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阶段中,辅导员除了引导受助者从客观情况转而审视自己的责任之外,也同时运用其他技巧帮助受助者深入探讨真相,使受助者更全面地掌握情况,从而找到更多内在和外在资源来处理问题。
一、提问
在同盟关系建立好之后,辅导员可以开始适量地提问问题,提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 不要问太多问题,否则会对受助者产生压迫感,并且过多的资料会使探索过程失去焦点,因而阻碍了辅导过程的推进。
- 尽量少问“为什么”,因为容易使受助者产生抗拒感。
- 当需要问问题的时候,最好用开放式的问题,就是问“什么”、“怎样”、“何时”、“何时”、“何地”、“何人”的问题。例如:“你对堕胎的看法是什么?”“你怎样应付现在的压力呢?”“你什么时候觉得烦躁呢?”“你遇到这些问题,一般去哪里呢?”“谁常常批评你呢?”这些开放式的问题可以让受助者有空间,更自由地表达自己,不但带出更多的事实资料,也有助于明白受助者的看法和感受。有时候,受助者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开始思考以前没想过的地方,从而有更深的自我认识。
- 尽量少问封闭式的问题,就是那些“是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会限制受助者的自我表达,阻碍探索。例如,“你是不是觉得受伤了?”受助者只能回答“是”或“不是”,如果改成“你有什么感受?”受助者就能更深入地表达自己。
- 问题的内容可以涉及受助者的看法和观念、感受和情绪、行为和习惯以及一般性的事实资料。无论怎样提问,当受助者回答的时候,辅导员都应该以接纳、尊重的态度积极聆听,并及时作出具同理心的回应。
二、对质
当受助者述说的经历越来越具体时,辅导员会发现受助者一些前言不对后语的地方,这时,辅导员需要提出对质,让受助者作出澄清。这个步骤也许会使受助者反感,所以之前要确保同盟关系已经很稳固,使对方有充足的安全感。辅导员同时要知道,如果想帮助对方进步,对质是一个重要的步骤,促使对方面对真我,继而改进,所以是不能避而不谈的。
- 关于受助者的本身:如果受助者的陈述自相矛盾,或者他所做和所说的不相符,又或者他说的话跟他的身体语言不相符,辅导员需要温柔而清楚地指出不符之处。例如:“你一方面觉得家庭很重要,但另一方面却独自去外地打工,两件事看来很矛盾……”
- 关于受助者的认知:如果受助者所掌握的资讯与事实存在差异,辅导员需要向受助者指出来。例如:“你相信我可以马上提供解决方法,但我的角色是帮助你看清楚问题背后的各种因素……”
三、重塑
受助者受自己的观点所限,把所见事物和经历固定在某个框框里,从而发展出自己的一套世界观。久而久之,这套观念限制了其他的可能性,辅导员需要引导受助者跳出框框,从另一个观点看事物,从而产生新的意念、新的选择和机会。例如:“我知道你觉得很生气,也很不知所措,你不断地尝试跟丈夫沟通,但他的反应很慢,话语很少。我在想,会不会是他从小就寡言,没有机会学习表达自己呢?他是否更擅长用行动来表达对你的爱意呢?”辅导员说的时候,仍要保持同理心,不是否定受助者的观点,而是提供另一个观点给他选择。
四、单刀直入
随着辅导过程的推进,辅导员与受助者的关系应该越来越密切,对辅导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辅导员如果感到这种关系出现张力,可以直接把自己此时此刻的看法和感受告诉受助者,让对方也可以坦白地马上回应或澄清。例如:“我觉得你对一些事情感到沮丧,却不愿意跟我分享。我觉得在这一刻,我们之间的关系里面还没有足够的信任。”这样做,可以促进双方的相互了解。当然,辅导员要在关系比较成熟的时候才说,否则会引起受助者的不安,因为一些受助者没有经历过亲密的关系,很怕这么直接的对话会伤害自己。
五、解释
辅导员可以在关系成熟的时候,找适当的时机为受助者的经历作出解释,让他明白各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这可以让受助者从更广的角度检视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他的自我意识。要注意的是辅导员不应该为了炫耀自己的能力而长篇大论地解释,而是要谨慎地取材,只选择对受助者有益的方面来解说,加深受助者的自我了解。
在〈促进改变的技巧:由外转内〉和本篇文章,主要讨论了辅导的中间阶段所运用的技巧,帮助受助者更深地认识自我和所面对的问题,逐渐为自己的问题承担责任,愿意作出改变。在下一篇文章,将进入辅导的最后阶段,探讨订立行动目标所需要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