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务处的头像
差传教会的生命力─周广亮牧师
校务处 发表于 2021年03月19日 星期五 16:27
 
PDF 文档 ZGL_P210322.pdf
音频文件(MP3)

安提阿教会的特点

安提阿教会是第一间执行大使命的教会。他们差出史上第一队宣教同工—巴拿巴和保罗(徒13:3,14:26)。透过这一队宣教士,以及后来保罗再邀约的同工西拉、提摩太和路加等人,福音在第一世纪从安提阿传到了罗马。

观察这间教会由成立、成长到差传的足迹,会发现它有一些特点,这些特点记录在使徒行传11:19–30。它的源起是一群无名信徒,逃难移居而产生跨文化的布道,也有被称为“好人”的巴拿巴委身的牧养,以及保罗的加入。其中有不可缺少的特点,对我们所有的教会都是提醒,我们查看一下。

一、教会增长的现实

“信而归主的人就很多了”是安提阿教会的特点,也是使徒行传一贯的特点(徒2:41、47,5:14,6:7,11:21、24)。

圣灵在五旬节降临当日就有3,000人受洗归主,然后又有5,000男人相信主(徒2:41,4:4)。有人推算如果每个男人也包括一个妇女和一个小孩,则5,000男人代表15,000信徒。在3个月内信徒由3,000人增至15,000人。这是可能的,因为推测耶路撒冷原有25,000至30,000居民,但在五旬节时会增加至10至20万人。别忘了五旬节在春暖季节,犹太侨民都愿意选择此节日回乡过节。

本书另外的教会增长经文如下:

“赞美神,得众民的喜爱。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徒2:47)

“信而归主的人越发增添,连男带女很多。”(《新译本》:“信主的男男女女越来越多”;徒5:14)

“神的道兴旺起来;在耶路撒冷门徒数目加增的甚多,也有许多祭司信从了这道。”(徒6:7)

在这些描述之中,圣经唯独两次提说安提阿教会的信徒增多了。第一次是当信徒建立教会时,“信而归主的人就很多了”(徒11:21);当巴拿巴前往牧养之后,我们又读到“于是,有许多人归服了主”(徒11:24)。如此令人羡慕的增长,是什么因素呢?

二、增长的原因

首先是一群热心布道的新移民。他们从耶路撒冷经历逼迫的苦难,辗转来到安提阿定居。大凡移民的人对人生冷暖和信仰的宝贵与否,要么是心灰意冷,要么是热心靠主。我们从经文看到,他们是后者,所以自然发展出安提阿的信徒群体。

这个信徒群体是在没有牧者同工策划之下出现的,而且在以后的日子,他们还能在耶路撒冷(多人的家乡?)有灾难时,以物资救济,表现了爱心和慷慨(徒11:27–30,12:25)。

第二,当然是因为有“好牧师”的加入。“这巴拿巴原是个好人,被圣灵充满,大有信心……”(徒11:24)。这是极其难得的福分。巴拿巴的好,不但是奉献所有的慷慨精神(徒4:37),也是人际关系的好!早期使徒们不敢相信保罗是真心归主时,唯独巴拿巴举荐他,使保罗得以被耶路撒冷教会接纳(徒9:26–27)。

这也是为什么自那以后7、8年【1】,安提阿教会需要增添同工时,巴拿巴能亲自下大数寻找保罗,又给保罗机会一起事奉,使教会的工人也同样增长。这位好牧师也是好宣教士,他离开家乡到了耶路撒冷(徒4:36),现在离开耶路撒冷来安提阿短宣一年(徒11:25–26)!研究教会增长的差传专家指出,所有增长的教会都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就是有好的牧师领导。安提阿教会就是如此!

第三,是主的同在。经文告诉我们这是直接的因素。“主与他们同在,信而归主的人就很多了”(徒11:21)。“主与他们同在”原文是“主的手与他们同在”(徒11:21,《新译本》)。本书另有3次提到“主的手”,就是徒4:28,7:50和13:11,其中徒13:11最接近此处(徒11:21)的用法。

当保罗传福音遇到抵挡主道的法术师之时,保罗被圣灵充满并说:“现在主的手加在你身上,你要瞎眼”(徒13:11)。“主的手”便发挥了惩罚的能力。因此,在属神的人身上,“主的手”带来领人归主的能力;在敌挡主道的人身上,“主的手”显然是惩治的能力。然而,惩罚的最终结果也是领人归主,因为“方伯(省长)看见所作的事,很希奇主的道,就信了”(徒13:10–12)。

我们愿意看见第一种“主的手”所表明的同在,不愿看到主“惩治的手”临到我们任何人,但是两者是同一种大能。因此,求主怜悯我们悔改!让他的同在不叫人“遭殃”,却引领人归主。

“主与他们同在”也验证了主耶稣颁布大使命的应许:“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当我们热心宣教时,主同在的应许便成为现实。换言之,没有“主的手”同在的事奉,就没有真正的差传果实。 

安提阿教会的足迹给我们看见,这一步步的发展将来会有翻天覆地的改变,那就是到了第13章,圣灵亲自差遣他们之中最优秀的同工巴拿巴和保罗出去。这便再一次验证“主同在的手”没有离开安提阿,也愿你的事奉能有这样的结果。

注释

1.约翰‧斯托得著,黄元林译:《使徒行传》(上海:中国基督教两会,2008),页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