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道自建释经灵修由建道神学院推出,良友电台录音制作
欢迎到良友圣经学院网站收听最新每日灵修
尔道自建-尔道将临 2021 - 12
11月28日–12月4日 | 希望 | 罗洁盈博士 |
12月5日–12月11日 | 平安 | 廖炳堂牧师 |
12月12日–12月18日 | 喜乐 | 王董智敏博士 |
12月19日–12月25日 | 仁爱 | 陈韦安博士 |
12月26日–12月31日 | 将临期后灵修 | 高铭谦牧师 |
尔道自建释经灵修由建道神学院推出,良友电台录音制作
欢迎到良友圣经学院网站收听最新每日灵修
尔道自建-尔道将临 2021 - 12
11月28日–12月4日 | 希望 | 罗洁盈博士 |
12月5日–12月11日 | 平安 | 廖炳堂牧师 |
12月12日–12月18日 | 喜乐 | 王董智敏博士 |
12月19日–12月25日 | 仁爱 | 陈韦安博士 |
12月26日–12月31日 | 将临期后灵修 | 高铭谦牧师 |
作者:高铭谦牧师
经文:约1:1–14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2这道太初与神同在。3万物都是藉着他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4在他里面有生命,这生命就是人的光。5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没有胜过光。6有一个人,是从神那里差来的,名叫约翰。7这人来是为了作见证,是为那光作见证,要使众人藉着他而信。8他不是那光,而是要为那光作见证。9那光是真光,来到世上,照亮所有的人。10他在世界,世界是藉着他造的,世界却不认识他。11他来到自己的地方,自己的人并不接纳他。12凡接纳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13这些人不是从血生的,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的意愿生的,而是从神生的。14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一儿子的荣光。
约翰福音的开始与创世记的开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并引起很多人对于道与神的关系做很多神学的讨论。不过,约翰写这些话,似乎不是期望引起很多哲学性的讨论,而是指出一个基本的神学,就是所有万物在受造之前,耶稣基督作为道已存在,并且所有天地万物都是藉着他而造的,是他见证着世界的形成,是他听见神说:“要有光”的那一刻,只有他才明白真正的黑暗有多大及有多恐布,他知道,只有他自己才是世界一切生命的源头,他也是人被造时的光,赐下所有生命与盼望。
本来一切都是安好的。
约翰强调了光明与黑暗的本相:“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没有胜过光。”(约1:5)在希腊文的时式来看,“光照在黑暗里”这句是现在进行式,代表光明一直以来都照在黑暗里,而“黑暗却没有胜过光”这句却是过去式,代表黑暗不接受光的行为是历史上过去发生的事,这样,在过去,黑暗曾经不接受光明,“胜过”这字有两个方向的解法:(1)解作“克服”:代表黑暗曾反对光明,只是它不能克服光;(2)解作“接受”:代表黑暗曾不接受光明。这两个动作用了“接受”这字来一字两用,说明黑暗面对光明的无能,也指出黑暗面对光明的憎恨,经文以此来比喻矛盾的人生。
面对这样历史上过去的黑暗,光明还是不断地照着,他没有因为黑暗的反应而灰心,也没有因为黑暗的不接受而从此放弃,他还是不离也不弃,就算眼前的黑暗还是背叛,光明还是照样赐下生命,这是一种委身,也是一种对生命的执着,他总相信就算黑暗的世界有多固执,都不会动摇他赐生命的本质。
约1:9–14说明耶稣便是那光,他来到这世界,为要照亮世上一切的人,并且这个世界原是他的世界,世界所有都是藉着他所造的,不过,当他来到这世界时,这个世界却不认识他;这个世界被形容是“他自己的地方”,而这世界的人被形容是“自己的人”,但这些在他自己地方的自己人却不接待他。这是一种讽刺式的说话,指出这些自己人本身是最明白耶稣的,这些人可能是指耶路撒冷圣殿的宗教领袖,他们是法利赛人及文士,他们本身是最明白神心意的人,现在这些自己人却不能接受这真光。
类似这样的讽刺性的描述是为了引入“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约1:12),接待耶稣的人是一种挑战,因为所谓的自己人既然不肯接待耶稣,便一定对于那些接待耶稣的人抱有敌意,这样的敌意就是因为那些接待耶稣的行为,竟反映了自己人不接待的恶行。接待真光本身便是信耶稣,这样的相信把人本来黑暗的生命变成为神儿女的生命,以致自己也成为光的一部份;那些不接待耶稣的人因为自己不接待真光,便自然连同这些神的儿女都一并不接待,就带来对立的局面。因此,接待真光本身便是一种挑战,正是要挑战神的儿女们,会否因为别人的恶待而放弃他们的信仰。
为要让光与人更贴近,“道便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当中的“我们”是指世上一切的人。神的同在对约翰来说是一个让人做抉择的同在,要么人便要完全的相信他,要么人便要拒绝他,没有中间的路线。
思想:
神的儿子已经来到,道已成为肉身,我们的生命也是否做了正确的决定?
作者:高铭谦牧师
经文:罗16:25–27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25惟有神能照我所传的福音和所讲的耶稣基督,并照历代以来隐藏的奥秘的启示,坚固你们。26这奥秘如今显示出来,而且按着永生神的命令,藉众先知的书指示万民,使他们因信而顺服。27愿荣耀,藉着耶稣基督,归给独一全智的神,直到永远。阿们!
保罗以这三节总结罗马书,也以“奥秘”来形容福音。
首先,这福音不是一种理论或形而上的抽象观念,它是保罗一生都竭力传的福音,以及他一生都尽力所宣讲的耶稣基督,福音成为保罗人生的确信,他所传的与他所活的一致,简单来说,福音便是他的生命。
第二,经文说福音便是“历代以来隐藏的奥秘”,这“奥秘”本来是永远“静默”的,代表靠着人的努力,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及明白当中的内容。根据加尔文所说,神是隐藏的,若果神没有主动揭示自己,人便没有办法去了解这位隐藏的神,加尔文更说人是双目失明的,若果神主动揭示自己,人也没有本钱去看见及认识他,除非神主动打开人的心眼,人才有看见及认识神的可能,这相信便是经文中“奥秘”的意思。以“奥秘”来形容福音,并非要带出福音有多么的深奥,而是表达出“全是恩典”的思维,若非神主动的启示,若非神主动擦亮我们的双眼,我们其实没有任何本钱来明白这福音的“奥秘”,原来,能相信福音,能经验救恩,全是神的恩典。
第三,这“奥秘”不只是为信徒获取关于某些东西的知识,而是能以“坚固你们”。我们被罪性影响,我们的心本来都是完全堕落的,没有可能有半点神圣来认识神,更加不用想如何“坚固”我们的心,可是,“奥秘”就是恩典的化身,耶稣基督的救恩不但叫我们得到永生,也叫我们的心得到“坚固”,能以进入恒久的盼望当中。
思想:
“奥秘”能以显明,全是神的恩典,也全是神的作为,这否定了靠功德得救的事实,也否定了个人成就的崇拜。恩典叫我们都成为受恩者,看见自己只不过是蒙恩的罪人,叫我们带着盼望与感恩去好好活出人生,你是否也认定自己是受恩者?
作者:高铭谦牧师
经文:彼后1:19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9我们有先知更确实的信息,你们要好好地留意这信息,如同留意照耀在暗处的明灯,直等到天亮,晨星在你们心里升起的时候。
这一节经文很美丽,因为它表明了等待主再来的将临期内所倚靠的盼望。
经文指出每一位信徒都有“更确实的信息”,“更确实”这字解作“可靠”或“坚定”,代表所传递的东西不是或许会临到,而是必定会临到;它代表每一位信徒都应该有永远不死的盼望,所盼望的内容便是主再来的终末,神应许我们到那一天会有永远无比的荣耀。
之后,经文用“灯”作比喻,指出这“更确实的信息”成为每位信徒的“灯”,而这“灯”却照在暗处,这不是说这“灯”要照亮所有的黑暗,而是说信徒在黑暗的世界中能以“更确实的信息”成为他们生命的“灯”,这“灯”能叫他们初尝救恩,也可以让他们体会将来终末的大光。可是,它只不过是“灯”,不能完完全全地征服黑暗,黑暗还是压倒性的,但当每一位信徒都因着这“更确实的信息”而成为“灯”,那么信徒便成为黑暗中的萤火虫,成为黑暗中的繁星,在黑暗的夜空中让人看见真正的盼望。
经文更指出,信徒要“留意这信息”,“留意”便是信徒面对这信息基本态度,我们在黑暗的世界当中,很容易会受到不同的价值观与文化的冲洗,特别是一些似是而非的假道理,我们便慢慢认为主再来的盼望多么不切实际,而救恩也开始变质,成为在世自娱及成功的东西,再慢慢地,这“灯”开始熄灭,信徒竟然成为黑暗的一部份,失去了“灯”那种发光的本质。因此,彼得要提醒信徒,要用“留意”来对待“更确实的信息”,才能在黑暗的世代中,保持那不能妥协的良善与生命。
思想:
经文应许,在黑暗中等待的信徒必定会有“天亮”的时候,到时,我们都会经验“晨星”的出现,黑暗的尽头,便是“晨星”临到的开始,“天亮”的应许是真实的,也是“更确实”的,它一定会临到。我们祈求,能在“天亮”临到之前,像十个童女中五个有油的童女一样,可以做好准备,让自己的“灯”达至最亮,来迎接真正的太阳。你愿意用这种的“留意”来面对主的将临吗?
作者:高铭谦牧师
经文:路2:26–28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26他得了圣灵的启示,知道自己未死以前必看见主所立的基督。27他受了圣灵的感动,进入圣殿,正遇见耶稣的父母抱着孩子进来,要照律法的规矩而行。28西面就把他抱过来,称颂神说:
西面得到圣灵的启示,指出他必会在临死之前,可以看见主所立的基督,就是救恩的化身。我们不知道西面所得的启示是在他人生的甚么时候临到,也不知道到底神以怎样的方式或异象来向他默示,我们只知道西面又公义又虔诚,众人都知道他素来仰望以色列的安慰者来到(路2:25),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盼望这主所立的基督已经有一段比较长的日子,不然他无法建立这种名声,再者,当他见到婴孩耶稣时,他说主可以释放自己安然离世(路2:29),这也是一个等待了很久的人照常理会说的话,因此,西面的等待是一种漫长的等待,是一种看似无止境的等待,神对他的启示可能发生在他年青时,他便由那一刻开始过公义及虔诚的生活,预备好自己看见救恩,他所盼望的救恩成为他虔敬度日的原动力。
原来,西面视天天都是将临期,天天都是仰望耶稣基督到临的机会。
经文指出有两次圣灵的感动,第一次发生在圣灵启示他将会看见救恩的那一刻,第二次发生在看见救恩的前奏,经文没有指出圣灵的感动是否在这两次的感动之中有再出现,若果没有的话,西面一生只是靠第一次圣灵启示的经验来支撑他的生命,当他第二次受圣灵感动,相信对他来说是欢喜万分的,原来,圣灵的启示与引介,便是在将临期面对救恩的动力所在。
最后,经文指出耶稣的父母“要照律法的规矩而行”,西面便把耶稣接在手上,我们因而相信西面是一位祭司,有权照律法的规矩办理所有以色列初生婴孩的礼仪,西面的一生曾办理很多婴孩的礼仪,他却没有因此变得死板,也没有把眼前的程序机械化,他用心对待所有的婴孩,最终却在年老的某一天,经手办理婴孩耶稣的礼仪,这是多么荣誉的事。因此,西面在他的将临期中不是做一些有别于他工作的内容,而是尽忠职守,用心事奉,直到救恩的临在。
思想:
这样,西面是一位有盼望、有圣灵感动,以及尽忠职守的祭司,这三样元素成为他的动力,度过一生的将临期,你也是否有这三样的元素来度过你的人生呢?
作者:高铭谦牧师
经文:书14:8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虽然同我上去的众弟兄使百姓胆战心惊,我仍然专心跟从耶和华-我的神。
一个人的眼界,决定一个人的勇气。
约书亚记14:8的上文就是十二个探子的故事:“耶和华的仆人摩西从加低斯巴尼亚打发我窥探这地的时候,我刚四十岁;我把心里的话向他报告。”(书14;7) 当时摩西要每一个支派选一个人作为探子,前去窥探应许之地,而犹大支派的迦勒便是十二位探子的其中一位,他与约书亚都有一样的眼界,看见迦南地的土地是流奶与蜜之地,就算敌人好像巨人一样,他们却对神的应许有信心,也比一般人更期待,以信心感谢神赐下如此美好的土地。反之,另外十位探子却有不一样的眼界,他们的眼只看见敌人的强大,根本没有把神看在眼内,便惧怕起来,认为摩西带领他们来到这地,为的是要杀死他们,这样的眼界有传染性,他们的报告使众百姓的心都消化,比迦勒与约书亚的影响力更大,以致大多数的百姓都被他们说服,要组织另一个势力离开摩西。这样,一个人的眼界不但决定一个人的勇气,错误的眼界更有传染性,祸及百姓。
然而,面对百姓的群起反对,迦勒没有因此失去信心,他一方面看见迦南地的应许,另一方面更看见神的伟大与实在,既然有神与以色列民同在,再大再多的困难也没有关系,这样看来,迦勒把他的眼目定睛在神与神的应许上,他每天专心跟随耶和华,直到走旷野四十年之后,他不像其他人一样已倒下及死去,他八十岁身体的气力与他当初四十岁作探子时没有分别,他身体的力气便是他信心的眼界的证据,证明神的应许永不落空。
因此,迦勒有(1)坚定注视伟大的神的信心;(2)相信应许会成真的决心;(3)决意取得应许之地的勇气;(4)一生跟从耶和华的意志。
思想:
我们可把迦南地比喻作终末的新天新地,也可把旷野路比喻作我们在世的人生,到底我们在尘世的生命也是否有迦勒一样的信心?关键在于我们是否专心跟从耶和华,不被眼前种种看似压倒性的困难占有我们的心,反而让神的应许与盼望来主导我们的内心,这样便能确保自己踏实当下与仰望永恒,你愿意吗?
