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道自建释经灵修
良友电台、建道神学院合作推出
欢迎到良友圣经学院网站收听最新每日灵修
希伯来书
良友电台、建道神学院合作推出
欢迎到良友圣经学院网站收听最新每日灵修
希伯来书
作者:黄天逸牧師
希伯来书1:1—4
1:1 神既在古时借着众先知多次多方地晓谕列祖,
1:2就在这末世借着他儿子晓谕我们;又早已立他为承受万有的,也曾借着他创造诸世界。
1:3他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是神本体的真像,常用他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他洗净了人的罪,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边。
1:4他所承受的名,既比天使的名更尊贵,就远超过天使。
有关希伯来书的写作年代,圣经学者各持不同意见。大概较有可能的日期,应在主后64—70年之间。然而,不管是哪一个年代,从圣经作者所提及到那「一面被毁谤、遭患难,成了戏景,叫众人观看;一面陪伴那受这样苦难的人」(10:33)、抑或「你们与罪恶相争,还没有抵挡到流血的地步」(12:4),我们不难发现当时代的基督徒正处于相当艰难的境况之中。若是如此,值得我们们思想的是:圣经作者何以在书信开首这4节经文(甚至整个1章),用上了这一段优美的希腊文、同时配以大量旧约引用的经文(5—14节)呢?
1:1—2上有一个重要的平行结构:
古时 |
末世 |
藉众先知 |
借着祂儿子 |
多次多方晓谕 |
晓谕 |
列祖 |
我们 |
希伯来书的作者并非要将旧约时代那种零碎而多种多样的启示与圣子所要启示的作比较;只是他要告诉我们:从旧约时代的小规模和分散的启示,直到新约时代,上帝儿子本身成为了上帝最完全的启示,这明显是一个重要的启示进程。事实上,假如旧约时代那种局部和片段的启示重要的话,上帝儿子完全的启示就更要我们「越发郑重」(2:1)地听见。
对于处身于逼迫之中的基督徒而言,这是相当重要的提醒,为甚么?因为这从「古」至「今」没有间断的启示,正好标志着上帝才是那一位从古至今真正的「掌权者」。如此,我们就明白—哪怕我们以为眼前邪恶势力多么巨大,然而,圣经作者却要我们知道:没有能超越上帝的势力、也没有能将真正信徒撃倒下来的力量,因为我们所相信、所跟从的,乃是一位从古至今、也直到永远在掌权的上帝。上帝从不只是站在旁边观看我们、上帝亦并非只在远处等候我们,上帝—乃是从「古」至「今」一直向我们启示、看顾我们的上帝!
透过这4节经文,希伯来书的作者同时要强调「子」的四方面:(i)先存性;(ii)道成肉身;(iii)荣耀的;(iv)永恒的。这4方面有何重要?圣经作者要我们知道:上帝是甚么,圣子也就是甚么!(Who God is,the Son is!)Eugene H.Peterson在"The Message"中将一3上翻译为:"This Son perfectly mirrors God,and is stamped with God's nature."(「这位儿子完美地反映上帝,并且被加盖了上帝的本性。」)
犹太人尊崇「天使」,将之视为上帝的差役和最高启示的传达者;然而,圣经作者却要明确地指出:「圣子」远比「天使」尊贵。毋怪乎,圣经的作者在随后的段落里,以圣子耶稣基督的超越为主题,为要突显出圣子才是我们真正可倚靠的对象呢!
思想:
希伯来书的引言「郑重」地告诉我们:无论我们所遭遇的境况如何,毋忘记上帝从始至终一直掌权,也就是说:既没有能越过上帝设定的界限、也没有能胜过上帝权柄的势力!既是如此,就让我们凭信心倚靠这位既在古时已「多次多方晓谕列祖」、又在今时「借着祂儿子」耶稣基督晓谕我们的上帝。基督徒,试问:哪里能再有动摇我们、使我们无法站稳的道理呢?
希伯来书2:1—4
作者:黄天逸牧師
2:1 所以,我们当越发郑重所听见的道理,恐怕我们随流失去。
2:2 那借着天使所传的话既是确定的;凡干犯悖逆的都受了该受的报应。
2:3 我们若忽略这么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这救恩起先是主亲自讲的,后来是听见的人给我们证实了。
2:4 神又按自己的旨意,用神迹、奇事和百般的异能,并圣灵的恩赐,同他们作见证。
希伯来书中有几段警告性的说话,这是第1段。
随着1:1—4有关上帝从古至今的「晓谕」,从而让我们看见上帝从古至今的掌权,并且更在这「末世」借着那一位超越的圣子、耶稣基督的「晓谕」,希伯来书的作者要当时候面对着逼迫与挑战的信徒反省一个重要的问题:既然上帝已借着祂的儿子说话,赐下了最后及最完全的启示,那么,到底他们有否「郑重」(2:1上)所听见的这一个道理?
基督教兴起的首三十年,基督徒在犹太教的荫庇下与犹太教一样享有罗马法律的保护,因此,犹太教所受到的特别优待、基督徒都可以共享;例如:基督徒毋须参与对罗马皇帝的个人崇拜。然而,当教会中外邦信徒的人数压倒了犹太人时,基督教就不容易在犹太教的保护之下受到荫庇了。于是乎,当基督徒仍然拒绝在神圣罗马皇帝的坛前上香时,那就被视为不爱国的表现。希伯来书的时代,基督徒在这光景下也就无奈地被整个社会所厌弃和边缘化,甚至要忍受着随之而来的控诉与逼害。对希伯来书的作者而言,在这困境之中是妥协与放弃、以致「随流失去」(2:1下)?抑或绝不动摇、仍然站立得稳,这就是圣经作者最要关注的事情。
2:2—3上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表达,圣经作者在这一节半里用上了拉比「从小至大的推理法」(lesser—to—greater enthymeme)作教导,以激励当时候的听众行动。这是甚么意思?
圣经作者要我们知道:既然那些「违抗和不听从」(2:2;新汉语译本)天使所传的「话语」(2:2)的人都要受到应得的「报应」的话,那么,若是「忽略」了那位「比天使的名更尊贵」(1:4)的圣子而来有关救赎事情的后果,定必是相当严重、「不能逃罪」的,因为,圣子所传递的已经并不单单只是「话语」、却是一个「这么大的救恩」。(按3下—4所讲,这救赎的信息起初是主亲自讲的,但对于作者及收信人而言,他们所听到的显然并非第一手从「子」而来的信息;然而,「证实」一词已表明了这信息的真确性,并且上帝亦已介入这历史的场景中,透过「神迹奇事」、「百般的异能」和「圣灵的恩赐」以作明证。)
透过这样的表达,希伯来书的作者要我们明白:其实并非甚么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才要受到惩罚,事实上,「忽略」救恩的信息、忽视了上帝就已经罪大恶极、不能免于刑罚了。
值得我们思想的是,既然上帝借着圣子将这救赎的恩典显明出来,那么,我们是否都「郑重」这个我们都已经「听见的道理」?问题的背后,圣经的作者其实是要对当时候的信徒(也是对今天的我们)提出一个「委身」与「责任」的要求——不在乎这信仰如何满足和实现自我,却注视于我们应如何回应上帝。这是甚么意思?
新约时代有所谓「荣辱观念」(honor and shame),强调「施恩」与「受惠」之间(patron—client relationship)的关系。这就是说,对于受恩惠的人而言,除了感恩外,更要以相对应的方式来回应眼前这位施恩者;否则,就是羞辱了这一位施恩的人。若是如此,上帝既以圣子作为最终极、也是最完全的启示(施恩),那么,我们除了感恩外,也就当以相对应的方式回应这位施恩者,否则的话,我们就成了羞辱上帝的人。
思想:
一个世纪之前,内地会宣教士William Borden的名言:「不保留、不退缩、不后悔」(No Reserves, No Retreats, No Regrets)也许正是我们站在今天、思想应当如何「尊荣」我们这一位最大的「施恩者」(上帝)一个相当重要的提醒。
哪怕我们将要遇上甚么巨大的波浪洪涛,然而,但愿因着我们都「郑重」地听见,以至能够坚定地荣耀上帝的名、站立得稳,一生持定这份对上帝「不保留、不退缩、不后悔」的坚持。
作者:黄天逸牧師
希伯来书2:5—9
2:5 我们所说将来的世界,神原没有交给天使管辖。
2:6但有人在经上某处证明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
2:7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并将你手所造的都派他管理,
2:8叫万物都服在他的脚下。既叫万物都服他,就没有剩下一样不服他的。只是如今我们还不见万物都服他。
2:9惟独见那成为比天使小一点的耶稣;因为受死的苦,就得了尊贵荣耀为冠冕,叫他因着神的恩,为人人尝了死味。
希伯来书的作者在整卷圣经里用了大量旧约的记载,单单第一章已经有不少旧约引用的经文。进入2章,圣经作者引用诗8:4—8作阐述。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诗篇的意思常联系于「人」,然而,承接希伯来书上文有关「天使」与「圣子」耶稣基督的主题,圣经作者当引用这篇诗的时候却仍然以「基督」为谈论的主角。因此,我们要留心:新约作者在引用旧约之余,有时候会跳出经文原来意义的。
根据犹太拉比的释经传统,诗8:4里的「人」和「世人」大概指向旧约历史中曾经出现过的伟人,如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摩西、约书亚等,而拉比更认为,这些伟人已经实现了诗篇第八篇里上帝要「世人」管理地上一切的嘱咐。
对于希伯来书的作者而言,一方面他认识到诗8:4里的「人」和「世人」是指向「人类」而言;然而,另一方面,圣经作者又意识到无论古代的伟人如何伟大,并且全都是信心的榜样,但归根究底,他们却仍然未得到所应许的(11:39),故此,8节所讲「叫万物都服在他的脚下」可以说是一个仍然未曾实现的理想。因此,对于希伯来书的作者而言,要借着2:9所讲耶稣受死的事实,叫祂得着「尊贵荣耀的冠冕」,才能成全诗8:5所讲上帝赐世人「荣耀尊贵作冠冕」的应许,而同时又实现了诗8:6—8诗篇那「万物都服在他的脚下」的宣告。
如此,我们就明白希伯来书的作者所要讲的意思:因着基督的受死,以至能够「领许多的儿子进荣耀里去」(2:10);并且这「死」绝非「浅尝」和「短暂」的(大概中文译本「为人人尝了死味」可能给予我们这一种感觉),因为基督乃是"on behalf of everyone"(「代表我们所有人」)实在地「经历了死亡」(2:9下;和合本修订版)。换言之,透过诗篇的引用,圣经作者要将「基督」与「人」联系在一起,而诗篇8篇的圆满展现,对于希伯来书的作者,就在于「基督」作为人类的代表。
思想:
对当时候的信徒而言,唯独他们能够体会到圣经作者背后所要强调,耶稣基督的死不单在乎过去(为「罪」死)、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想望和期盼,那么,他们才有力量继续忍受「大争战的各样苦难」(10:32),以至能「行完神的旨意」(10:36),因而「可以得着所应许的」(10:36)。
耶稣基督与我们之间紧密扣连在一起(patron—client relationship),祂(「施恩者」)「施恩」予我们、为我们「尝了死味」,使我们得着「尊贵荣耀为冠冕」(crowned with glory and honor);若是这样,我们(「受惠者」)应如何回应、才能「尊荣」(honor)这一位为我们「尝了死味」的主?
