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天逸牧師

希伯来书4:1—11

 

41 我们既蒙留下,有进入他安息的应许,就当畏惧,免得我们中间或有人似乎是赶不上了。

42 因为有福音传给我们,像传给他们一样;只是所听见的道与他们无益,因为他们没有信心与所听见的道调和。

43 但我们已经相信的人得以进入那安息,正如神所说:「我在怒中起誓说:『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其实造物之工,从创世以来已经成全了。

44 论到第七日,有一处说:「到第七日,神就歇了他一切的工。」

45 又有一处说:「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

46 既有必进安息的人,那先前听见福音的,因为不信从,不得进去。

47 所以过了多年,就在大卫的书上,又限定一日,如以上所引的说:「你们今日若听他的话,就不可硬着心。」

48 若是约书亚已叫他们享了安息,后来神就不再提别的日子了。

49 这样看来,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神的子民存留。

410因为那进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他的工一样。

411所以,我们务必竭力进入那安息,免得有人学那不信从的样子跌倒了。

 

    原文圣经在4:1开首有「这样」(新汉语译本)一词,显示接续的下文乃是承接上文3:19而来。透过4:1—2,希伯来书的作者一方面将读者从旷野以色列人的问题,转到当时代基督徒有关「安息」的讨论;另一方面,他又要肯定读者进入「安息」的应许仍在。毋怪乎,4:1说:「我们既蒙留下有进入他安息的应许...」。事实上,假若没有「应许」得着,也就没有失去的「畏惧」。因此,旷野以色列人的历史,正好唤醒读者们那份「畏惧」之心,以至他们能够避免陷入「不信」上帝之中。圣经作者要提醒读者们:真正可怕的事情,并不在于从恶者而来的厌弃和攻击,却在于那些原本已经得着这「应许」进入安息的人,最终竟然失落在这「应许」之中;而4:1下所谓「赶不上」,作者所要强调的并非当时候的基督徒没有尽力「赶上」,却是要带出一个有可能脱离队伍的警告。何以有这脱离队伍的可能?因为他们虽然「听见」这「福音」(这里使用双关语,将一直所强调的「应许」、转变为「福音」),然而却没有用「信心」去接受上帝应许的保证。

 

    值得我们思想的是:「但我们已经相信的人,得以进入那安息」(4:3上)一句中,「那安息」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安息」?

 

    透过3—10节,希伯来书的作者明显地带出了以色列人对于「安息」的理解:他们能够进入迦南地(4:3上);其中又引用了诗95:7—8、11,重提埃及一代以色列人因着「不信」、以致不能进入这一个「安息」。但有趣的是,圣经作者在这段经文里,同时又引用了创2:2的记载,指出上帝造物之工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并将此日定为「圣日」。我们应如何理解这两个「安息」?

 

    对希伯来书的作者而言,真正的「安息」、不独是进入迦南应许地的实现,因为,若果真如此,则毋须再提「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神的子民存留」(9节);旷野以色列人的不信,除了因此而未能进入应许地之外,其实更可怕的,乃是他们甚至因此而失去了从创世以来、上帝就已为人类所预备真正的「安息」。

 

    圣经作者所关心的,并非旷野以色列人的命运;只是,这伤痛的历史事件确实对希伯来书的信徒有重要的意义:哪怕不再是迦南地,然而,在上帝里「安息」的应许、对当时候的每一位听众(甚至今天的我们)而言都是有效的!毋怪乎,在4:1「当畏惧」的警告之后,4:11就是那「务必竭力进入」的命令。

   

思想:

    透过旷野以色列人的历史,圣经作者要告诉我们:在困难与挑战面前,既然没有任何可以解窘的良方妙药,那么,「失败」也就是绝对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即使希伯来书的作者偏向以未来的眼光看这「务必竭力进入」的行动,然而,对于当时候的基督徒而言,「现今」的前进能力仍然是相当关键的证明。

    愿以我们「现今」所处的环境,证明我们靠着主耶稣基督、能保持着这份既不动摇、也不后退的前进力量!「站在今天、望向永恒」即使我们的今天许多时候陷入种种的艰难与挑战之中,然而,凭着上帝的应许、并我们的确信,认定眼前所经历的一切既不能盗取我们对上帝应许的把握、也没有使我们无法在上帝里面得着安息的机会。如此,我们就能在风浪之中,仍可享受平静安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