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天逸牧師

希伯来书3:7—19

 

37 圣灵有话说:你们今日若听他的话,

38 就不可硬着心,像在旷野惹他发怒、试探他的时候一样。

39 在那里,你们的祖宗试我探我,并且观看我的作为有四十年之久。

310 所以,我厌烦那世代的人,说:他们心里常常迷糊,竟不晓得我的作为!

311 我就在怒中起誓说: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

312 弟兄们,你们要谨慎,免得你们中间或有人存着不信的恶心,把永生神离弃了。

313 总要趁着还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劝,免得你们中间有人被罪迷惑,心里就刚硬了。

314 我们若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就在基督里有分了。

315 经上说:「你们今日若听他的话,就不可硬着心,像惹他发怒的日子一样。」

316 那时,听见他话惹他发怒的是谁呢?岂不是跟着摩西从埃及出来的众人吗?

317 神四十年之久,又厌烦谁呢?岂不是那些犯罪、尸首倒在旷野的人吗?

318 又向谁起誓,不容他们进入他的安息呢?岂不是向那些不信从的人吗?

319 这样看来,他们不能进入安息是因为不信的缘故了。

 

    这是希伯来书第二段警告性的说话。在段落引言(3:1—6)之后,圣经作者在3:7—19里大篇幅地引用旧约以色列人出埃及、并在旷野漂流40年的故事。我们应如何理解这13节经文?首先,我们要明白引言所要带我们思想的方向。

 

    3:1—6有一个重要的字眼:「尽忠」;这字眼在和合本圣经的翻译里总共出现了3次,翻查原文圣经,其实只使用了两次而已。然而,在这两次有关「尽忠」的主题里,却分别指向大祭司耶稣与摩西,因此,按照引言所要带出的主题,大概我们能够明白第7—19节所要讨论的乃是有关「尽忠」的问题。

 

    旷野的经历,对于以色列人而言,应该并不感到陌生。读下去,有趣的是第9节,为甚么?一直以来,我们都认定旷野的以色列人因为不信,所以耶和华上帝要惩罚他们、在旷野兜兜转转;然而,希伯来书的作者却以「观看我的作为」来形容出埃及的以色列人在旷野的生活,彷佛完全美化了这40年的历程。我们应如何理解?

 

    旷野一代的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后多次埋怨摩西、甚至埋怨上帝(出16:2—3,17:3;民11:1—15)。若从「惩罚」的角度看上帝对以色列人三番四次「埋怨」的回应,大概我们是容易理解的。然而,困难的乃在于:旷野生活已经如此艰苦,以色列人在这种情况下埋怨大概也是无可厚非的;若是因为「埋怨」而换来上帝如此的「惩罚」,从个人的角度而言,上帝彷佛对于在艰难之中的以色列人多少是有点无情。

 

    不过,希伯来书的作者却并没有从这角度去理解上帝的作为。在圣经作者的眼中,上帝确实并非要「惩罚」以色列人,相反,祂是要以色列人清楚地「观看」!「观看」甚么?这并不单单在于上帝如何为他们铺排前面的道路,却是要他们「观看」一个十分重要的道理:「信就是对所盼望之事有把握」(11:1;和合本修订版)。这就是说:不在乎他们眼中能够见到上帝何种作为,却在乎他们要学习以「信心」来坚持、坚守对上帝的忠诚。可惜,他们并没有做好这40年有关「观看」的功课,结果,他们换来了最严重的惩罚:「不能进入安息」(11、19节)。

 

旷野一代的以色列人,因着承受不了生活的苦楚、又记挂昔日在埃及为奴的生活,因而三番四次埋怨上帝。透过这一段血泪的历史,希伯来书的作者要当时候正在忍受逼迫的基督徒知道:不管眼前的景况有多么艰难,总要凭着「信」、坚守对上帝的忠诚。

 

思想:

   

    坦白讲,我们可以有千百个理由叫自己「离开」这一位没有将祸患与艰难从我们身上挪走的上帝;然而,透过历史的鉴诫,圣经作者要我们作出选择?是要换取当下的平静安稳、抑或是在上帝国度里永恒的「安息」?

    对于在逼迫底下的基督徒而言,段落引言(31—6)的部份带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警告:摩西在上帝的家里「尽忠」吗?稍为记得民数记的记载(民202—12),大概我们心中有数!对当时候的基督徒而言,相信他们更想到摩西在尼波山上,耶和华向他指着应许地的时候、摩西亦只有「观看」(申341—8)!

    也许我们不曾经历过希伯来书的时代环境,然而,我们所要「尽忠」的对象会否仍然是这位拯救我们上帝?

    也许我们不曾经历过希伯来书所描述的逼迫与挑战,然而,更大的挑战会否源于个人欲望的摇动、又或是从世俗而来的试探和诱惑?

    希伯来书的作者呼吁我们:「坚持到底」(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