作者:黄天逸牧師
希伯来书3:7—19
3:7 圣灵有话说:你们今日若听他的话,
3:8 就不可硬着心,像在旷野惹他发怒、试探他的时候一样。
3:9 在那里,你们的祖宗试我探我,并且观看我的作为有四十年之久。
3:10 所以,我厌烦那世代的人,说:他们心里常常迷糊,竟不晓得我的作为!
3:11 我就在怒中起誓说: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
3:12 弟兄们,你们要谨慎,免得你们中间或有人存着不信的恶心,把永生神离弃了。
3:13 总要趁着还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劝,免得你们中间有人被罪迷惑,心里就刚硬了。
3:14 我们若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就在基督里有分了。
3:15 经上说:「你们今日若听他的话,就不可硬着心,像惹他发怒的日子一样。」
3:16 那时,听见他话惹他发怒的是谁呢?岂不是跟着摩西从埃及出来的众人吗?
3:17 神四十年之久,又厌烦谁呢?岂不是那些犯罪、尸首倒在旷野的人吗?
3:18 又向谁起誓,不容他们进入他的安息呢?岂不是向那些不信从的人吗?
3:19 这样看来,他们不能进入安息是因为不信的缘故了。
这是希伯来书第二段警告性的说话。在段落引言(3:1—6)之后,圣经作者在3:7—19里大篇幅地引用旧约以色列人出埃及、并在旷野漂流40年的故事。我们应如何理解这13节经文?首先,我们要明白引言所要带我们思想的方向。
3:1—6有一个重要的字眼:「尽忠」;这字眼在和合本圣经的翻译里总共出现了3次,翻查原文圣经,其实只使用了两次而已。然而,在这两次有关「尽忠」的主题里,却分别指向大祭司耶稣与摩西,因此,按照引言所要带出的主题,大概我们能够明白第7—19节所要讨论的乃是有关「尽忠」的问题。
旷野的经历,对于以色列人而言,应该并不感到陌生。读下去,有趣的是第9节,为甚么?一直以来,我们都认定旷野的以色列人因为不信,所以耶和华上帝要惩罚他们、在旷野兜兜转转;然而,希伯来书的作者却以「观看我的作为」来形容出埃及的以色列人在旷野的生活,彷佛完全美化了这40年的历程。我们应如何理解?
旷野一代的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后多次埋怨摩西、甚至埋怨上帝(出16:2—3,17:3;民11:1—15)。若从「惩罚」的角度看上帝对以色列人三番四次「埋怨」的回应,大概我们是容易理解的。然而,困难的乃在于:旷野生活已经如此艰苦,以色列人在这种情况下埋怨大概也是无可厚非的;若是因为「埋怨」而换来上帝如此的「惩罚」,从个人的角度而言,上帝彷佛对于在艰难之中的以色列人多少是有点无情。
不过,希伯来书的作者却并没有从这角度去理解上帝的作为。在圣经作者的眼中,上帝确实并非要「惩罚」以色列人,相反,祂是要以色列人清楚地「观看」!「观看」甚么?这并不单单在于上帝如何为他们铺排前面的道路,却是要他们「观看」一个十分重要的道理:「信就是对所盼望之事有把握」(11:1;和合本修订版)。这就是说:不在乎他们眼中能够见到上帝何种作为,却在乎他们要学习以「信心」来坚持、坚守对上帝的忠诚。可惜,他们并没有做好这40年有关「观看」的功课,结果,他们换来了最严重的惩罚:「不能进入安息」(11、19节)。
旷野一代的以色列人,因着承受不了生活的苦楚、又记挂昔日在埃及为奴的生活,因而三番四次埋怨上帝。透过这一段血泪的历史,希伯来书的作者要当时候正在忍受逼迫的基督徒知道:不管眼前的景况有多么艰难,总要凭着「信」、坚守对上帝的忠诚。
思想:
坦白讲,我们可以有千百个理由叫自己「离开」这一位没有将祸患与艰难从我们身上挪走的上帝;然而,透过历史的鉴诫,圣经作者要我们作出选择?是要换取当下的平静安稳、抑或是在上帝国度里永恒的「安息」?
对于在逼迫底下的基督徒而言,段落引言(3:1—6)的部份带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警告:摩西在上帝的家里「尽忠」吗?稍为记得民数记的记载(民20:2—12),大概我们心中有数!对当时候的基督徒而言,相信他们更想到摩西在尼波山上,耶和华向他指着应许地的时候、摩西–亦只有「观看」(申34:1—8)!
也许我们不曾经历过希伯来书的时代环境,然而,我们所要「尽忠」的对象会否仍然是这位拯救我们上帝?
也许我们不曾经历过希伯来书所描述的逼迫与挑战,然而,更大的挑战会否源于个人欲望的摇动、又或是从世俗而来的试探和诱惑?
希伯来书的作者呼吁我们:「坚持到底」(3:6)!
作者:黄天逸牧師
希伯来书4:1—11
4:1 我们既蒙留下,有进入他安息的应许,就当畏惧,免得我们中间或有人似乎是赶不上了。
4:2 因为有福音传给我们,像传给他们一样;只是所听见的道与他们无益,因为他们没有信心与所听见的道调和。
4:3 但我们已经相信的人得以进入那安息,正如神所说:「我在怒中起誓说:『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其实造物之工,从创世以来已经成全了。
4:4 论到第七日,有一处说:「到第七日,神就歇了他一切的工。」
4:5 又有一处说:「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
4:6 既有必进安息的人,那先前听见福音的,因为不信从,不得进去。
4:7 所以过了多年,就在大卫的书上,又限定一日,如以上所引的说:「你们今日若听他的话,就不可硬着心。」
4:8 若是约书亚已叫他们享了安息,后来神就不再提别的日子了。
4:9 这样看来,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神的子民存留。
4:10因为那进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他的工一样。
4:11所以,我们务必竭力进入那安息,免得有人学那不信从的样子跌倒了。
原文圣经在4:1开首有「这样」(新汉语译本)一词,显示接续的下文乃是承接上文3:19而来。透过4:1—2,希伯来书的作者一方面将读者从旷野以色列人的问题,转到当时代基督徒有关「安息」的讨论;另一方面,他又要肯定读者进入「安息」的应许仍在。毋怪乎,4:1说:「我们既蒙留下有进入他安息的应许...」。事实上,假若没有「应许」得着,也就没有失去的「畏惧」。因此,旷野以色列人的历史,正好唤醒读者们那份「畏惧」之心,以至他们能够避免陷入「不信」上帝之中。圣经作者要提醒读者们:真正可怕的事情,并不在于从恶者而来的厌弃和攻击,却在于那些原本已经得着这「应许」进入安息的人,最终竟然失落在这「应许」之中;而4:1下所谓「赶不上」,作者所要强调的并非当时候的基督徒没有尽力「赶上」,却是要带出一个有可能脱离队伍的警告。何以有这脱离队伍的可能?因为他们虽然「听见」这「福音」(这里使用双关语,将一直所强调的「应许」、转变为「福音」),然而却没有用「信心」去接受上帝应许的保证。
值得我们思想的是:「但我们已经相信的人,得以进入那安息」(4:3上)一句中,「那安息」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安息」?
透过3—10节,希伯来书的作者明显地带出了以色列人对于「安息」的理解:他们能够进入迦南地(4:3上);其中又引用了诗95:7—8、11,重提埃及一代以色列人因着「不信」、以致不能进入这一个「安息」。但有趣的是,圣经作者在这段经文里,同时又引用了创2:2的记载,指出上帝造物之工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并将此日定为「圣日」。我们应如何理解这两个「安息」?
对希伯来书的作者而言,真正的「安息」、不独是进入迦南应许地的实现,因为,若果真如此,则毋须再提「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神的子民存留」(9节);旷野以色列人的不信,除了因此而未能进入应许地之外,其实更可怕的,乃是他们甚至因此而失去了从创世以来、上帝就已为人类所预备真正的「安息」。
圣经作者所关心的,并非旷野以色列人的命运;只是,这伤痛的历史事件确实对希伯来书的信徒有重要的意义:哪怕不再是迦南地,然而,在上帝里「安息」的应许、对当时候的每一位听众(甚至今天的我们)而言都是有效的!毋怪乎,在4:1「当畏惧」的警告之后,4:11就是那「务必竭力进入」的命令。
思想:
透过旷野以色列人的历史,圣经作者要告诉我们:在困难与挑战面前,既然没有任何可以解窘的良方妙药,那么,「失败」也就是绝对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即使希伯来书的作者偏向以未来的眼光看这「务必竭力进入」的行动,然而,对于当时候的基督徒而言,「现今」的前进能力仍然是相当关键的证明。
愿以我们「现今」所处的环境,证明我们靠着主耶稣基督、能保持着这份既不动摇、也不后退的前进力量!「站在今天、望向永恒」—即使我们的今天许多时候陷入种种的艰难与挑战之中,然而,凭着上帝的应许、并我们的确信,认定眼前所经历的一切既不能盗取我们对上帝应许的把握、也没有使我们无法在上帝里面得着安息的机会。如此,我们就能在风浪之中,仍可享受平静安稳呢!
作者:黄天逸牧師
希伯来书4:12—13
4:12 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
4:13 并且被造的没有一样在他面前不显然的;原来万物在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
经过了第二次警告说话之后,何以希伯来书的作者要在这里肯定上帝话语对我们的重要?更甚者,这两节经文同时突显了「神的道」的真正作用,圣经作者到底要我们明白甚么?因此,值得我们思想的是:当上文1—11节仍然在谈论以色列人不能进入安息、并且有另一个安息日为上帝的子民存留时,圣经作者何以突然转变讨论「神的道」?假如我们翻开原文圣经,我们就发现在原文圣经里,12节开首有连接词「因为」,这显示出下文部份乃是接续上文的:圣经作者其实是要呼吁读者「要竭力进入那安息」、避免「因为不顺从而跌倒」(新汉语译本),「因为神的道...」
诗95:7里,诗人说:「因为他是我们的神,我们是他草场的羊,是他手下的民。惟愿你们今天听他的话。」对于希伯来书3章有关诗95:7的引用,圣经作者在第四章这里是要作出一个重要的诠释:我们要「听他的话」,因为上帝的话语能「剖开」(新汉语译本)我们的「魂与灵、骨节与骨髓」之余,「也可以分辨心里的思想和意图」(新汉语译本)。
透过历史的鉴诫,希伯来书的作者要我们明白:「历史」并不单纯只是历史,它同时对应着今天的处境、成为我们在现实环境中非常重要的提醒。透过旷野以色列人的经历,圣经作者提示我们,只要我们能拒绝「硬着心」、并要「听」上帝的话,那么,我们就必得着拯救;只是,假如我们仍然「硬着心」、抗拒顺服上帝的话,上帝的话语也就成为了我们的审判—既将我们的「魂与灵、骨节与骨髓」剖开、又使我们的心思意念在上帝面前无所遁形,因为希伯来书清楚告诉我们:「万物在他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我们必须向他交账。」(4:13下;和合本修订版)
思想:
到底我们是渴望经历拯救、抑或是要面对审判?第一代的以色列人「硬着心」、没有听上帝的话,因而无法在旷野的路上坚持下去,上帝所「剖开的」、原来是他们那「不信的恶心」(3:12);对于希伯来书时代的信徒而言,也许他们的「旷野」满是血泪,然而,到底是「听从主话」、抑或是「随流失去」,这并不仅仅是他们的心思意念,更是上帝所要「剖开」和判定的。今天,当我们读到上帝的话、默念上帝的作为时,圣灵在我们心中所作的是怎样的一个提醒?我们在挣扎之中仍然能够坚定地顺从上帝?抑或,我们「硬着心」、没有被上帝话语所改变呢?