作者:高铭谦牧师
经文:诗105:8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他记念他的约,直到永远;记念他吩咐的话,直到千代
有限的人与无限的神立约,这本是不可能的事。
盟约(covenant)与合约(contract)不同,后者是“如果你...我便....”的思维,所讲求的是利益及交换关系,前者是“就算你....我都.....”的思维,所要求的是委身的承诺,就算对方常使自己失望,也决意委身到底,义无反顾。
能完全义无反顾,永远委身于对方,珍惜及拥抱对方,这便是“永远的盟约”(永约)。只有神才可与人立永约,因为在立约的神圣一方(神)拥有永恒的特质,他有不死的委身,就算以色列民常常背叛神,都不能否定永约的效力。当“永恒”加上“委身”,当“神圣”加上“仁爱”,永约便因而产生,那怕日后以色列民的埋怨声有多刺耳,神仍不放弃自己的子民。
既然立约的一方是永恒的神,约的另一方也必须永恒,才能确保永约的永恒性,因此,这约不只是与亚伯拉罕立,还必须与他的后代立:“我要与你,以及你世世代代的后裔坚立我的约,成为永远的约,是要作你和你后裔的神。”(创17:7) 亚伯拉罕是有限的人,没有资格承接永恒,所以这约必须与他子孙立,甚至包括与亚伯拉罕分享一样信心的基督徒(加3章),这永约才能存到永恒。
摩西之约也是永约,因为此约也是世世代代的约:“以色列人要守安息日,世世代代守安息日为永远的约。”(出31:16) 这约以安息日为记号,这日是圣日,是神的日子,是圣洁的日子,也是记念永恒的日子,让人看见神对百姓不离不弃的委身。
思想:
这样,当诗人唱出“上主的慈爱永远长存”(诗一三六篇)时,他其实在宣告神的“委身/慈爱”不改变。就算世事万变,人事变迁,神对永约的委身仍然是我们的常数,让我们在不稳定的变数中找到赞美的理由,也在不守信用的世代中找到永恒承诺的可能。
神对你有不死的爱,我们也要以不死的心去委身于他,紧紧跟随他,让他在你身上兑现他永恒的盟誓,就是他义无反顾的爱。你愿意吗?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路2:10–12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0……“不要惧怕!看哪!因为我报给你们大喜的信息,是关乎万民的:11因今天在大卫的城里,为你们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12你们要看见一个婴孩,包着布,卧在马槽里,那就是给你们的记号。”
圣诞快乐!经历了一个心灵恬静的平安夜。今天让我们思想圣诞节。我们常常说,圣诞节是“普天同庆”的日子。究竟为何是“普天同庆”呢?或者说,作为基督徒的我们,为着甚么原因“普天同庆”呢?或许,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你对“普天同庆”颇困难,甚至感到与这世代的气氛格格不入。“我们每日面对这么多叫人流泪的事,我们如何普天同庆呢?”“当这城市面对这么多悲剧,基督徒如何叫人快乐呢?”甚至,你会认真地感到,“圣诞快乐”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怎能普天同庆呢?
让我们先默想天使对牧羊人说的话:“不要惧怕!我报给你们大喜的信息,是关乎万民的”。明显地,这句话包含了基本三个重点:
1. 不要惧怕。当然,这一方面基于牧羊人当时的心理状态。面对天使的来临,或者他们未有最佳的心理准备。因此天使叫他们不要惧怕。不过,“不要惧怕”却也同时是这信息的重点。因着救主的爱,我们能够毫无惧怕面对这个世界。
2. 大喜的信息。救主的爱同时是快乐的信息。或者,任何人得着救主的爱都同时得着快乐,这不是难明的道理。不过,这快乐不只是因着被拯救,而是更根本的—经历神的爱。
3. 关乎万民的。正如昨天所说,平安夜不只是耶稣降生,而是神的爱具体的显明在人间,从“圣诞节”到“受难节”,整个是神的救赎旅程。因此,这爱是关乎万民的,要叫我们把这爱分享到万民。
因此,“不惧怕”、“快乐”、“分享到万民”正是“普天同庆”的意义。所谓“普天同庆”,就是与人一起快乐地庆祝救主的爱,为到救主的爱而快乐,彼此快乐。普天同庆并不仅仅是一种使命,也不仅仅是一种责任。它是我们得着神的爱之后的必然状态—被爱的人懂得分享爱,快乐的人有能力分享快乐。
我们领受了救主的爱,这份爱叫我们能够“普天同庆”—快乐地分享。这快乐其实不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它是神的爱在我们身上的感染力。我们不要把传扬爱与快乐看为一种责任,相反,我们要专心享受神的爱,这爱自自然然叫我们能够“普天同庆”。普天同庆不是我们努力的结果,也不是一种取决于外在环境的事,它是神对世界的爱的延伸。
思想:
弟兄姊妹,让我们不要以快乐为耻—尤其在乱世之中。圣诞节快乐—这是神在永恒中命定的恩典。它每年都要我们重新思考、经历、细味。就让我们今天尽情享受这快乐,也向人分享这快乐。普天同庆!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路2:14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神!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
今天,我们默想救主的降生。圣诞节的意义,平安夜的意义,其实不是纯粹作为事件的“基督降生”(更遑论俗套的 happy birthday Jesus)。圣诞节所纪念的,其实远远超于“降生”这件事,而是根本有关“神”自己。圣诞节显露出神自己的本性—神爱我们,甚至成为了人。“神成为人”不是偶发的一件事,不是巧合,而是神自己本体的显露。
受难节与圣诞节是两个不可分割的节日—两个不可分割的事件。正如教父爱任钮(Irenaeus)所言,神的拯救不只是标志死亡的十字架,更是救主的整个人生。因此,从“耶稣基督的生”到“耶稣基督的死”,从“圣诞节”到“受难节”,整个是神的救赎旅程。有趣的是,圣诞节与受难节,马槽与十字架,正正是神荣耀的两个高峰—十字架是神的荣耀完满,马槽是这荣耀的开展—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神!gloria in altissimis Deo! 这荣耀彰显于基督贫穷。耶稣的倒空、虚己、无助,他的贫穷,于马槽开展,并于十字架结束。马槽与十字架是耶稣一生最无助的两个时刻。
所谓“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in terra pax in hominibus bonae voluntaries),所指的是“地上的和平”。它不是任何心理作用,不是感觉,而是真真正正的和平。在失衡的世界中,寂静中,仍然感受神的爱。因此,平安夜(silent night)的重点是寂静。天主教神学家Karl Rahner 曾经写过一篇很有趣的神学短文,名为 “The Theology of Christmas” (Zur Theologie der Weihnachtsfeier)。他说,最好预备庆祝圣诞节的方式,其实是寂静。
因此,圣诞节的爱,其实埋藏在这份“平安”的背后。圣诞节是普天同庆的日子,但圣诞节的马槽却其实是寂静的。“牧羊的人回去了”(路2:20) 这才是平安夜的真实。马槽、平安夜、寂静夜。神的恩典是始于马槽的寂静,并完满于十字架的孤独。
在寂静中,神的爱却充满全世界。
思想:
因此,不妨在平安夜安排自己一段独处的时间。最少,你要花时间寂静、独处—感受存在的孤独、人群中的孤寂、生存的不然。就在这孤寂里,我们才会真正体会平安夜的以马内利,神救主的爱。圣诞节告诉我们,正正就是这生存的孤寂,以马内利,“神与我们同在”。这同在,不是动词,而是耶稣基督。神的爱在
以马内利。祝圣诞快乐。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路2:1–7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在那些日子,凯撒奥古斯都降旨,叫全国人民都登记户籍。2这第一次登记户籍是在居里扭作叙利亚总督的时候行的。3众人各归各城,办理登记。4约瑟也从加利利的拿撒勒城上犹太去,到了大卫的城名叫伯利恒,因为他是大卫家族的人,5要和他所聘之妻马利亚一同登记户籍。那时马利亚已经怀孕。6他们在那里的时候,马利亚的产期到了,7就生了头胎的儿子,用布包起来,放在马槽里,因为客店里没有地方。
今天我们预备自己进入耶稣基督降生的默想。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不是从天而降,而是与我们一样,经历在地上从母腹中怀孕与生产的过程—当然,也经历父母的爱,经历父母在自己未出生、十月怀胎时候的爱护。虽然我们未必有意识,但这段十月怀胎的经验,正是世上父母对孩子的爱的开始。
很有趣,圣经也记载了耶稣基督尚未降生前的片段。作为婴孩的耶稣基督,出世前已经有在世父母的爱。马利亚与约瑟—与世上所有父母一样,承担了作为父母的责任。圣经如此描述:“马利亚的产期到了,就生了头胎的儿子,用布包起来,放在马槽里,因为客店里没有地方。”他们为了耶稣基督的缘故,一直奔波劳碌,甚至找不到地方居住。他们却爱惜顾念婴孩耶稣,“放在马槽里”表面上平平无奇,却其实充满父母对自己孩子无声无息的爱护。从此,父母的爱开始了,直到生命的终结。
约瑟与马利亚,突如其来领受了神的召命,“成为了父母”,从此以后一生一世爱护神的儿子耶稣基督。或许,这召命也是世上一切父母召命的类比。我们的孩子当然不是耶稣基督,但却同样是神托付我们一生爱护的使命。
这是神的创造秩序。原来,人生是爱的三部曲—
1)人生的前半段是被爱的过程。被照顾,被呵护,被接纳。
2)人生的中前半段是一段寻觅爱的过程。寻找你爱的人,也寻找愿意爱你的人。
3)然后,有一天,人生步入中后半段,游戏的难度提高了。人生的后半段是一个全然去爱的过程,以付出为己任,为孩子努力地活着。
年轻的人可能会问:如此单方面去爱人,为着别人而活,有意义吗?有可能吗?有价值吗?
原来,当人走到某一段路,就会发现:“有”。努力地爱一两个人。努力的为所爱的人付出。努力的为着孩子而活。
思想:
如果你已经为人父母,作为领受“父母召命”的你,你有甚么值得感恩的事呢?
同时间,必然地,作为儿女的你,你又有甚么值得感恩?这个圣诞佳节,又有甚么行动呢?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太5:43–44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43“你们听过有话说:‘要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44但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迫害你们的祷告。
爱却同时以命令的方式出现。爱竟然是命令?就是说,就算你不愿意,也须要去做!或者,你会问,这样岂不是很勉强吗?难道神要我们做勉强的事,勉勉强强地爱吗?不。这不是神的意思。爱是命令,因为爱本来就是超越我们的本能。就是说,假如你可以选择,假如你可以按自己的心意,假如你随着自己的本性而行,你不会选择去爱的!不是吗?牺牲自己的益处,为着别人的好处,舍弃自己!这都不是一个人自自然然会做的事。
唯有当爱成为了命令的时候,唯有一个人经历了基督的爱,生命被更新了、转化了,他被神命令去爱!保罗这样说:“原来基督的爱激励你们。”(林后5:18)其实“激励”这两个字原文的希腊文不是这么轻松简单的。基督的爱催逼我们、要求我们、命令我们:为主而活,跟随他的脚踪。如此,爱成为了一道命令—基督徒甘愿承受、实践、尝试的命令。
潘霍华在《追随基督》(Nachfolge)一书中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观念:“‘爱弟兄’是一条常被误解的命令。‘爱仇敌’让我们搞清这命令的意思。”(Liebe zum Bruder wäre ein missverständliches Gebot, Liebe zum Feinde macht unmissverständlich deutlich, was Jesus will)“爱仇敌”正阐明了作为命令的爱。我们很容易爱一些可爱的人,也很自然地爱自己的亲人。但是 ,“爱仇敌”的命令却为这样的爱泼了一盆冷水!它告诉我们,爱不是基于我们对别人的好感,也不是出现于我们的感觉。这爱是“不自然”的。唯有这份命令的爱,叫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超越自己的限制!
但是,别担心,神的命令跟人的命令不同。他的命令之所以成为命令,只有一个简单的原因:因为他是我们的主,我们是他的子民。神不需要使用一些手段、威迫、恐吓,才能让他的话成为命令。神的命令不需要这些。相反,神的爱成为了命令!他的爱催逼了我们!
