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务处的头像
无声的事奉─教务长阮一心老师
校务处 发表于 2019年07月5日 星期五 16:07
 

介绍你认识两位《农村圣经学院》的前辈吴加恩博士和谢慧儿博士,与你重温一篇良友圣经学院30周年院庆的访问。80年代两位老师默默为良院撰写课程,参与无声的事奉”,到今天她们已亲自发声,参与良院的教导。下周再详细介绍她们制作的新课程《新约神学》、《释经学》和《先知书》。

吴加恩博士与谢慧儿博士相识于良友电台,于197987年间同心建设《农村圣经学院》,及后二人先后负笈海外,回港后分别任教于中国神学研究院及香港建道神学院,继续委身神学教育使命。趁着良友圣经学院30周年院庆,有幸相约两位前辈,一起回顾历史,细数主恩,实在是晚辈的福气。更难能可贵的是,我手中拿着吴老师、谢老师的红色和蓝色笔记簿,里面详细记录她们参与多个节目的撰稿,可以重溯一段差点已被遗忘的农村圣经学院历史。

历史篇

197987年的8个寒暑,吴老师和谢老师默默从事笔耕事奉,现在良友电台仍保留她们当年珍贵的手稿在《农村圣经学院》成立前,吴老师主要负责《信徒训练》的撰稿,是良友电台最早期的训练节目。其后,谢老师加入,成为吴老师的得力副手,使《农村圣经学院》在1982年10月创立时有更强的师资。谢老师在82-83年分享的课题有“全备的救恩”、“祷告”和“十诫”。8387年间,两位老师先后合作撰写多个科目的节目,包括《教会历史》、《解经与研经》、《加拉太书》、《诗篇选读》、《摩西五经》、《信徒与教会》及《王国历史》。

这些教导性的节目,训练了无数坐在收音机旁的信徒和牧者,然而,听众们从来没有听过两位姊妹的声音,因为当年的节目一般是由男播音员负责讲道的,所以,《农村圣经学院》是以叶光明、江重生等老师的声音播出,而内容则由吴老师和谢老师提供。她们默默地工作,献上无声的事奉。

苦乐篇

吴老师还记得当初创设《农村圣经学院》的辛劳;1982年的春节,她放弃了一切贺年的活动,独自留在家中,搜索枯肠地赶稿子。那时,受过神学训练的同工不多,所以她包办各样的科目;中文的基督教著作也是有限,所以她要阅读不少参考性质的书籍。当年的《农村圣经学院》并没有报名、取录学生的制度,她们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听、在学习,她们只是凭信心天天忠心地写稿、制作节目,从事笔耕的事奉

80年代的中国,对外还是比较封闭;为了增加对内地信徒的认识,她们曾在80年代初到内地探访。吴老师记得曾到上海、杭州探访听众,弟兄姊妹把最好的端出来给她吃,包括她所喜欢吃的面条─原来当年面条比米饭还要贵,而且是要用粮票才换得到的。谢老师则对北京、内蒙之旅印像深刻;那年气氛紧张,不方便探访听众,反造就了她吃羊肉的机会。南方人难得到北方,尝到好吃的羊肉,当然要吃个痛快!她记得那次因为吃得太多,吃腻了,几乎不能动弹!

教学篇

两位老师在参与《农村圣经学院》的教学事奉中,认识到进修神学的需要。吴老师在写稿的过程中发现参考书不敷应用,希望可以更用功做自己的研究,而谢老师素以神学教育为抱负,亦早已有进修的打算,所以两人先后再赴美国攻读神学。学成归来后,加入了香港本地的神学院任教,继续完成参与神学教育的理想。近年,无论在香港或内地,接受神学训练的人越来越多,两地的交流也不断增加;回望两位老师在早期所作的开垦,我们实在感恩,也期盼今天的良友圣经学院能继续发扬光大,使更多学生在知识和生命上大大长进。

两位老师对内地学生可有什么赠言?吴老师说,要开放自己的视野和学习的领域,排除万难学习神的话语,和学习从神学角度思考事情。她又希望中国教会和好,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吴老师的负担是栽培有反思能力的教牧同工,她给良院30周年的祝贺是“展翅高飞”。

谢老师勉励内地同学要学好英语,多看中英文的注释书,有分辨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有机会就争取进修,且要更有系统、更完整地学习圣经。谢老师的负担是多点写书,盼望以后可以在内地出版,使更多信徒得益。她祝愿良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透过多年无声的事奉,吴老师和谢老师训练了许多的《农村圣经学院》听众。她们当年的稿件,早年已出版成为《农村圣经学院》的讲义小册子,寄送到中国各地、渴慕真道的信徒手上。今天,我们重温两位前辈在过去的事奉,是盼望良友圣经学院的学员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良院的学习只是一个开始,愿主带领我们不断成长,继续谦卑接受装备,成为神合用的工人,同心建立中国教会。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