作者:黄天逸牧師
希伯来书4:14—16
4:14 我们既然有一位已经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就是神的儿子耶稣,便当持定所承认的道。
4:15 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
4:16 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
有关「大祭司」的主题,于2:17首次出现,其后再于3:1出现。然而,圣经作者在这两处均没有将这主题发展下去,直到第四章这段落开始。事实上,这几节经文可以说是对3:1—4:16整个大段落的一个总结。
根据出29:29—30记载:「亚伦的圣衣要留给他的子孙...他的子孙接续他当祭司的...」换句话说,大祭司的职位是世袭的,这亦是希伯来书作者所重视的元素(7:28)。此外,利16:1—25又指出,大祭司虽然要分担其他祭司的职务,然而,只有他们能够每年于赎罪日时候进入至圣所内。由此看来,大祭司的职份是相当重要的,他既管理着整个敬拜的仪节,同时又是耶和华上帝与以色列民之间的主要代表。事实上,旧约大祭司系统的建立,意味着将来任何一个人要成为上帝与人之间的中保,就必须要好像大祭司一样;因此,要有效达至大祭司的功能,也就必须要成为人。
希伯来书4章这几节经文,圣经作者要告诉我们:从前上帝与人之间靠大祭司作中保,如今,借着圣子耶稣基督、成为了这一位「已经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信徒便能够满有信心(「坦然无惧」的意思)地进入上帝不间断的同在之中,因为上帝乃是怜悯与恩典的真正源头。
何以希伯来书要指出,我们这一位「大祭司」耶稣基督「凡事受过试探」、并且「没有犯罪」?因为圣经作者要强调耶稣基督完完整整是一个人,祂并没有用任何捷径、或是甚么神奇的力量去解决一切困难;人就是人,也就是说:祂并非要「失败」过才能体贴那些失败的人。
从始祖犯罪起,人类经历许许多多的「失败」;对希伯来书的受众而言,眼前的逼迫也许增加了他们「失败」的可能性。然而,圣经作者要他们明白:我们的大祭司耶稣基督示范了如何在「凡事受过试探」的情况下,仍然坚定地站立得稳。换句话说,「胜利」并非一个不可能的理想!
曾经有一位年轻人与我分享自己在毒海沉沦的经历:多次决意远离毒品、却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失败,再失败,无数个「失望」和「气馁」不断地打击自己的信心、使自己失去了奋斗的意志;直到他认识耶稣基督,终于明白到在主里有「胜利」的可能,结果,他得到了「胜利」!
思想:
对希伯来书时代的基督徒而言,他们要知道自己靠着这一位「大祭司」能够有「胜利」的可能;对今天的我们而言,面对着生活里面种种的试探、冲击、挑战,我们还有这一份对「胜利」坚定的相信吗?
希伯来书说得好,「我们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
作者:黄天逸牧師
希伯来书5:1—10
5:1 凡从人间挑选的大祭司,是奉派替人办理属神的事,为要献上礼物和赎罪祭。〔或作要为罪献上礼物和祭物〕
5:2 他能体谅那愚蒙的和失迷的人,因为他自己也是被软弱所困。
5:3 故此,他理当为百姓和自己献祭赎罪。
5:4 这大祭司的尊荣,没有人自取。惟要蒙神所召,像亚伦一样。
5:5 如此,基督也不是自取荣耀作大祭司,乃是在乎向他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的那一位;
5:6 就如经上又有一处说:「你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
5:7基督在肉体的时候,既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恳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就因他的虔诚蒙了应允。
5:8 他虽然为儿子,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
5:9 他既得以完全,就为凡顺从他的人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
5:10并蒙神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称他为大祭司。
进入5章,圣经作者接续上文有关「大祭司」的主题,开展了一个相对详细的论述。基本上,5:1—10:18的整个大段落都是围绕这一主题而讨论的(除了5:11—6:20似乎是打断了有关「大祭司」的讨论而已)。
5:1—10可分为两个小段落:(1)1—4节:有关旧约大祭司的资格;(2)耶稣基督具备了大祭司的资格。
关于「大祭司」的资格,希伯来书的作者清楚地指出了一些重要的元素:(a)大祭司的资格并非「自取」(4节)的,却完全是被动地接受上帝所委派;(b)其主要的职责乃是「替人办理属神的事」(1节),那是甚么?也就是为人的罪献上礼物及赎罪祭,因此,大祭司可以说是上帝与人之间的桥梁,只是,按照经文提及「从人间」(1节)一语,却显然要告诉我们,大祭司相对较接近人、与人连系一起的;(c)作为「求情者」,圣经作者要我们明白,大祭司又是一位能够体谅我们这些「愚昧和迷失的人」,因为他们「自己也是被软弱所困」(2节),因此,他们要先为自己的罪献祭赎罪,然后才能为人献祭(3节)。
短短4节经文,圣经作者已然将旧约大祭司的资格陈列出来,为接下来要说明耶稣基督大祭司的身份作准备。然而,紧接下来第5—6节却是两个分别来自诗2:7及110:4的旧约引用。前者强调「上帝儿子的身份」,后者是「祭司的职份」。希伯来书的作者要我们明白甚么?
对希伯来书的作者而言,「儿子」与「大祭司」之间有着相当重要的关系。当他要证明耶稣基督是上帝所差派的大祭司时,首先引用诗2:7,其后才引用更直接与大祭司关连的诗110:4,这种铺排某程度上暗示了上帝儿子的身份已经包含了大祭司的角色;作为大祭司的尊荣,可以说是祂作为上帝儿子更尊荣的结果。
基督作为荣耀的「儿子」和「大祭司」,祂所走过的是一条怎样的路?按7—10节所讲:是一条从「苦难」、「学了顺从」,以至能够忍耐到底的命途(哪怕「大声哀哭、流泪祷告」,以至最终「蒙了应允」、就是一个「顺服到底」的祈求)。
「在苦难中学了顺从」,这对于希伯来书的读者而言,正好就是他们的景况!何谓「顺从」?也就是要效法基督、这一位救他们的「元帅」(2:10)一样,「走完了要走的路、做完了要做的事」。
思想:
基督是上帝的儿子、也是我们的大祭司,祂是充满了尊荣的;然而,从祂经历「苦难」、「学了顺从」,更「得以完全」可见,祂所展现出的乃是一份对上帝的忠诚。还记得「荣辱观念」吗?上帝(施恩者)既已将这「荣耀尊贵的冠冕」赐给我们(受惠者),那么,我们应以甚么来报答这位伟大又对我们充满爱的施恩者呢?
作者:黄天逸牧師
希伯来书5:11—14
5:11论到麦基洗德,我们有好些话,并且难以解明,因为你们听不进去。
5:12 看你们学习的工夫,本该作师傅,谁知还得有人将神圣言小学的开端另教导你们,并且成了那必须吃奶、不能吃干粮的人。
5:13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练仁义的道理,因为他是婴孩;
5:14惟独长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粮;他们的心窍习练得通达,就能分辨好歹了。
进入5:11的部份,乃是希伯来书第三次警告性的段落。承接上文再次提及「麦基洗德」,希伯来书的作者认为有责任在此需要解释关于「麦基洗德」的道理,只是实在「有许多话要说,是难以解明的」(吕振中译本),原因并非单纯是有关麦基洗德作大祭司的道理难以解释,更重要的,实在是由于读者的属灵景况所致—「因为你们听不进去」(新汉语译本为「因为你们的听觉已变得迟钝」);也就是说,圣经作者所针对的,乃是受众的属灵领悟力的问题。因此,圣经作者在此打断了5:10的段落,要到7:1才返回「麦基洗德」的讨论中。
对作者而言,当时候的读者有何问题?简单来说,他们众人的属灵生命是停滞不前的。圣经作者责备他们,「其实到了这个时候」(新汉周译本,12节上)应该作「师傅」(或作「教师」)的,可是他们却仍然停留在上帝圣言的「初阶」(新汉语译本),仍然是「吃奶」、却不能「吃干粮」,并且因为他们属灵生命的停滞不前,以致缺乏「辨别好歹」(吕振中译本)的能力。
透过这种「羞辱的情绪」,希伯来书的作者实际上是要唤醒读者们、要他们留心,并且反省自己在基督徒群体中付出了多少努力。对比读者们的「听觉迟钝」,圣经作者其实是要勉励他们「要留心听」(这方面的提醒与2:1—4、3:7—19及4:12—13的教导是一致的);事实上,聆听上帝的话语、接受并顺服地回应上帝的话,这正好是圣经作者认为唯一尊荣上帝、又是基督徒唯一保障之路。
思想:
基督徒的生命成长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唯独我们聆听、并接受上帝话语的教导,又能顺服地回应,我们才可以在这世界的冲击底下仍然站稳。上帝对我们从来没有隐藏,透过上帝话语的教导和提醒,祂将我们所需的一切都给予我们;只是,许多时候我们选择「掩面不看」而已!
对于希伯来书的读者而言,他们挣于要顺服上帝、抑或顺从于现实;我们呢?我们最终的选择是站在上帝一方、抑或是向世界并其中的歪理妥协呢?
作者:黄天逸牧師
希伯来书6:1—8
6:1所以,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不必再立根基,就如那懊悔死行、信靠神、
6:2各样洗礼、按手之礼、死人复活,以及永远审判各等教训。
6:3神若许我们,我们必如此行。
6:4论到那些已经蒙了光照、尝过天恩的滋味、又于圣灵有分,
6:5并尝过神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的人,
6:6若是离弃道理,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因为他们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地羞辱他。
6:7就如一块田地,吃过屡次下的雨水,生长菜蔬,合乎耕种的人用,就从神得福;
6:8若长荆棘和蒺藜,必被废弃,近于咒诅,结局就是焚烧。
这是希伯来书里其中一段难解的经文。问题是:到底圣经作者在这里所提及的那「人」,是否一位已经信主的基督徒?若不是,则这段经文对今天我们似乎意义不大。按主后第三世纪、最早的蒲草纸抄本里,就已经有「致希伯来人」这一个标题;虽然我们明白到这一标题大概并非希伯来书作者自己加上去的,但重要的乃在于它反映了当时候的人对于这一卷书的受信对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所讲「希伯来人」,简单来说,就是「犹太人」。
除此之外,假如我们再仔细读这段经文,我们不难发现圣经作者主要说话的对象乃是基督徒。「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1节)大概是呼吁那些已经跟随耶稣的基督徒要追求生命成长,因此,这番说话对未信主的人讲的机会并不高;至于4—5节所讲「蒙了光照、尝过天恩的滋味,又于圣灵有分、并尝过神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的人」这一连串的陈述,相信亦是基督徒独有的经历。因此,问题也不在于这两节圣经。只是,希伯来书的作者在6节说,「若是离弃道理,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一语,却令我们疑惑:何以基督徒竟然有失落于救恩的可能?
