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启明牧师

经文: 以斯帖记8:1—8

1那日,亚哈随鲁王把犹太人的仇敌哈曼的家产赐给以斯帖王后。末底改也来到王面前,因为以斯帖已经告诉王,末底改跟她是什么关系。2王摘下自己的戒指,就是从哈曼取回的,给了末底改。以斯帖派末底改管理哈曼的家产。3以斯帖又在王面前求情,俯伏在他脚前,流泪哀求他阻止亚甲人哈曼害犹太人的恶谋。4王向以斯帖伸出金杖,以斯帖就起来,站在王面前,5说 「王若以为好,我若在王面前蒙恩,王若认为合宜,我若在王眼前得喜悦,请王下谕旨,废除亚甲人哈米大他的儿子哈曼设谋,要杀灭王各省的犹太人所颁的诏书。6我何忍见我本族的人受害?何忍见我同宗的人被灭呢?」7亚哈随鲁王对以斯帖王后和犹太人末底改说 「因为哈曼要下手害犹太人,看哪,我已把他的家产赐给以斯帖,也把哈曼挂在木架上了。8你们可以照你们看为好的,奉王的名写谕旨给犹太人,用王的戒指盖印;因为奉王的名所写、用王的戒指盖印的谕旨是不能废除的。」

    今天继续昨天的经文去思想哈曼被挂木架上后续发生的事情。王后以斯帖得王的宠爱,末底改也因对王有功,而逃离一劫。然而,那道灭族的谕令仍像一把利刀在犹太人的头上,时候一到就会砍下来。因此,以斯帖要再次来到亚哈随鲁王面前为骨肉之亲的犹太人求情。

    这段叙述有两件事值得留意。首先,作者用「犹太人的仇敌」(1上节)及「亚甲人」(3下、5下节)形容哈曼,使读者回想当初他登场时的介绍(3:1)。作者一方面强调他是长年与犹太人为敌的人,另一方面又暗示这并非是个人恩怨,而是涉及两个族群的问题,可追溯到以色列的列祖(参撒上15:1—9)。其次,读者会留意到末底改与以斯帖角色上的转换。以斯帖在第四章之前的角色较为被动、且对末底改言听计从(2:10、19)。现在以斯帖则较为主动,她将哈曼的财产给予末底改,并派他管理(2下节)。她成功地觐见王之后,信心与勇气加增,再次到王面前提出一项艰巨的计策,期望王恩准。

    王再次向以斯帖伸出他的金杖表示悦纳她的觐见。以斯帖在王面前为她的骨肉之亲求情;这是关乎整个犹太民族的生死问题。因此,以斯帖都非常战兢谨慎。她的请求有三方面值得留意 

   第一,她小心翼翼的不把王说成是灭族谕旨的共犯,免致激怒这位善变的君王。她只强调这是哈曼个人的计谋,指出这个谕旨可由王废除。第二,她的请求,少有诉之于理,却多有动之以情;她知道指出命令本身的错误的成功机会不大,反而是透过强调自己与王的关系成功的机会更大。于是她向王说 「王若以为好,我若在王面前蒙恩,王若认为合宜,我若在王眼前得喜悦」(5上节)。第三,她担起王与犹太人之间的桥梁,使犹太人因以斯帖而被视为王的臣民之一。她对王说 「我何忍见我本族的人受害?何忍见我同宗的人被灭呢?」(6节)她与犹太同胞认同,与他们忧戚与共,藉此来打动君王的心。

    有学者从希伯来文的文法角度及他的无情和不稳定的个性来判断王的回应,认为他当时的语气似乎显得有点不耐烦,且声调是高亢激昂的。因此,学者布希(Bush)认为第7节可直译为 「看哪!这就是我为你们作的!你们不能期望我再多作什么,我已经不会再多作了!」简言之,王的意思是 我已作了我能作的,剩下来要看你们自己了!然而,王最终都被以斯帖的陈词迫切打动了,决定再下另一道谕旨来解决犹太人的厄运。

 

思想 

以斯帖为骨肉之亲的安危恳切代求,使我们想起亚伯拉罕情词迫切的为所多玛代求(1816—33)、摩西用自己的性命换取神赦免犯罪的以色列同胞(3230—34)及保罗为骨肉之亲的得救,用自己与基督分离作为交换的无私祷告(93)。求主加深我们爱骨肉之亲的感情,常为他们的得救代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