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得记
1下 犹大的伯利恒,有一个人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往摩押地去寄居。2这人名叫以利米勒,他的妻名叫拿俄米;他两个儿子,一个名叫玛伦,一个名叫基连,都是犹大伯利恒的以法他人。他们到了摩押地,就住在那里。
路得记的第1章头5节经文为故事的发展定了框架、介绍整个故事的背景:发生在国家混乱的士师统治时期、地点在犹大的伯利恒与摩押平原之间,一个家庭移居异地引致令人伤感的后果。从故事的布局看,头五节呈现一幅灰暗、悲惨、绝望的图画,因故事内容提及的是因饥荒移居外地,随着的是死亡、丧夫失子、无儿无女、后继无人。幸而这只是故事的开头,而非故事的结束!
这个短暂移居摩押的故事发生在犹大地的伯利恒城;伯利恒有粮食之家的美誉,这城盛产小麦、大麦、橄榄、杏仁和葡萄,现在也受到饥荒的蹂躏。平民百姓逃避灾难,寻找安居乐业之地,实属无可厚非,但为何这个家庭要移居到死海东面的摩押地呢?难道这个与犹大山区同属一个雨林区的摩押没有受到旱灾的煎熬吗?叙事者只笼统地指出饥荒是全国性的,而且非常严重,但并没有具体说明是由于旱灾而引起;饥荒的原因复杂,可包括:旱灾、瘟疫、蝗虫为患,及战争等。叙事者的焦点非在饥荒的原因,而在于移居之地摩押。
这个家庭并没有顾及到摩押是敬拜基抹,被称为基抹之民(民21:29),是将人献给假神为祭物的外族(参王下3:27);他只想避开困难,暂时寄居别处(参1:2下),而最便利的地点应是离伯利恒约五十哩的摩押地。叙事者描绘困难的境况和行动后,才说出这一家之主和其眷属的名字。作为一家之主的以利米勒和两个名叫玛伦和基连的儿子明显是路得记故事中的边缘人物、配角而已,因他们都很早就死亡而离开故事的舞台。可是,叙事者特意提到以利米勒的名字和他是伯利恒的以法他人这两件事,似乎是要吸引我们留心一些信息。
叙事者提到以利米勒一家都是犹大伯利恒的以法他人(1:2下)。伯利恒和以法他在旧约时代多被视为同一个地方(参创35:19);列祖雅各的妻子拉结死时也葬在以法他,以法他就是伯利恒(创48:7下)。弥迦先知亦将这两个地方等同说:「伯利恒的以法他啊!」(弥5:2上)。因此,经文说以利米勒是以法他人,亦即是说他是伯利恒人。圣经多处显示身为以法他人,代表具有特别的尊贵身份。因此,作者也许暗示以利米勒是出于名门望族、达官贵人,是乡民所认识的富有人家。拿俄米从摩押回乡时,合城的妇女都认识她(参1:19下),而且她更说是「满满的出去」(1:21上)。
富有人家总是较有条件移居外地,留下那些条件较差劣的普罗大众,正如以利米勒举家迁移,亦有很多人留下,面对困境。以利米勒认为时势险恶而暂时迁居异地,是一种冒险,也显出对神信靠的程度如何。他父亲为他冠名为以利米勒,意思是「我的神是王」,意味着神理应照顾他和他的家,而以利米勒要专心信靠神。现在以利米勒因饥荒流离,离开属于神的地方,他心中会否提出「神到底在哪里」的疑问呢?而作者告诉我们这名字时,是否也带着一些责备的意味呢?
思想:人总想逃避眼前的苦难,为自己及家人寻觅安稳舒适的环境;迁移与留下很难说是谁对谁错。但无论什么决定,盼望我们总不忘记神是我们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