坦白讲,第一世纪的教会根本没有「一次得救永远得救」、「因信称义」等这类神学议题。那怕是文士、法利赛人也好,福音书让我们看到「结出果子来」(太3:8)的重要,否则就被「砍下来、丢在火里」(太3:10)。因此,希伯来书的作者在这段经文里,并非要讨论「得救」的问题;他所关心的,乃是当时候有人坚持到底、无论如何仍然不偏不倚,然而,可惜的却是有人偏离正轨、越走越远!毋怪乎,圣经作者在六1开首便说:「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
希伯来书对于「完全」的理解是特别的;根据2:10、5:8—9所讲,它连系于「苦难」,就是说:因着能够经过「苦难」,以至我们达到「完全」。由此看来,圣经作者在这一段警告段落的背后,是要我们认识到那些随时冲着我们而来的危机,其实极有可能令我们失败,唯独我们一步一步、真真实实地经历人生的起跌,并且在这种起跌之中仍然坚持到底,我们就能够从「苦难」中得以「完全」。
思想:
上帝没有简单地因我们的诉求而为伸手我们排除一切苦楚与艰难,然而,耶稣既是那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4:15)的大祭司、并要成为我们「随时的帮助」(4:16),那么,我们就明白即使在「苦难」之中,我们仍然有足够的信心可以走过去、以达到上帝眼中的「完全」。你有这一份信心能迎难而上、忠于基督,并坚持到底吗?
作者:黄天逸牧師
希伯来书6:9—12
6:9 亲爱的弟兄们,我们虽是这样说,却深信你们的行为强过这些,而且近乎得救。
6:10 因为神并非不公义,竟忘记你们所做的工和你们为他名所显的爱心,就是先前伺候圣徒,如今还是伺候。
6:11 我们愿你们各人都显出这样的殷勤,使你们有满足的指望,一直到底。
6:12 并且不懈怠,总要效法那些凭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
从上文4—6节转向9—12节之间,有一个在语气上重要的转变,圣经作者将4—6节使用的第三身众数,转到这里以第二身众数的代名词表达,并且从这4节经文里,大概读者们也可以感受到希伯来书的作者从上文严厉的警告,转而变成这几节经文里的柔和安慰和鼓励:9节「亲爱的」(只曾在此使用)、「深信」(对比6:8「结局就是焚烧」的一群而言)、「得救」(显然要读者相信自己有份于这事情上),这些正面的用语正好将上文严厉之词扭转过来。新汉语译本将9节译成:「亲爱的弟兄们,我们虽然这样说,但确信你们有更好的表现,这与救恩息息相关。」事实上,圣经作者对于当时代读者们的这一份「确信」,在10节已肯定了他们乃是7、8节中所提及「合乎耕种的人用」的「好田地」,却并非「长荆棘和蒺藜」以致要被「焚烧」的一群。由此看来,圣经作者是要以一段正面鼓励的说话作为这警告段落(5:11—6:12)的结束。这样的安排有何重要性?
透过这样的一个鼓励,希伯来书的作者盼望能刺激读者坚持和谨守着那份对结果子的生命渴求,并且假若群体中每一位成员都能够培养出这一份坚持和谨守的话,那么,即使眼前的逼迫与挑战如何巨大、困难与苦楚何其真实,然而,整个基督徒群体却因着这份彼此坚固的团结力量,他们定必能够抗衡和抵御外在敌对的势力。
警告段落的结束,圣经作者再次使用「迟钝」一词与5:11作呼应(新汉语译本将6:12译作:「这样,你们就不会懒散,反而会效法那些借着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其中「懒散」与5:11「迟钝」于原文属同一词),就是说:那一份对盼望的坚持是有宝贵价值的,并且「那些借着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已然是我们今天仍然要坚持下去最好的榜样,「他们」的「坚持」、最终既没有失落,也就证明了「我们」的「坚持」、最终必定得着「应许」的。
思想:
「信心」—使我们的眼光并不只停留在当下的困境、却能够超越今天进而望向远处;「团结」—使我们在「逼迫」之中「不容易折断」(传4:12)、却能互助互勉、并有共同进退的良伴。回望过去,我们也曾有着一份对上帝坚定的信念,毋惧艰难和挑战、站立稳妥,甚至成为了群体间相互扶持的力量。毋忘记昔日我们的坚持和谨守乃是上帝所喜悦的,并且有着极其宝贵的价值,只是,到了今天,值得我们思想的是:甚么原因使我们被动摇、以致彷佛再难以好像昔日一样的站立稳妥呢?
作者:黄天逸牧師
希伯来书7:1—10
7:1 这麦基洗德就是撒冷王,又是至高神的祭司,本是长远为祭司的。他当亚伯拉罕杀败诸王回来的时候,就迎接他,给他祝福。
7:2 亚伯拉罕也将自己所得来的,取十分之一给他。他头一个名翻出来就是仁义王,他又名撒冷王,就是平安王的意思。
7:3 他无父,无母,无族谱,无生之始,无命之终,乃是与神的儿子相似。
7:4 你们想一想,先祖亚伯拉罕将自己所掳来上等之物取十分之一给他,这人是何等尊贵呢!
7:5 那得祭司职任的利未子孙,领命照例向百姓取十分之一,这百姓是自己的弟兄,虽是从亚伯拉罕身中生的,〔身原文作腰〕还是照例取十分之一。
7:6 独有麦基洗德,不与他们同谱,倒收纳亚伯拉罕的十分之一,为那蒙应许的亚伯拉罕祝福。
7:7 从来位分大的给位分小的祝福,这是驳不倒的理。
7:8 在这里收十分之一的都是必死的人;但在那里收十分之一的,有为他作见证的说,他是活的;
7:9 并且可说那受十分之一的利未,也是借着亚伯拉罕纳了十分之一。10因为麦基洗德迎接亚伯拉罕的时候,利未已经在他先祖的身中。
7:10 因为麦基洗德迎接亚伯拉罕的时候,利未已经在他先祖的身中。
圣经中有关「麦基洗德」的主要记载,只在创14:17—20提及,该处的经文也就是希伯来书作者在这7章上半部份里最主要引用的内容。
何以麦基洗德与上帝的儿子相似(7:3)?从他的名字反映出来:(1)「麦基洗德」就是仁义王的意思;(2)他又名「撒冷王」,就是平安的意思。圣经作者刻意提及这两方面,因旧约先知预言经常将「公义」与「和平」归因于弥赛亚及其国度的(参赛9:6—7;耶23:5—6;弥5:2—5等)。此外,希伯来书的作者在「名字」之后,又刻意提及麦基洗德「无父、无母、无族谱、无生之始、无命之终」,一方面,这固然是旧约圣经缄默的部份,另一方面,又强调了麦基洗德祭司的职份并不是源于自己宗族的条件,对比利未祭司,他们的职份却是倚靠宗族传承的。
除了以上两方面之外,希伯来书的作者在随后第4—10节里,继续指出麦基洗德如何比利未祭司伟大;一方面,即使麦基洗德并非出于利未祭司一族,但亚伯拉罕也要向麦基洗德献十分之一;另一方面,由于从来只有「地位低的接受地位高的祝福」(7:7,新汉语译本),但麦基洗德却为亚伯拉罕祝福。毋怪乎,「麦基洗德的等次」确实比利未祭司超越,而这「超越」的身份,也正好用以预表耶稣基督。
虽然麦基洗德比利未祭司伟大,但这事实本身并不证明利未祭司制度应被或已被取代;事实上,麦基洗德只在历史上昙花一现,但亚伦祭司的等次却源远流长。然而,透过对麦基洗德的描述,希伯来书的作者更要我们明白的是:大祭司耶稣基督既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5:6),同时又是哪一位「长远活着、替他们祈求」(7:25)的大祭司。
思想:
耶稣基督就是那一位「已经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4:14),祂能「体恤我们的软弱」(4:15)、作我们「随时的帮助」(4:16),并且「长远活着、替我们祈求」。回望过去的日子,我们所跟随的主耶稣基督就是这样的一位大祭司吗?这一切的经历,如何继续引导我们在面前的日子能够「坚守所宣认的信仰」(4:14,新汉语译本)?
作者:黄天逸牧師
希伯来书7:1—10
7:1 这麦基洗德就是撒冷王,又是至高神的祭司,本是长远为祭司的。他当亚伯拉罕杀败诸王回来的时候,就迎接他,给他祝福。
7:2 亚伯拉罕也将自己所得来的,取十分之一给他。他头一个名翻出来就是仁义王,他又名撒冷王,就是平安王的意思。
7:3 他无父,无母,无族谱,无生之始,无命之终,乃是与神的儿子相似。
7:4 你们想一想,先祖亚伯拉罕将自己所掳来上等之物取十分之一给他,这人是何等尊贵呢!
7:5 那得祭司职任的利未子孙,领命照例向百姓取十分之一,这百姓是自己的弟兄,虽是从亚伯拉罕身中生的,〔身原文作腰〕还是照例取十分之一。
7:6 独有麦基洗德,不与他们同谱,倒收纳亚伯拉罕的十分之一,为那蒙应许的亚伯拉罕祝福。
7:7 从来位分大的给位分小的祝福,这是驳不倒的理。
7:8 在这里收十分之一的都是必死的人;但在那里收十分之一的,有为他作见证的说,他是活的;
7:9 并且可说那受十分之一的利未,也是借着亚伯拉罕纳了十分之一。10因为麦基洗德迎接亚伯拉罕的时候,利未已经在他先祖的身中。
7:10 因为麦基洗德迎接亚伯拉罕的时候,利未已经在他先祖的身中。
圣经中有关「麦基洗德」的主要记载,只在创14:17—20提及,该处的经文也就是希伯来书作者在这7章上半部份里最主要引用的内容。
何以麦基洗德与上帝的儿子相似(7:3)?从他的名字反映出来:(1)「麦基洗德」就是仁义王的意思;(2)他又名「撒冷王」,就是平安的意思。圣经作者刻意提及这两方面,因旧约先知预言经常将「公义」与「和平」归因于弥赛亚及其国度的(参赛9:6—7;耶23:5—6;弥5:2—5等)。此外,希伯来书的作者在「名字」之后,又刻意提及麦基洗德「无父、无母、无族谱、无生之始、无命之终」,一方面,这固然是旧约圣经缄默的部份,另一方面,又强调了麦基洗德祭司的职份并不是源于自己宗族的条件,对比利未祭司,他们的职份却是倚靠宗族传承的。
除了以上两方面之外,希伯来书的作者在随后第4—10节里,继续指出麦基洗德如何比利未祭司伟大;一方面,即使麦基洗德并非出于利未祭司一族,但亚伯拉罕也要向麦基洗德献十分之一;另一方面,由于从来只有「地位低的接受地位高的祝福」(7:7,新汉语译本),但麦基洗德却为亚伯拉罕祝福。毋怪乎,「麦基洗德的等次」确实比利未祭司超越,而这「超越」的身份,也正好用以预表耶稣基督。
虽然麦基洗德比利未祭司伟大,但这事实本身并不证明利未祭司制度应被或已被取代;事实上,麦基洗德只在历史上昙花一现,但亚伦祭司的等次却源远流长。然而,透过对麦基洗德的描述,希伯来书的作者更要我们明白的是:大祭司耶稣基督既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5:6),同时又是哪一位「长远活着、替他们祈求」(7:25)的大祭司。
思想:
耶稣基督就是那一位「已经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4:14),祂能「体恤我们的软弱」(4:15)、作我们「随时的帮助」(4:16),并且「长远活着、替我们祈求」。回望过去的日子,我们所跟随的主耶稣基督就是这样的一位大祭司吗?这一切的经历,如何继续引导我们在面前的日子能够「坚守所宣认的信仰」(4:14,新汉语译本)?
