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20:7–12有它的重要性;试想,若把这段经文上下文的两节连起来(徒20:6、13),中间加上一句“七日之后”,保罗的整个行程就很清楚的连贯起来。作者在特罗亚和亚朔两地的行程之间,以6节经文叙述在特罗亚所发生的事作为一个插段,肯定有他的原因。[1] 特罗亚事件有什么重要意义呢?首先,我们能推测这地方的教会信徒素质,从接触福音开始就是很好的。下面逐点来思考。
一、福音的门在特罗亚打开
我们先从使徒行传的上集,也就是路加福音的一个传道记载说起。话说路加曾记述主耶稣差遣70个门徒出去传神的国,他们回来后高高兴兴作见证,因为连鬼也服了他们。主耶稣就对他们透露了一句:“我曾看见撒但从天上坠落,像闪电一样。”(路10:18)鲍维均教授解释这节经文时,有一个很好的提醒,他说:“(门徒的)这些神迹更代表着耶稣对撒但的挑战。换句话说,神国的迈进就表示撒但国度的衰败。”接下来鲍教授说:“令人惊讶的是,在这场末世关键性的战争中,耶稣亦让他的跟随者参与神国的工作和成全。”[2] 传福音是一场属灵的搏斗,耶稣将我们看不到的灵界现象启示出来,所以代祷是打开属灵争战的重要行动。
保罗在哥林多后书提到特罗亚人当初接受福音的见证:“我从前为基督的福音到了特罗亚,主也给我开了门。”(林后2:12)主开了福音的门,表示那里的人接受福音,这的确是令人鼓舞的见证。这句话也可直译为:“主也为我,敞开大门”。有一研经学者说:“此门是指什么,有认为是一个传福音的基地,即有人接待保罗的住宿,和一个可以作聚会用的家庭,但(如马田所指),除了属物之外,此处也应指一个有效及有反应的传福音机会。”[3]
福音的门是不容易打开的,保罗就经历犹太人的逼迫和杀害,又因此有行程的拦阻,听道的人也不是个个友善的接受。所以在保罗写给教会的书信里,他呼吁信徒祷告:“求神给我们开传道的门”(西4:3)。今天我们在传福音时,发现越来越困难,也说明缺乏属灵能力的投入。福音的门要被打开,一定要靠主耶稣的能力。
这样看来,特罗亚教会在当年一接触福音就有正面的反应;只不过,当年保罗因为哥林多教会的麻烦问题,而未在特罗亚停留很久,便往马其顿去了(林后2:13)。
二、特罗亚信徒渴慕追求真理
也可能是当年保罗没有在特罗亚太久,再加上现在是他最后一次路经特罗亚,七日的第一日众信徒聚集听道还不满足,要通宵聚会,而且直到天亮(徒20:11),简直就是连保罗的睡眠时间也舍弃来分享真道。使徒行传中这里是唯一通宵聚会的记录,也说明特罗亚信徒切慕主道的心。若是今天有人因为渴望学习圣经和听道,争取时间到通宵聚会的地步,我祝福你。愿这种热忱持续。
三、少年人的“不幸”意外
解经家告诉我们,这个少年犹推古不但是“少年”,还称他“童子”,“童子”一词应是指8至14岁的孩子(徒20:9、12)。[4] 试想,一间教会的成年人聚会有少年人在其中,会不会是有前途的教会?一般中国教会常见老人多、妇女多,若是能有肯聚会追求的青少年,必是一幅美丽健康的教会图画。
犹推古坐在窗台上,可能是因聚会的人多,也可能是他真的需要夜晚的凉风帮助自己熬过这长夜的讲道。虽然他疲累,但也没有跑回家睡觉。“犹推古”名字的意思是“好运”,这名字是曾作奴隶但“被释放得自由的人”阶层里常用的名字。[5] 所以他极有可能是一个基层的少年。少年犹推古出现在特罗亚教会的通宵聚会中,对21世纪迈向第2个10年的所有中国教会都是一个反省课题。
是的,聚会中他沉睡了。但我们要留意路加的笔触和用词,完全没有责备与埋怨的语气。作者先是描述“那座楼上有好些灯烛”(徒20:8),暗示空气缺氧容易使人疲倦;又说犹推古“困倦……保罗讲了多时,少年人熟睡了……已经死了”(徒20:9),使我们看到作者很理性的客观对待犹推古“跌落楼下”的意外。
另外,我们也不知道他白天做过什么工作,身体疲惫的程度如何。经文的重点是,保罗“伏在他身上”之后,聚会完毕,“有人把那童子活活的领来”(徒20:12)。有解经家说:“路加处理经文的描述有严肃的一面,但也有‘幸运’的结果和幽默的层面”,[6] 因为犹推古名字的意思就是“好运”。
如果保罗处理不了这孩子跌死的事件,整个事奉会完全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教会聚会造成孩子跌死事件,严重程度不必强调。今天,我们一定要留意聚会场地的安全设施,更要为特罗亚教会的有惊无险而感恩。一次不幸事件,竟然成为满得安慰的事件。
综观以上各点,若是留意观察这段经文,我们可以注意这几点:“七日的第一日”、“擘饼聚会”、少年人“犹推古”(特别提他的名字)的死亡、保罗的处理与坚定、最后得了不少的安慰等等,都是作者细心的描述,使我们看见使徒时代的教会,那一心一意的为主摆上的精神。这一切突显了主耶稣复活的大能与教会同在,保罗和宣教队全心全意肩负使命,主也没有亏待他的仆人。下文徒20:17–35中,保罗自我介绍时,会更直接说明他事奉主的精神。
注释:
1.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徒12章的记述。这章的上文徒11:30和12:25是相连的,但作者详细报告彼得脱离监狱的奇迹和希律王之死,表示有它的重要性。其实,徒12:24“神的道日渐兴旺,越发广传”是这一章插段的小结论。这是鲍维均教授在香港2011年11月一次讲座里指出的。
2.鲍维均:《路加福音》(卷上)(香港:天道,2009),页480。
3.杨牧谷:《作祂的仆人:哥林多后书研读》(台湾:校园,1992),页224。
4.马歇尔着(I. Howard Marshall),蒋黄心湄译:《使徒行传》,丁道尔新约圣经注释(台湾:校园,1987),页305。但David G. Peterson却没有具体的指出年岁,只说“童子”一词比“少年”更年轻。参David G. Peterson,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9), 558。
5.《新国际版研读本:新约全书》徒20:9之注脚(美国:更新传道会,1992),页381。
6.David G. Peterson,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