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是生命的品质、属灵的气质,是抽象的;只有在与人同行中才能确认。创世记记录了历史中最早的,有这种气质的人:以诺。他与神同行300年(创5:22–24)。以诺人生的六分之五都是与神同行,经文两次描写“与神同行”,值得我们留意。
关怀同行的亚里达古
回到我们的世界,我想提出一个不像以诺那么著名的属灵伟人,然而仍旧是“关怀同行”的见证人。毕竟,99%的信徒都不是伟人,也不是领袖。这个人与保罗同行,不一定是传道人,所以,他不是提摩太、提多和西拉。他是帖撒罗尼迦信徒,名叫亚里达古。
一、他在传道行列中同行(徒19:29)
这里提到该犹和亚里达古。保罗在以弗所传道有3年之久(徒20:31),单单在推喇奴学术机构,就有两年的时间(徒19:10)。结果亚西亚人都听见主的道。主的道在以弗所城大大兴旺而且得胜(徒19:20)。很奇怪,常常是就在教会最复兴的时候,逼迫的浪潮也最狂热。以弗所全城骚动时,“众人拿住与保罗同行的马其顿人该犹和亚里达古……”(徒19:29)。
“与保罗同行”几个字可圈可点,它的意思是与宣教士同行、与福音传播者同行。今天最需要这样的同行者,因为福音的好处是没有任何科技成就、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所能取代的。福音是告诉失丧的人,耶稣是神,神爱世人,他为罪人受死复活,信耶稣得永生……亚里达古在这个行列里。
二、他在关怀事奉中同行(徒20:4)
这一节是保罗宣教旅行的回程。保罗事奉的最后一程不是建立教会,而是将欧洲教会的爱心捐款带给耶路撒冷,因为那里的穷人有经济的压力。保罗要以此证明,信徒不分种族和文化,能以金钱的捐助发挥主内一家的爱心(徒24:17,徒11:29–30;林前16:1–3;林后8:1–24,9:1–15;罗15:25–27)。亚里达古可能是代表帖撒罗尼迦教会,将爱心的善款与其他教会代表一齐送去耶路撒冷。
今天我们需要这样的同行者,因为福音的好处与物质的奉献是前后互应的。以本台为例,良友电台是非谋利电台,庞大的开支是香港众教会按合法的程序所奉献的。一切是来自爱心的关怀,多年如一日。
三、他在苦难中同行(徒27:2)
先问一个问题:“第一世纪的台风有没有命名的习惯?”有。这次的地中海航行,就遇到名叫友拉革罗的狂风(徒27:14)。这一章详细记述保罗去罗马途中的海难经过,几乎丧命,但蒙神保守。其中有“亚里达古和我们同去”,也就是“同行”的意思。吕振中翻译为“一同走”。
“关怀‧同行”是一种委身和奉献,不离不弃,甚至在患难中更是如此。亚里达古作到了,我们也应该能作到。保罗说:“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要彼此同心”(罗12:15、16上),就是这种精神。曾经有一个29岁的青年意外离世,伤痛的母亲在第二天所作的一件事,便是挂电话给我们(良友电台)。她把电台的主持人当作自己的亲人倾诉内心的伤痛。那时,我在直播室后面听到这位母亲不停的哭,伤痛到不想信耶稣了……我们的主持人安慰她。人的关怀虽然有限,但仍会努力让她的哭泣被更多人听到,使她不孤单。有一句辅导的名言说:“被理解,就是被爱。”同样,苦难中相伴,也是爱。
四、亚里达古与保罗同行到底(西4:10)
“与我一同坐监”又是非常感人的描述。我们看到亚里达古一直没有离开保罗,与他走到监狱。约翰‧加尔文在解释徒27:2时说:“与保罗同行的人不少,但只有两人一直跟随着(该犹和亚里达古)……亚里达古可能是一个富翁,因为他要自费这3年旅途的开支……他是一个有毅力的榜样,在整个行程里他没有因厌烦而离去,倒是不离不弃的陪伴保罗。他也与保罗一齐坐牢两年,现在来到罗马。他排除了多少人的反对、思念家乡、失去物质享受和因不方便而付出的代价。”
想想看,在神学的殿堂里,有保罗神学,没有亚里达古神学;在宣教的领域里,有保罗的宣教观,没有亚里达古宣教观;在效法主的榜样中,要效法保罗的精神,也没有学效亚里达古的讲法。在基督教的丰富遗产之中,保罗是领袖和模范,亚里达古好像不是。但是今天我们看到,保罗的事奉不是他一个人能成就的,他身边有许多人关怀同行,亚里达古是其中一个。教会是众信徒组成的,若每一个普通信徒都能像亚里达古,我们的社会就不一样了。你愿不愿作21世纪的亚里达古,在关怀同行的行列一齐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