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后书
作者:梁家麟牧师
林后11:5—11
11:5 但我想,我一点不在那些最大的使徒以下。
11:6 我的言语虽然粗俗,我的知识却不粗俗。这是我们在凡事上向你们众人显明出来的。
11:7 我因为白白传神的福音给你们,就自居卑微,叫你们高升,这算是我犯罪吗?
11:8 我亏负了别的教会,向他们取了工价来给你们效力。
11:9 我在你们那里缺乏的时候,并没有累着你们一个人;因我所缺乏的,那从马其顿来的弟兄们都补足了。我向来凡事谨守,后来也必谨守,总不至于累着你们。
11:10 既有基督的诚实在我里面,就无人能在亚该亚一带地方阻挡我这自夸。
11:11 为什么呢?是因我不爱你们吗?这有神知道。
保罗继续与超级使徒作比较:“但我想,我一点不在那些最大的使徒以下。”(5)“最大的使徒”其实是讽刺性的说法,不一定是指在地位上的“最大”,所以毋须立即联想到是西门彼得。这里保罗是以众数来描述这些使徒,所以也不会是单一个人(“最大”只能是一个)。《和合本修订版》遵循多数译本的做法,译成“超级使徒”。“我一点不在那些最大的使徒以下”,指的不是位置上的排名,而是资格和能力。保罗在这里说他不觉得自己比不上那些超级使徒。
“我的言语虽然粗俗,我的知识却不粗俗;这是我们在凡事上,向你们众人显明出来的。”(6)“愚拙”(idiotes)的其中一个意思,是在某个领域或技巧之上不专业、不擅长,所以表现出笨拙的样子。保罗承认他的言语表达能力有限,他没有受过专业的演说训练,所以他没有用“高言大智”向哥林多人传道(林前2:1),在这方面他是愚拙的。但他却坚信,他的知识却是丰富的、够资格的。知识指的是从上帝来的属灵知识,包括所领受的启示和对启示的亲身经验。前面6:6保罗在列举自己的资历清单时,知识便是其中一项(6:6)。
保罗自认口才不及人,间接便说明超级使徒的口才比他为佳。也许便因他们口才够好,哄得哥林多信徒非常开心,愿意慷慨解囊,给予他们许多金钱。相对地,保罗则拒绝从哥林多教会拿一分钱,宁愿继续接受马其顿教会的帮助,免费为他们做工。保罗质问:他这样子的付出,为什么竟然招来他们的轻视?
也许有哥林多信徒认为,保罗之所以不接受他们的金钱,而选择接受马其顿教会的,便显示他对这两间教会的信徒感情是不一样的。他特别锺爱马其顿教会,所以接受他们的餽赠;他跟哥林多信徒生疏,便连他们的钱也不想要。保罗为此呼冤,表达他对他们的疼爱;不接受他们的援助,纯粹是不想构成他们的经济负担,这动机是出于爱。
有学者相信,保罗所接受从马其顿的教会来的长期经济援助,很可能便是腓立比教会(腓1:5)。他之所以宁愿要腓立比教会的钱,而不肯要其他教会,包括哥林多教会的,乃是因为他急切向不同地方的人传福音,不愿长期停留在同一个地方。只有腓立比教会有宣教的心胸,不计较他们奉献支持的传道人没有在他们中间工作(参腓4:15—17);其他教会都要求受资助者,必须留在自己教会里服侍,这是保罗办不到的。保罗或许是因这样的缘故,而跟哥林多教会的关系生疏了。
“我向来凡事谨守,后来也必谨守。”保罗说他接受金钱援助的原则是向来一贯的,未来也不会改变。这也呼应了在第1章,哥林多信徒因他爽约没有前往他们那里,而批评他为反覆无常、三心两意的人。保罗说他绝非反覆不定的人,他的行事为人总是按照一个固定的原则。
在教会事奉,总是难免招来一些纷争和误会。不同人有不同的性格、气质和做事方式,走在一起,难免会不和谐什或起争论。就是对同一个圣经教导,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应用。
我们无法讨论所有导致教会冲突的成因,这里仅顺着保罗因外貌和言谈而被误会的这个主题而作应用思考。譬如说,有人坚持把“端庄”(提前3:8、11)与打领带和穿裙子拉上关系,认定不打领带的弟兄和不穿裙子的姊妹便不够端庄了。有人主张穿戴整齐优雅,这才是把最好的献与主;有人却要求樸素沉实,否则便是贪爱世界。
笔者曾在内地某个家庭教会里,听到有人批评传道人打领带是“走世界的路”,大吃一惊;因为在我的处境里,不打领带便没有站讲台的资格呢!(公允地说:“不准打领带”或“必须打领带”的要求,都同样没有圣经根据。请勿单单批评内地家庭教会而不作自我检讨,我们确实是把西方传统尊奉为圣经真理呢!)
思想:
我们必须确认,所有这些差异都仅是外观上的,跟属灵景况没有必然关系,千万不要把人间的性质跟圣经教导挂搭起来,更不要“凭外貌认人”。不要执着“所见的”,必须顾念“所不见的”(4:18)。不要因吃喝或穿戴外貌等次要问题,造成信徒间的对立和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