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目录

  • 尔道自建-约翰福音(3)

     

    尔道自建释经灵修由建道神学院推出,良友电台录音制

    欢迎到良友圣经学院网站收听最新每日灵修

    约翰福音(2:1–3:15)

  • 5月31日 穿梭天地之间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313–15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3除了从天降下的人子,没有人升过天。14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必须照样被举起来,15要使一切信他的人都得永生。

     

    今天是本月灵修最后一篇反省文章。有关尼哥德慕与耶稣的对话,不知不觉之间转移到约翰福音作者的叙述。这段转折非常巧妙。“人子也必须照样被举起来,要使一切信他的人都得永生。”这节经文的前半段似乎仍是耶稣自己说的话,但后半段却已经转折为约翰福音作者的论述。“一切信他的人都得永生”的“他”,明显已经转折为第三身的叙述。

    事实上,我们很难为这段经文划出一个分界线,明显清楚地分辨出哪句开始已经不是耶稣自己的话。不过,无论如何,整段尼哥德慕与耶稣对话的故事,似乎有一个明确的叙事目的:相信。我们如今仍旧在地上的人,如何能够进入天国?如何能够认知“天上的事”?怎样能够与“天上的父”交往?这个“天”与“地”的连接,完完全全藉着“相信”。

    “除了从天降下的人子,没有人升过天。”这句话凸显了“天”与“地”之间的交接性。耶稣基督从天降下,道成肉身在地上,然后被“举起”高升在天上。这是“地”与“天”之间的可能性。假若我们思考约翰福音第一章的神学引言,“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1:14)的信息,正是这段经文的重要信息。

    不过,我们仍然有我们回应的部分。相信,就是我们的回应。不要看轻这部分。正因耶稣基督带领我们穿梭在天地之间,我们作为回应的“相信”,也同样穿梭在天地之间。我们今日存活在地上,作为已经重生的天父儿女,仍然需要凭着“相信”穿梭在天地之间。

    “在地上,如同在天上”如何可能?不就是信心吗?不就是相信吗?

     

    思想:

    我们每天的生活,正是每天再一次从地上仰望天上的过程。尝试保持一个习惯,学习把地上的事,凭着相信,把它带到天上去。然后,以天上的眼光,再回到地上,好好的面对每天实实在在的生活。阿们。

  • 5月30日 地上的事,天上的事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312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2我对你们说地上的事,你们尚且不信,若对你们说天上的事,如何能信呢?

     

    有关“重生”这回事,既然它是属于神的知识,既然唯有“神”才是答案,那么,信心就是唯一领受的方法。因此,拒绝领受见证的人,就是不相信的人。或者,“不相信”是一个比较重的字眼;所谓“不相信”,其实就是不选择以“信心”的途径认识神。

    正如前文所说,“怎么能有这些事呢?”有些人选择以实际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来量度神的事情。事实上,“可能性与“可行性”是一切有关“地上的事”的认知方式。一切可见之事,都必需以可见的方式测量、认知、接受。不过,“天上的事”又怎能以“地上的事”的方式来认知呢?因此,这正是尼哥德慕的难题。虽然他一心一意夜间来到耶稣面前,谦卑地向他请教。不过,一个人就算付上最大努力,献上最虔诚的心思,却用错了方式来认识神,这仍然是徒然的。

    因此,有关“重生”的话题,不知不觉转化到“相信”的话题。诚然,我们作为介乎于“肉身”与“灵”之间的基督徒,不断面对“地上的事”与“天上的事”。有时候,我们需要用“可能性”与“可行性”来思考与判断,有时候却要以信心来接受。诚然,如果事情全部都是“天上的事”,我们反倒比较容易,干脆全心全意蒙蔽双眼用信心接受就好了。不过,事实却不然—我们却同时面对这个世界。因此,处于天地之间的我们,需要小心警醒,保留头脑上的思考,却仍保持属天的信心。

     

    思想:

    好好思考自己如今所面对的困难:究竟哪些事情需要我们理性作判断?哪些事情需要用信心交托信靠?

  • 5月29日 基督徒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311b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1b你们却不领受我们的见证。

     

    今天我们思考一句颇严肃的经文:“你们却不领受我们的见证。”再一次,经文出现“你们”与“我们”的分野。承接前文,有关“重生”的讨论,出现了“我们”与“你们”的分别。“我们所说的是我们知道的,我们所见证的是我们见过的。”(3:11)在此,世上二分了两班不同的人:“见证基督的人”与“不领受基督见证的人”。在世上以生命见证基督的人,这班人称为“基督徒”。

    事实上,今天我们都低估了“基督徒”这三个字的意思。“基督徒”不只是信奉基督教的人,它的名称不是与“佛教徒”、“伊斯兰教徒”同类。圣经中所谓“基督徒”,其实是见证基督的人。这班人不只信仰基督教,更以行动见证与传扬基督,他们传扬他们所知道的、经历过的基督。

    世上还有另一班人,他们不领受基督徒的见证。他们不相信这见证。或者,他们听过,不过却以“怎能有这些事呢?”作为这见证的回应。不过,虽然他们拒绝这见证,但耶稣基督的工作仍然对这班人有效。“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他们不致灭亡,反得永生。”(3:16)“重生”的可能已经白白赐予人了,这是无法推搪的事实。

    或许,你会问,还有第三班人呢?“领受了基督见证,却没有见证基督的人”呢?对不起,这班人理论上是不应该存在的—这不是基督徒的意思。所有领受这见证的人,都要成为见证人。没有例外。这是耶稣基督的二分法。

     

    思想:

    你是哪一班人?拒绝不领受见证的人?见证基督的人?还是暧昧地在这两者之间,领受了却没有见证基督?

