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星星
母女俩总默默无声
阿萍是独生女,今年15岁。6岁时跟母亲由大陆来港与港人父亲团聚。可惜,翌年父亲因胰脏癌去世,留下她与母亲住在深水埗的木板隔间房相依为命。母亲在一家公司做清洁工人,为让阿萍吃得健康,她坚持每晚赶回家煮饭给女儿吃。虽然每晚一起吃饭,但她们总是默默无声。在阿萍的眼里,由小至大母亲总是满面愁容,很多心事似的。每次看到母亲愁眉不展的样子,阿萍便提醒自己努力读书,似乎这是唯一令母亲开心的方法。
阿萍是新移民,现时只念初二,比班中的同学年纪略大。她在校内无论读书或参与活动都十分认真投入,因而成绩不错,尤其是数学及运动的表现相当出色。运动方面,她常代表学校参加校外比赛并获奖。阿萍平日沉默寡言,与老师、同学的关系一般。班里的同学对她的认识非常有限,没有人知道她的家庭状况、喜好等。
最近同学发觉她比以往更沉默,上课时无精打采,放学后匆匆离开,像是赶忙去一些地方。虽然同学留意到阿萍的转变,但碍于她平日与他们交往的态度,大家不知怎样关心她。
原来,她母亲在工作时不慎被滚水严重烫伤入院。阿萍没有向学校里任何人提及。善良、乖巧的她,内心却像被一层一层的厚冰封闭着,似乎拒绝任何人进入。
缺少情感沟通的练习
父亲在阿萍儿时离开,母亲学历不高,为生活每天忙于工作及家务。或许,不停地做、做、做能减轻她的生活压力和内心的苦涩、伤痛。阿萍从没听到母亲提自己的喜、怒、哀、乐,只看到她淡淡的哀愁。母亲每晚不辞劳苦地为阿萍煮饭,纵然阿萍知道母亲疼爱自己,但在情感上却感受不到母亲的爱。再者,母亲从不表达情感,让阿萍由小至大也不明白、不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很多时,阿萍自己也摸不着心里真实的感受,没有太大的惊喜和愤怒,更不用说把内心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
不懂得表达及不愿意表达是相互关连的。当人越不懂得表达,就越害怕沟通,人一旦不自觉地把内心的情感世界收藏,就变得沉默寡言。于是内心纵然感到孤单,却难以跟别人说出自己的心事或困难,因而别人也很难明白及进入他的内心世界。此刻的阿萍只知道要努力念书,将来找一份高薪职业。只有这样才可以改善现时的生活,这才是她唯一可以为母亲做的事,或许只有这样母亲便不再眉头深锁。
尝试表达渴望关爱
家庭治疗帮助母女俩学习表达内心的情感,令内在情绪得以释放。同时,这也让别人容易了解自己,借此与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要帮助阿萍母女俩,情绪取向治疗(EFT)是合适的方法。治疗师辅助阿萍探索自己及对母亲的情绪反应,特别是其深层的情绪及内在渴望与母亲亲密结连的需求。让母女俩看到母亲一直没有情感的冷漠表现,令女儿误以为母亲不满意自己所做的事;甚至,有时她会怀疑母亲是否真的爱自己。但是,眼看母亲每晚不辞劳苦赶回家煮饭给自己吃,因而阿萍内心感到疑惑。有时,这混乱的感受连阿萍自己也弄不清楚,于是只好把它埋藏心底。可是内心的孤单感,让阿萍在生活中不自觉地对母亲表现冷淡,导致母亲觉得孩子已长大了,不再需要自己。这负面的想法使母亲更感孤寂,继而不自觉地对女儿有更多冷漠的表现。
治疗的第一步,让阿萍与母亲明白这负向性的互动模式是她们的共同敌人,这敌人正破坏着她们的关系,因而推动她们产生改变的动力。在治疗师的引导下,阿萍尝试表达心底极渴望母亲的关爱,她渴想母亲能与她一同分享喜悦及明白她的困难。同时,母亲也尝试告诉阿萍自她父亲去世后,其内心的痛苦,心底里她是十分疼爱阿萍的。
情绪取向治疗是由情绪的方向出发,去辅助案主将其深层情感向人表达出来,让人明白了解自己,因而别人可感应到当事人的需要。所以当阿萍与母亲在情感上展开了交流,这无疑加深彼此的亲密及安全感,也强化她们的情感结连。当阿萍学习到表达自己的情感,懂得用情感与其他人交往之后,一直阻隔阿萍与其他人沟通的冰墙便逐渐溶化,阿萍的内心已不再冰封了。
作者简介
鲍周瑞珠,个人、婚姻及家庭治疗师,基督教婚姻家庭治疗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