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务处的头像
神学类:《新约神学导论》—周清风
校务处 发表于 2021年07月9日 星期五 15:39
 

书名:《新约神学导论》

作者:邓雅各 (James D.G. Dunn)

翻译:邵樟平、邵尹妙珍

出版社:天道书楼

年份:2012年

邓雅各教授作为现代新约圣经权威之一,以短小的篇幅,洗练的文句,清晰的方法与立场,写下这本结合历史批判与神学反思的《新约神学导论》,实在是一众牧者和神学生不容错过的佳作。

新约神学建构过程

邓氏在序言即明确的交代了本书的写作路线与目的,不是要延续前人的研究主题,也不会逐一探讨每卷书卷,乃是要呈现一个新约神学的建构过程。开门见山,引人入胜。之后的两个单元进一步的阐述了这种神学建构的前设与方法。

第1章要解答的问题是什么是新约神学。他认为新约神学就是犹太人圣经神学和基督徒圣经神学之间的接合位,所以他除了会参照新旧约圣经的文本,也会注重这个“接合位”当时所身处的环境,包括与正典以外的著作互动。

另外邓氏认为,新约本身虽然有着统一性,但同时也有差异性,所以不可能找出一个统一性的宣讲。比较合乎中道的做法,就是描述早期基督徒的信心和神学,以及他们的经验、思想与实践的发展流程,也就是他所谓的神学建构。他最后以保罗的神学为例,印证了上述的观点。

处理具挑战性主题

第2章说明了几个决定的因素,他重申新约乃是旧约启示的延续,然而耶稣的受死与复活却带来了决定性的冲击。对于耶稣的回忆在教会初期形成了口述传统,再经过圣灵在五旬节浇灌的经验,成为第2个决定性的动力,邓氏在此特别强调经验的重要性。他最后满有气魄的表示,自己希望在书中集中讨论最具挑战性的主题,也就是神、救恩、以色列和妥拉。

第3至第6章就是逐一对这4个主题的阐述。邓氏在每章都会首先说明旧约如何为每个主题奠下基础,继之在新约时代透过基督事件的启示,不同的观念得到承传与更新,当中同时包含了延续性和不延续性。

探讨基督论与救恩

第3章环绕“神的神学”这个主题。邓氏罗列旧约中涵盖的神一论内容,包含了6个范畴:神是造物主和审判者、神是独一的、以色列的神、神是超越和内蕴的、居间的天使,以及神的智慧/话语。 

而基督事件对这些观念的转化,邓氏则透过思考初代教徒对耶稣的不同称呼和意象(教师和先知、弥赛亚、人子、神子、主、神的智慧/话语、对耶稣的敬拜),作出剖释。他总结最早期的基督论反省,以及信徒对神的认识,并非由他们自己创作出来的,乃是符合第二圣殿时期犹太教的一神论反省。

4章探讨“救恩的神学”。邓氏说救恩即人要倚靠神,在新旧约中各有丰富的意涵。以色列传统的救恩神学可以概括为5个范围:神是救主、神的自发行动(与他的慈爱怜悯相关)、神的信实(与神的义息息相关)、救赎的途径以及盼望来世。

耶稣所带来的冲击主要是强调一种已实现的终末论,并更新了神圣空间(主要集中讨论圣殿)与救赎途径的观念。邓氏看重其中有关图像和隐喻的语言,认为是一种邀请,到今天仍然可以让人继续进行相关的神学建构。

揭示新旧承传与张力

“神的教会”是第5章的主题。在这里邓氏所列举承传旧约的内容包括有:拣选以色列、分别出来与热心和祝福、犹太人的派系分裂,以及以色列的终末盼望。经过基督事件与圣灵的冲击,对于以色列的主题多有辩论。

在第二圣殿时期犹太教派分裂的处境下,初代教徒重新定义(而非取代)以色列为归属于基督的教会,以承传神的拣选与应许,将犹太教的排他性转化为基督教的普世性。当中带有张力,陈述亦显得多样化。

6章处理“伦理实践”这个主题。邓氏认为神的子民应该如何生活是新约神学的中心部分,但是如何处理对待律法是新约神学的一个难题。新约传承了犹太恩典先于律法的观念,但是以色列的律法却是将以色列和外邦分隔的墙,又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之道。

虽然耶稣的教导明显强调了自己与律法之间的连贯性,但是新约对于律法和耶稣的教导,有不同的态度,乃是第二圣殿时期犹太各个教派之间不同意见的延伸,例如保罗对律法的态度则较为负面,但是爱的命令则被一致认同是基督徒伦理的根本原则。

邓氏在结论再次强调使用历史批判进路的重要性,配合神学反思,就成为了一种神学建构,乃是动态中的神学。他又重申自己的核心信念,新约同时拥有独特性和统一性,而耶稣的使命和讯息,绝对是新约神学的一部

结构精密立体呈现

邓氏此书全卷的结构精密严谨,先有清楚解释相关的前设、立场与方法,继之以高度一致性的逻辑框架逐项阐述书中的各个主题,令人易于接收掌握其内容,亦让人感受到其论述当中所展露出的气魄与自信,加深了其说服力和影响力。而如此丰富的内容,竟能置放于区区300多页的篇幅之中,不禁令人佩服作者的功力。

本书另一令人欣赏之处,就是其神学建构的进路。这种方法,重视历史中的处境性,让人能够更立体的了解整套神学思想的发展过程,避免了只着重结果的片面与浅薄。对于要在承传这些神学观念之余,进一步因应时代需要作出适切的发展与更新,会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本书虽然着重基督事件对旧约神学的承传、冲击与转化,但是并没有过份侧重单单以基督为中心,反而多番强调五旬节经验的重要性,认定圣灵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第二动力。这种能够平衡三一神三个不同位格的神学进路,值得肯定和欣赏。

过分倾侧略为不足

假如要谈到本书未臻完美之处,便可能是有几个方面的倾侧。其一是邓氏但凡援引新约神学的例子,都是以保罗神学为主,其他新约作者的声音鲜有所闻。虽说邓氏本身是保罗神学的专家,但是既然他多番强调新约神学中的差异性,能够多一点引用保罗以外的新约作者声音,应该可以更具体的说明这个论据。

另外一项倾侧便是邓氏集中讨论第二圣殿时期犹太文化对于新约神学的影响,但几乎好像没有提过当时另一股重要的文化力量:希腊文化。需知道希腊的哲学,对于新约神学的发展其实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另外作为一本导论书籍,邓氏似乎假设读者对犹太文化已经有一定的掌握,并没有很多的背景解说。

强化对话有助理解

最后,邓氏比较集中阐释自己的神学路线,少有与其他学者的论证作出对话,就是在书本的注脚中亦如是。假若能够强化对话的部分,应该对读者更深入的理解他的神学进路与立场会有帮助。

当然话说回来,要求一本篇幅如此短小的书籍有全面的涵盖与论述,亦是属于不合理的期望。作为一本平衡历史批判与神学反思的新约神学导论作品,邓氏此书仍属不二之选,值得一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