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甘汝诚

申34:1-4

 

摩西从摩押平原登尼波山,上了那与耶利哥相对的毘斯迦山顶。耶和华把基列全地直到但、拿弗他利全地、以法莲、玛拿西的地、犹大全地直到西海、南地和棕树城耶利哥的平原,直到琐珥,都指给他看。耶和华对他说:这就是我向亚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应许之地,说:我必将这地赐给你的后裔。现在我使你眼睛看见了,你却不得过到那里去。

 

这一段很吊诡的记载,相信是后人为了总结摩西一生的成就和前面耶和华吩咐摩西登尼波山去世的说话(申3:23-28;32:52)而补充上去的。道理如下:

 

首先,这里所作地理的描述明显是分地以后的。

  1. 将迦南分配给不同的支派是约书亚带领百姓过河,征战胜利后的事情;
  2. 根据书19:47-48及士18:1, 27-29的记载,但城是但支派的人从迦南人手上夺来后,把原名拉亿(或利善)的迦南城更改而成。摩西的时候是没有「但」这个城的名字的。

其次,尼波山虽在约但高原的山脊(海拔817公尺);可是对面耶路撒冷的橄榄山比它还高(海拔818公尺),按理在尼波山是看不见西海(地中海)的。

第三,摩西既然一去不回,后人又如何得知他看到了什么?

 

所以,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一个后期的编者为了补足摩西传奇的一生而把这一段加插进去。至于这位作者是谁,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从他口中所描述的应许地是以支派为单位的来看,很可能是王国之前的人物。他以摩西所见的地域(更准确的说是神让摩西看见的地域)作为以色列人占领迦南的法理依据。换一句话说,他是以摩西所见来为自己的「应许地」背书。用今天的话说是以摩西为应许地的「代言人」。

 

思想:可能该古代编者认为摩西最关心的是以色列人最终得到了哪些地方;也可能他自己最关注的是应许地的产业权。我们常说:眼看为实(Seeing is believing);可是不可忘记的是:我们的信念往往也取决于我们本身的觉醒(perception)

试想想:如果你是该位编者,你又会如何描述摩西人生的最后一幕?今天要是神带领你临终时登上高山,你期望见到的又是一番什么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