  • 5月28日 见证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311a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1a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我们所说的是我们知道的,我们所见证的是我们见过的。

     

    经文回到“见证”这个话题—它是约翰福音第一章的主题。耶稣一直向尼哥德慕讲述真理,跟随他的门徒也是如此。这里,对话用了“我们”这个众数用字。为什么呢?有人认为“我们”泛指耶稣与他的门徒。不过,这说法未必完全正确。如果回到这段对话的起初,尼哥德慕对耶稣说:“拉比,我们知道你是由神那里来作师傅的。”因此,这里所讲的“我们”,可能正正回应犹太人群体的“你们”。

    因此,约翰福音作者记载耶稣这句话“我们所说的是我们知道的,我们所见证的是我们见过的”,似乎不仅是耶稣以及当时跟随他的门徒,更同时包括任何耶稣基督的见证群体—基督教会。与犹太人拉比不同,基督教会的见证建基于他们知道、经历过的神;与犹太人拉比不同,基督教会的见证不是建基于虚空理论的教义,不会因此希奇的说:“怎么能有这些事呢?”(2:9)

    这正是基督教会见证的重点。基督教会的见证乃是我们生命的见证,是我们重生后,自己所体验的神。事实上,整卷约翰福音都在见证一位他们经历过的神。这“经历”可能是亲眼看见的耶稣、亲耳听见的教导、亲身经验的圣灵大能!这些“我们知道的、我们见过的”,都是我们的生命。

     

    思想:

    今天,藉此机会反思一下你的见证。所谓“见证”,不是纯粹那个洗礼时候的“得救见证”,而是你信主后每一天所知道的、所经历过有关神的见证。这见证不只是过去,而是从过去到现在;这见证也不只是一次性的,而是每天不断日积月累的。因此,你能够分享的见证不缺。

  • 5月27日 所谓“明白神”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310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0耶稣回答,对他说:“你是以色列人的老师,还不明白这些事吗?”

     

    正如昨天我们的思想,有关“重生”的事,唯有“神”是这问题的答案。尼哥德慕对“重生”产生疑问,坦然承认不明白“重生”如何可能,也不敢相信它可能。

    对于尼哥德慕的希奇,耶稣却对尼哥德慕如此说:“你是以色列人的老师,还不明白这些事吗?”似乎,言下之意,耶稣认为,尼哥德慕作为以色列人的老师,应该明白这事。不过,正如昨天所说,除了“神”这个答案外,没有人能够对“重生”给予更详细的答案。如果这样,究竟尼哥德慕作为以色列人的老师,他应该明白甚么呢?

    是的,就算是以色列的老师,尼哥德慕也不可能明白“重生”这回事—重生乃是神的奥秘,它是神藉着他的爱子耶稣基督的恩典,叫一切属肉体的人能够进入天国。那么,作为以色列老师的尼哥德慕,应该“明白”甚么呢?

    “你是以色列人的老师,还不明白这些事吗?”无疑,“重生”乃是神的奥秘,不过,尼哥德慕作为以色列人的老师,他应该知道,这个奥秘应该安放在哪里。甚么意思呢?就是说,有时候,我们未必需要明白一件事,也未必有需要拆开这个奥秘—我们却可以知道,应该把这个奥秘放在哪里,能够确认这个奥秘属于一个怎样的奥秘:

    我们不需要拆开奥秘的谜团,只需要知道,神乃是这个奥秘的答案,这样就好了。

     

    思想:

    有时候,所谓“明白”神,不一定是完全掌握明白。我们只需要“明白”,这是神掌管的事,属于神的事,这样,我们就足够明白了。“作为基督徒的你,还不明白吗?”

  • 5月26日 怎么能有这些事呢?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39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9尼哥德慕问他:“怎么能有这些事呢?”

     

    对于耶稣的教导,尼哥德慕的回应是:“怎么能有这些事呢?”“怎么能有这些事呢?”,原文的意思是“怎样能够发生呢?”究竟尼哥德慕问的是一个怎样的问题呢?这是一个有关“能力”的问题,也是有关“如何”的问题。究竟尼哥德慕询问的是“重生”如何出现呢?还是“重生”的能力从何而来?当然,这个问题最基本的意义其实是这个:“重生”这种事不可能发生吧?!

    “怎么能有这些事呢?”如果真的要认真回答这条问题,究竟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甚么呢?谁有能力叫人重生呢?重生是如何可能呢?怎能有这事呢?无疑,答案只有一个:

    神。

    或者,有人或许会觉得这是一个过份简单的答案。或者,有人会认为这答案过份百搭,没有新意,不够详细。或者,有人会想知道“神”这个答案外,更详细具体的细节。不过,“怎么能有这些事呢?”“神”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事实上,我们未必需要知道重生如何可能;我们只需要知道一件事,唯有神有能力使人重生。是的,“重生”是不可能的—它远远超过人世间所有方法,也超过人类一切的智慧。不过,唯有神能够成就这一切—我们知道这个答案就足够了。

     

    思想:

    “怎么能有这些事呢?”在我们生命中,往往会遇上这个问题。我们不明白、不理解、不相信某件事情的发生。我们就尝试凭着信心简简单单地以“神”作为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 5月25日 圣灵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38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8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声音,却不知道是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

     

    约翰福音记载了一段有关圣灵的极重要经文。圣灵就是风。 无论是希伯来文 ruach 抑或希腊文 pneuma,都解作“风”的意思。如果我们细心思考耶稣这句话,我们知道有关圣灵的三个真理:

    一、“风随着意思吹”。风随己意吹,圣灵有自己独立的意志。没有人能够影响圣灵的工作,更不能操控圣灵。不过,“风在世上吹”已经是一件我们值得感恩的事。神的圣灵是他与世界的关联性。神的灵在世上运行,触摸这世界,恍如风一样。因此,我们无需控制它的风向,也已经满足了。

    二、“你听见风的声音”。虽然我们不能知道圣灵的具体风向,我们却可以感知他的存在。圣灵不是完全虚无缥缈的。风,本来是没有声音的。不过,圣灵吹过的地方,就必然在世上的事物身上产生声音。我们能够凭着这些声音,察觉神作事的行迹,也能凭着这些行迹,辨认圣灵的存在。

    三、“不知道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不过,虽然我们能够听见风声,知道圣灵的存在,我们却不能完完全全具体地掌握他。我们不能充满自信、满有把握地说:“这里有圣灵,那里没有圣灵。”你虽然听见风声,但你只能谦卑地承认说:“我不晓得。”你知道风经过,但你不能完全把握风。

    不过,无论如何,作为已经重生的你,圣灵必然已经在你的生命之中吹过,这是你可以肯定的,也需要肯定的。

     

    思想:

    今天,就让你好好默想圣灵吧!聆听圣灵的风声,承认自己“不晓得”,继续祷告祈求,求圣灵在你的生命随意而行。

  • 5月24日 必须与希奇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37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7我说‘你们必须重生’,你不要惊讶。

     

    “你们必须重生”,这是耶稣基督对所有人的命令。“你们”,言下之意,耶稣不只是对尼哥德慕说,更是对所有人说。作为创天造地的神,耶稣是一切被造物的主,更是全人类的主。虽然尼哥德慕与耶稣的对话发生在无人的夜晚,但耶稣基督却向所有人发出如此一个命令:“你们必须重生!”