思想:
你生命中有遇见仇敌吗?是的,爱他们是违反理性、不自然的事。唯有神的爱叫我们能超越这一点,一次又一次冲破自己的界限,再一次做一件自己不能做的事!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15:13–14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3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14你们若遵行我所命令的,就是我的朋友。
很有趣,我们在教会中比较少谈及“友爱”(philía)。或许,我们在教会都习惯言谈一些伟大的爱—无私、不分对象的普世之爱。正如普林斯顿大学哲学教授内哈玛斯(Alexander Nehamas)在他的著作《论友谊:穿梭哲学、艺术、文学、影剧,探寻历史河流中的友情真相》(On Friendship)指出,基督教所强调的神圣之爱,导致“友谊”这回事变得越来越模糊。
友爱与博爱不同。友爱是厚此薄彼的。它是一种关系的爱、具选择性的偏爱,这种关系的爱也是出于自然的。父母特别疼爱自己的子女,虽然别人的孩子也会疼爱,但对自己儿女的爱是与别不同的。友谊也是如此。我们喜好与某些人交往,喜爱某些人,都是有选择的,不是等同的。人伦之间亲疏有别,这爱正源于这种分别的关系。
不过,圣经却清楚告诉我们:耶稣基督视我们为朋友。这正表明,友爱也是基督徒之爱的重要实践。昔日,耶稣把罪人、税吏视为真正的朋友。他们之间拥有真实的友谊。耶稣对他们的爱,不仅是“神爱世人”这种普遍观念的其中之一,却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个别的、独特的友情。试想想,原来,所谓“神爱世人”,不是一种普遍有关爱的理论,却是耶稣基督与世上每一个人独特的友谊!
今日,现代社会往往令友谊沦为工具。所谓“人脉”,往往被理解为职业上的友谊关系。建立人脉、广交朋友,透过朋友所提供的利益与帮助,实践自己的事业。当然,我强调,许多人的人脉关系都是建基于真正的友谊—几乎每一个擅长这方面的“人脉达人”,都会纯粹视人脉为真正的友谊—他们没有社交,只有朋友。
因此,或者,我们应该重建基督教神学的“友谊”观念—承认自己的爱有限,尽心、尽性、尽力的爱一些人,并且相对地承认自己“没有爱”一些人;承认自己尽心、尽性、尽力地爱别人,并且在爱别人的行径上爱自己。
思想:
你有没有一些很久没有见面的朋友呢?圣诞佳节将近,不如约他/她叙叙旧,享受在耶稣基督里的友爱吧!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路10:25–37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25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说:“老师!我该做甚么才可以承受永生?”26耶稣对他说:“律法上写的是甚么?你是怎样念的呢?”27他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如己。”28耶稣对他说:“你回答得正确,你这样做就会得永生。”29那人要证明自己有理,就对耶稣说:“谁是我的邻舍呢?”30耶稣回答:“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丢下他走了。31偶然有一个祭司从那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另一边过去了。32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那里,看见他,也照样从另一边过去了。33可是,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路过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34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他到旅店里去,照应他。35第二天,他拿出两个银币来,交给店主,说:‘请你照应他,额外的费用,我回来时会还你。’36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那人的邻舍呢?”37他说:“是怜悯他的。”耶稣对他说:“你去,照样做吧!”
在将临期有关“爱”的星期,我们首先默想“爱邻舍”的主题。“爱邻舍”是圣经常常提及的课堂,不过,它也是常常被误解的课题。
爱邻舍的比喻源于耶稣与律法师“爱人如己”的对话—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路加福音》故意把“爱人如己”的解释放在“爱邻舍”的层面上。许多人以为“爱人如己”无非就是爱自己的另一半、儿女、家人、朋友、教会弟兄姊妹如同爱自己。当然,这全都是正确的,也是应该的。不过,爱人如己的精髓,其实重点不是爱那些你认识的人,而是爱那些本来与你毫无关系的人。简单的说,“爱邻舍”就是爱一个与你没有关系的人—从没有关系,到彼此建立出关系。如此,这比喻颠覆了许多人对爱人如己的理解。
爱人如己,爱邻舍如同自己,就是主动地爱一个你不认识的人,让你自己成为他的邻舍,并从毫无关系中建立出“邻舍”的关系。教会作为基督耶稣在地上的代表,正正是要实践这份爱—主动、竭力、走出去,爱那些与教会以及教会事工没有关系的人。甚至我要说,这个“爱邻舍如同自己”的命令,比圣经中许多命令还要大。因为,它是“第二大的诫命”,更是关乎人类命令中最大的命令。
这个爱邻舍如同自己的命令,在现今的社会中,正正就是我们基督徒对社会边缘人士的关怀。贫穷人、心灵贫穷的人、被迫害的人、被欺压的人,他们都是我们的邻舍。不,我们都是他们的邻舍!因此,我们要与他们在一起。我们要走出教会门口,走出教会事工之外,直接走到他们之中。这正正是基督徒面对贫穷人的方式—我们要发现贫穷,必须要处于社会的贫穷人的位置。这牵涉圣经另一个教导。耶稣说:“你还缺少一件: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可10:21)“去变卖你所有的”和“分给穷人”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鉴于耶稣“跟随我、变卖所有”的命令,教会的本质不可能是富有的。她永远要处于“与贫穷人在一起”的处境。我们没有必要做到圣法兰西斯式的圣贫(usus pauper)。教会的贫穷,正正彰显在教会与贫穷人一起经历困苦,与贫穷人在一起,与他们同行的行动中。因此,我们对社会的关爱,是责无旁贷的使命。
思想:
这正是好撒马利亚人的比喻告诉我们的道理—好撒马利亚人不只是放下金钱,提供住宿,安排计画,更是亲身与人一同经历。你呢?今天你是谁的邻舍?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壹4:8–9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8……神就是爱。9神差他独一的儿子到世上来,使我们藉着他得生命,由此,神对我们的爱就显明了。
这星期,我们进入将临期的第四周。爱,将会是我们这星期一起默想的主题。或者,对你来说,爱诚然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教会常常提及的主题,也是我们熟悉的主题。因此,在这个将临期的灵修中,我们一同从不同的向度来思考“爱”这题目。要思考这题目,我们或者可以从最根本的地方开始:神就是爱(约壹4:8)。
这是新约圣经约翰壹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神学命题。原文的表达其实更简单:“神是爱”(ὁ θεὸς ἀγάπη ἐστίν)。神是爱。这是一句难明的话。神明明是高高在上、超乎一切的万有之主,为什么“神”是“爱”呢?难道神只是一股力量吗?难道神只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或关系—我们称之为“爱”的关系吗?我们或许都明白何谓“神爱我们”这句话—它描述了神“爱”我们。但是,圣经却是说有一个爱我们的神,它更说神自己就是“爱”本身。这是极大的奥秘。神的爱,超越了行动,更成为了衪自己的本相。
不过,要了解神的爱,其实从来都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为什么?正如保罗说,“能以和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并知道这爱是过于人所能测度的。”(弗3:18–19,和合本)这爱的显露,唯有仅仅在耶稣基督里面。世上任何“爱的事件”或许都能表达出爱的道理—却不是完完全全、真真正正的爱。唯有享受在耶稣基督爱里的人,他才能真正体会、洞悉这份爱。因此,这正是我们在这将临期思考的主题:期待着耶稣基督的降生,我们思考神的爱,也默想世上不同种类的爱。因此,我们会看爱邻舍(20/12)、友爱(21/12)、爱仇敌(22/12)、父母的爱(23/12)、救主的爱(24/12)以及分享的爱(25/12)。
思想:
或者,在将临期第四周的第一天,让我们首先谦卑地承认:我不懂得爱。或许,你已经是一个人生阅历丰富的前辈;或许,你还觉得自己是一个挺有爱心的人。不过,让我们再一次放下这一切。因为爱不只是一种方法,也不是仅仅一种技巧。圣经说:神是爱。爱之所以可能,仅仅因为神自己。因此,让我们重新投入这个最基本的道理:让我们今天重新体会神,从他身上思考。
作者:王董智敏博士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本周灵修指引(七):
我们在心里慢慢背颂:“神啊,你是我的神,我要切切寻求你;在干旱疲乏无水之地,我的心灵渴想你,我的肉身切慕你。”(诗63:1)
这是最后一天以喜乐为主题的将临期灵修。若弟兄姊妹越来越爱上诗篇63篇,你可以再一次细阅经文。今天,我希望跟大家走进神沉默的历史,细味以色列人等待弥赛亚降临的生活。
对于新约的信徒,我们迎接圣诞节的来临,总是欢天喜地买礼物,预备节期的聚会,街头上的装饰也提醒我们要喜乐地迎接几天的假期。基督已经降临,而且成就救恩!将临期的主日崇拜,我们也许会唱《以马内利,恳求降临》(生命圣诗,106):
以马内利,恳求降临,救赎释放以色列民;
沦落异邦,寂寞伤心,引颈渴望神子降临。
副歌:欢欣,欢欣,以色列民,以马内利必定降临。
副歌一而再唱出“欢欣、欢欣”,然而正歌的内容一点也没有欢欣的理由。以色列亡国,沦落异邦,由巴比伦王朝转而波斯王国,在希腊帝国期间以色列也没有复国,直到罗马的时代⋯⋯由旧约最后一卷书跳到新约马太福音,我们只需半秒就翻到下一页,以色列人却等待了四百年!我们称这四百年为沉默的四百年。这四百年间,神没有赐下新的默示,以色列人一直在外邦统治下生活。这四百年的中间,以色列有马加比家族的中兴(公元前167年),犹如复国的迹象,但马加比家族很快也没落(公元前 135年),以色列人所等待的以马内利仍然未有降临。
神在沉默,人可怎样!
对于新约的基督徒,我们是回顾基督降临的历史,也就是默念神的作为与拯救历史,继而感恩、欢欣!对于旧约的以色列人,他们一直等待弥赛亚的来临,一个四百年的等待!