作者:黄天逸牧師
希伯来书7:16—19
7:16 他成为祭司,并不是照属肉体的条例,乃是照无穷之生命的大能。
7:17 因为有给他作见证的说:「你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
7:18 先前的条例,因软弱无益,所以废掉了,
7:19 (律法原来一无所成)就引进了更美的指望;靠这指望,我们便可以进到神面前。
接续上文1—10节有关麦基洗德的论述,希伯来书的作者进入了有关祭司制度转变的话题中。原文圣经在7:11有「完全」一词,与7:19作段落间的呼应(新汉语译本将7:19开首译作:「因为律法并不能使甚么达到完全。」)这便构成了段落的中心主题:正因为「律法」不能使甚么得以完全,新的任命—耶稣,才能带来那「更美的指望」(19节)。
按照7:11—19的段落,大概我们要处理第12节何以说「祭司的职任既已更改,律法也必须更改」?圣经作者明白到,利未祭司的体系与摩西律法是互相紧扣的;也就是说,「百姓在利未祭司职任以下受律法」(11节)之余,「律法本是立软弱人为大祭司」(7:28)的。换言之,律法既管理着祭司、祭司也是维护律法所不可或缺的。然而,关键就在诗110:4提及到另一个新的祭司系统出现,意味着这在旧约律法所限定祭司出自利未人后裔的这一要求,在耶稣被指派为按照麦基洗德等次作大祭司之时被弃而不用。希伯来书的作者指出:麦基洗德祭司系统的出现,正好标示着在宗族继承的律法上需要改变,才能切合这新祭司的系统。
耶稣—作为犹大的后裔,并不是按照世系基础被任命为大祭司的,却是按7:16—17所言,照着那「无穷之生命的大能」(新汉语译本)的基础而被任命,这正好就是诗110:4所指「永远」的条件。
从旧约条件可见,祭司并未能达到上帝的目的:与人亲近的;因此,耶稣基督被任命为大祭司,也正好成为了一个「更美的指望」、使人借着祂「可以进到神面前」(19节)。
思想:
值得我们思想的是:有甚么原因使我们隔绝开来、以致我们彷佛无法亲近上帝?耶稣—既被任命为大祭司、又是世人那「更美的指望」;借着祂,成为了我们与上帝之间的中保、使我们可以再次亲近上帝。我们都有这一份相信吗?
作者:黄天逸牧師
希伯来书7:20—25
7:20 再者,耶稣为祭司,并不是不起誓立的。
7:21 至于那些祭司,原不是起誓立的,只有耶稣是起誓立的;因为那立他的对他说:「主起了誓,决不后悔,你是永远为祭司。」
7:22 既是起誓立的,耶稣就作了更美之约的中保。
7:23 那些成为祭司的,数目本来多,是因为有死阻隔,不能长久。
7:24 这位既是永远常存的,他祭司的职任就长久不更换。
7:25 凡靠着他进到神面前的人,他都能拯救到底;因为他是长远活着,替他们祈求。
从7:20开首用「再者」一词,可见这一段落接续上文有关「更美的指望」的讨论而来。耶稣如何带来了「更美的指望」?对希伯来书的作者而言,大概有两方面:(1)旧约「那些祭司」是按照宗族继承而立的,但耶稣却是主所起誓而立的(21节);(2)诗篇110:4关于主的起誓有两重意义(a)绝不改变心意(新汉语译本)、(b)永永远远的。毋怪乎,耶稣能成为作者口中所讲的「更美之约的中保」(22节)!而对希伯来书的听众来说,他们所承受的这个「更美之约」,正正因为是上帝亲自的起誓、并且有耶稣作为这约永远的中保,使他们处于不可摇动的位置上;这「盼望」因而显得更安稳、也更保障的。
面对着那「蒙了光照以后,所忍受大争战的各样苦难」(10:32)、承受着那冲着自己而来的「毁谤」、「患难」(10:33),这「更美的指望」并耶稣作为这「更美之约的中保」就相当重要了。说实话,就是这一份对「盼望」的肯定、并对耶稣这位「更美好之约的保证者」(新汉语译本),叫一切在苦楚与艰难中之信徒仍然有力量勇往直前、坚持下去。从希伯来书的处境可见,耶稣正好就是为着那些在试探与考验之中挣扎、并那些因着受逼迫而企图放弃信仰的人「长远活着,为他们祈求」。
随后7:26—28可以说是总结了自5:1开始的讨论,其中除了要强调耶稣无罪外,更带出了耶稣是那「决定性」的献祭(7:27,新汉语译本:「一次而永远完成了这事」),有别于之前的祭司要每天的献祭,毋怪乎圣经作者说:「已成为完全,直到永远」(1:28,新汉语译本)。
思想:
当我们仍然挣扎在罪恶过犯之时,耶稣——为我们献上了完全的祭,既是一次过的、也是永远有效的。如此,靠着耶稣基督成为这「更美之约的中保」,我们才能够真真正正地在罪中得释放。对当时候的读者而言,他们要有这份信心才能迎向面前的挑战;对今天我们而言,同样须要有这一份信心,我们才不致于被眼前的挑战绊跌下来。我们都已抓紧了这应许、并且能站稳在那「更美长存的家业」(10:34)中吗?
作者:黄天逸牧師
希伯来书8:1—6
8:1 我们所讲的事,其中第一要紧的,就是我们有这样的大祭司,已经坐在天上至大者宝座的右边,
8:2 在圣所,就是真帐幕里,作执事;这帐幕是主所支的,不是人所支的。
8:3 凡大祭司都是为献礼物和祭物设立的,所以这位大祭司也必须有所献的。
8:4 他若在地上,必不得为祭司,因为已经有照律法献礼物的祭司。
8:5 他们供奉的事本是天上事的形状和影像,正如摩西将要造帐幕的时候,蒙神警戒他,说:「你要谨慎,作各样的物件都要照着在山上指示你的样式。」
8:6 如今耶稣所得的职任是更美的,正如他作更美之约的中保;这约原是凭更美之应许立的。
希伯来书7章的上文,并不是要将「新的约」及「新的献祭」与「旧」的作比较;圣经作者的目的,是要强调「新」的取代了「旧」;而第八章开始,就正式讨论到基督大祭司的职份。
第8章的开始,希伯来书的作者再次重提诗110:1,指出耶稣作为大祭司已经「坐在天上至大者宝座的右边」(1节),甚至更加补充了「在圣所、就是真帐幕里」(2节)。透过这样的表达,圣经作者要我们知道,「子」所工作的地方是「在天上」,并且祂所进到的亦非人手所造的圣所,乃是进到天堂(9:24)。如此,我们就明白到这位置使其超越了旧约祭司在地上的规限,并且基督所作的事,亦非按地上的样式去作的。毋怪乎,8:3—4指出,这位大祭司绝非按照地上律法献礼物呢!
那么,耶稣所得的职任如何「更美」(6节)?按照第5节所讲,那「旧的」只是按地上律法而行,并且这一切亦只不过「是天上的事物的副本和影像」(5节),这是甚么意思?可以有两方面原因:第一,这是人手所作的;第二,地上所作的乃是对天上事物一个不完全的复印而已。
至于耶稣所带来「新的约」又如何?按8:6所讲,祂是「更尊贵」(新汉语译本)、「更美好」(新汉语译本)、「更美好的应许」(新汉语译本)的;这「三重超越」既是作者对这「新的约」的强调,同时,他又将「耶稣祭司的职事」与「新约之应许」二者连在一起,到10:11—18的段落,圣经作者才带出了二者的关连:大祭司耶稣的献祭(10:11—14、18),正是新约所应许之赦罪(10:15—17)的基础。
思想:
这位「更美好之约的大祭司」耶稣基督完成了那「一次而永远有效」的献祭。透过这「三重超越」的强调,希伯来书的作者要当时候的信徒知道自己已得着了这「更美好」的、挑战他们勇敢地活下去,却不致于失去这已经得着的;对我们而言,到底是否同样体会到这是「更美好之约」?我们为这「更美好之约」能够坚持地行在上帝心意中吗?
作者:黄天逸牧師
希伯来书8:7—9
8:7 那前约若没有瑕疵,就无处寻求后约了。
8:8 所以主指责他的百姓说:日子将到,我要与以色列家和犹大家另立新约,
8:9 不像我拉着他们祖宗的手,领他们出埃及的时候,与他们所立的约。因为他们不恒心守我的约,我也不理他们。这是主说的。
接续上文谈及「耶稣是更美好之约的大祭司」,希伯来书的作者在这里解释了何以要立「新约」—「头一个约要是没有缺点,就没有必要寻求第二个约了。」(7节,新汉语译本)这一节经文清楚地证明了旧约的而且确在某些方面有不足之处的。然而,这「缺点」是甚么?
8:8、9引用了耶31:31—34,也可以说是新约圣经里一段相对较长的旧约引用。
按耶利米书的记载,先知预告新约时,犹大正陷入大灾难的危机之中(耶30:4—7),在这黑暗的时期,先知发出了希望和安慰的信息,而他所预告的新约可以说是这信息的摘要。从希伯来书作者的引用可见,这「旧约」是暂时的(「日子将到」)、也是不完全(「不像...因为...」)。至于这「旧约」如何「不完全」?大概可从两方面理解:
透过第8、9节,圣经作者清楚地让我们看见「头一个约」的问题。
思想:
在「守约」的要求上,我们有否坚持下去?旧约旷野以色列人因为没有遵守对「约」的承诺,结果他们都死在旷野、不得进入应许地;对希伯来书时代的信徒而言,在逼迫之中仍然能够「守约」(守着他们作为立约其中的一方,对于另一方(也就是上帝)、要负的责任)是相当重要的提醒。当我们还未进入有关这「新约」(8:10—13)的特点之前,值得我们思想的是:到底我们有否守住了对这「约」的承诺?这又是怎样的一个承诺呢?