    谁应该重生?所有人。一切肉身生的人。“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正因为这个“肉身”的宿命,任何一切血肉之躯,世上一切被造的人,都“必须”重生。在此,中文圣经翻译选择用“必须”这个字。“必须”,它是一道命令,来自创造主的命令,更是救赎主的命令。当然,每一个属肉体的人也“必需”重生—这是进入天国的必需条件。不过,耶稣基督在此不只是提供一个救赎的方法,他更亲自命令一切受造的人类重生!

    面对这道上主的命令,不同人有不同的回应。有人会感到惊讶,有人不会。当然,从表面来说,“重生”或许是一件令人感到惊讶的事。不过,从上主的眼光来看,重生乃是一切人类的终极归宿,唯一进入天国的方式,更是上主的命令!因此,真正让人感到惊讶的,应该是拒绝重生的人。不是吗?

                                                             

    思想:

    1. 对你来说,神的命令是“必须”还是“必需”呢?

    2. 今天,你对甚么事情感到惊讶?这些惊讶事,对上主来说,真正值得惊讶吗?

  • 5月23日 肉身与灵之间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36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6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

     

    “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骤眼看来,这是二元的宿命:肉身生就是肉身,灵生的就是灵。“肉身”与“灵”之间已经决定了自己的命运,两者之间没有任何瓜葛,也没有任何超越的可能。

    不过,因着“水”与“灵”的重生,我们处于“肉身”与“灵”之间。我们是属肉体的,不过,我们却是属灵的。每一个基督徒的生命重生后都经历着这生命的张力。我们本是肉身生的,却同时因着基督里的重生,得着圣灵的洗,在灵里面得着新生命。不过,这新生命却没有逃离肉身的生命。我们的灵性,正正在肉身与灵之间。

    因此,基督徒的灵性没有远离这个世界。假如我们的灵性逃离了世界,它就是“离地的灵性”。灵性本来是人与神的关系,没有肉身的灵性,就会被压缩成为一种空泛抽象的语言。神“将生气吹在人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这句话告诉我们,神的灵恰恰就在尘土之中。没有了尘土的灵性,或,拒绝尘世的灵性,正正走在一条美丽却错误的方向。

    离开了身体的灵性是人为的宗教。这种灵性是不需要学习的,因为这灵性是表面肤浅、容易入口的。相反,在尘世中发现神,在尘世中体现这灵性,甚至,在人世间的苦难与丑恶中体现这灵性,却需要经历沉闷乏味的磨练—恍如在干渴的沙漠中寻找泉源一样—需要耐性与恒心。

     

    思想:

    我们是属灵的。不过,灵性的彰显往往是具体的。今日,你能够用一件具体的事实践你的灵性吗?

  • 5月22日 水礼与圣灵的洗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35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5耶稣回答:“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

     

    耶稣向尼哥德慕解释“重生”的意思。耶稣清楚解释了重生的方法:水与圣灵。明显地,这是关于水礼与圣灵的洗。

    我们的决志,正正是圣灵的洗。我们从来都不会忘记,决志的本质其实是一个祷告。这个祷告,这个悔改、认罪、呼求、恳求圣灵内住的祷告正正回应着圣灵的工作。我们愿意相信耶稣,这绝对是圣灵自己亲自的工作。因为圣灵自己来临了,所以我们才会愿意相信耶稣。因此,我们在决志祷告中再次恳求圣灵的来临(veni creator spiritius!),其实同时回应圣灵经已发生的来临(venit creator spiritius) 。正如罗马书8:15–16 所说:“因此我们呼叫:‘阿爸,父!’圣灵自己与我们的灵一同见证我们是神的儿女。”在此,圣灵的工作与我们的呼求,正正互相呼应地构成了神儿女的身份。

    然后,因着圣灵的洗,我们成为了基督徒,愿意以洗礼作回应。我们以身体以洗礼作为一个祷告,回应我们的神,回应神的命令,回应圣灵的洗礼。“难道你们不知道,我们这受洗归入基督耶稣的人,就是受洗归入他的死吗?所以,我们藉着洗礼归入死,和他一同埋葬,是要我们行事为人都有新生的样子…”(罗6:3–4)如此渴望与基督同死同复活、开展新生命的,是一个祷告。一个人愿意接受洗礼,代表他愿意以洗礼回应神。这不单是一个口头上的回应,更是我们行动上、整个生命的回应。因此, 祷告是整个洗礼的高峰。所以,我们把身体浸在水里面,代表了我们以我们的行动和生命化作一个祷告。这个祷告,是一种盼望的祈求。因为洗礼过后,基督徒的生命就要展开了。受洗者深深知道,前面是一条窄路—可能是崎岖的、满是试探的、甚至充满危难的。他更深知自己的软弱。但是,尽管如此,他仍愿意回应天父神,以行动跟天父说一声:“我愿意。”

     

    思想:

    你还记得自己决志与洗礼的情景吗?这两个“重生”的开始,都藉着我们的祷告—而你的祷告仍在进行中。不如,你现在好好向天父祷告一下,回忆这段重生之路!

  • 5月21日 人已经老了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34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4尼哥德慕对他说:“人已经老了,如何能重生呢?岂能再进母腹生出来吗?”