在黑暗中仍能够喜乐地等待神的应许,我们便需要藉用诗人大卫的智慧:“在干旱疲乏无水之地,我渴想你,我的心切慕你”(63:1)。当时的以色列人在回顾神拯救他们出埃及的历史,他们深信神必定拯救,所以他们才能“欢欣,欢欣,以色列民,以马内利必定降临”。
“因为你曾帮助了我,我要在你翅膀的荫下欢呼”(诗63:7)。
其实,我们今日都分尝以色列人昔日的等待。虽然我们现在回顾基督降临的历史,但我们也在等待基督的二次降临,一个超过四百年的等待!将临期提醒我们回顾基督第一次降临的历史,耶稣的出生、耶稣的作为、耶稣的拯救不断提醒我们,纵然世界多么黑暗,但神没有忘记他的子民,神的看顾常在。
我们深信基督必定再来!今日,我们也可以高唱“欢欣,欢欣,以色列民,以马内利必定降临”。
作者:王董智敏博士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本周灵修指引(六):
让我们再一次深呼吸,先把自己安定在神面前。然后,我们在心里慢慢背颂:“神啊,你是我的神,我要切切寻求你;在干旱疲乏无水之地,我的心灵渴想你,我的肉身切慕你。”(诗63:1)
诗篇63篇大卫在犹大旷野的时候,作了这诗。
1神啊,你是我的神,我要切切寻求你;在干旱疲乏无水之地,我的心灵渴想你,我的肉身切慕你。
2 我在圣所中曾如此瞻仰你,为要见你的能力和你的荣耀。
3 因你的慈爱比生命更好,我的嘴唇要颂赞你。
4 我还活的时候要这样称颂你,我要奉你的名举手。
5–6我在床上记念你,在夜更的时候思念你;我的心像吃饱了骨髓肥油,我也要以欢乐的嘴唇赞美你。
7因为你曾帮助了我,我要在你翅膀的荫下欢呼。
8我的心紧紧跟随你;你的右手扶持了我。
9但那些寻索要灭我命的人必往地底下去;
10他们必被刀剑所杀,成为野狗的食物。
11但是王必因神欢喜,凡指着他发誓的都要夸耀,因为说谎之人的口必被塞住。
在优美的祷词与颂赞后,诗人回到现实的环境,一个被追杀至逃难的人生。诗人虽然没有被现实的困难压下去,仍然可以欢乐地颂赞神,但他面对现实的残酷时,他在神面前相当坦白,甚至在神面前直言“那些寻索要灭我命的人,必往地底下去。他们必被刀剑所杀,被野狗所吃。”这正正是大卫跟神关系的一个特点:坦白。
在撒母耳记下6章,当大卫迎接神的约柜回耶路撒冷时,大卫作为君王,他穿着细麻布的以弗得,在耶和华神面前极力跳舞,代表着他内心的喜悦和热切期待。大卫的太太米甲无法接受大卫的行径,觉得这是轻贱的行为;但大卫坦言,在耶和华面前,他必更加卑微,必在耶和华面前继续跳舞。(撒下6:16–22)
大卫在神面前,就是如斯的直率坦白。开心的时候跳舞,感恩的时候颂赞,愤怒的时候会咒骂。在神面前赤露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正是大卫的特色,也是诗篇常常表达的意境。
基督徒的喜乐从来不离地,敬拜歌颂时有欢呼,感恩的时候有喜乐,面对现实艰难的时候,诗篇里有咒诅诗,正是诗人对奸恶世界的剖白与控诉。在神面前咒诅仇敌,正是把报应的主权交托给神,同时表明内心的愤恨。正因为我们把报应的主权交托给神,亦深信神必然工作;被欺压的人民才可以在神面前放下郁结,深信神的拯救必然来临,继而如常生活,如常颂赞。
现实生活相当残酷,问题不会因为我们一星期的灵修或一连几天的颂赞而突然消失。神的时间永远掌管在神的手中,我们无法预知奸恶遭报的实践时间表,但我们知道神一直工作,神一直掌管。时候到了,我们便会看见神成就奇事。
大卫在他有生之年看见他的敌人遭受报应,神实在将大卫的仇敌交在大卫的手中。这些历史事迹,我们在撒母耳记上和撒母耳记下都可以细细阅读。然而,我们需要特别留意大卫喜乐的颂赞时间,并不是仇敌遭报之后,他感恩歌颂,而是他在落难之时,透过想念神的拯救、神的慈爱、神的作为而得到安慰,甚至心被恩感而喜乐地赞美神。
但是王必因神欢喜,凡指着他发誓的,必要夸口,因为说谎之人的口必被塞住。(诗63:11)
瞻仰神,提醒我们神亲自临在,而且常在。
记念神,让我们回想神的作为,旷野也可以发出颂赞。
跟随神,正是瞻仰神和记念神之后的行动,让我们在艰难的人生岁月,仍可以坚心倚靠,喜乐前行。
邀请:
邀请大家今天在不同的时间,包括午间和夜晚,再一次慢慢颂读诗篇63: 1–11的经文。
作者:王董智敏博士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本周灵修指引(五):
让我们选择一首喜爱的诗歌,在神面前唱颂。之后,我们在心里慢慢背颂:“我还活的时候要这样称颂你,我要奉你的名举手。”(诗63:4)
诗篇63篇大卫在犹大旷野的时候,作了这诗。
1神啊,你是我的神,我要切切寻求你;在干旱疲乏无水之地,我的心灵渴想你,我的肉身切慕你。
2 我在圣所中曾如此瞻仰你,为要见你的能力和你的荣耀。
3 因你的慈爱比生命更好,我的嘴唇要颂赞你。
4 我还活的时候要这样称颂你,我要奉你的名举手。
5–6我在床上记念你,在夜更的时候思念你;我的心像吃饱了骨髓肥油,我也要以欢乐的嘴唇赞美你。
7因为你曾帮助了我,我要在你翅膀的荫下欢呼。
8我的心紧紧跟随你;你的右手扶持了我。
星期一,我曾经提及由第三世纪开始,教会称诗63篇为早晨的诗篇,我邀请肢体们每天清晨都颂读此诗。除了清晨寻求神,诗篇也提到夜间记念神。虽然大卫提及“床上记念你”(63:5),但他身在旷野地,所谓的床上跟我们在家中的床也许有分别。正如雅各离开父家在旷野地睡觉,夜间得着异象,他的枕头实在是一块石头。大卫没有描述他在旷野地的床是怎样,但旷野地的半夜,总不会高床暖枕。大卫在旷野地的夜间,在床上思想神,他想念神曾经给他的帮助,使他脱离困窘;虽然他现在身处困扰中,他相信神的保守不会改变。他以神的翅膀荫下来表达这一种温柔的保护,有如鸟儿以翅膀保护雏鸟,既舒服又温暖。
在苦难与黑夜中欢呼,源自回想神的恩典,回想神一次又一次的拯救,神的保护有如鸟儿翅膀,给予雏鸟无微不至的照顾。神是昔在、今在、永在的神;他昔日的拯救今日仍在,而且永在。苦难可以配上喜乐,因为神的恩典仍在;黑夜可以配上欢呼,因为我们心被恩感歌颂神。基督徒在困境中仍可以喜乐,因为深信神的工作不会停止,神必成就奇事!
我们每一个人在神里面的经历也不同;今天,让我们细数神恩。不论在日间、午间,甚至夜间,我们回想神的恩典,我们一同在神翅膀的荫下欢呼!
因为你曾帮助我,我就在你翅膀的荫下欢呼。(诗63:7)
苦难没有把大卫压下去,因为他铭记神恩,深信神的拯救昔在、今在、永在!
喜乐的心,从数算神恩而来!
邀请:
邀请大家今天花一点时间,慢慢背颂诗篇63:7–8的经文。特别在晚上,我们在睡觉前,好好数算神的恩典和拯救,并颂读诗篇63:1–8。
作者:王董智敏博士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本周灵修指引(四):
让我们回想最触动内心的敬拜时刻,停在那一刻的感动,并在心里慢慢背颂:“神啊,你是我的神,我要切切寻求你;在干旱疲乏无水之地,我的心灵渴想你,我的肉身切慕你。”(诗63:1)
诗篇63篇大卫在犹大旷野的时候,作了这诗。
1神啊,你是我的神,我要切切寻求你;在干旱疲乏无水之地,我的心灵渴想你,我的肉身切慕你。
2 我在圣所中曾如此瞻仰你,为要见你的能力和你的荣耀。
3 因你的慈爱比生命更好,我的嘴唇要颂赞你。
4 我还活的时候要这样称颂你,我要奉你的名举手。
5–6我在床上记念你,在夜更的时候思念你;我的心像吃饱了骨髓肥油,我也要以欢乐的嘴唇赞美你。
我们一起以三天的时间慢慢进入经文和大卫在旷野渴慕神的心境。进入第四天,我们再多走一步,按诗篇的背景,大卫被追杀,他需要留在旷野逃难;而且水源不足,他感到干渴。从人的角度而言,这是一个绝对的困境,生命不保,身体软弱;而且追杀大卫的人有可能是他的岳父扫罗王(撒上23章)或他的儿子押沙龙(撒下15章),这两位都是大卫的亲人,也是大卫所关爱的人。被至亲人追杀,内心会格外难受。
但从经文的内容,我们却感受不到大卫在哀鸣;相反,大卫以欢乐的嘴唇颂赞神,在想念神的时候,大卫的内心更感到饱足!按环境,绝对是一个困局;按心境,却活在欢乐满足当中。这似乎是一种平行时空的生活状态,大卫在旷野逃难时,在追念圣所的敬拜时,展现出一种超越困扰的喜乐。
大卫的喜乐,并不是因为环境快活、事事顺利、远离苦难;而是他在苦难中把自己的心思意念放在瞻仰神的能力和荣耀。在旷野中,干旱得连优美歌声也欠奉时,心灵的渴慕与嘴唇的颂赞成为最美的呈献。大卫以追忆圣所的敬拜、思念神的慈爱来超越环境的困苦,甚至干渴的喉咙也得着滋润,内心满满的饱足。
在旷野,没有犹大地的圣所;在苦难中看似没有出路,神也没有即时介入并解决现实世界的困难。在人看来,神看似缺席,没有即时回应苦难;只是,在大卫的祷告中,神是常常坐席,而且让大卫得着安慰,心灵得着饱足。
苦难往往配对忧烦,顺利配对快乐;而苦难与喜乐看似是不相配的场景与情绪。在诗篇63篇,大卫以想念神和颂赞神,将苦难与喜乐调和,谱奏出动人的诗篇。大卫还有活着的一刻,他仍要举手赞美神。
我还活的时候要这样称颂你,我要奉你的名举手。(63:4)
作为平凡的人,我们没有选择活在哪一个世代的权利,我们也无法控制环境的转变;但我们可以选择在神里面怎样过活。大卫选择仰望神的能力与荣耀,喜乐地面对生活的压力。
邀请:
邀请大家今天花一点时间,慢慢背颂诗篇63:4–6经文。
作者:王董智敏博士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本周灵修指引(三):
在进入经文阅读前,邀请大家花一点时间深呼吸,让整个人安定下来,在心里慢慢背颂:“神啊,你是我的神,我要切切寻求你;在干旱疲乏无水之地,我的心灵渴想你,我的肉身切慕你。”(诗63:1)
诗篇63篇大卫在犹大旷野的时候,作了这诗。
1神啊,你是我的神,我要切切寻求你;在干旱疲乏无水之地,我的心灵渴想你,我的肉身切慕你。
2 我在圣所中曾如此瞻仰你,为要见你的能力和你的荣耀。
3 因你的慈爱比生命更好,我的嘴唇要颂赞你。
4 我还活的时候要这样称颂你,我要奉你的名举手。
昨天,我们透过大卫的心和以赛亚的眼睛去观看和默念神在圣殿的荣耀。其实,能够在圣殿里看见异象的人属于少数,这些异象往往连带着特殊的托负,神没有呼唤所有人成为以赛亚。
大卫在旷野之地,他也没有看见任何特殊的异象;大卫只是回想他曾经在圣所的敬拜,回想那些情景,便想起神的能力和荣耀。以色列人在圣所的敬拜,当中包括守节和献祭。若大卫仍在犹大地,他必定会走到圣所去瞻仰神。在平常的敬拜当中,大卫没有看见异象,他也没有特权可以触摸约柜。大卫只有一颗切慕神的心牵引着他寻求神;让大卫看见“神的能力”(63:2)、“神的荣耀”(63:2)与“神的慈爱”(63:3),并以嘴唇颂赞神。这才是从心的敬拜的精髓!
今日,我们在教会敬拜,我们透过诗歌、圣言宣读、讲道、圣餐等等来与神相遇。我们不能效法以赛亚看见神的异象(也不能强迫神),我们却能够效法大卫,以一颗渴慕的心来瞻仰神并俯伏跪拜。虽然神没有呼召我们成为以赛亚,但是神呼召我们站稳今日所持守的岗位,我们就在我们的所在地敬拜神。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每天回到教会中崇拜;但我们也可以效法大卫,在我们所在之地,不论是旷野地,还是干旱疲乏无水之地,我们回想在神家里的敬拜,默念神的荣耀与能力。
在我们的信仰人生中,总有一些敬拜的时刻让我们记忆特别深刻。在廿多年前,我跟一班牧者与长执一起到德国参加马丁路德之旅。我们除了跟随马丁路德的足迹游览外,我们也参观许多歌德式教堂。有一次,在其中一间小教堂里,我们坐下来休息,安静片刻后,其中一位弟兄唱起 Sing Hallelujah to the Lord,其他人也自然的加入,甚至唱出二部轮唱。来自不同教会的牧者长执,在没有主席带领下,我们自然唱起动人的诗歌,加上教堂结构所带来的天然回响,歌声充满了整座教堂。我们静静地唱了十分钟;之后,大家安静地祈祷,没有任何交谈。直至我们回到旅游巴士和晚餐时,大家才谈及这个简单而深刻的敬拜。直到今天,每当回想这个敬拜,我内心还是很被触动!
神啊,你是我的神,我要切切地寻求你!
在干旱疲乏无水之地,我的心灵渴想你,我的肉身切慕你。(诗63:1)
(注:在大卫的年代,圣殿尚未建立,以色列人在圣所里献祭。)
默想与邀请:
让我们回想自己的敬拜生活,有哪一次敬拜最感动自己,是甚么事情让自己深受感动?让这一份感动一直深藏在我们心中,帮助我们敬拜神。
邀请大家今天花一点时间,慢慢背颂诗篇63:1–3的经文。
作者:王董智敏博士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本周灵修指引(二):
在进入经文阅读前,邀请大家花一分钟的时间深呼吸,让整个人安定下来,在心里慢慢背颂:“神啊,你是我的神,我要切切寻求你!”(诗63:1)
深呼吸与经文背颂可以互相交替,直至我们定睛仰望神;然后我们开始慢慢细阅经文。
诗篇63篇大卫在犹大旷野的时候,作了这诗。
1神啊,你是我的神,我要切切寻求你;在干旱疲乏无水之地,我的心灵渴想你,我的肉身切慕你。
2我在圣所中曾如此瞻仰你,为要见你的能力和你的荣耀。
3因你的慈爱比生命更好,我的嘴唇要颂赞你。
诗篇中“我要切切地寻求你”的动词片语,字根源自名词“黎明”。所以有另一个传统的翻译为“我要早早地寻求你”(early will I seek thee, KJV)。《和合本》的翻译强调寻求神的态度需要热切;《新钦定本》强调要及早寻求神。
在第三世纪开始,教会称诗篇63篇为清晨的诗歌,邀请圣徒们每天清晨都要诵读此诗。不论在家里、在街上或走到教会里,每天清晨以渴想神的心来开展新的一天。往后几天,我也邀请大家在早晨的时间,一起默念此诗。
我们晓得大卫现时留在旷野,但他的心却在圣所之中。在干旱之地,大卫回想圣所敬拜的美善。在圣所仰望神的时候,他看见“神的能力”(63:2)、“神的荣耀”(63:2)与“神的慈爱”(63:3)。
在圣所或圣殿中能够直接看见神的能力与荣耀,这是以赛亚先知的蒙召经历。在君王乌西雅崩的那年,以赛亚在圣殿中看见“主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他的衣裳下襬遮满圣殿。上有撒拉弗侍立,各有六个翅膀:两个翅膀遮脸,两个翅膀遮脚,两个翅膀飞翔;彼此呼喊说:圣哉!圣哉!圣哉!万军之耶和华;他的荣光遍满全地!”(赛6:1–3)
以赛亚在圣殿看见神的荣耀,他的描述成为历代教会对神荣耀的描绘,在诗歌创作上有《圣哉三一》。
我们透过大卫的心、以赛亚的眼睛去观看和默念神的荣耀,从而引发我们内心对神的敬畏!让我们有一点安静的时间,闭上我们的眼睛,以一颗渴慕的心,透过以赛亚的眼睛,进入圣殿,看看神的衣裳下襬,遮满圣殿;并听听撒拉弗呼喊说:“圣哉!圣哉!圣哉!万军之耶和华;他的荣光遍满全地!”(赛6:3)
~安静片刻~
《圣哉三一》(第一节) 诗集:生命圣诗,5
圣哉,圣哉,圣哉,全能大主宰!
