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务处的头像
读经求理解—吴加恩老师
校务处 发表于 2020年08月21日 星期五 17:30
 

寻求理解

翻阅着手上古旧的圣经,或者察看着周围日新月异的世情,我都觉得有需要去“寻求理解”!世人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对事对物的理解。就是小孩子也喜欢问“为什么”,那才是智力长进的表现;反过来说,懂得开车的人若不理解路面的安危,就随时会成为夺命的司机。再说,世界经济陷入低迷中,国际社会上的各方人士都只有尽力寻求理解,才有机会在困惑中见到曙光。

“理解”─纵使困难、却存盼望

就如世事有时叫人感到难明,读经,要读得完全明白,也不是容易的。圣经本来就是一本述及人、事、和世情的书,它又是一部古典籍─语境并非今天的人所熟识,文本亦容易被人误解。我们查考“圣经原文”和“圣经背境”,为的是要跨越时代差距所造成的理解上的困难。

此外,读经的人还可能面对另一种困难:如何在圣经所记的、看来是人、事、世情的论述中,看得明神的心意和启示呢?我们研习“圣经神学”,或“解经讲道”,其中要反省的正是这个殊不简单、有关理解的问题。耶稣说,“要用比喻把创世以来所隐藏的事说出来”(参太13:35);他所讲的虽是生活化的故事,听的人却不会一下子就明白。不过,耶稣亲自为门徒解说比喻中的天国的奥秘;故此,我们心存盼望,像门徒跟从主一样去寻求明白他的话语。

圣经─纵然深奥、也必显明

对圣经追求认识,原是一种信心的表现。耶稣又对门徒说:“天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不叫他们知道。”(参太13:11)这话隐藏着信与不信的区别:门徒所归依的正是神的启示,神亦因应人的信心赐予理解;而反过来,那些不寻求的人也就越发不理解;故此,“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太13:12)

中世纪时,神学家争论有关圣经是难明,还是易明的问题。当时有人认为圣经是隐晦难明的(如伊拉斯谟),亦有人认为它是清楚易明的(如改革着马丁路德);两个说法其实没有冲突,却恰似一个硬币的两边平面。1一方面,圣经很精深,我们难以完全掌握,但另一方面,神本来是为披露奥秘而作出启示的,使本来隐晦的显得清楚、叫寻求的人可以明白;故此,信神的人要对读经也有信心,愿意在圣经的已明和未明之间,不懈地去寻求理解。

人生─纵有信心,尤需谦卑

有了信心,我们也许不致因圣经难明就却步,但心志是否真诚、能否持久,也还要反省。于此,阅读的专注和领悟的能力都很重要。在忙碌或多姿彩的生活中,读经最易分心,然而委身的读者会腾出时间和心灵的空间去专注;若是阅读的技巧不足,读起来好像看而不见,便要找机会学习,或修读一些有关的课程,如“生命读经”或“研经基本原理”。

反过来,读经者若因圣经易明而太过乐观,又或者因为阅历已够丰富而觉得圣经所说的不外如是,这样的疏懒、傲慢就更难克服。这好比一个自以为是的人,不好好去了解自己的配偶,伤了配偶的心还懵然不知!耶稣表示过,神的启示“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太11:25)读经要读得明白,最要紧还不是已经明了多少,而是恒常、持久、虚心地阅读。

读经,就如在人生路上求索一样,要不断寻求理解。说到底,我们若能理解这部奇妙的圣经,我们处起事来也会培添智慧,做人亦必然更有方向!

注释:

[1] 有关的讨论可参莫伊.西拉著,谢芳娟译:《教会读错圣经?》(台北:友友文化,2003),页12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