     

    尼哥德慕是一位很好的学生。他实事求是,不耻下问。的确,“重生”实在是一个难以理解的话题,尼哥德慕的问题不是疑惑,也不是没有信心,他正问了一条应该询问的问题。相反,今日作为基督徒的我们可能已习惯了“重生”这题目。其实,这并非好事。反而,我们的信仰少了尼哥德慕的疑问。

    “人已经老了,如何能重生呢?岂能再进母腹生出来吗?”这是世上所有人必然面对的真相。人已经老了,这是不能逆转的事实。人,一直在老。时间只是一直流逝,不能逆转。人生是一个一直衰老的过程。年纪越大,距离死亡越近,距离自己的诞生越远。因此,重生—无论是任何意义上的重生,都是没有可能的。藉着时间的流逝,人生没有再一次。我们可以再试另外一次,但已经是另一次。年纪越大,人生就越多不能补救的遗憾。当然,这不是纯粹消极的想法。我们会成长、成熟。我们能够把握时间,面对将来。

    不过,按着以上的方式,重生是不可能的。重生意味着根本性的改变,脱离人世间不可避免的流逝,生命不可逆转的厄运──死亡、罪疚、过失。神的国却是完完全全的新开始。这“新”不只是另一次机会,而是生命本质上的超越,是本质上的转化。“人已经老了”,但在基督耶稣里,在这神的国度里,我们经历着新的开始—却不需要时光倒流返回母腹之中。

     

    思想:

    你的年纪越来越大,是否感觉自己越来越老?经历基督里的重生,如何面对肉体的衰败呢?

  • 5月20日 重生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33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3耶稣回答他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

     

    尼哥德慕说“我知道”。这坦然的表达,引来耶稣坦然的回答:“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尼哥德慕“知道”耶稣是从神而来,“知道”耶稣所行的神迹,也“知道”他有神的同在。不过,他不知道的更多—甚至,他不知道他自己要知道什么。因此,耶稣就跟他说出一件尼哥德慕“不知道”的事—一件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所以,耶稣的回应是完全不对嘴的。耶稣对尼哥德慕直接开了一个全新的话题,一个尼哥德慕没有预备的话题:天国的道理。

    “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首先,这句话点出了天国与人间的差异。正如经文后面所说:“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天国与人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按着祈克果(Kierkegaard)的说法,这是神与人类“质素上的无限差异”(infinite qualitative difference),基于这本质的差异,人类不单无法进入天国,就算是“看见”也不能看见,完完全全无法感知、无法认识、“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解释了为何耶稣要无缘无故直接进入这个天国的话题。

    不过,“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在神与人类“质素上的无限差异”下,这句话却点出了丝丝的可能性。“若”,这个可能性仍然存在,如果人能够重生……重生正是天国与人间无限距离之下,唯一的可能。虽然听起来荒谬,但我们只能在这荒谬之中,开始走上这条天国的道路。

     

    思想:

    或者,对于已经信主的你来说,“信耶稣”、“重生”已经是一些平常的字眼。其实不然,“重生”从来都是天国的奥秘,它是不可能之中的可能。今天,好好默想自己的重生吧!

  • 5月19日 我知道…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31–2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有一个法利赛人,名叫尼哥德慕,是犹太人的官。2这人夜里来见耶稣,对他说:“拉比,我们知道你是由神那里来作老师的;因为你所行的神迹,若没有神同在,无人能行。”

     

    我们来到第三个故事:尼哥德慕与耶稣的对谈。在四卷福音书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就近耶稣的人,有少年官、有税吏、有妇女等。不过,尼哥德慕却是独特的一位。为什么呢?他其实是一个颇有智慧的人。甚至,他是四卷福音书中,罕有的形象比较正面的法利赛人。

    在他与耶稣的对话中,他一直扮演着发问求知者的角色(基本上所有尼哥德慕的说话都以问题作结)。尼哥德慕从来没有质疑,甚至认定耶稣就是答案的提供者,并且乐意一直在对话中扮演着发问者的角色。因此,这正是尼哥德慕与其他法利赛人不同的地方。

    不过,二人夜间的对话却以尼哥德慕这一句作为开端:“拉比,我们知道…”作为熟悉这故事的我们来说,其实尼哥德慕有很多“不知道”:他不知道重生的事,不知道圣灵的事,不知道进入神国的事……不过,尼哥德慕却是坦然诚实的。他夜间来见耶稣,打算求问有关神的国度的事。怎样开始发问呢?就从他知道的事情开始吧!当然,他以为他知道的,最后倒发现原来也不太知道。

    不过,这又何妨呢?我们在神面前,坦然承认自己的不知道,也坦然表达自己的知道。无论如何,只要我们坦然来到神面前,敞开心扉寻求真理,就简单直接地从我们“知道”的开始,就让神的真道纠正我们吧!

     

    思想:

    有关神,你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什么是你知道自己知道的?

    什么是你知道自己不知道的?

    什么是你不知道自己知道的?

    什么是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

    无论如何,这些都不要紧,重点是我们要勇于踏上求问神的第一步。

  • 5月18日 耶稣知道我们的信心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224–25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24耶稣自己却不信任他们,因为他认识所有的人,25也用不着谁来证明人是怎样的,因为他自己认识人的内心。

     

    正如昨天所说,神迹并不是重点,神迹背后的意义才是重点。明显地,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因着神迹而相信。有人认为,这相信只是流于表面的相信。不过,与其说这相信是表面的,倒不如说,这相信只是信心的第一步。或者,我们每一个人都因着一些表面的原因认识主、相信主—有人因着神迹相信,有人因着感动相信,有人因着基督徒的见证而相信。无论如何,这些都只是信心的第一步,它是与神关系的入门,却不可能是信仰的全部。

    不过,这节经文却有趣地道出了整件事的另一面:耶稣作为被相信的对象,他如何理解我们的相信。圣经说:“耶稣自己却不信任他们,因为他认识所有的人,也用不着谁来证明人是怎样的,因为他自己认识人的内心。”耶稣知道,耶路撒冷的犹太人相信他,这相信仅仅只是信仰的起点。耶稣知道,世上每一个人他们的相信如何—因为“他认识所有的人”,也“认识人的内心”。

    因此,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发现:耶稣不仅仅是我们相信的对象,反过来说,他其实首先知道我们的心。试想想,在你相信他以先,无论这相信是表面的、深刻的、专一的、软弱的、犹疑的,他其实知道我们的心—这对我们有什么暗示呢?坦然相信吧!无论这相信的本质如何,耶稣都知道!你只能坦然地相信!

     

    思想:

    你最近对耶稣的信心如何?你或许不知道。不过,原来耶稣早就知道了。因此,放胆以这样的信心,踏出信心的第一步吧!