清晨我众歌颂,欢声上达天庭;
圣哉,圣哉,圣哉,慈悲全能主宰,
赞美三一神,父子与圣灵。
弟兄姊妹,我们以颂赞三一神完结今天的灵修;同时,我们以渴慕神、敬畏神和颂赞神开展我们新的一天。
邀请:
邀请大家今天花一点时间,慢慢背颂诗篇63:2的经文。
作者:王董智敏博士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本周灵修指引(一):
这一个星期,我们以喜乐为主题来迎接耶稣的降生。我们以教会年历于将临期的诗篇为主线,配合经文分享,默念基督的临近。一般而言,我们每天灵修会选用不同的经文,但这一周,我希望与大家一同默念一篇诗,所以会连续七天默想同一篇诗篇。重复,属于灵修上的一种学习。第一次阅读时,人往往停留在了解、思考的层面,当连续数天阅读同一段经文时,便容让经文由思考、细味至生命结连。现代人生活忙碌,往往习惯快速的阅读,在最短的时间吸收最多的资讯。本周的灵修,希望跟大家一起在经文中慢活。
在进入经文阅读前,邀请大家花一分钟的时间深呼吸,慢慢的深呼吸,让整个人安定下来,才进入经文。若我们正在交通工具或行人路上,我们也可以深呼吸,让自己的心在主里安定下来。
诗篇63篇 大卫在犹大旷野的时候,作了这诗。
1神啊,你是我的神,我要切切寻求你;在干旱疲乏无水之地,我的心灵渴想你,我的肉身切慕你。
2 我在圣所中曾如此瞻仰你,为要见你的能力和你的荣耀。
3 因你的慈爱比生命更好,我的嘴唇要颂赞你。
4 我还活的时候要这样称颂你,我要奉你的名举手。
5–6我在床上记念你,在夜更的时候思念你;我的心像吃饱了骨髓肥油,我也要以欢乐的嘴唇赞美你。
7因为你曾帮助了我,我要在你翅膀的荫下欢呼。
8我的心紧紧跟随你;你的右手扶持了我。
9但那些寻索要灭我命的人必往地底下去;
10他们必被刀剑所杀,成为野狗的食物。
11但是王必因神欢喜,凡指着他发誓的都要夸耀,因为说谎之人的口必被塞住。
诗篇63篇为大卫在犹大旷野时所写的诗。诗人称他所在之地为“干旱疲乏无水之地”,既干旱,也无水,而且身体极为疲乏。身体在缺水而疲惫的情况下,会容易头晕目眩,心生厌世之感。但诗人却以一颗渴慕神的心来超越身体与环境的困扰。
我们无法断定经文背景,大卫可能正在逃避扫罗王的追杀(撒上23章)或面对儿子押沙龙的背叛(撒下15章)。但我们可以肯定,此诗跟大卫留在犹大的旷野地有关。
此时,大卫离开以色列人居住之地,他不能踏足圣所,不能跟以色列人一起如常的敬拜,正如在疫情下,我们不能回到教会聚会并一同唱诗赞美神。但我们有现代科技的协助,以致我们可以透过互联网络一起敬拜,甚至今时今日可以用手提电话接收灵修资料。
当时大卫在旷野,欠缺以色列群体的敬拜,没有互联网络的协助,身体极为疲惫,但他却以一颗切慕的心,成为他最真诚的敬拜,超越地域和环境的界限。
神啊,你是我的神,我要切切寻求你;
在干旱疲乏无水之地,我的心灵渴想你,我的肉身切慕你。
(诗63:1)
默想与邀请:
今天是主日,接近两年的疫情,有时候我们可以回到教会崇拜,有时候需要留在家中敬拜;不论回到教会,或留在家中崇拜,我们在敬拜中最珍惜的是甚么?
邀请大家今天花一点时间,慢慢背颂诗篇63:1的经文。
作者:廖炳堂牧师
经文:约翰福音15:1–2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我就是真葡萄树,我父是栽培的人。2凡属我不结果子的枝子,他就剪掉;凡结果子的,他就修剪干净,使枝子结果子更多。
戴德生(1832–1905)的一生充满难以想象的挑战和打击,但他的宣教事奉,却能在充满平安和动力的生命中一直奋勇前进。
约翰派博 (John Piper) 认为戴德生有两个重要的属灵信念:
他确信复活主基督的全备供应:主耶稣是“真葡萄树”,信徒是主的枝子;同时,戴德生确信天父主权带领的恩典性质:天父是栽培的园丁,他的修剪必定能使枝子结果子更多。简言之,有复活主在心中的人,任何人生的遭遇,都会在天父手中变成属灵的祝福(罗8:28)。
1865年,戴德生在中国经过多年事奉,回英治病休养。一日他在布莱顿的一个海滩,为着当时英国教会冷淡的属灵光景叹息,也忧心如何可以呼召到所需要的宣教士,加入他的团队去中国事奉。在祷告中他的心忽然蒙了光照,属灵上醒悟过来:
中国的宣教事工是属于神自己的圣工,他必然会负起一切问题的责任和后果;戴德生不是神,他只是神的仆人,仆人的责任只是去顺服和跟随神,神必定会指引、看顾他和他的同工的需要。戴德生在《回忆录》中写道:“平安立即就进入我原本那充满重担的心灵之中”。内地会的工作也正式在这年开始了,结果翌年有16位宣教士回应他的呼召,和他一起回到中国事奉。
戴德生在38岁那年(1870年) 在中国工场中经历了巨大丧亲之痛:太太玛丽亚在生产后染上霍乱,和初生婴孩诺尔都相继离世。在他写给母亲的信中,他说他灵魂的深处深深知道,神使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其后他见证说:
“当我独处房中,久不见爱妻身影,不闻在英儿女之脚步声,恐怖的空虚感向我袭来,至此我方明白为什么主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恐怕一天有二十次,不分昼夜,当我的心一再渴了,我向他呼求,他就火速来到,安慰我。……我对神的同在与安慰有如此真切的领受,有时我不禁好奇:玛丽亚在主的怀中,是否也能有如我这般深刻的体会?”
戴德生和内地会一直以信心差会的形式跟随神,只将经济需要放在祷告中,不举债也不公开筹款,内地会(现名:海外基督使团)一直运作至今天。此外神赐福戴德生家族,他的后人至今还是在继续服事中国人,台湾中华福音神学院的现任(2021年)院长戴继宗牧师,就是戴德生的第五代玄孙!
我们看见的是,一个人将自己生死祸福全然信赖那丰富供应的主耶稣(真葡萄树) 和栽培修剪的天父时,天父就以他最适切的安慰、平安和爱的同在回应他的忠仆。
祷告及应用:(任择其一)
经过一星期,你/妳已默想了8个人物,是关于属天“平安”的真实经历和相关教导:主耶稣、奥古斯丁、哈巴谷、保罗、玻旅甲、方济、巴克斯特和戴德生,你有什么感受和思绪,想向这位厚赐“平安”的主耶稣表达呢?
作者:廖炳堂牧师
经文:罗马书 15:7,12–13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7所以,你们要彼此接纳,如同基督接纳你们一样,归荣耀给神。……12又有以赛亚说:“将来有耶西的根,就是那兴起来要治理列邦的;外邦人要仰望他。”13愿赐盼望的神,因你们的信把各样的喜乐、平安充满你们的心,使你们藉着圣灵的能力大有盼望!
罗马书的背景是保罗尝试调和犹太裔和外邦基督徒之间(7节,“你们”)的文化磨擦和冲突,保罗教导,以赛亚等先知在旧约所预言的弥赛亚(耶稣基督),在新天新地将会同时统治犹太人和外邦人,因此两个族群在新约时期已成为了一个教会,有着同一的永生盼望。
另一方面,盼望的来源是父神自己(13节),因着盼望的内容是超越人间经验的新天新地,领受这盼望必须依靠圣灵超越的大能,方法就是运用信心(“满有盼望”)。领受这盼望的结果,就是会经历属天的喜乐和平安(εἰρήνη)。按上下文,“平安”除了指涉内心的宁静满足之外,也包括两个族群之间的融和与相爱,在此应用可引伸到人与人之间的化解嫌隙,由恨入爱。
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1615–1690)是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清教徒领袖,他自幼体弱多病,在19岁那年他病重濒死,却透过清教徒式默想天家的福乐和荣美,经历超越困境的平安和喜乐。他在后来牧养工作上,即以“一个步向死亡中的人、向一群步向死亡中的人”的迫切热诚去分享永生盼望的福乐,结果带来堂区和全国性的大复兴。
巴克斯特的属灵秘诀简单却很发人深省:如果我们可以靠圣灵运用信心,接受将来新天新地的福乐是真实的话,今天所遇生老病死的逆境就算不得什么了!正如癌病的电疗和化疗,最困扰人的地方,不在于过程辛苦,更在于辛苦之后不肯定是否有效。如果在疗程之前人已经可以确定事后会完全康复,中间的困难就只是一些暂时的不便,是可以忍受和坚持下去的。有没有倚靠圣灵运用信心,对永生有没有清晰确切的盼望,才是人今天是否可以经历喜乐和平安的关键。
在克伦威尔(Cromwell)主政时期(1649–58),巴克斯特甘冒生命危险,利用向克伦威尔和官员讲道的机会,责备当权者迫害圣公会和长老宗的弟兄姊妹,使克伦威尔不悦。但到了1660年后英皇查理二世和圣公会重新掌权,他又为了抗议当权者迫害独立宗派的基督徒,两次拒绝接受主教之职,宁愿认同及牧养这些受迫害的信徒群体,而自己也开始了长达30年的艰苦生活和事奉,但却同时写作了多部灵修经典,包括《基督徒指南》和《圣徒永远的安息》等等。
七十六岁的巴克斯特在离世前的一天,和两位探病的朋友坦诚分享:“我仍然有痛,痛的感觉不是用理性可以驳倒的,但我有平安,我有平安”!他在生命最后的时刻,最得到安慰的经文是希伯来书12:22–24,他对亲友说“真是值得千万次反复思量的!”:“‘……那里有千千万万的天使,有名字记录在天上众长子的盛会,有审判众人的神和成为完全的义人的灵魂,并新约的中保耶稣……’。噢,神的应许真是令人得安慰啊!‘神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2:9) ”!
祷告及应用:
巴克斯特的经历中哪一部分给最你/妳的印象最深刻?为甚么?你/你会想向复活主求这些灵命的素质吗?
巴克斯特常常默想新天新地的福乐,成为推动他一生奋进向前的巨大动力。你/你对新天新地的福乐有何认识?你/你会为这不动摇的盼望感觉平安和喜乐吗?请将你/你的反思和感受向复活主倾诉!
