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在永世里抛掷一个身影》
作者:莫非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年
文字人的案头书
莫非老师所著《在永生里抛掷一个身影》被称为基督徒文字人的案头书。我反复阅读,受益多多,特向走在文字路上的同好推荐。望向淡雅黄色的封面,见右上方行书两列:在永世里抛掷一个身影。中间一条长长弧线,连接着作者“莫非”与经文“他的慈爱上及诸天,他的信实达到穹苍”,确有将今生的一个“我”抛掷于永世的神脚下之感。
读、写、思的意义
全书有5章:<捆锁中的写作>、<在永世里抛掷一个身影>、<许一个阅读的人生>、<聆听大师>和<为基督教文学的创作注入一股活水>。记录了作者于读、写、思中对生命意义的探问,对个人走上文字事奉路的回望,是作者内在世界的呈现。
神创造“美”的原因
我以第1章切入分享,一起品读莫非老师于今世镌刻的文字,凝视她愿意以今生有限生涯抛向“无涯”永恒的身影,看是什么使她半路拾笔竟也矢志不移的写。第1章从“捆锁中的写作”起手,作者直面美的力量,她从自家后山放眼,一派“悠然见南山”的悠闲,引读者欣赏天地之美,进而思考:神为何要创造美—因为美可以直接撞击人心。
发展属灵生活美学
真理给人以振聋发聩的感觉,美却是直抵人心。作为基督徒作者,如果心灵少了美的滋养,文字必然单一沉重。因此,作者提醒:“当生活中忙得一点都容不下美时,人迟早会生病,不见得是肉体,更多的是心灵。盼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发展出一套独特、健康的属灵生活美学。”
这对于常见的以刚硬理性和深浓说教见长的基督教文字而言,是必要且急迫的提醒:我们的文字,不单有真和善,还要有美!
博览群书为药方
阅读中,时而有击节共鸣的快乐,时而有感同身受的泪目。比如,对自己写作能力的焦虑,几乎是每一个执笔人都有的,以致于想得到像武侠小说里的高人以掌触背传功一样,被打通经络,武术出神入化,下笔如有神。理智知道不可能,但欲速而达之的心情是确实的。在“厚积薄发”中,作者以博览群书为药方,引你我从阅读延伸至写作。用“诚意和汗水”铺一条写作路,让快捷神功的玄想退场。这自然是正路!
写作过程如生产
我先生不擅写作,在他看来,写作真是一项神奇的本事,他常常一脸艳羡地说着写不出的痛苦。他哪里知道,几乎每一位作者都有写作焦虑,都承受“难产”之痛。“难产”还好,终归要“产”。怕的是肚子里没有“货”,怎么产得出?还有的是构思若干,材料纷繁,常常要沉下来“出货”时,偏偏工作、家事缠身,心向往之,身陷于斯……真是在“捆锁中的写作”啊!
无论得时不得时
想想看,于捆锁中事奉的仆人,保罗不是吗?他不但常常跋涉在旅途中,还被质疑、羞辱、鞭打和监禁。大卫不是吗?从他15岁被膏立,直到30岁才真正做了以色列的王,中间度过的,是颠沛流离的逃亡苦旅。只是他们不论得时不得时,总是写了,做了。对于视写作贵气、倚靠灵感的文人而言,是不可想像的。我们盼望有一个纯粹读与写的环境,哪知现实处处捆锁。惟有练就“无论得时不得时”也要写,才可行之久远。这大体是第1章的规模,细节更精彩,请您静读,定有收获。
忠心尽力回应呼召
第2章的小标题,正是书名—《在永世里抛掷一个身影》。莫非老师面对呼召,渴慕中也有怀疑,坚持中也有心虚,从“怎么是我”到“原来如此”,她走了很长的一段路。这段路,沉寂很久,才有回响。这条路,放下理性,靠着信心顺服,颠覆中建立,怀疑中清晰。蒙召以来,尽力用忠心回应呼召,以勤勉弥补不足,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神的敬畏之心。
第3章的“许一个阅读的人生”和第四章的“聆听大师”,是作者提高眼界、深化内心的途径,这里有景仰之声,亦有借鉴之痕,还有惋惜之叹。行文间,理性思辨卓然,感性抒怀亦令我感佩。
第5章的“为基督教文学创作注入一股活水”中,既有俯身细查文化现象的忧思,又有对国内基督教文化荒原现状的负担。在此背景下,莫非及创文,以微小之力投入文化洪荒天地,好似一股活水汇入汪洋,也许缓慢,也许无声,但静水可深流,滴水可穿石—其异象与使命就在于此。这几个章节留给有心的你书写所感,期待天路之上,同声相应,共鸣铮铮。
作者现身说法的分享
这本《在永世里抛掷一个身影》,一个个独立的话题,被一个人的身影串联在一起。每个话题,几乎都有莫非老师带着“诚意”的现身说法,暴露曾经的软弱,只为给犹豫的你我递一根手杖。于是,像我们这些自认为“拿不出手”的笔,从凝视莫非这个身影,看出什么是他“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
因此,邀请您一起拥此书相伴,走在文字的路上。
这“莫非”是恩典?
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