  • 5月17日 神迹背后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223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23耶稣在耶路撒冷过逾越节的时候,有许多人看见他所行的神迹,就信了他的名。

     

    虽然这只是一节简短的经文,其实它背后省却了很多故事。圣经说:“耶稣在耶路撒冷过逾越节的时候,有许多人看见他所行的神迹。”究竟耶稣行过什么神迹呢?耶稣行了多少次神迹呢?我们实在一点也不知道。

    不过,这却是约翰福音的选择。有关耶稣与耶路撒冷的事迹,约翰福音的作者没有太多兴趣去描述。正如先前几天所说,作为犹太人的王,耶稣与耶路撒冷的关系却矛盾地充满着张力—耶稣在耶路撒冷破坏圣殿的秩序,后来耶路撒冷却成为了耶稣被杀害之地。因此,约翰福音的作者似乎没有兴趣记载任何一件耶稣在耶路撒冷所行的神迹奇事。

    虽然约翰福音没有记载,但事情的结果却是显而易见的:许多人看见他所行的神迹,就信了他的名。由此可见,神迹并不是重点—从来都不是。神迹的结果,有人相信耶稣,这才是重点。或许,我们可以回想圣殿外一班犹太人的话:“你能显什么神迹给我们看,表明你可以做这些事呢?”犹太人只关心神迹,却不关心神迹所带来更深层次的属灵意义。正如保罗所说:“犹太人要的是神迹……我们却是传被钉十字架的基督。”(林前1:22–23)

    神迹出于神,但它从来都不是重点,重点从来都是神迹背后神对人的心意。神迹永远是吸引人的,也是受注目的,但它只不过是吸引眼球的引子,我们要懂得观看神迹背后神的心意。

     

    思想:

    你能辨别出神在你身上所施行的神迹,以及它背后的意义吗?

  • 5月16日 过去的回忆,将来的信心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222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22所以他从死人中复活以后,门徒想起他曾说过这事,就信了圣经和耶稣所说的话。

     

    这是一句约翰福音叙事者突然加插的话—作为昔日耶稣的见证人,叙事者的话临到故事之中,补充他自己与耶稣基督的关系。其实,“洁净圣殿”本来就是约翰福音叙事者的回忆。“回忆”一直都是约翰福音的重要主题。原来,耶稣基督的生平,从来都是他死了之后门徒的回忆。例如,另一段类似的经文记载于12:16:“门徒当初不明白这些事,等到耶稣得了荣耀后才想起这些话是指他写的,并且人们果然对他做了这些事。”

    约翰福音的叙事经常加插着叙事者的回忆。因此,我们就明白圣经这句话:“所以他从死人中复活以后,门徒想起他曾说过这事,就信了圣经和耶稣所说的话。”

    原来,门徒后来的相信,建基于他们对耶稣过去的记忆。其实,门徒也不明白耶稣所谓“三天内建立圣殿”的意思。他们只能够在将来回忆起这件往事,成为他们将来的信心。这份“过去─将来”的信心关系,正是我们今天思考的重点。有时候,我们对神的作为未必能够此刻明白,甚至不能理解它乃是“神的作为”。不过,一些看似平平无奇的事情,我们细心留意,将会成为日后信心的起点。在此,“门徒的相信”乃是建基于过去的回忆。这正意味着:信心不只是“未见将来的事”(来11:1),它也可以是过去经验与回忆的延伸。今天未明白的事,可以成为将来信心的根基。因此,总的来说,今日纵然不明白,但它仍然是有意义的,因为它是将来信心的根基。

     

    思想:

    或许,你今日对神仍有困惑的地方,但不要灰心,它将会累积成为他日你信靠神的回忆。反过来说,站在今天的你,尝试回忆一下过往与神的经历,它或许会成为你今天信心的起点。

  • 5月15日 建立圣殿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219–21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9耶稣回答他们说:“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把它重建。”20犹太人说:“这殿造了四十六年,你三日内就能重建吗?”21但耶稣所说的殿是指他的身体。

     

    虽然这班犹太人的思考方向完全错误,但无论如何,耶稣照样回答他们有关神迹的问题:“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把它重建。”当然,耶稣回答这句话,不是要显示自己的权柄,也不是要卖弄自己的神迹大能,而是要指出自己在十架的受难与复活。这班犹太人误解了耶稣的意思,就回答说:“这殿造了四十六年,你三日内就能重建吗?”当然,他们这次误会却是可以理解的,他们不知道耶稣将要牺牲自己,成就一个世上最伟大、最不可能的神迹。

    有关耶稣身体与圣殿的关系,圣经有几节值得我们留意的经文:

    “耶稣所说的殿是指他的身体。”(约2:21)

    “你们是基督的身体。”(林前12:27)

    “这殿就是你们。”(林前3:17)

    以上的经文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清楚的信息:我们作为基督的身体,我们就是圣殿本身。因此,“洁净圣殿”的故事似乎也对我们作为教会群体有着同样的属灵意义。所谓“耶稣洁净圣殿”,它不仅是昔日耶稣对耶路撒冷圣殿门外的控诉,更是我们在基督里对自己身体与生命的要求。

     

    思想:

    我们如何“洁净” 自己?我们如何保持自己的专一神圣呢?我们是否分别为圣,成为一个以生命作为祭物的神圣殿宇?无论如何,耶稣基督三天内要再建立这圣殿,似乎也包括你的生命。

  • 5月14日 在思考宗教权柄?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218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8因此犹太人问他:“你能显什么神迹给我们看,表明你可以做这些事呢?”

     

    耶稣大费周章,犹太人却问了一个很荒诞的提问:“你能显什么神迹给我们看,表明你可以做这些事呢?”

    这句话实在令人非常震惊:这班犹太人竟然对耶稣所做的事完全无动于衷!他们不但没有省察自己的行为,他们更把事情的焦点完完全全错放位置!他们所关心的,竟然不是“圣殿的功能”,不是“敬拜的真正态度”,不是“我在圣殿买卖是否合乎神的心意?”他们所关心的,只是宗教权柄问题:“你能显什么神迹给我们看,表明你可以做这些事呢?”

    似乎,对这班犹太人来说,只要有一定的权柄,就可以“大闹圣殿”!只要这个人能够显出神迹来,就算破坏圣殿的秩序,他们也都觉得可以的。非常荒诞。如果他们谴责耶稣洁净圣殿的行径倒好,最少他们还有一种道德价值(虽然这价值与耶稣不同;不过,他们原来一直把整件事放在“权柄”与“利益”的角度来理解。他们在圣殿买卖,因为这对他们有益处;他们如今被阻止在圣殿买卖,他们却把它看为权柄的问题!

