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后书
作者:梁家麟牧师
林后12:20—21
12:20 我怕我再来的时候,见你们不合我所想望的,你们见我也不合你们所想望的;又怕有纷争、嫉妒、恼怒、结党、毁谤、谗言、狂傲、混乱的事。
12:21 且怕我来的时候,我的神叫我在你们面前惭愧,又因许多人从前犯罪,行污秽、奸淫、邪荡的事不肯悔改,我就忧愁。
保罗真情表白他对哥林多信徒的复杂心情,他既想立即到他们那里去,这是因为他思念他们;但又害怕到了他们那里后,看到一些不理想的景况,让他难过伤心,相见不如不见。这真是所谓近乡情怯,面对愈是熟悉的人,愈是在乎的关系,便愈感到忐忑不安,诸多惧怕。
保罗提到三样害怕的事:
第一,他和哥林多信徒仍有嫌隙,互相不接纳对方。
第二,哥林多教会仍有各种的内部争端,充斥负面情绪和言行。
第三,哥林多信徒中间仍有犯罪的人,他们或因保罗的到来而感到羞愧,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他们或有人不感羞愧,拒绝悔改。
保罗的表白可以理解为一个提醒,希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他期待的是一个愉快的哥林多之旅。
这段经文让我们看到保罗的爱与惧。最教人感动的是,保罗没有在哥林多信徒面前,永远维持一副严肃、正义、强者的面孔;却是毫无保留地表达他内心的感受,包括他的焦虑与惧怕,以及他渴望获得他们的接纳。他在他们中间果然是全然敞开的(参6:11)。
这里略为思考保罗所面对教会不和的处境。
教会里发生不和、冲突和分裂,出现“分争、嫉妒、恼怒、结党、毁谤、谗言、狂傲、混乱的事”,总是令许多人感到伤害和伤痛的。一旦发生这样的事,即或处理得当,仍会元气大伤,数年都无法恢复过来;要是处理稍有不当,让不少同工和信徒离去,留下来的人也失去精诚团结的心,失去对福音使命的热切承担,失去对教会能够发展的期待,那教会存留也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最糟糕的是,一些持剑卫道的战士,坚持留守到最后一刻,本着宁为玉碎不惜牺牲一切的决心,要与敌对派系抗争到底,那毫无疑问,他们最终会让教会给砸成粉碎。
要避免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两个原则是必须贯彻的:一是不宽容,二是包容。两者不会互相排斥。
教会得首先高举圣经的权威,把圣经教导奉为不容妥协的至高原则,并且逐步建立一个不徇情面不包庇罪恶的文化。遇有弟兄姊妹出现异样情况(诸如有婚外情的征兆),什或犯罪跌倒,立即面对处理,绝不拖延,更不迴避。如此方能防微杜渐,不使面酵在面团里发酵生长;并且树立一个正面的、健康的属灵氛围,让正气压倒邪气。这样的教会才能最大可能减少重大的罪恶和冲突发生,并且即使发生了,也有行之有效的机制立即处理,不会把负面影响无限扩大。
最坏的情况是遇小事迴避退缩,遇大事则手足无措;不自觉地树立了许多前后不一致的先例,给人处事不公的批评口实。教会领导层威信荡然无存,教会教导机制(teaching office of the church)废弛,喧哗声盖过圣经的教导,咒骂别人取代了痛悔自责。到了这个地步,教会只能迎接弟兄姊妹的逃亡潮,什或分裂。
教会当然是讲情的地方,但惟有是在理的基础上才能讲情,不讲理专讲情,教会肯定完蛋。
不宽容是针对显明的犯罪而言。对于没有跟圣经的直接教导相关的事宜,即或出现意见分歧或一时意气之争,也得尽量以凡事包容的态度,寻求双赢共存之道。就算作为当事人感到被冒犯受委屈,也应以“为主受苦、申冤在他”的信念来自我开解,宁可让步,凡事忍耐。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计算人的恶。
保罗在关涉真理的层面,保持刚强的态度;却在这个层面以外的所有人事关系层面,以软弱的姿态跟弟兄姊妹共处。
思想:
我们必须谨记,教会是上帝的家,这不是我们能据为己有的私人地方,更不是我们能随便放肆、指手画脚、倚老卖老的地方。如同前面已征引过的,任何败坏人的属灵生命、败坏上帝的殿的行为,都将招致上帝最严厉的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