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家麟牧师

经文:帖撒罗尼迦前书217–18

 

17弟兄们,我们被迫暂时与你们分离,身体离开,心却没有;我们极力想法子,渴望见你们的面。18所以我们很想到你们那里去。我–保罗有一两次要去,只是撒但阻挡了我们。

 

在2:173:5,保罗为他无法在帖撒罗尼迦逗留较长时间牧养信徒作解释。他在这里传了福音,建立了教会,却没有机会作跟进牧养,对他而言不可说不是憾事。特别是他一直担心信徒在没有完备的教导、没有建立牢固根基的情况下,会很容易失落信仰,所以总是耿耿于怀。这里他便为他的遽然离去做了一个说明。

 

“弟兄们,我们被迫暂时与你们分离,身体离开,心却没有;我们极力想法子,渴望见你们的面。所以我们很想到你们那里去。我–保罗有一两次要去,只是撒但阻挡了我们。”(2:17–18)

 

“分离”这个词的希腊文,意思就是父母遗弃了孩子,让他们成为孤儿。

 

保罗仍延续前面他以为父为母的角色和心态对待帖撒罗尼迦信徒,他的被迫跟他们分手,仿佛就是将他们遗弃,让他们成了孤儿,而他自己则是不负责任离家出走的父母亲。可以看到,保罗自觉对他们是有个人的特别责任的。即或帖撒罗尼迦信徒后来证明能活下来,并且照顾到自己;也许即或他们得着其他同工的照顾,包括保罗派去的提摩太,保罗在主观心态上仍感到遗憾。在子女最有需要的时刻不在他们身边,即或没有不幸事情发生,得着快乐结局,在父母心中仍旧是不忍和不甘心的事。所以,他特别将自己与西拉或提摩太等同工区别出来,说:“我–保罗有一两次要去…”提摩太去不等于保罗去,提摩太去只是次好的选择,保罗仍是想亲身前往的。

 

这里强调两点:第一,他只是被迫跟信徒在时间上暂别。(当然这想法有点一厢情愿,因为要离开多久,其实不在他的控制范围,不是他说了算。)并且,这只是身体上的分隔,在心灵上,他没有撇弃他们,仍一直跟他们紧密连系。

 

第二,他没有安然接纳与信徒分手的命运,仍千方百计要改变这个情况,三番四次力图寻找机会重回他们中间,只是没有成功,这证明他是非常情愿继续和他们在一起的。

 

保罗用“撒但阻挡”作为他无法闯关回去的解说。虽然我们无法猜到具体的情况,但也显示应该是某些不好的事情。要是保罗仅仅因为在其他地方,譬如在雅典或哥林多,有更迫切的牧养责任,以致无法抽身返回帖撒罗尼迦,那他便不应称这些牧养责任为撒但的阻挡了吧?

 

不过,我们也可以将“撒但阻挡”理解为跟保罗的个人意愿相违背的意思。参考林前16:1–12,保罗也为他无法按自己和别人的期望,动程前往探望,而作出解释。他的说法是行程需要得到主的许可(“主若允许”,林前16:7),却没有诉诸撒但拦阻。这里,或许他个人太迫切期望回到帖撒罗尼迦,所以在感情上拒绝这是神不许可的说法,而宁愿说是有仇敌拦阻了他。

 

 

思想:

神造人,宣告人独居不好,原意便是让人在群体里生活。人是群体性的,不能离群独居。个性和群体不相对立,人的自我,是要在面对神和面对人群时才突显出来。单独面对自己,既没有信仰,也没有道德。

 

自出生以来,我们便一直是在重重的人际关系网络中的,其中有不由我们选择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但更多是借着选择和连结而建构的。我们在各种关系中为自己定位,寻着身分和角色;也在别人的期待和自己的要求下,规划今天的努力和明天的目标,成全个人的信仰和道德。

 

关系包含了角色和要求,这是客观的权利和义务,就是人之为人的各种责任。关系也催生主观的情感,就是需要和被需要(being wanted)的认定。有人需要我,有人等着我去陪伴和帮助,这种发现所带给自己的荣誉感和满足感,常常较获得别人的帮助时所得到的更大。圣经说施比受更为有福”的意义正在于此。

 

保罗虽然为实践信仰使命而丢弃了家庭,但他从不缺乏同工,常常自觉在参与一个团队的事奉;他也将所服事的对象系在心上,视他们为自己的儿女,甘心付出一切,连自己的性命都可以放弃。他是个有情人,过的是有情的人生。

 

想想,神把我们摆在怎样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哪些是我们不能推卸的责任?谁是我们昼夜思想、恋恋不舍的对象?我们在为谁庄敬自强、谨守使命?今天,我们可以为爱我们的、又为我们所爱的,做得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