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文明沟通
美国伯纳调研机构(Barna Group)在2017年做了一项调研,主题是“为何人们在网上吵架?”(Why People Fight Online)。【1】 他们从网上访问了1,021人,取样误差为正负2.9%,可信度为95%。结果发现美国成年人在网上吵架比例如下:有时吵架占五分一(21%),很少发生占四分一(24%),从来不吵架占一半以上(55%)。这份报告引发我们省察,若是同样的调查发生在我们的城市,守住网上文明沟通的网民比例是多少?
利益问题
主耶稣讲过一个只在马太福音记载的天国比喻,他是为了回应彼得的提问“将来我们要得什么呢?”(太19:27)彼得作耶稣的门徒,牺牲很大,所以,大概出于好奇,就提到这么一个利益导向的问题。没想到,耶稣不但说了一个精采的故事,更将结论重复了两次(太19:30,20:16)。
不寻常的内容
我曾在良院讲台讲过这篇道,但在此重新以文字将葡萄园比喻的真理摘要分享。若你仔细读太20:1–16,会发现一些不寻常的故事内容。
一、葡萄园园主是一个很大方慷慨的大老板。他一天5次到市场招工,由清早6点到晚上5点请了5批工人,直到再看不到“闲站”无工作的人(太20:6–7)。
二、这位园主是给工人合理工资的老板。他和工人讲定工资又履行合约(太20:2、13),并且给工人合理的工资(太20:4)。
三、他是满有爱心的老板。因为那没有人雇用的工人(大概是能力和外貌都不够水平),他也请他们来工作。但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些下午5点才工作1小时的劳工(太20:12),也得到优厚的工资。结果,引起整天劳累的园工不满,发出怨言(太20:11)。注意,他们是拿到工资以后发怨言。然而,整个故事的奥妙在此。
四、葡萄园老板故意公开每人的工资,也特意从最晚工作的劳工开始派发工资。在此,我们问一个简单的问题:5批工人中没有怨言的是哪些人?我的推测是只有最晚找到工作的那批人,因为他们的感恩最大。其他,无论是9点入园的、午正和下午3点工作的,都会闷闷不乐,默默支持发怨言的勤劳工作者。
五、故事的张力和美妙值得玩味,更应细细默想。为何大老板没有拖欠埋怨者工资,他们却不高兴?其实园主说出个中理由,因为他做好人,某一个清晨6点开始打工的便“眼红”了(太20:15)。很大可能是,引起埋怨的是一个人,这从“朋友”是单数(太20:13,英文圣经)和“你就红了眼么?”(太20:15,“你”也是单数)看得出,但造成埋怨时却是复数(太20:11“他们”)。
六、埋怨者的问题是将身分搞混乱了。老板的一句“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吗?”(太20:15)结束了怨言。比喻里的两种身分很重要:雇主和雇员。葡萄园是新旧约圣经很重要的生活资源,是犹太人最普遍的农业项目,圣经出现99次,其中新约16次,旧约83次。最早在创世记就已有记载,挪亚作农夫栽了葡萄园(创9:20)。“万军之耶和华的葡萄园就是以色列家;他所喜爱的树就是犹大人。”(赛5:7,27:3)所以耶和华神是葡萄园的主人。
七、回到现实世界,我们知道这比喻不是讲公司的经营管理,而是说明神的爱心和他可以颠覆前后次序的主权(太19:30,20:16)。从人与神的角度来看,约翰‧加尔文对此有精辟的表达:“若有人因他人的慷慨而拥有某块土地的使用权,但他宣称那块土地的所有权是属于他自己的,难道他不应当因这样的忘恩负义而被剥夺使用权吗?同样地,若一个奴隶被主人释放,之后却宣称他的自由是与生俱来的,难道他不应该再做奴隶吗?”【2】
饮水思源!
使徒保罗提醒物质丰富的哥林多教会说:“使你与人不同的是谁呢?你有什么不是领受的呢?若是领受的,为何自夸,仿佛不是领受的呢?”(林前4:7)所以要不要埋怨,要不要眼红?
童年失去母亲,以后成为灵修作家的梅顿(Thomas Merton)说:“在神赐给我们的每一件事认出神的爱,而他已经赐给我们每一件事,这就是感恩”。他继续说:“我们的每一口气是他爱的礼物,每一刻的存在是恩典,是从他而来的巨大恩典。感恩的心不会将任何一件事不当一回事,感恩从来都有回应,时常警醒于新事物的奇妙,而且因此赞美神的美善。感恩的人知道神是美善,不是靠传闻而是靠经验。这是最大的差别。”【3】
如果,你还问我什么是感恩的基础?除了看耶稣的葡萄园比喻的那一节(太20:15),用我们中国人的智慧,我会说4个字:饮水思源!
注释
1.“Why People Fight Online,”May 18, 2017, Barner Group, <https://www.barna.com/research/people-fight-online/>(下载日期:2017年11月14日)。
2.加尔文著,钱曜诚等译:《基督教要义》,中册(北京:三联,2010),页791。
3.引自Robert A. Emmons and Joanna Hill, Words of Gratitude for Mind, Body, and Soul (Radnor, Pa.: Templeton, 2001),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