作者:廖炳堂牧师
经文:以弗所书2:14–16 (新译本)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4因为他自己是我们的和平,使双方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绝的墙,而且以自己的身体终止了冤仇,15废掉那记在律法上的规条,为要使两方藉着自己造成一个新人,促成了和平;16既在十字架上消灭了冤仇,就藉这十字架使双方归为一体,与神和好……
圣经中的“平安” (Shalom) 在上述经文译作“和平”,因为它除了指人内心的状态,也指人际关系层面的和谐、友爱和合一。“基督就是我们的和平”,强调基督不但宣讲和平,他更以生命牺牲来成就和平。他除掉的是犹太人和外邦人因种族文化的优越感而产生的隔阂、歧视和“仇恨”,次序是人先经历十架的爱和赦免,先“与神和好”,然后有生命力去爱和赦免其他人(参路7:17) 。
方济是教会历史中著名的“和平之子”。他生于 1181年意大利亚西西的一个富有家庭,但他在21岁时有长达一年的战俘和患病的经历,及后领受像基督在世“神贫”生活的异象,他透过放弃一切财产分赠穷人,来表达他愿意像基督舍弃生命中的一切拦阻,以达到完全爱神爱人的生命。
有一次方济在骑马途中遇见一个麻疯病人,初时的反应自然是想回避及离开,但后来改变主意,在施舍财物之余,他竟能克服内心对麻疯病的恐惧和抗拒,下马亲吻了麻疯病人的手。这件事成为扭转他一生的关键经历之一(参可1:41,耶稣触摸麻疯病人)。这事之后,方济去了痲疯院中继续服侍痲疯病人一段时间。
不同的学者对这事件有不同的诠释。方济一生并没有批评必须的卫生隔离措施,他否定的只是这隔离措施被当时的主流社会所扭曲及滥用,成为了麻疯病人一生要忍受不人道对待的藉口。
中世纪欧洲当一个人被确认患上麻疯病,就必须接受名为Separatio Leprosorum的隔离仪式:病人会被带到村落边缘的坟墓区,在神职人员宣告他“向世界已死、向神却是活着”之后,病人就会丧失继承财产和参与社群的所有权利。虽然神职人员会提醒社会人士要继续慷慨支援病人,但现实上,很多的病人都会很快被遗忘,得不到供应和关心,最终沦为乞丐。病人更会被要求穿着有标签的麻衣装束,并且要一手拿手杖,一手拿着响板或是铃铛,以告诉周遭的人“痲疯病人来了”而及早回避。因此仪式之后,病人仿佛变成了自生自灭、挣扎求存的动物,而不再是一个有尊严有感情的人。
有学者认为方济亲吻痲疯病人的举动,不但反映方济在认知上明白痲疯病人受歧视和苦待的痛苦,内心更有一股新的爱的动力,使他能克服内心对痲疯病的恐惧和抗拒的本能;在神爱的催逼下,方济看见痲疯病人是主耶稣创造和代赎的弟兄姊妹,是一个活在不幸、病患及痛苦中有尊严有感情的人,是领受十架大爱的信徒、被呼召去与之共融并给予尊重和帮助的对象。方济在穷苦的人身上看见基督(太10:40) 。
主耶稣为了成就人和人之间的友爱合一,甘愿舍去尊荣地位,甘心为仆,甚至舍去生命,方济追随贫穷的基督,也舍去财物、地位和生命(自愿承受被感染的风险),要使痲疯病人重获被剥夺的尊严,重新经历神眼中的宝贵价值。
祷告及应用:
到访基层社区并代祷
求主耶稣帮助我们看到身边很多平日没有留意的穷苦人的存在和需要,记念和服事他们,好像记念和服事基督一样。请多留意和为以下人士代祷:残疾人士、街市小贩、执拾纸皮的老人、离乡别井的外佣、看更、露宿者、地磐工友、清洁工人等等… …
作者:廖炳堂牧师
经文:马太福音10:16–20,28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6“看哪!我差你们出去,如同羊进入狼群,所以你们要机警如蛇,纯真如鸽。17你们要防备那些人,因为他们要把你们交给议会,也要在会堂里鞭打你们。18你们要为我的缘故被送到统治者和君王面前,对他们和外邦人作见证。19当人把你们交出时,不要担心怎样说话,或说甚么话。到那时候,必赐给你们该说的话,20因为不是你们自己说的,而是你们父的灵在你们里面说的。……28那杀人身体但不能灭人灵魂的,不要怕他们;惟有那能在地狱里毁灭身体和灵魂的,才要怕他。
上述经文的背景,是主耶稣差派十二门徒时给他们的劝勉和保证,内容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门徒会有机会遇到信仰上的逼迫,但逼迫者的作为是有限制的,最多只能“杀身体”,即短暂的伤害,相反神才是那位能够“杀灵魂”,即决定人永生或永死的主宰;
第二,就连逼迫者这有限的作为,背后原来都受到神主权所规管(伯1:12;2:6),神也应许必定会追究逼迫者,并报应之(罗12:9);
第三,神应许赐下圣灵,给与信徒智慧和能力来应对处境(可13:9;路21: 15;参太24:9–10)。因此信徒要凭信将得失、安危交托神(彼前4:19),才可经历属天超越环境的平安(约14:27;16:33)。
玻旅甲(Polycarp,69–155) 是使徒约翰的门生,士每拿地区的主教,在罗马执政官郝希图斯(Statius Quadratus) 对亚细亚地区教会逼迫期间殉道。
据犹西比乌的记载,他在殉道前三天已得到主赐异梦,向朋友预言他将要为基督的缘故被活活烧死。
一个男孩因为抵受不了鞭打拷问,供出了玻旅甲的藏身所在。但当玻旅甲被捕之时,却显得非常安详镇定,只要求众士兵先休息吃东西,以给他一两个小时祷告,然后他为所有他认识的人逐一提名代求,还为各地教会代祷,使在场的人都很惊讶。
当他被押到刑场,总督对他说:“只要你起誓辱骂基督,我就立刻释放你。”坡旅甲回答说:“我事奉他八十六年以来,他从未亏负过我一次,我怎能够亵渎那救赎我的王呢?”
总督说:“就算你不怕野兽,我可以用火烧你。”坡旅甲说:“你用火来恐吓我,但火只能烧一会儿,然后就会熄灭了;但你不知道,将来神审判的时候,凡不敬畏神的人,将要受永远刑罚的火!”
最后坡旅甲受火刑殉道而死,基督徒收集他的骨灰遗物,视之如珍宝精金,庄严地安葬了。他坚定的见证带给基督徒很大的激励和复兴。
从灵修的角度而言,属灵操练是我们今天应尽的本份:多背经默想、祷告与神同行、操练简朴生活和受苦心志、团契互相守望、持定永生的盼望等等,都有助我们灵里儆醒和长进;但吊诡的是,到了真正“火炼试验”的日子,我们的把握并不在于我已有多少操练和经历,我们真正倚靠的,其实是那位应许到时会主动施恩、加智慧、加勇气、和赐平安的神,是他应许要带领信靠他的儿女在考验中不但能勇敢面对,更能有力见证和荣耀他(太10:18) 。基督徒只要“继续地行善,把自己的生命交托那信实的创造者”就可以了(彼前4:19) !
换言之,信心不是对自己有能力面对逆境的自信,而是信任一位神圣的“他者”。经历平安是人可以将生死祸福交托出去的结果,交托是认识并愿意信任那位主动施恩和信实可靠的神的结果。
祷告及应用:
此时此刻你/你面对复活主,就上面的坡旅甲的见证反思,你有何感想?有甚么话要对主说吗?
自你/你信主以来,哪些日子你/你最能持定永生的盼望或得救的确据?如何可以达到这属灵的境况呢?相反,最缺乏永生的盼望或得救的确据的你又是怎样的呢? 请面对复活主反思及祷告。
作者:廖炳堂牧师
经文:腓立比书4:6–7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6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藉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神。7神所赐那超越人所能了解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
虽然腓立比书的主题是“喜乐”多于“平安”,但两者在书中的关系密切(四4–7):“平安”是喜乐的必要基础,如果心中充满忧虑不安,没有人能真正经历真正的喜乐。
保罗以典型的基督信仰方式,以“恩惠”、“平安”问候腓立比信徒(1:1–2),恩惠是指神在基督里的救恩,平安则源自旧约“沙龙”(Shalom)的观念,是人感觉生命圆满及整全健康的状态(“圆满安详”)。保罗在腓立比书见证他在狱中经历超越环境的平安和喜乐,这平安甚至连物质上的匮乏(“缺乏”/“饥饿”)、声誉上的打击(“卑贱”)、人生逆境(“患难”)甚至死亡威胁(“不论生死”)都不能夺去(1:20–21;4:11–14) 。
保罗属灵操练的方法,就是他透过“凡事”的祷告(4:6) 和基督不住地有经验上的连结:他以基督的角度看自己(“基督耶稣的仆人”)和别人(“在基督耶稣里的众圣徒”) 最基本的身份(1:1–2);他经常将生活中的感受化为和主的交谈,例如将对腓立比人的想念化为对神的感恩(1:3);他意识到自己对腓立比人的关爱不是出于自己,却是源自耶稣基督 (1:8) ;他看出使者以巴弗提的病得医治,乃是神不想他和腓立比人“忧上加忧”的特别怜恤(2:27);他为腓立比人的馈赠而喜乐,主要不是因为自己得益,而是因为这反映了他们灵命的长进(4:11,18);他常常经历基督在生命中丰富的恩典,以致他愿意过一个极简朴的生活(4:18);他经验见证基督的平安喜乐,并觉得这托付值得他付上任何代价(2:18)。
总而言之,他经验的平安不单是心中不被忧虑所胜,而且是他和人和神和谐并充满爱的关系,他称之为属灵上的满足感(4:11“知足”) ,这正是旧约神要赐给人的“沙龙”(Shalom)。
保罗教导信徒用“凡事”祷告来处理忧虑(4:6–7),达到“毫无挂虑”的状态:
首先,“凡事”表示不住祷告(帖前5:17),要在日常生活保持和基督有经验上的连结,不要只在有困难时才祷告!
其次,“祈求”是指将所需要的告诉神,而关键是“祷告”—有敬拜和尊神为大的含义,和“带着感恩的心”—即从过往具体经历中,认定神的供应和看顾而心存感激。
换言之,人对祷告的对象—神—在自己过去生活中的介入和能力的确信与认定,使祈求的人现在可以将重担真正交托出去!神应许他所赐的平安可以超越一切环境(“超过人能了解的”),这平安可以像军队一样保护信靠的人的心灵不致为忧虑不安所困,像保罗所经历的一样。
祷告及应用:
透过感受亲近神的祈祷操练
祷告(1):保罗所经历的“超过人能了解的平安”,实在使人羡慕,求复活主教导我如何以不住祷告连结于袮!主啊,此时此刻的我感到……,因为……,我想……,求袮……
祷告(2):请继续留意自己日常生活中心情的变化,并将自己的喜、怒、哀、惊等情绪化为祈祷,经历神的保守和供应!
作者:廖炳堂牧师
经文:哈巴谷书 3:16–19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6我听见这声音,身体战兢,嘴唇发颤,骨中朽烂,在所立之处战兢;但我安静等候灾难之日临到那上来侵犯我们的民。17虽然无花果树不发旺,葡萄树不结果,橄榄树也不收成,田地不出粮食,圈中绝了羊,棚内也没有牛;18然而,我要因耶和华欢欣,因救我的神喜乐。19主耶和华是我的力量,他使我的脚快如母鹿,又使我稳行在高处。
哈巴谷书最独特的地方,在于记载的不是先知从神领受的信息,而是先知自己忧心社会前景、在祷告中和神挣扎摔跤的经历本身,成为了本书的信息。
哈巴谷书大概成书于主前606–609年,当时北国的十个支派已经被掳,而南国犹大又被埃及入侵及操控。当神回应哈巴谷先知的祷告,提及他会让一个比埃及和亚述更凶狠的政权巴比伦兴起,并入侵犹大,先知简直被吓呆,思绪立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参1:12)。
其后让先知能够稍为安定下来的(2:1),是先知对神两方面的认定:
第一、他是守约施慈爱的神(“耶和华”,1:12;参3:13;出3:15),是“我的神”(参3:6);
第二、他是圣洁的神(1:12;3:3) ,他一定不会让邪恶的政权嚣张而不给予公义的审判。
换言之,使先知安定下来的,是他对祷告的对象—神的信心认定,而不是祷告的事已经解决了。
先知其后走上守望楼,向神继续祷告摔跤,结果经历了“出人意外”的平安,甚至是喜乐(2:20;3:16–19),关键原因是神回应中的两个因素:
第一、神只是让巴比伦暂时兴起,最终神应许会使这个国家覆亡 (巴比伦的五个“祸哉”,2:6、 9、12、15、19;而历史上巴比伦在主前539年真的被波斯所灭而亡国了);
第二、“义人必因信得生”(2:4)有两个含义:首先、在群体的层次,虽然以色列民会暂时被强权入侵及掳掠,但作为神的选民,以色列不会像巴比伦那样覆亡,反而被掳后会归回复兴(注:历史上以色列终于在1948年复国);其次,在个人的层次,忠信于神的子民必会经历神的个别保守,如尼希米、以斯帖、但以理和以西结等等。
当哈巴谷回顾了神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入迦南的恩典历史(哈3:3–15),他最后以信心重新认定神掌管历史的大能和主权,愿意将自己个人和以色列民族的命运重新交托给神,于是发出伟大的信心宣告:他会用平静安稳的心等候犯境之民上来(3:16“安静等候”,KJV 翻译为"Rest") !
对新约信徒来说,当我们庆祝主耶稣的降生和盼望他的再临,正表示我们相信神仍然掌管我们个人、教会和全世界的历史发展和最终结局,从而可以经历像哈巴谷在风暴中的“平静安稳” !
祷告及应用:
哈巴谷所经历的“平静安稳”实在使人羡慕,求主帮助我在自己个人的生命历程和教会历史中,可以有属灵的眼光,看到主的介入和保守,使我也可以经历风暴中的平安!