作者:黄天逸牧師
希伯来书8:10—13
8:10 主又说:那些日子以后,我与以色列家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我要作他们的神;他们要作我的子民。
8:11 他们不用各人教导自己的乡邻和自己的弟兄,说:你该认识主;因为他们从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认识我。
8:12 我要宽恕他们的不义,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愆。
8:13 既说新约,就以前约为旧了;但那渐旧渐衰的,就必快归无有了。
承接有关「头一个约」(8:7,新汉语译本)的问题,希伯来书的作者进而谈论到有关这「新约」。这「新约」有三方面的特点:
毋怪乎这「新约」乃是「更美之约」,因它取代了当初那「不完全的」、成为了「完全」而可依靠的,正是对一切信靠的人确切而信实的保证。
思想:
值得思想的是:我们如何认识这位救主?直到今天,我们会否仍然站在挣扎、以至于失败的可能?毋忘记在这新约里、上帝救赎恩典的完全,叫我们即使失败,只要真心诚实地向上帝求赦免(约壹1:9),上帝必宽恕我们。想想我们生命里,有否仍然未处理的「罪」,以至窒碍我们与上帝的关系?盼望我们都能够「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来4:16)。
作者:黄天逸牧師
希伯来书9:6—10
9:6 这些物件既如此预备齐了,众祭司就常进头一层帐幕,行拜神的礼。
9:7 至于第二层帐幕,惟有大祭司一年一次独自进去,没有不带着血为自己和百姓的过错献上。
9:8 圣灵用此指明,头一层帐幕仍存的时候,进入至圣所的路还未显明。
9:9 那头一层帐幕作现今的一个表样,所献的礼物和祭物,就着良心说,都不能叫礼拜的人得以完全。
9:10 这些事,连那饮食和诸般洗濯的规矩,都不过是属肉体的条例,命定到振兴的时候为止。
自第八章的上文谈论基督更超越的职事后,无论是关乎基督的大祭司事奉乃在天上的真圣所(8:1—5)、抑或有关耶稣作为更美之约的中保(8:6—13),这两方面的主题其实都涉及旧与新制度的比较。9:1—10以原文「条例」一词作呼应,使之成为一个单元的段落。而9:1所提及到「礼拜的条例」和「属世界的圣幕」,于下文分别按相反的次序先谈地上的会幕(2—5节),然后再谈会幕敬拜的条例(9:6—10节)。只是我们要留心,希伯来书的作者于9:5下说:「...这几件我现在不能一一细说」,正好告诉我们,作者不欲花太多时间讨论,以免转换了其讨论的焦点。如此,圣经作者要谈论的是甚么?
9:8「头一层帐幕」虽然与9:2、6的「头一层帐幕」在所用的字眼上相同,然而,这里所讲的显然并非九2所指的「头一层...圣所」,而是整个地上的会幕,这是一个相对于所要指向的「新约」、那天上的会幕而言,这个地上的也就是「第一个」会幕。同一个道理,希伯来书作者所想到的那「进入至圣所的路还未显明」(9:8下)亦非指向地上会幕里的至圣所,而是借着主耶稣而通往、那高天之上的至圣所(8:2)。但何以「进入至圣所的路还未显明」?按9:9—10所讲,就是因为那些献祭之物「都不能叫礼拜的人得以完全」,并且关于饮食和各样洁净的礼仪,亦不过是外在的、「强加于肉体上的规条」(10节,新汉语译本)。圣经作者指出,要「直到更新的时候」,我们才能得以进到那真正的至圣所中。留心,这「更新的时候」并不是指耶稣再来之时,而是指向新的体系取代旧会幕、旧体系的时候。
思想:
借着耶稣基督,我们能通往高天之上的至圣所。希伯来书的作者要告诉我们:我们既「不用各人教导...」(8:11)而能够第一身的认识这位救主,并且借着耶稣、这位更美之约的中保,又是一位能够引领我们通往高天之上至圣所的大祭司,我们能得着「更美长存的家业」(10:34)。在地上逼迫苦害之中,圣经作者为当时候的信徒带来这更美好的指望。望向远处将要来的盼望,今天,我们应如何生活?
作者:黄天逸牧師
希伯来书9:11—14
9:11 但现在基督已经来到,作了将来美事的大祭司,经过那更大更全备的帐幕,不是人手所造,也不是属乎这世界的;
9:12 并且不用山羊和牛犊的血,乃用自己的血,只一次进入圣所,成了永远赎罪的事。
9:13 若山羊和公牛的血,并母牛犊的灰,洒在不洁的人身上,尚且叫人成圣,身体洁净,
9:14 何况基督借着永远的灵,将自己无瑕无疵献给神,他的血岂不更能洗净你们的心,除去你们的死行,使你们事奉那永生神吗?
这4节经文在原文里只有两句说话,首先,9:11—12谈及基督「一次进入圣所」的事件;其次,9:13—14则提及到基督之死的无比功效——「洗净你们的心」。
透过基督「一次进入圣所」事件,希伯来书的作者要指出,祂大祭司的工作要比地上大祭司在赎罪日的工作优胜。原因有几方面:
除此以外,圣经作者同时将那「山羊和牛犊的血」、「并母牛犊的灰」与基督自己的「血」作比较,目的为要让我们明白到,唯独基督耶稣才能真正地处理人们内心的事情,使我们得以事奉这位永生的真神。
对希伯来书的作者而言,这里的「事奉」是甚么意思?
按照当时候的处境、基督徒承受逼迫所带来的挑战,并希伯来书一直以来的提醒而言,这「事奉」大概并非指向礼仪性的服事,却牵涉到信徒是否愿意一生「承认主名」(13:15),过着一种无论如何坚持到底、为要讨上帝喜悦的真正的「事奉」。
思想:
我们有这份无论如何也要坚持到底、为要讨上帝喜悦的真正的「事奉」吗?我们生活的场景、正是我们「事奉」上帝的所在地,我们每一个经历和片段、都是我们讨上帝喜悦的关键元素。「承认主名」并不仅仅是我们的理想和口号,它更是我们实际的生活。亦只有这样一种生命的坚持,我们才真正明白基督宝血的大能,如何将我们的彻底地扭转过来。
作者:黄天逸牧師
希伯来书10:19—25
10:19 弟兄们,我们既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
10:20 是借着他给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他的身体
10:21又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
10:22 并我们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洒去,身体用清水洗净了,就当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神面前;
10:23 也要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不至摇动,因为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
10:24 又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
10:25 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既知道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
按希伯来书的结构而言,这一段经文属于4:14—16至10:25大段落的总结,同时也成为了第四段警告说话的引子。对当时候在困难和逼迫之中的信徒,圣经作者在这里有甚么劝勉呢?
新汉语译本将第22节译作:「那么,我们就要怀着真诚的心,用坚定的信心走近前来;这时,我们的心已被清洒,除掉了邪恶的意念,身体也用清水洗净了。」何谓「真诚的心」和「坚定的信心」?
从希伯来书的上文可见,当时代的基督徒已经是一群靠着耶稣宝血而通过了那一条又新又活的路的一个群体;甚至,他们都已经是一群「承认主名」(13:15)的人。因此,对圣经作者而言,他所忧虑的是甚么?到底这群体会否在逼迫下重回旧路、再一次服役在罪恶之下?毋怪乎,他要强调「亏欠已经洒去、身体用清水洗净了」,如今,在乎我们有否坚定地抗拒罪恶、坚持不回归旧日生活而已。
即使在这条信仰的路上并不容易走过,然而,圣经作者提醒我们:要持定那份对「盼望」毫不动摇的相信!这绝不是「阿Q精神」,因为他告诉我们:「那发应许的乃可信可靠」(吕振中译本),也就是说:「即使站在今天,然而望向远处,我们却不被今天所捆绑和动摇」。
长久以来,这两节经文都被误解了,以为只是劝勉基督徒要多返教会、恒常团契。然而,到底这两节有甚么重要性?要了解圣经作者的真正意思,我们需要再次返到希伯来书的处境上。
事实上,对于当时候一个备受逼迫的信徒群体而言,圣经作者并非只是鼓励信徒「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何以「不可停止聚会」?真相乃是:当大家都正在面对如此艰难的景况时,最重要的是甚么?就是那肢体之间的彼此守望、切实相爱,而这正好就是一群在困难中的信徒在这信仰路上最宝贵的事情。毋怪乎,尤其当「那日子临近」、我们就「更当如此」呢!
思想:
惟有我们都明白到基督徒的同聚共处,并非只求「开开心心」和「轻轻松松」,却是我们在这信仰的旅途上能够彼此守望与支持、也是对肢体间彼此生命所付出的一份「撑到底」的承诺,我们才会明白「不可停止聚会」的重要。
这会是我们所共同追求的主内关系吗?
作者:黄天逸牧師
希伯来书10:26—31
10:26 因为我们得知真道以后,若故意犯罪,赎罪的祭就再没有了;
10:27 惟有战惧等候审判和那烧灭众敌人的烈火。
10:28 人干犯摩西的律法,凭两三个见证人,尚且不得怜恤而死,
10:29 何况人践踏神的儿子,将那使他成圣之约的血当作平常,又亵慢施恩的圣灵,你们想,他要受的刑罚该怎样加重呢!
10:30 因为我们知道谁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又说:「主要审判他的百姓。」
10:31 落在永生神的手里,真是可怕的!
如何理解这一段警告的说话?
26节「故意」一词,其实有「深思熟虑」的意思,它表达了一种清楚明确的思想、坚定的意向及付诸行动的倾向。既然上文10:1—18已经清楚表明了基督献祭的有效性,并且没有其他献祭比基督的献祭更为有效;因此,希伯来书的作者要警告当时候那些在挣扎之中犹豫不决、在逼迫面前信心摇动的信徒,若是「故意犯罪」、也就是这种「深思熟虑」过后定意要离弃真道的人,一旦他们决心要放弃这信仰,也就无法回转了,因为再不能有其他献祭可以将他们挽回。圣经作者在27节引用了赛26:11,指出了届时他们的结局就要像先知所讲:「耶和华阿,你的手高举,他们仍然不看,却要看你为百姓发的热心,因而抱愧,并且有火烧灭你的敌人。」也就是说,那些行在上帝道路中的人、并那上帝同在的义人,将要期待着上帝在地上的审判,至于那些虽然领受过恩典,却仍然行在恶中的,则被放置在上帝的敌人的位置上,等候着那火将他们烧灭。此外,希伯来书的作者在随后28、29节里又引用了申17:2—7指出,那些违约又不遵守耶和华吩咐的人,他们的结局就是死亡,而面对这般结局的人,他们实在是不值得「怜恤」的。
透过这样一个严厉警告的说话,圣经作者要告诉我们:上帝与我们所立的约是非常认真、相当严肃的事情;上帝固然是信实守约的主,因此,祂必定为我们「伸冤」(10:30),只是我们要明白,上帝既是一位为子民伸冤的主,那么,祂就更要为自己的儿子伸冤。毋怪乎,来10:30、31里,圣经作者再次引用申命记,借着32:35—36作为对当时候基督徒的一个安慰之余、同时亦作为一个警告。
思想:
圣经作者实际上是要提醒我们,因着我们都已经领受过恩典,故此,我们所行的必须「深思熟虑」,切勿随随便便、敷衍了事。事实上,上帝是要求我们同样以一份严肃和认真的态度去回应十字架上耶稣基督所献上的。这样的一种态度,是我们一直以来所看重的吗?我们如何追求在上帝里继续成长以至于「进到完全的地步」(6:1)呢?
作者:黄天逸牧師
希伯来书10:32—39
10:32 你们要追念往日,蒙了光照以后所忍受大争战的各样苦难:
10:33 一面被毁谤,遭患难,成了戏景,叫众人观看;一面陪伴那些受这样苦难的人。
10:34 因为你们体恤了那些被捆锁的人,并且你们的家业被人抢去,也甘心忍受,知道自己有更美长存的家业。
10:35 所以,你们不可丢弃勇敢的心;存这样的心必得大赏赐。
10:36 你们必须忍耐,使你们行完了神的旨意,就可以得着所应许的。
10:37因为还有一点点时候,那要来的就来,并不迟延;
10:38 只是义人必因信得生。他若退后,我心里就不喜欢他。
10:39 我们却不是退后入沉沦的那等人,乃是有信心以致灵魂得救的人。
希伯来书时代,基督徒饱受逼迫与凌辱,正如33、34节清楚地告诉我们,当时候的基督徒「被毁谤」,又「在众人面前遭受凌辱和磨难」(新汉语译本),甚至曾有人被关进牢狱、又有人无力保护家业,可见他们确实在相当艰难的处境之中。那么,到底他们应如何面对这艰难的景况?