    这完完全全不是耶稣的态度。耶稣由始至终,执起鞭子,破坏秩序,正正就是要人知道“对”与“错”的问题。这班犹太人却没有理会!仍然把它理解为“利益”与“权柄”的问题!

     

    思想:

    在教会内,“对错”永远比“利益”与“权柄”重要。假如有人以权柄与利益作为思考的重点,从而放弃对错,教会就堕落了。

  • 5月13日 愤怒的耶稣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217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7他的门徒就想起经上记着我为你的殿心里焦急如同火烧。”

     

    “我为你的殿心里焦急,如同火烧。”这是一个愤怒的耶稣,一个激烈的耶稣。这句话来自诗篇69:9:“因我为你的殿心里焦急,如同火烧。”但是,当我们想到以下这些经文,我们就头疼了:“不要与恶人作对!”(太5:39)“人的怒气并不能实现神的义!”(雅1:20)这位耶稣与我们平时所认识那位柔和、谦卑、各方面机敏圆融的救主形象不符。

    神人不是永不发怒的吗?其实,发怒是人类的情绪状态,正如快乐和爱情一样。世上有不义的怒,正如有不义的快乐和不义的爱情一样。但是,并非所有的怒气都是不义的。这视乎这情绪状态“何时”和“如何”来到我们当中。

    雅各书说:“人的怒气并不能实现神的义。”(雅1:20)。我们必须正确了解此话。这经文之前的一句是:“慢慢地动怒”(雅1:19)。因此,它的意思是:我们不可急于动怒,不要让怒气成为我们的主,或者让我们成为怒气的奴仆;另外,保罗说:“即使生气也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弗4:26)这话告诉我们,怒气永远不是事情的总结。当日落的时候,怒气就该退去。事情过后,我们不应带着任何情绪。

    因此,回到耶稣的愤怒。耶稣愤怒地拿着鞭洁净圣殿,它正要严正地告诉我们:你们有时候也当如此愤怒!有些人不懂得发怒,他们经常笑面迎人,就算面对极大的不义仍然是平静的。耶稣不是属于这类型的人。当然我们都知道,一个人若是无论何时都脾气差劣,总是不满意的样子,绝对不是一件好事,而是坏事。

    其实,心里如同火烧不是问题,“不冷不热”才是问题。

      

    思想:

    你面对不公义的事情无动于衷吗?你面对荒谬与腐败仍然保持内心平静吗?或许,这种“喜乐”、这种“冷静”才是问题所在!

  • 5月12日 圣殿与买卖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216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6又对卖鸽子的说把这些东西拿走不要把我父的殿当作买卖的地方。”

     

    经过一轮破坏,耶稣终于开口说话了,他说出了他破坏圣殿秩序的原因,或,如今圣殿存在着的问题:“不要将我父的殿当作买卖的地方!”

    神的殿从来都不是买卖的地方,这不是神设立圣殿的本意—单单是这一点,问题已经足够严重了。我们不能为神的殿增添意义与目的。其实,严格来说,这班在圣殿买卖的人,其实幷没有停止了圣殿原有的功能—圣殿仍然是敬拜神的地方,只是,他们巧妙地在这点之上添加了一些“附加功能”。我们不是很喜欢“附加功能”吗?既可以做电饭煲,又可以用来作蒸煮焗;既可以用来打电话,又可以用来听音乐;既可以在圣殿敬拜主,又可以顺便在圣殿门外买东西!“圣殿仍然是敬拜祷告的殿呀!更多了一些功能!”

    不。耶稣不接受这“附加功能”。当圣殿成为了买卖的地方,它就不再是祷告敬拜的殿。原来,敬拜这回事不可以有任何附加功能。敬拜就是敬拜,专一的敬拜。所谓“宗教消费主义”,人们来到教会作出宗教消费,他们或多或少都带着敬虔的动机。宗教消费主义者的目的从来都是正面的、敬虔的、属灵的,不过,他们只是在这些动机以外,添加了其他的“附加功能”。为满足自己的好处、渴望子女有更好的教育、结交一些朋友等等。这样的“心怀二意”才是宗教消费主义的问题!

     

    思想:

    你会为自己的信仰生活增添附加功能我们常常会为自己找属灵的藉口我们欺骗了自己觉得自己仍然保持一个属灵的动机与目的不过保持着一个属灵的动机是不足够的神要我们单单怀着一个属灵的动机

  • 因技术问题, 是日内容未能播出

  • 5月10日 耶稣与耶路撒冷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213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3犹太人的逾越节近了耶稣上耶路撒冷去

     

    耶稣洁净圣殿的故事不只在约翰福音中出现,四卷福音书都有。不过,根据另外三卷福音书,耶稣洁净圣殿属于他传道生涯的最后阶段,唯独约翰福音把这事迹记载于他传道开始之时。有学者为了平衡两者记载的差异,认为耶稣曾经两次洁净圣殿,一次在他传道开始之时,一次在传道生涯的最后阶段;当然,我们在此未必需要处理这差异。

    无论如何,约翰福音记载耶稣出道早年进入耶路撒冷过逾越节,正道出了耶稣与耶路撒冷之间的微妙张力—耶稣在耶路撒冷的逾越节破坏圣殿的买卖运作;后来,耶稣又在耶路撒冷的逾越节被钉死于十架上。别忘记!耶稣是弥赛亚,他是犹太人的王;耶路撒冷却是犹太人的圣城。耶稣与耶路撒冷之间,两者的关系似乎不是甚好。

    约翰福音特别编排“洁净圣殿”的事迹在“迦拿婚宴”之后,形成一个极大的对比。迦拿婚宴是一种祝福、锦上添花;然而,洁净圣殿的故事却是一种破坏、价值的颠覆。明显地,耶稣就是要挑战这个做法。我们问,究竟耶路撒冷的意义何在?两次逾越节,第一次是耶稣摧毁圣殿的俗世活动,第二次却是俗世摧毁了耶稣—作为圣殿的耶稣基督。不过,话说回来,两次“破坏”与“摧毁”,似乎都带来美好的结果。那么,究竟我们可以如何理解“破坏”与“摧毁”呢?

