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理书
作者:吴剑丽博士
经文:但以理书1 :3—7
3王吩咐太监长亚施毗拿从以色列人的宗室和贵冑中带进几个人来,4就是年少没有残疾、相貌俊美、通达各样学问、知识聪明俱备、足能侍立在王宫里的,要教他们迦勒底的文字言语。5王派定将自己所用的膳和所饮的酒,每日赐他们一份,养他们三年。满了三年,好叫他们在王面前侍立。6他们中间有犹大族的人: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亚撒利雅。7太监长给他们起名,称但以理为伯提沙撒,称哈拿尼雅为沙得拉,称米沙利为米煞,称亚撒利雅为亚伯尼歌。
從1 :3開始,书卷的焦點開始集中在但以理身上。尼布甲尼撒吩咐太監長,要在從以色列擄來的一群少年中精挑细选几名精英,加以培训,教他们通曉巴比倫的種種學問,將來好在宮中侍立王。但以理和另外三位友人完全符合尼布甲尼撒的要求:出身宗室和贵冑,年少沒有殘疾,相貌俊美,通達各樣學問,知識聰明俱備,因此他们被选上接受特训。事实上,为期三年的特训课程,除了装备这几位优秀少年成为巴比伦宫廷的人才外,似乎也暗藏另一目的。
首先,四人得全盘接受巴比伦文化的洗礼。他们學習迦勒底一切的語言、文字等知识(也包括占卜和觀兆之术)。
然后,他们「被饮食」。受訓期間,四人每天必须吃王膳飲王酒。王膳想必远比一般膳食丰盛味美。不过,以色列人向来恪守猶太飲食條例(Kosher),而巴比伦王的膳酒更大有可能是祭過偶像之物;因此对这四位少年而言,吃王膳竟成为一项信仰上的考验。
最后,「被改名」。在當時的文化中,名字标志着一個人的信仰与身份。改名,就是強行把别的宗教和身份強加于人。但以理(神是我的判斷者)被太监长改名为伯提沙撒(願女神保護),哈拿尼雅(耶和華施恩)改名為沙得拉(我敬畏神明),米沙利(誰像神)改名为米煞(我毫無價值),亞撒利雅(耶和華是我的幫助)改名為亞伯尼歌(「尼布」神明的僕人)。但以理和三位友人原來的名字,反映了他們和耶和华之間的關係;相对地,「被改」的新名字,则把他们与耶和华遽然割裂,转而与巴比倫的众神明連繫起來,提醒他们向来安身立命的信仰对象已经被强行撤换了。
由此可见,巴比伦的宫廷特训,目的不仅是培养这群被掳少年成为宫廷的精英,暗地里更要对他们进行彻底的改造,刻意割断他们原有的民族身份与信仰,强行将他们洗脑及同化,逼使他们全然效忠巴比伦王。
思想:但以理与三位友人作为被掳者,受命學習巴比倫的文字、語言、文化,被冠予巴比伦的名字,甚至被派定日用的饮食。以当时的情势来看,四人似乎别无选择,只能默默接受新「主子」一切的安排。多少时候,面对时局的转变、世俗的冲击,我们感到无助,似乎不得不接受这就是现实。然而,仔细想想:我们可曾忘却自己的身份?谁是「主」?又真的没有选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