圣经作者于段落的开始,提醒读者要「回想」(新汉语译本)以往忍受着苦难所带来极其痛苦的日子。希腊文第32节起始有连接词「但是」(新汉语译本),加上「回想」一词以现在时态表达,显示出圣经作者提醒读者们要不断地反复思想从前的苦难。这样的安排有甚么意义?透过反复地「回想」,作者期望他们即使站在苦难之中,然而却仍然能够坚持到底、避免陷入背道之罪,以致要承受那可怕的后果(10:26—31),并且期望他们能坚守着对那「更美长存家业」的盼望。
毋怪乎,希伯来书的作者要在随后、35—39节里再次对读者作出鼓励,盼望他们能够坚持下去。作者要他们明白,他们这一份「勇敢的心」是有宝贵价值的、并且能帮助他们超越一切困难之余,换来的乃是「大赏赐」,正好与下文36节「所应许的」作平行,也就是上文34节所讲「更美长存的家业」。除了「勇敢」以外,他们在患难之中的「忍耐」也是有重要价值的,因为,「勇敢」加上「忍耐」就成了读者们能够过渡一切患难的重要元素。
希伯来书的作者于37、38节里再次引用旧约,以先知哈巴谷的说话(哈2:3—4)作为读者的提醒:艰难的日子难免要来,但这并不会是他们无法承担的;只要他们能坚定地信靠上帝的话,这一切都会过去,因为拯救他们的上帝不会迟延、立即就要来成为他们的帮助。
思想:
上帝是信实的,祂的「应许」永不摇动;只是,我们这将要领受恩典的人,是否能够以一份相对应的「勇气」面对生活种种的挑战、「不退缩」,又存心「忍耐」,坚定地「完成神的旨意」(36节,新汉语译本)呢?
对「我」而言,面前最大的挑战是甚么?我有这一份「勇气」和「忍耐」吗?
作者:黄天逸牧師
希伯来书11:1—3
11:1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11:2 古人在这信上得了美好的证据。
11:3 我们因着信,就知道诸世界是借神的话造成的;这样,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的。
进入了希伯来书里一段我们都相当熟悉的经文。这3节经文既承接了上文10:36—39圣经作者对于读者那一份「勇气」和「忍耐」的提醒,同时,又为随后所引入「信心伟人」的故事作了序言,将「信心」与「忍耐」相连起来。
新汉语译本将1节译作:「信是对所盼望之事有把握,是未见之事的证据。」希伯来书的作者在这里并不是要为「信心」作任何哲理性或教科书式的定义;借着旧约人物的说明,圣经作者要指出基督徒信心的一些关键元素,毋怪乎,2节说:「古人因着这信心而得到称许」(新汉语译本),可见对他而言,旧约人物的经历是读者们学习「信心」功课的重要榜样。至于何谓「所盼望之事」和「未见之事」?前者大概是承接了希伯来书一直以来所谈论「进入那安息的应许」(4:1),也就是基督徒「所盼望」、上帝应许给予信徒的「更美长存的家业」。而「未见之事」直译是「所不见的事」,这「事」连系于所盼望,并且又是未来的、目前未能看见的。对于基督徒而言,当我们完全经历救赎恩典过后,那所谓「所盼望之事」和「未见之事」便一同成为了得看见的事。若是如此,圣经作者要我们明白甚么?
从希伯来书的上下文可见,圣经作者所要说明的乃是关系到「人对上帝的信心」;而所谓「人对上帝的信心」,也不是要讲基督徒得救的信心,乃是要讲及属上帝的人在生活上对上帝信靠的心。3节说:「因着信,我们明白世界是借着神的话语创造的;这样,所见到的世界并不是从可见的事物造出来的。」(新汉语译本)希伯来书的作者提醒当时候的读者们,这「所见的世界」既从一位背后掌管一切的主宰所创造,那么,在他们「可见」的处境之中,也别忘记背后仍然有那一位「不可见」的主宰在掌权。
思想:
许多时候我们纠缠在眼前那「可见」的挑战、挣扎与困难里,却忘记了背后那一位值得我们信靠、并且又借着耶稣基督应许我们有「更美长存的家业」的上帝。希伯来书的作者提醒我们,要超越眼前「可见」一切、为那位「不可见」的上帝勇敢地生活下去。这样才能真正明白作者所讲:「信是对所盼望之事有把握,是未见之事的证据。」我们都有这样的信心吗?
作者:黄天逸牧師
希伯来书11:32—34
11:32 我又何必再说呢?若要一一细说,基甸、巴拉、参孙、耶弗他、大卫、撒母耳,和众先知的事,时候就不够了。
11:33 他们因着信,制伏了敌国,行了公义,得了应许,堵了狮子的口,
11:34灭了烈火的猛势,脱了刀剑的锋刃;软弱变为刚强,争战显出勇敢,打退外邦的全军。
承接上文一群旧约人物如何经历信心功课的记载,当我们继续读下去的时候,来11:32有点奇怪。圣经作者从11章一直以来系统式的记载,突然间在这一节却彷佛只求将一群旧约人物的名字抛出来—「基甸、巴拉、参孙、耶弗他、大卫、撒母耳和众先知。」并且这些人物却只记名字,没有记载任何关于他们的事迹。直到33、34节,圣经作者才用上两节经文简单扼要地讲及他们的事情。这有甚么重要呢?
大概当圣经作者一直在数算旧约人物的见证时,他猛然发觉时间已不容许他继续如此详细地记载每一个故事,而事实上,这所谓「时间并不容许」绝非真实的时间,却极有可能是对于当时候基督徒的逼迫和挑战已迫在眉睫;毋怪乎, 32节开首就说:「我又何必再说呢?」因为作者知道最重要并非事迹,却是这一群旧约信心伟人所流露出的那一种忠心与委身的榜样。
除此之外,观乎11章的旧约人物,无论是亚伯拉罕、撒拉、雅各、约瑟,甚至摩西等,他们都可以说是「曾经沧海」的一群,然而,圣经作者却只记他们的恩典和福气,却没有将他们的痛苦、辛酸,甚至失败记载下来,为甚么?
坦白讲,对于当时候的基督徒而言,当听到这些名字时,尽管圣经作者没有提及,但对他们的经历与难处,大概读者们不会感到陌生。只是,圣经作者刻意只提恩典,为要让读者们明白一个十分重要的道理:「现在的苦楚,若比起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就不足介意了。」(罗8:18)
希伯来书11章这一份清单的美好,吸引了当时候读者们的视线定睛在恩典与祝福里、却不要只定睛苦难,目的为要挑战他们勇敢地为上帝而活。
思想:
值得我们思想的是:为自己而活的人多,为别人而活的人也不少;只是,为一位不可见的上帝而活相信却是少之又少的!我们有这样的一个决心吗?在今日的生活场景里,最困难的是甚么?求上帝帮助我们。
作者:黄天逸牧師
希伯来书11:35—40
11:35 有妇人得自己的死人复活。又有人忍受严刑,不肯苟且得释放,为要得着更美的复活。
11:36 又有人忍受戏弄、鞭打、捆锁、监禁、各等的磨炼,
11:37 被石头打死,被锯锯死,受试探,被刀杀,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各处奔跑,受穷乏、患难、苦害,
11:38 在旷野、山岭、山洞、地穴,飘流无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
11:39 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证据,却仍未得着所应许的;
11:40 因为神给我们预备了更美的事,叫他们若不与我们同得,就不能完全。
紧随着上文11:32—34有关「勇敢地为上帝而活」的提醒,35—40节让我们清楚明白当时候基督徒所遭受到的对待。和合本圣经36节「磨炼」一词,新汉语译本译作「遭受」(「又有些人遭受戏弄和鞭打,甚至被捆锁和囚禁」),圣经作者要当时候正受苦害挑战的基督徒明白:假如他们都愿意立志要对上帝忠心、勇敢地为上帝而活的话,他们就需要有心理准备自己同时间要付上的受苦代价。毋怪乎,38节结束时,圣经作者说:这些「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假如将这一节直译的话,意思是:「这世界没有这些人的合适之处。」这是甚么意思?希伯来书的作者要告诉读者们:在上帝的眼中,这等因信上帝而被世界所排斥和摈逐的人是世界所不配有的;也就是说:在这世俗的社会里,根本没有这样的生命—个勇敢地为上帝的缘故、哪怕面对受苦,仍然坚持到底为上帝而活的生命;并且,他们必须要留心圣经作者继续在39、40节的说话,上帝已然为他们预备了在天上的真正和永远的家乡。
现代中文译本将35节译作:「借着信心,有些妇女接纳那些从死里复活的亲人...」句首的「借着信心」,正好表明了35—37节与33节的「因着信」,甚至整个第十一章里「因着信」的主题「一脉相承」;圣经作者要告诉读者们:地上实在难以找到有这样信心、可以勇敢地为上帝而活的人;毋怪乎希伯来书的作者如此地将旧约众多位信心伟人的榜样罗列出来,因为他要读者们明白,哪怕眼前的路并不易走过,但一众先贤正好成为他们的提醒和榜样,鼓励当时候在苦难中的信徒,勇敢地为上帝走下去,并且等候上帝应许最终的成全(39—40节)!
思想:
上帝实在需要勇敢的人为祂的国度努力打拚,「我」是否愿意立志成为其中一位呢?求上帝帮助我们。
作者:黄天逸牧師
希伯来书12:1—3
12:1 我们既有这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着我们,就当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
12:2 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神宝座的右边。
12:3 那忍受罪人这样顶撞的,你们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
这是希伯来书里另一段我们都相当熟悉的经文。延续上文11章所讲有关「信」的主题,希伯来书的作者在这里引介这些「见证人」(1节),重点在于他们是要见证我们这「奔跑」的过程,这是甚么意思?
