正告诉我们:上帝与人结连的方式,就是上帝自己。他,就是耶稣基督。上帝不假借任何上帝以外的方式——我们称之为「媒介」(medium)的东西。上帝定意对人说话。上帝如何说话?上帝说话,就是上帝自己。上帝没有假借别人的口,也没有透过任何「其他」的工具。上帝不只是将话转告别人,也不只是把它写下来、流传下来。上帝说的话从来都不是留言。事实上,除了上帝以外,并没有所谓「其他」。不是说,这「其他」的媒介暂时不存在;更是说,任何上帝以外的「其他」,都没有可能充当上帝自己!因此,唯有上帝自己,才有资格真正成为上帝的道。
世上一切认识上帝的方式——圣经、讲道、教会任何宣讲,任何所谓的「媒介」,都是源于独一的神圣源头——耶稣基督。上帝可以选择其他的方式传递他的话。不过,任何「其他」都不可能真正表达上帝自己。因此,这道的可能性,这道的无误性,正是约翰福音头两节的意思: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
思想:
我们能够与上帝交往——这是事实。不过,在这看似简单的事实背后,却是上帝永恒以先的命定。「这道太初与神同在」。这句话告诉我们,这沟通的可能性与必然性。真的,可以任何时候,随时随地,此刻,与上帝说话。更重要的,上帝今天仍然对你说话。这话,这道,这媒介,就是耶稣基督。他是上帝,他活在你的心中。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1下
1 ⋯⋯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昨天我们说到,上帝在永恒之中定意要向外(ad extra)说话。这是「太初有道」的意思。不过,「太初有道」这句话,必需立刻用以下一句话作补充:「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这句话是必要的补充。既然太初有道,这道在任何一切以先就已经存在。因此,「它」不是受造的,也不是在时间之内的,它,是永恒的。不过,唯有上帝是永恒的。永恒中只有上帝自己。因此,这道,不是「它」,而是「他」。上帝。
如此,我们得出一个看似矛盾的两句话——
道与神同在。
道就是神。
既然这道与神同在,他又怎可能就是神自己呢?「道与神同在」不就暗示了「道」与「神」是不同的吗?为何说「道就是神」呢?这两句看似矛盾的话,正是基督信仰的奥秘的核心。这正是我们三一信仰的根本。圣父与圣子是不同的,却同时是一位上帝。
因此,「太初有道」,就是三一上帝的开始。上帝在永恒中定意要向外说话。这道,定意将要成为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为我们舍己,救赎、更新、改变这个世界。因此,三一上帝,就是爱。三一上帝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教义,它不只是有关上帝的本体,它更是上帝在世上的行动。
潘霍华曾经说:「三一论的道理极其简单,每一个孩童都能明白:只有一位神,但是,这位神是完全的爱,如此,他是耶稣基督与圣灵。」
要明白上帝的爱,最基本的源头,是上帝自己——他的三一本体。因为这三一的本体,早已在永恒之中暗示了一个非常宝贵的真相:他对世界的爱,就是他的自己。
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思想:
上帝很爱你。这句话,从来都不简单。这句话不是说,你存在,然后你在世上偶尔找到一个很爱你的人(神)。「上帝很爱你」这句话告诉你:在你存在以先,甚至,在这世界存在以先,上帝定意要爱你。他爱你,到一个地步,他定意成为三一上帝。「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他将要从永恒之中,来到世间,以他的道,他的说话,他自己,来到世间,拯救你,爱你,告诉你:他很爱你。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1上
1太初有道⋯⋯。
或者,我们比较难想象「太初」。我们活着的世界,不是太初,而是世界的中段。我们生下来,从拥有意识与思考开始,我们就发现自己在世界之中,并且在时间之中。它不是起始,也不是终结。我们大概认知,这个世界有它的起始,也有它的终结。不过,我们却活在这起点与终点之间。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最根本的写照与本质。
这段经文却引导我们反省世界以先的源头。
约1:1第一个字:太初(Ἐν ἀρχῇ),乃是一切的起始。太初,甚么也没有。世界不存在。太初不是受造之物。因此,太初只能是上帝自己——不是上帝在太初之内,而是永恒上帝的存在本身就是太初。太初也不是时间本身。上帝是时间的创造者。上帝不是活在时间之内,他却是时间的起始点。太初就是这起始点。因此,上帝是一切的起始。上帝是起始本身。上帝永恒地存在。他是永活的。
我们也活着。我们也存在。但是,这存在与「太初有道」不同。这「活着」与上帝的永活有点不同。我们活着,乃是带着限期的活着。我们活着,却同时面向死亡与终结。我们不是起始,却面对终结。人死如灯灭。
不过,太初有道。这道,并非中性的存在着。道(logos),乃是上帝的话。上帝不是沉默的。上帝在永恒之中,在太初之时,已经向外(ad extra)说话。因此,这「道」在太初存在,这是一句何等安慰的话。一切会终结的、有限的、灭亡的,并非只是在有限时空的中段偶尔存在,而是能够与永恒的上帝,连结着。因此,道,乃是光,乃是一切存在之物的盼望。这道,就是耶稣基督。
思想:
思想自己的生命,乃是灵修的本质。不过,你用甚么尺度来思想生命呢?今天,何不用永恒——这「太初」来思想自己此刻的生命呢?太初有道,它告诉我们,当我们思想这永恒的同时,这永恒不是与我没有关系的。太初有道——因为,在永恒之中,这「道」已经存在。这可能性已经存在了。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1-18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够在这个月与你在不同时空,透过《尔道自建》这平台,与你在主内连结。这个月的灵修内容有点特别,经文是约翰福音1:1-18。是的,在未来的一个月,我们会透过这18节经文来灵修默想——可能每天一节,甚至可能几天一节。
虽然本月的灵修经文只有短短18节,但它却是一段内容丰富的神学导言(Prologue)。约翰福音的开端,正是一个充满奥秘与哲学性的神学导言。约翰福音的作者选择一反符类福音的传统,以「道」——「逻各斯」(logos)作为神学导言的主题,藉此介绍耶稣基督。事实上,「道」这个字并非圣经独有的字。相反,逻各斯其实是希腊哲学的惯用字——约翰福音的作者以这哲学概念来说明耶稣基督的身份。
约翰福音的作者留下这段神学导言,丰富了我们对主耶稣基督的认识:「耶稣基督是逻各斯」。这是极度重要的真理。这是一种「高端基督论」(high Christology):拿撒勒人、木匠的儿子耶稣,原来同时是永恒父上帝的独生儿子、逻各斯、上帝的道、三一上帝的第二位。藉着逻各斯这身份,早期教会逐渐建构出三位一体的教义。因此,没有约翰福音这段神学导言,我们就没有可能知道这方面的真相。
因此,在未来一个月,我们将会深入地来思考这段神学导言——特别是一种超越尘世的灵修反省。所谓「灵修」,正是与奥秘的上帝相遇。上帝本是超越一切的。不过,正正是这「道成肉身」的道理,我们竟然能够与这位超越的上帝相遇。所以,这个月我们对经文的认识,并非只是惯常使用的历史-字义层面,我们也会从神学、灵修、寓意的角度,思考上帝。
思想:
你近日的灵修怎样?是否遇到了瓶颈?或者,让我们重新开始。透过一段新的经文,新的反省方式,新的意愿,透过这「道」,我们与上帝相遇。你准备好了吗?上帝将要对你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