     

     

    思想:

    你生命中有没有“破坏”与“摧毁”的事,它是祝福?还是咒诅?让我们再反省。

  • 5月9日 耶稣一家人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212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2这事以后耶稣与他的母亲兄弟和门徒都下迦百农去在那里住了不多几天

     

    约翰福音2:12 可以被理解为转折句—它是“迦拿婚宴”与“洁净圣殿”两个叙事之间的一句话。“这事以后”(μετὰ τοῦτο)是福音书常见的惯常用词,用来连接上下文(2:12;3:22;5:1, 14;6:1;7:1;11:11;19:28, 38)。“耶稣与他的母亲、兄弟和门徒都下迦百农去,在那里住了不多几天。”我们不知道他们一家人往迦百农有何目的。迦百农位于加利利西北海岸,距离迦拿这地方大概16英里,所以圣经描述“下迦百农去”是正确的描述。耶稣一家人在迦百农住了几天,然后就再南行,往耶路撒冷去过逾越节(2:13)。因此,迦百农可说是迦拿与耶路撒冷的中途站。

    耶稣一家人在迦百农的几天做了什么呢?圣经没有描述,可能也太琐碎不需要描述—大概就是一般家庭一家人会做的事吧!“耶稣的兄弟”大概是约瑟与马利亚后来生的孩子,他们都比耶稣年纪轻。不过,天主教由于圣母处女的神圣地位,不认为这几位“耶稣的兄弟(ἀδελφοί)”是耶稣的亲生弟兄,却认为是约瑟早年留下来的孩子,或者是马利亚或约瑟兄弟姐妹的孩子;甚至,有些版本的圣经删去了“兄弟”这个字。无论如何,我们没有必要跟随“圣母无原罪”的天主教传统来避开这几位“耶稣兄弟”与耶稣的血缘关系。虽然他们不是完完全全的亲生兄弟,却都是马利亚生下的孩子。根据马可福音的记载,这几位“兄弟”的名字是雅各、约西、犹大、西门(可6:3)。

    或者,我们比较少留意这几位耶稣的亲生弟弟。事实上,圣经里面记载耶稣一家人的叙事不多。当然,这或许因为这些事对福音书这题材来说不是最重要—福音书作为描述耶稣生平的书卷,它叫人从耶稣的人生中认识信仰,也学习怎样以耶稣为榜样。不过,耶稣的家庭生活在耶稣的生平中虽然不是重点,但这节经文却轻描淡写地写了他们一家人在一起的情况。

     

    思想:

    对你来说,你的原生家人在你生命中有何位置呢?你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这几个小时候与你一起成长的角色,他们如今对你来说处于什么位置呢?或者,你的事奉很忙碌,或者你摆上许多时间为主服侍,但是,你有没有时间一家人在一起?哪怕只是短短的一节经文的时间,或不多几日。

  • 5月8日 什么是神迹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211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1这是耶稣所行的第一个神迹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显出了他的荣耀来他的门徒就信他了

     

    我们来到迦拿婚宴“水变酒”故事的最后一节经文。这节经文是整个故事的总结。约翰福音的作者为这个神迹作出一个定论:这个神迹并非漫无目的,而是要实践一个极为清楚的目标:这神迹要“显出耶稣的荣耀”,也好叫“他的门徒就信他”。

    正如先前所说,广义来看,所谓“神迹”无非就是神在世上的作为。神与世界有什么关系?只有一个关系,神要拯救这个世界。正如神迹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彰显神自己的荣耀。“荣耀”与“拯救”其实是同一位神工作的两面。神在永恒中决定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他创造这个世界,更参与看顾这个世界。这“决定”注定了世界的救赎,也注定了神荣耀的彰显。我再说:两者是同一件事。

    神的荣耀作为已经显现。更重要的是,神最大的荣耀作为正是十字架。神的荣耀在十字架上完完全全地显明。这世上最大最大的神迹,不是水变酒,而是罪人竟然得蒙拯救!世人都被十字架拯救了!这就是神的荣耀。因为神的荣耀发生了,他的门徒就信他了。因为神的荣耀已经发生了,我们就可以恳求他了。因为神的荣耀发生,我们就顺服他了。

    弟兄姊妹,神最大最大的作为已经彰显了。我们都站在这个十字路口,我们没有逃避的余地了。我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选择相信、恳求、顺服这位救主;不然,我们只会继续沉醉下去。

     

    思想:

    你今日的生命如何呢?你是否一个恳求、顺服、相信的人?还是,你一直沉醉在生活当中,等待死亡的来临?如果我们只尝到“水变酒”的滋味,却尝不到神的荣耀与恩典。这是一件多么可惜的事呢!

  • 5月7日 醉在神迹里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29–10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9宴会总管尝了那水变的酒幷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只有舀水的用人知道于是宴会总管叫新郎来10对他说人家都是先摆上好酒等客人喝够了才摆上次的你倒把好酒留到现在!”

     

    不过,同一样的作为却有不同的反应。同一杯酒、同一杯用水变成的酒,却分给世上不同的人。先前我们说过第一种,就是那恳求并且顺服的人。第二种人却是刚刚相反,他们是没有恳求的人、没有顺服的人。

    圣经如此说:宴会总管尝了那水变的酒,幷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只有舀水的用人知道。于是宴会总管叫新郎来,对他说:“人家都是先摆上好酒,等客人喝够了才摆上次的,你倒把好酒留到现在!”(约29–10)

    这就是第二种人对神作为的评语。这个管宴席的,跟其他宾客一样,他们尝过神的作为,却没有发现神的作为。或者,对许多人来说,婚礼有酒,又何足挂齿呢?有何稀奇呢?婚礼不就是有酒的吗?我在这婚宴有酒可喝,不是天公地道吗?宾客在婚宴中沉醉于一杯接一杯的酒,说说笑笑,痛痛快快的。

    对于这杯用水变的酒,对于这杯“神的神迹”,他们没有理会从何而来,只是醉醺醺地说:“好酒好酒。”“人都是先摆上好酒,等客人喝够了才摆上次的,你倒把好酒留到现在!”