“义人必因信得生”:求主帮助我们信靠这应许度日,关心自己每日是否运用活泼的信心与复活主连结,多于关心自己不能掌控的明天,学习将前途命运交托给掌管历史的主(参彼前4:19)。
彼得前书 4:19
“所以,照神旨意受苦的人要一心为善,将自己的灵魂交给那信实的造物主。”
作者:廖炳堂牧师
经文:路加福音2:13–14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3忽然,有一大队天兵同那天使赞美神说:14“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神!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
在教会传统中,将临期第二周的主题是“平安”,即聚焦思想主耶稣第一次降生和第二次再临所带来属天的“平安”。
“平安”是路加福音的一个主题(参路1:79;7:50;10:5–6;19:38;24:36),路加甚至将整个救恩总称为赐“平安的福音”(徒 10:36)。新约希腊文“平安”(εἰρήνη)的意思主要源自旧约希伯来文“沙龙”(שָׁלוֹם,英译:Shalom) ,其中一个重要义涵,不是单指没有伤害或危险,而更是指人感到人生圆满和有价值的状态,即“圆满安详 ”。 和“沙龙”相反的状态便是人感到人生虚空和无意义 (参传道书),常会使人产生存在性的焦虑不安。
“平安”(“圆满安详 ”)原本是属于神的一种状态(参“耶和华沙龙”,士6:24) ,他原想透过创造与人类分享,但堕落使人和神的关系破裂,也因此和其他人、和万物的关系都破裂了,结果人类失去了这“平安”。 堕落后的人生每每经历受伤害而不是恩情,际遇无定荒谬,并且人生苦短,时光稍纵即逝,出生仿佛就是迈向老、病和死亡的开始,空虚没有意义(参诗90:10) :人是唯一自觉会死亡,却又知道无力改变这事实的动物。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忆述自己悔改前虽然有各样享乐和放纵情欲,并且已经是一位博学多才、拥有尊贵地位和名声的修辞学教授, 但其实他的心灵充满虚空和荒谬感,直至悔改与神复和才有改变。他见证说:神创造我们是为了他自己,我们的心如果不安息在他的怀中,便不会安宁(忏悔录1.1.1;参传3:11) 。
奥古斯丁的人生体会和保罗的见证可说是互相辉映,保罗说他归主后才醒觉,从前所看重的一切和主耶稣相比,原来都不过是粪土,他已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满足,是连结于复活主基督 (腓3:8)。
耶稣基督的两次来临,原来是要解决人类活在苦罪世界中、找不到真爱和真盼望而产生的属灵上的虚空不安,人只要悔改回转,就可以在他无条件的爱中,在地上开始经历这超越环境的“平安”,并且得着不动摇的盼望,就是在他再临时,可以进入没有苦罪、“圆满安详”的新天新地。
这就是福音所带来的真平安!也是信徒应该渴慕主耶稣再来的根本原因。
祷告及应用 :
透过祷告连结于赐真平安的复活主(腓4:6–7):
有甚么罪阻隔了你和主的关系,使你经历不到真平安? 请反思并逐一祷告:求赦免也求改变…
请用信心想象复活的基督正坐在你身旁,告诉他你很爱他和愿意跟从他,并且你很渴慕他的再来,可以面对面交流和团契。请为你这默想的过程中心里浮现的各种感受(例如:快乐、平安、期待、不配、抽象、羞愧、不够信心、不真诚等等)逐一祷告!
作者:罗洁盈博士
经文:以赛亚书7:10–17 (参马太福音1:23)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0耶和华又吩咐亚哈斯:11“你向耶和华-你的神求一个预兆:在阴间的深渊,或往上的高处。”12但亚哈斯说:“我不求;我不试探耶和华。”13以赛亚说:“听啊,大卫家!你们使人厌烦岂算小事,还要使我的神厌烦吗?14因此,主自己要给你们一个预兆,看哪,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15到他晓得弃恶择善的时候,他必吃乳酪与蜂蜜。16因为在这孩子还不晓得弃恶择善之先,你所憎恶的那两个王的土地必被撇弃。17耶和华必使亚述王临到你和你的百姓,并你的父家,自从以法莲脱离犹大的时候,未曾有过这样的日子。
亚哈斯即使听到耶和华的声音,仍不愿意“向神求一个预兆”,为什么?从崇拜学或礼仪学的角度看,圣经中所谈及的预兆或记号(sign),并不一定是超自然的大异象,上主往往透过一些在平常生活中可见、可摸、可尝或可参与的事情,反映出上主的临在和他看不见的恩典(visible sign of invisible grace) 。
基督是“以马内利”(Emmanuel),即“神与人同在”,这个称号分别在旧约以赛亚书和新约马太福音两处都有记载。然而当我们细想这两段经文的处境,神的子民都不是处于太平盛世。以赛亚书中,亚哈斯不求神,反而想用人的方法,向亚述进贡求助,以消除当下眼前敌人的压迫。
跟随主耶稣,从来不是一件普通和容易的事。圣经的话语和我们的良知每每都在挑战我们,是否专一遵行主道,渴望上主的同在和天国的降临。初期教会的信徒因面对逼迫及杀害,每次与其他信徒见面和擘饼(即圣餐)时,都会以“主必要来!”(Maranatha或译作“主啊,我愿祢来!”)彼此问候及鼓励。他们认为基督很快就会再来,就在明天的清晨;他们深信现今面对的苦难,很快就会过去,即使神的拯救并没有如人意的即时降临,也不会因此失去盼望。
思想: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疫情期间,不少人是孤独地过圣诞的。在你身边有没有“沦落异邦”、因至爱的人离世或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伤心”的人?
在每天看似平凡的生活和事奉中,但愿以马内利的神帮助我们,能寻见上主恩典的记号,每天与主同行,建立与神与人的关系。愿我们一起为自己、为友邻和教会祷告:
永生的神,祢曾差遣祢的爱子来到人间,宣告神怜爱世人和天国来临的好消息。求祢帮助我们,引领人跟随基督进入祢的国。求祢更新教会,使她在世宣扬祢的公理。哪里有腐化,求祢洁净;哪里有过失,求祢更正;哪里有错误,求祢改革;哪里有正义,求祢巩固;哪里有缺乏,求祢供给:哪里有分隔,求祢联合。这都是靠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而求。阿们。
以马内利,恳求降临,
救赎解放以色列民;
沦落异邦,寂寞伤心,
引颈渴望神子降临。
欢欣!欢欣!以色列民,
以马内利定要降临。(普天颂赞新修订本,139)
作者:罗洁盈博士
经文:以赛亚书42:1–9[仆人之歌]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看哪,我的仆人,我所扶持、所拣选、心里所喜悦的!我已将我的灵赐给他,他必将公理传给万邦。
2他不喧嚷,不扬声,也不使街上听见他的声音。
3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他凭信实将公理传开。
4他不灰心,也不丧胆,直到他在地上设立公理;众海岛都等候他的训诲。
5那创造诸天,铺张穹苍,铺开地与地的出产,赐气息给地上众人,赐生命给行走其上之人的神耶和华如此说:
6“我-耶和华凭公义召你,要搀扶你的手,保护你,要藉着你与百姓立约,使你成为万邦之光,
7开盲人的眼,领囚犯出监狱,领坐在黑暗中的出地牢。
8我是耶和华,这是我的名;我必不将我的荣耀归给别神,也不将我所得的颂赞归给雕刻的偶像。
9看哪,先前的事已经成就,现在我要指明新事,告诉你们尚未发生的事。
这首“仆人之歌”所描述的,当然是指向基督的,因为没有人能同时俱备以上所有神仆人的特质,纵然这些都是对于所有神的仆人的提醒:神的仆人即使在被压伤和感觉将要被摧残的苦难中,却仍旧“不喧嚷、不扬声”;被圣灵充满,“不灰心,也不丧胆”,因他“凭公义召你,要搀扶你的手,保护你,要藉着你与百姓立约,使你成为万邦之光”,直到上主的公理得以彰显。
“光”是将临期中最重要的象征符号。当我们思考基督是清晨日光和万邦之望时,现今与二千年前耶稣诞生的处境相比,是天渊之别。伯利恒在政治上是一个不重要的小村庄,但它被预言将成为“新大卫”这位弥赛亚的出生地(弥5:2;路2:4)。耶稣的出生带来的是啼哭声,因为昔日希律王下令杀死伯利恒两岁以下的所有男婴。先知所预言弥赛亚要带来的和平,依然尚未发生。
马丁路德在初期牧会时,把安瑟伦的诗歌《万邦之主,恳求降临》译成了著名的德文将临期的圣诗(Nun komm, der Heiden Heiland)。历代的音乐家也为此写下不少风琴和合唱的圣乐作品,以音色及和声的张力,展现出当我们面对世间的争战、纷乱和荒谬的事情,不要忘记基督必要再来、审判世界,令一切沉冤得雪,带来终极的和平。
思想:
教会传统在一年中黑暗最长、光线最短的时候庆祝主的诞生,提醒我们:即使因个人的罪或环境的压迫而心灵黯淡无光,这一切都不能掩盖上主必定降临所带来的希望。在预备庆祝圣诞这普天同庆的日子时,我们能否腾出空间,去欢迎这位伯利恒的主角?能否学效这位君尊义仆,鼓舞灰心的人、扶持软弱的人、援助困苦的人,以谦卑温柔的生命将公理传开?
万邦之望,来临,来临,团结万民,一志一心;
永息兵戈,妒忌,纷争,充满世界天赐和平。
欢欣!欢欣!以色列民,以马内利,定要降临!(生命圣诗,106)
作者:罗洁盈博士
经文:路加福音1:67–79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67他父亲撒迦利亚被圣灵充满,就预言说:
68“主—以色列的神是应当称颂的!因他眷顾他的百姓,为他们施行救赎,
69在他仆人大卫家中,为我们兴起了拯救的角,
70正如主藉着古时候圣先知的口所说的,
71‘他拯救我们脱离仇敌,脱离一切恨我们之人的手。
72他向我们列祖施怜悯,记得他的圣约,
73就是他对我们祖宗亚伯拉罕所起的誓,
74–75叫我们既从仇敌手中被救出来,就可以终身在他面前,无所惧怕地用圣洁和公义事奉他。
76孩子啊,你要称为至高者的先知;因为你要走在主的前面,为他预备道路,
77叫他的百姓因罪得赦,认识救恩;
78因我们神怜悯的心肠,叫清晨的日光从高天临到我们,
79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荫里的人,把我们的脚引到和平的路上。’”
撒迦利亚名字的意思是“耶和华记念”(参亚10:9),而约翰的名字,则是“恩典”的意思。两约之间的以色列人,长久在属灵的幽暗和沉寂中,即使祭司撒迦利亚也会在供职和献祭时祈求弥赛亚的来临,然而当神的使者向他显现时,他却因为不信成了哑巴。这象征以色列的先知全都寂静,上主仿似沉默。直至约翰出生的第八天,他才被圣灵充满。撒迦利亚第一个出口的字就是“称颂”以色列的神,故这首福音书的颂歌也称为“以色列颂”。
以色列颂,又称为撒迦利亚颂,是将临期一首很重要的福音颂歌(Gospel Canticle),传统教会在将临及预苦期每天的早祷崇拜证道前都会唱颂。耶稣的福音不是抽空的降临,这救恩与人类历史及上主在神子民中间的作为息息相关。
将临期步入冬至和圣诞节,随着日光时间变短(在北半球),万物仿佛也在经历“长夜幽暗阴沉”。这般“坐在黑暗中死荫里”的光景,使我们更深切的渴望“清晨日光”的来临,驱散黑暗与一切不属乎神的事情,因为“神就是光,在他毫无黑暗”(约1:5)。然而,圣经对于黑暗,其实也有另一个正面的比喻和描述。自从人的坠落,神的仆人在世难免经历“心灵的黑夜”,我们可以称为灵性的低沉,但这幽暗却不能阻止弥赛亚要从高天临到我们,“带来光明驱散黑云”。
昔日摩西代表以色列民登上西乃山的经历(出19–20章),是进入密云和幽暗中与主相遇。 在此,圣经以“昏黑、密云、幽暗”来表达神的临在及显现。雅歌书中描述的佳偶,在黑夜不见了良人,也是另一个例子,说明神的仆人在盼望天国完全实现的时候,会有心灵的黑夜经验。在黑夜中,更渴望光明;在经历人生的不可知,更渴求经验上主的同在和他话语。这种进入密云的更深处经历,使我们由初信悔改时被光照的经历,更深进入到经历十字架的约翰所描述的“发光的黑暗”(luminous darkness)。就如诗篇139诗人的经历:即使经历过黑暗,却不至于被压碎;即使周围的亮光都成为黑夜,也不会使我们与神隔绝。因为以马内利的上主与我们同在,让我们能在他的同在与保守下度过漫漫长夜,使黑夜却如白昼发亮(诗139:9–12)。
思想:
当处于困境,会否发现自己也像成了哑巴?因为信心不够,讲不出福音,唱不出“欢欣”的颂歌?但愿我们别失去希望,并深信神的救恩和医治如清晨日光来临时,到那日,我们必能高歌颂唱。
清晨日光,恳求降临,藉主降临欢慰众心;
冲破长夜幽暗阴沉,带来光明驱散黑云。
欢欣,欢欣,以色列民,以马内利必定降临。(生命圣诗,106)
作者:罗洁盈博士
经文:启示录3:7–13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7“你要写信给非拉铁非教会的使者,说:‘那神圣、真实的,拿着大卫的钥匙,开了就没有人能关,关了就没有人能开的这样说:8我知道你的行为。看哪,我在你面前给你一个敞开的门,是没有人能关的。我知道你有一点力量,也遵守我的道,没有否认我的名。9那属撒但会堂的,自称是犹太人,其实不是犹太人,而是说谎话的,我要使他们来到你脚前下拜,使他们知道我已经爱你了。10因为你遵守了我坚忍的道,我也必在普天下人受试炼的时候保守你免受试炼。11我必快来,你要持守你所有的,免得人夺去你的冠冕。12得胜的,我要使他在我神的殿中作柱子,他必不再从那里出去。我又要把我神的名和我神城的名—从天上我神那里降下来的新耶路撒冷,和我的新名,都写在他上面。13凡有耳朵的都应当听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
大卫之钥,恳求降临,为我众人大开天门;
铺平我众登天路程,关闭人间痛苦路径。
欢欣,欢欣,以色列民,以马内利必定降临。(生命圣诗,106)
来到诗歌的第四节,歌颂基督是“大卫之钥”。我们盼望基督荣耀再临时,为我们打开天门;同时也为以色列人能早日归向主祷告。
“非拉铁非”(希腊文philadelpheia)的意思是“兄弟之爱”。在启示录2–3章记录的七教会中,只有非拉铁非和士每拿教会,是没有被主斥责的。纵然面对“那属撒但会堂的”当地犹太人的迫害,非拉铁非信徒在此被主耶稣两次称赞“遵守”了他的“道”,在患难中仍忠于基督,没有否认他的名。
将临期(特别是第一和第二周)的主日经文,集中于旧约列祖和众先知的预言,见证基督就是以色列引颈渴望来临的弥赛亚。
耶稣基督向非拉铁非教会自称为“那神圣、真实的,拿着大卫的钥匙,开了就没有人能关,关了就没有人能开”的,呼应了以赛亚书22:22,有关神拣选以利亚敬,取代不忠心的前主管舍伯那的故事。 引用这段经文,是要安慰和肯定非拉铁非信徒,惟有主是“大卫之钥”—耶稣是唯一的道路,也惟独基督有权柄决定谁人可进入天国。
思想:
面对因信仰而来的苦难,你的指望在乎谁?无论是生是死,甚么是你唯一的安慰?让我们一同以《海德堡信仰问答》宣认我们的信仰:
无论是生是死,我的身体与灵魂都不属于我自己,却是属于我信实的救主耶稣基督。他曾以自己的宝血涂抹我的一切罪债,救赎我脱离魔鬼一切的权势。他保守我,若非天父允许,我的头发一根也不能掉下;他又叫万事互相效力,使我得救。正因我属于他,基督透过圣灵使我确实知道我有永生的确据,也使我从此以后,甘心乐意的为他而活。
作者:罗洁盈博士
经文:罗马书15:4–13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4从前所写的圣经都是为教导我们写的,要使我们藉着忍耐和因圣经所生的安慰,得着盼望。5但愿赐忍耐和安慰的神使你们彼此同心,效法基督耶稣,6为使你们同心同声荣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7所以,你们要彼此接纳,如同基督接纳你们一样,归荣耀给神。8我说,基督是为神真理作了受割礼的人的执事,要证实所应许列祖的话,9并使外邦人,因他的怜悯,荣耀神。如经上所记:“因此,我要在外邦中称颂你,歌颂你的名。”10又说:“外邦人哪,你们要与主的子民一同欢乐。”11又说:“列邦啊,你们要赞美主!万民哪,你们都要颂赞他!”12又有以赛亚说:“将来有耶西的根,就是那兴起来要治理列邦的;外邦人要仰望他。”13愿赐盼望的神,因你们的信把各样的喜乐、平安充满你们的心,使你们藉着圣灵的能力大有盼望!