这群「见证人」已然跑完了当跑的路,现在正「围着」一起、等待我们完成路程。因此,我们定必要尽力跑完、不能失败的。圣经作者所强调的「跑完」,并不在乎速度上,因为他所讲的「奔跑」,乃在乎我们能够有毅力和坚忍的心去完成赛程。作者将当时候基督徒所要走的那条艰苦的道路比作一段要「奔跑」的路程,而按照希伯来书一直以来所讲的处境看来,当时候的基督徒在这路上无可避免地要面对被拒绝、被逼迫等任何会阻碍他们完成路程、甚至被取消资格的事物。因此,他们必须付上无比的毅力与坚持到底的心志,才能走完这段难走的路。
如何理解「各样的重担」、「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和合本圣经于12章有一标题:「主所爱的他必管教」。一直以来,希伯来书都在讲及当时候的基督徒如何受苦害、要坚持忍耐、勇敢地为上帝而活,但何以这里突然提及「各样的重担」,甚至「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大概我们都摸不着头脑。
圣经作者要告诉我们:只有当我们都处理好「各样的重担」和那些「容易缠累我们的罪」,我们才有力量继续往前「奔跑」。换句话说,假如我们要「奔跑」有力、以至能够顺利度过一切从外在客观环境而来的挑战、逼迫,甚至苦难的话,我们首先要处理个人生命的问题。唯独我们的生命能够保持这份纯全正直、能够坚定地走在上帝的心意,并且能够坚守上帝的真理,那么,在逼迫与苦难面前,我们才能够站立得稳。
除此以外,圣经作者提醒我们,要「注目于那位信心的创始者和完成者耶稣」(2,新汉语译本),这是甚么意思?切勿只定睛在眼前的境况,却要将我们的视线集中在这位能够「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的耶稣里,我们就明白,祂不单是我们的拯救、是我们的大祭司,也是那一位能够胜过苦难的救主。
希伯来书的作者正是要鼓励当时候的信徒:要鼓起勇气、选择上帝圣洁的道路,以至在个人的灵性、抑或在逼迫底下的情绪状态上都可以苏醒过来,又要「注目」于耶稣,以成为我们在这「奔跑」过程中的帮助。
思想:
直到今天,有否甚么「重担」或任何「缠累我们的罪」将我们困在其中、以致失去了继续「奔跑」的力量?耶稣—既是那位能体恤我们软弱的大祭司,同时更是我们的拯救者,就让我们以祷告将这一切交托予主,盼望我们都能「注目」在祂里面,以致能重新得力。
作者:黄天逸牧師
希伯来书12:14—17
12:14 你们要追求与众人和睦,并要追求圣洁;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
12:15又要谨慎,恐怕有人失了神的恩;恐怕有毒根生出来扰乱你们,因此叫众人沾染污秽;
12:16 恐怕有淫乱的,有贪恋世俗如以扫的,他因一点食物把自己长子的名分卖了。
12:17后来想要承受父所祝的福,竟被弃绝,虽然号哭切求,却得不着门路使他父亲的心意回转。这是你们知道的。
这是希伯来书最后的一个警告性段落(12:14—29)。在这段落里,圣经作者再次表达自己「恐怕有人失了神的救恩」的挂虑,并且重复了背道所带来无法挽回之亏损的警告。而在这最后的警告语里,其中在16、17节里,作者以创世记中以扫的故事作为整卷希伯来书里最后的一个旧约引用。我们应如何理解「以扫事件」与圣经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按照创世记25章记载,以扫的长子名份本是合法的、是理所当然的继承者,这就是说:「长子」就是长子、「次子」就是次子,这位份是永远不能改变、「长子」永远不会成为「次子」的。因此,即使他甚么都不干,但按照他长子的身份、也必定自然会领受从父亲而来的祝福。当一切看似是理所当然的时候,透过这样的记载,希伯来书的作者要我们看见,这就是以扫故事里最大的悲剧:以为自己不会失去、但最终却失去了!
圣经作者提醒我们:「要谨慎,免得有人失去了神的恩典;免得...免得...」(15、16节,和合本修订版)。三个「免得」接连使用,重点并不仅仅只在其中所提及的内容,只是,透过这样的句子结构,作者要提醒当时候的基督徒:「你们要小心...」目的是要避免一切可能会导致自己失去恩典的机会。
思想:
我们都有这样的一个警觉吗?我们有否觉察到生活里那些随时会令我们失去恩典的可能性呢?恩典是上帝白白的赐予,只是,我们也要儆醒等候、敬虔度日,随时留心、并求上帝帮助我们能觉察到那些有可能使我们跌倒的事情。
对我而言,有甚么事须要加倍「小心」呢?
作者:黄天逸牧師
希伯来书13:1—3
13:1 你们务要常存弟兄相爱的心。
13:2 不可忘记用爱心接待客旅;因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
13:3 你们要记念被捆绑的人,好像与他们同受捆绑;也要记念遭苦害的人,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内。
在希伯来书将近结尾的这部份,我们会发现这6节经文与之前12章圣经在主题上有很大的差异,何以这样说?前12章的经文,其中除了不少旧约引用外,圣经作者亦提及到基督作为大祭司、并且基督作为更美之约的中保的观念,甚至有新约与旧约的比较。但13章这6节经文,却讲弟兄相爱、客旅接待,甚至是婚姻里面的圣洁、钱财问题等等,明显地与之前的主题有点格格不入。此外, 1—12章十分注重条理的辩证,与13:6经文亦有很大的差异;读下去,这6节圣经彷佛是一连串杂乱无章的伦理性箴言与神学反省一样,并且其中的结构却与新约书信那一般性的劝勉十分相似,但与希伯来书却有很大的不同。
要明白这几节经文,上文12:28—29是非常重要的。
和合本圣经于第28节里「得了」这字,在原文圣经里属于现在时态的表达,换句话说,圣经作者要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感恩、因为我们已经处身于那不能震动的国的过程中;并且,我们除了在这过程之外,28节「就当感恩」亦是同一个现在时态的表达。因此,希伯来书的作者真正意思是:「让我的感恩不断、并且要对上帝表示感谢」。
来12:28—29几乎总结了前面12章圣经的提醒,告诉我们:今天我们已活在一个不能震动、不被动摇的国度里,其中有上帝绝对的保护;如此,还有甚么能令我们在这天路上「失败」和「绝望」呢?答案当然「没有」!既是如此,我们就能够活出一种「超凡」的信仰质素,也正是13:1—6所提及的内容。
13:1—3所提及的,无论是「弟兄相爱的心」(1)、对客旅的爱心接待(2),抑或「要记念被捆绑的人」(3),圣经作者都是在讲论同一个主题:「爱」。事实上,这对于当时候的基督徒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圣经作者要提醒我们:基督徒既是一个被社会、被群众所厌弃的群体,那么,信徒之间又岂能没有坚定的彼此相爱呢?因为,这正正就是基督徒同走天路时最宝贵的事情。经文的背后,作者要指出:(1)那些留在教会的人,我们要彼此坚固;(2)那些因为不堪压力和逼迫而离开团队的人,我们更要以爱心接待、包容他们的软弱;(3)至于那些仍在捆绑和挣扎中的信徒,则需要我们坚定成为同行者。
希伯来书的作者要让我们明白:「凭着信」、我们可以走下去;只是,与其孤孤单单地去走,何不与其他天路上的同行者一起奔跑呢?事实上,能够有这忠心爱上帝的群体一起同走天路,确实是美好绝伦的事情!
思想:
在这朝圣的路上,我们能够看到身旁有孤单上路的肢体吗?如何成为他们的同伴、如何能切实彼此相爱?至于我们,会否在这天路上感到孤单?这又是甚么原因使我们有此感受?我们是否愿意摆脱这些人与人之间的障碍,使我们一众信徒能同心同行?
作者:黄天逸牧師
希伯来书13:4—6
13:4婚姻,人人都当尊重,床也不可污秽;因为苟合行淫的人,神必要审判。
13:5你们存心不可贪爱钱财,要以自己所有的为足;因为主曾说:「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
13:6所以我们可以放胆说:主是帮助我的,我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随着上文13:1—3谈论到彼此相爱的主题,4—6节的记载更令我们摸不着头脑。圣经作者在里分别提及「婚姻」、「钱财」等问题,而这并非希伯来书一直以来所讲的内容。因此,我们应如何理解这几节圣经?
值得我们思想的是:无论是「苟合行淫」、抑或是「贪恋钱财」,这些人最大的问题乃是围绕着一种「自我中心」的行为。若是如此,基督徒若果也只在乎自我满足和需要的话,圣经作者要告诉我们,13:1—3所提及的「彼此相爱」将无法实现出来。
5、6节有两个旧约的引用,彷佛又再与圣经所谈论的内容格格不入。然而,希伯来书的作者很有心思,借着这两节经文,他是希望当时候在逼迫底下的信徒明白「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腓2:4)是甚么意思。圣经作者要他们思想和反省「主」如何成为他们的「帮助」。在这反省的背后,他要挑战他们:今天他们是要埋首自己的生活、只顾自我的需要?抑或他们能看见别人、能看见那些在困苦流离之中的软弱者呢?既然主也曾应许「总不撇下」他们,以至他们能放胆说:「主是帮助我的,我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那么,他们是否都能效法主、成为当时候一众在患难中信徒的倚靠和帮助呢?
思想:
英国国家广播公司制作人马尔克姆有一次问德兰修女:「这个世界最缺少甚么?」德兰修女就说:「缺少了信仰的美德。太多人被自私的心蒙蔽,只想到自己,从来都不会想到别人。」
在这后现代的社会里,当大部份人都只在乎自我的满足时,作为基督徒的我们,会否同样走在这世界的价值观之中?抑或我们在激流里仍然能够站立得稳、并且仍然能坚守人与人之间切实的彼此相爱?
作者:黄天逸牧師
希伯来书13:20—21
13:20但愿赐平安的神,就是那凭永约之血、使群羊的大牧人—我主耶稣从死里复活的神,
13:21在各样善事上成全你们,叫你们遵行他的旨意;又借着耶稣基督在你们心里行他所喜悦的事。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这是希伯来书中十分重要的两节经文。在古代的世界里,「祝福」对于收信人而言是相当重要的;而在犹太的背景里,「祝福语」甚至更加是敬拜的一部份。「祝福」里所承载的固然是表达一个心愿—希望读者得到幸福;而「祝福」「祝福」「祝福」往往亦依从一个常用的格式的。这两节经文里,圣经作者除了在首、尾两个部份依从着一贯的格式外,「祝福」的中心却可以说是为了当时候在逼迫之中的读者们而「度身订造」的。
20节起首,圣经作者再一次提醒当时候的听众—耶稣基督乃是为他们的罪而死;如此重价的、并且又永远有效的恩典是他们不能轻易忘记的。作者以「永恒」对比读者们处身的「现在」,目的是要他们思想到底选择今天、抑或望向远处?他们固然可以为了逃离当前的逼迫而「把永生神离弃」(3:12),只是,他们必须要有心理准备,一旦如此,他们将远离那「更美长存的家业」(10:34)。相反,若是能够坚持到底、凭着信心往前走,定能与一众「云彩见证人」得着最终永恒的基业。
希伯来书的作者在祝福之中并非以恩惠、平安为主要基调,却是上帝的心意—「遵行上帝旨意」(13:21上)。这是甚么意思?
对希伯来书的读者而言,他们绝非因为追求生活甚么的好处、以致离开信仰;真相却是,他们处身的困境、并其中的艰难与挑战,使他们有「随流失去」(2:1)、「离弃道理」(6:6)的危机,以致无法继续坚定地活在上帝旨意之中。毋怪乎,作者要在「祝福语」里带出这一个对读者们的祝愿和期盼!
21节下所提到「行上帝所喜悦的事情」,吕振中译本译做:「愿他在我们身上、借着耶稣基督,行他看为可喜欢的事。」何谓耶稣基督「看为可喜欢的事」?希伯来书的作者在此刻意要读者们思想:甚么是上帝所喜悦的事情?事实上,对于一群忍受着逼迫的信徒而言,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在逼迫之中,不求自己的好处,却在艰难之中仍然一心要寻求上帝的心意、仍然坚持行上帝喜悦我们如何生活!
圣经作者正正要他们思想:在这处境里,若是上帝,祂会如何面对?问题的背后,仍然是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心—在患难之中仍然坚持到底!
思想:
希伯来书的作者在书卷里没有提供任何解救的公式,使读者们能幸免于难;他告诉我们:靠着耶稣基督坚持到底,直到我们得享天上的家业!
望向远处那荣耀的盼望,今天,我们应如何生活呢?
我们脚掌所踏之地,确实是充满着挑战的;只是,基督徒—我们有这一位能体恤我们软弱、又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并为我们预备了更美长存的家业,试问,我们又岂有无法走下去之理呢?
求上帝帮助我们能一生「行祂所喜悦的事情」。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