圣经中盼望的观念,是本于上主的话语及他信守应许的属性,这与希腊罗马文化认为人与生俱来所具有的希望和乐观性格很不同。面对当时教会内的纷争,包括犹太信徒与初信主的外邦人之间的嫌隙,保罗勉励当时的信徒要重回圣经的教导,藉此能忍耐和受安慰,在艰难与伤痛中,因着神的信实和作为而存有盼望,同心尊崇基督为主,并且同声赞美归荣耀予父神。这绝不是因为我们是甚么“大人物”,也不是因为依靠从人而来的优良传统,完全是三一上主的作为和对人的怜悯。
保罗引用以赛亚书(第10–11章)的预言,有关耶西的根的比喻:虽然象征大卫王族的树已被砍伐,但是必有一芽从树桩长出来。从耶西的根所生发的枝条,就是弥赛亚,要带来万国万族的救恩—先是犹太人,后是外邦人。
耶西是谁?为什么弥赛亚的将临与他有关?《以马内利来临歌》在介绍耶稣的身分时,先是追溯到耶西—这位住在伯利恒的小人物。这一切是由一个秘密行动开始:昔日撒母耳因为怕惹怒扫罗王,很不情愿地去耶西家,以献祭为名,其实是奉耶和华的命令,要膏立下一任的以色列王。凭外表没有人猜得到,当时年轻的大卫将会是以色列王,就连他的长兄也轻看这位牧羊的小弟。
然而当撒母耳按神的心意膏大卫,从那天起,圣灵就降在大卫身上,得扫罗王和众人的喜爱。在以色列人面对非利士人的挑衅,感到惊惶及绝望之际,大卫奉上主万军统帅的名,也没有穿着盔甲,只用捡来的一块石头,击中歌利亚的额头,歌利亚就倒下了!(撒上16–17章)。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出现压倒性的巨人,以致充斥着苦涩、不安与无奈,盛载不了上主应许这份属天的盼望。经文提醒,要因信把各样的喜乐、平安充满我们的心,并藉着圣灵的能力,大有盼望!求主使我们看见,基督已经战胜死亡,把我们从仇敌手中抢回来,释放我们脱离罪的律和撒但的辖制。
思想:
当有人问你盼望的缘由,是否随时准备好回答?回顾上主在你生命中的救赎工作和恩典,如何可以激励你面对今天的挑战?道成肉身的基督甘愿取了奴仆的样式,自我限制在人类的时空中,为的是救赎我们,并愿意“接纳”我们成为他的朋友。同样,我们能否也成为身边有需要者的朋友,为着要荣耀上主和建立他人,彼此接纳,如同基督接纳我们一样呢?
耶西之杖,恳求降临,撒但手中释放子民;
地狱深处,拯救子民,使众得胜死亡之坟。
欢欣,欢欣,以色列民,以马内利必定降临。
(生命圣诗,106)
作者:罗洁盈博士
经文:路加福音21:25–33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25“日月星辰要显出预兆,地上的邦国也有困苦,因海中波浪的响声而惶惶不安。26人想到那要临到世界的事,就都吓得魂不附体,因为天上的万象都要震动。27那时,他们要看见人子带着能力和大荣耀驾云来临。28一有这些事,你们就当挺身昂首,因为你们得救赎的日子近了。”29耶稣对他们讲了一个比喻说:“你们看无花果树和各样的树,30树叶一长出来,你们看了自然就知道夏天近了。31同样,当你们看见这些事发生,就知道神的国近了。32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世代还没有过去,一切都要发生。33天地要废去,我的话却绝不废去。”
今天的经文(将临期第一主日的福音经课)提醒我们,当人子“有大荣耀驾云降临”来审判世界时,信徒“当挺身昂首”,并且因为这得赎的日子近了而欢欣。大部分教会诗集都有《以马内利来临歌》这首耳熟能详的将临期诗歌,而每节都以一个耶稣基督的名号开始,这些特别是从旧约圣经对于救主弥赛亚多角度的描述,可追溯至教父时代。传诵至今,教会礼仪传统会于圣诞节前一周的晚祷聚会,每天唱颂一节,共七节(称为 O Antiphon)。昨天的灵修分享了“天上圣智,恳求来临”,今天会思想第二节对基督的称呼 ––“噢,上主(O Adoni)!求祢来临!”。
称“耶稣基督为主”对初期教会的犹太基督徒非常重要,表明他们相信耶稣就是以色列所等待的弥赛亚。昔日以色列人面对上主降临在西乃山颁布十诫时,甚为畏惧,众百姓都要自洁,才能靠近这圣山的山脚;在雷声、地震与火焰中,所见的极其可怕,他们都当不起去面见神和听他的话,只派摩西一人能上西乃山面见神,领受法版,甚至摩西他自己也甚是恐惧战兢(来12:21)。
当看到末日的征兆,人都是吓得魂不附体。面对主再来,我们有何指望?耶稣多次强调,他来不是要废去律法,乃是要成全。基督为了世人,甘愿自我限制,进入人的时间和空间,并且走上十字架,成就了复和及救赎,引领我们重回天父的怀里。我们有这中保,就不用惧怕自己不够资格去到父神面前了。
将临期按东方教会的传统,是强调儆醒和禁食的节期。由11月11日开始的40天,乃是预备慕道信徒于1月6日(显现期主显日)接受水礼作准备的。有礼仪教会的传统会有表示“拒绝魔鬼”以及归向神的仪节,当中是要受洗者表明他“决意拒绝魔鬼及所有对神的叛逆”,并决意悔改,转向神,宣认以耶稣基督为主,并且立志服事主的教会,今生单单爱他和服事他。
思想:
当基督审判之日来临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是恐惧?还是可以靠着我们信实的主耶稣基督,挺身昂首地等待那得赎的日子?
愿弟兄姊妹回想自己的水礼,省思自己是否仍然在思想和生活中,皆愿意以耶稣基督为主。
全能上主(Adoni),恳求降临,
祢昔晓喻以色列民,
光辉炎炎神圣威荣,
西乃山上宣告诫命。
欢欣!欢欣!以色列民,
以马内利定要降临。(普天颂赞新修订本,139)
作者:罗洁盈博士
经文:路加福音7:24b–35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24b“你们从前到旷野去,是要看甚么呢?被吹动的芦苇吗?25你们出去到底是要看甚么?穿细软衣服的人吗?看哪,那穿华丽衣服、宴乐度日的人是在王宫里。26你们出去究竟是要看甚么?是先知吗?是的,我告诉你们,他比先知大多了。27这个人就是经上所说的:‘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面前,他要在你前面为你预备道路。’28我告诉你们,凡女子所生的,没有比约翰大的;但在神国里,最小的比他还大。”29众百姓和税吏已受过约翰的洗,听见这话,就以神为义;30但法利赛人和律法师没有受过约翰的洗,竟废弃了神为他们所定的旨意。31主又说:“这样,我该用甚么来比这世代的人呢?他们好像甚么呢?32这正像孩童坐在街市上,彼此喊叫:‘我们为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唱哀歌,你们不啼哭。’33施洗的约翰来,不吃饼,不喝酒,你们说他是被鬼附的。34人子来,也吃也喝,你们又说这人贪食好酒,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35而智慧是由所有智慧的人来证实的。”
耶稣会想我们今年怎样过圣诞节呢?是要禁食(fast)和儆醒祷告?还是“又吃又喝”的庆祝(feast)? 今天是将临期的第一主日,也是教会年的开始。这是一个关乎预备和等候的节期,因为现在还不是圣诞节,而且我们也在等待那个伟大的最后将临—就是基督荣耀再来。在圣诞节前的这四个礼拜,每星期会围绕一个主题作为《尔道自建》的灵修分享,分别是:
希望(Hope)
平安(Peace)
喜乐(Joy)
仁爱 (Love)
怎样才能得到道成肉身的基督,应许带给世人的以上四个礼物?面对外界的质疑,福音书的作者路加记载了耶稣一个很妙的回答:“智慧是由所有智慧的人来证实的。”前文中,耶稣以他的先锋施洗约翰所传叫人悔改的道作为例证,福音是一份礼物,只要凭信心领受,是白白给那些“听见这话,就以神为义”的人的,哪管他的身分只是百姓和税吏。那些拥有高尚宗教情操的法利赛人和律法师,“竟废弃了神为他们所定的旨意”,虽然终日研究圣经,也亲眼看到耶稣,却认不出这位就是他们一直所等待的弥赛亚。
在将临期,有人会点燃烛光,有人会设置将临花环;也有家长会给小孩设计将临期月历,每天打开都有一小块巧克力或玩具,一直等到打开12月24日的,那天将会是最大的礼物。每个基督徒对于如何过将临期,或多或少会不一样,然而,对于我们应该抱甚么态度去盼望基督的降临,圣经中就有很实在的生命见证与指引,也值得我们停下脚步来反思:究竟我是有多渴望基督的再来?
思想:
你渴望得到属天的智慧吗?面对生命中的艰难,如何让基督介入,并作出不会后悔的抉择?在将临期的开始,祈求上主赐我们“守节”的智慧,以致不会过份的对人和对己苛求,免得在懊悔与省思的过程中,反倒失却了道成肉身的基督要带给世人的盼望。
上天圣智(O Sapientia),来临,来临,
统治万物,协和万民,
显示智慧指引路程,
领导群生步步遵循。
欢欣!欢欣!以色列民,
以马内利定要降临。
(普天颂赞新修订本,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