    他们喝醉了。

    事实上,没有恳求的人、没有顺服的人,正是一个在生活中喝醉的人。一个在生活中喝醉的人,看不见神的神迹。他们看不到神的作为。他们只看见自己的快乐,看见自己的生活水平。他们关心自己的富足与享乐,却对人说:人世间没有神—他们却一直享用着神的恩典。

     

    思想:

    弟兄姊妹,我们都是领受神恩赐的人。神的作为在人世间,他的手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可是,当人在生活中喝醉了,他就看不见神的作为。因此,不要沉醉在生活当中。有时候,我们不知不觉地沉醉于生活的安定里,沉醉在生活享受的追求里。不过,我们要醒觉,这些岂不都是神的供应吗?

  • 5月6日 我们不一定要知道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27–8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7耶稣对用人说把缸倒满水。”他们就倒满了直到缸口8耶稣又说现在舀出来送给宴会总管。”他们就送了去

     

    这段经文详细地形容了预备这个神迹的细节:因着马利亚吩咐用人“他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做吧”,所以,一班婚宴的用人就按着耶稣的吩咐来行。他们把水倒满,然后就把里面的“水”舀出来,送给宴会总管。

    很有趣,这班用人其实什么都不知道—他们不知道耶稣要做什么,有什么计画,有什么目的。甚至,他们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更不知道自己正舀出来的“水”,已经变成了美酒!他们完完全全是“蒙在鼓里”的人。或者,你可以说,他们只是这个神迹的配角,毫不重要。不过,从另一种角度来看,他们却参与了这个“水变酒”的神迹。

    这班用人,竟然参与了神的神迹!同样,与马利亚一样,他们只是听从耶稣的吩咐。他们不知道这个神迹如何发生,甚至不知道自己正在参与一个神迹。他们心里从来都只有一个命令:“他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做吧。”然后,他们就老老实实地按着耶稣的吩咐而行。

     

    思想:

    这节经文正好道出了听从与顺服的重要性有时候我们未必知道很多也没有掌握事情的全部我们不知道事情的结果也不知道神的目的与动机甚至不知道神迹将要发生我们要做的就是老老实实地按着神的吩咐而行问题的重点从来都是完完全全的听从顺服只要我们按着神的命令而行不知不觉间我们竟然可以参与一个神迹我们知道或不知道完全没有关系它不会影响神迹的发生

  • 5月5日 人重要还是规矩重要?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26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6照犹太人洁净礼的规矩有六口石缸摆在那里每口可以盛两三桶水

     

    耶稣把水变酒的神迹,材料当然是水。没有水,就没有酒。当然,耶稣可以无中生有,顿时把酒变出来,怎样都可以。不过,这个“第一个神迹”却不是这样。耶稣用水变成酒—准确点说,耶稣把洁净用的水变成酒。

    按照犹太人洁净的规矩,这些水是用来洁净客人的。这规矩正记载于另一段福音书:“法利赛人和所有的犹太人都拘守古人的传统,若不按规矩洗手就不吃饭;从市场来,若不洗净也不吃饭;他们还拘守好些别的规矩,如洗杯、罐、铜器、床铺等。”(可7:3–4)因此,约翰福音所记载的水,乃是用来洗手以及洁净一些食具用的。

    为什么约翰福音的作者要强调这是“洁净用”的水呢?当然,耶稣就地取材,把婚宴有的水变成酒,这乃是自然不过的事。不过,如果我们细心思想,耶稣把人家洁净用的水变成“酒”,也意味着把人家洁净用的水变“走”了!婚宴的主人家顿时不符合犹太人的洁净规矩!这可是非同小可的事!

    不过,这正是耶稣故意做的事。对于耶稣来说,“洁净不洁净”的规矩,远远比不上婚宴的酒!这正反映出耶稣重视什么。耶稣重视婚宴的欢乐,也重视婚宴本来的意义,这意义,比洁净的规矩更为重要!洁净的规矩乃是为人而设,人幷非为这些规矩而设。因此,耶稣宁愿把“洁净的水”变成“喜庆的酒”。

    事实上,根据福音书的记载,耶稣多次破坏犹太人的规矩与律法。耶稣在安息日为人治病,也容许饥饿的门徒在安息日掐麦穗来吃。由此可见,耶稣重视人,多于重视为人而设的规矩。

     

    思想:

    你又如何?对你来说,人的生命重要,还是一连串信仰规条重要?当然,其实两者皆重要。不过,如果要分轻重,我们就要搞清楚两者的次序与关系了。

  • 5月4日 他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做什么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25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5他母亲对用人说他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做吧。”

     

    对于耶稣表面看来没有礼貌、模棱两可的回应,马利亚的恳求似乎是落空了。不过,马利亚却没有感到失望,也不觉自己被拒绝。甚至,她竟然立即积极地吩咐人听从耶稣,“他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做吧。”

    为什么会这样呢?耶稣不是明明字面上拒绝她了吗?“母亲,我与你何干呢?我的时候还没有到。”这明明是一句拒绝请求的话。为什么马利亚觉得耶稣乐意答允她的请求,更叫人听从耶稣的吩咐呢?当然,这正是马利亚的信心,也是她对耶稣的认识。马利亚知道:“他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做吧。”这句话在什么场合、什么处境都仍然是适用,仍然是有效的。这是必然的。

    因此,虽然马利亚没有掌握着什么,她也不知道下一步会是什么,但她仍然对别人说:“他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做吧。”

    不过,说到底,她既然愿意恳求耶稣,她也必然知道,恳求后就要随时听从他了。一个恳求的人也是一个顺服的人。马利亚求告耶稣以后,第二件事,就去告诉别人:“他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做吧。”这就是顺服的意思。我们作为基督徒也是一样。我们恳求神,却同时意味着我们同时要顺服神。只有恳求,却没有顺服,这就什么也不是。顺服跟恳求一样,都是在神的永恒不变的作为底下,我们要做的事情。

     

    思想:

    1.    你是一个顺服耶稣的人吗你的恳求与顺服是否一致呢

    2.    他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做吧你是否这样回应耶稣呢

  • 5月3日 我的时候还没有到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24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4耶稣说母亲我与你何干呢我的时候还没有到。”

     

    对于母亲的求问,耶稣的回答似乎令人难以理解。听起来,这句话似乎有点无礼貌,也不近人情。“我与你何干呢?”当然,耶稣与他自己的母亲有极大相干。他们俩是母子,耶稣在地上能够有一位母亲,抚育他成人,目睹他的成长,这一切都是地上的母爱;作为神的耶稣,却也是马利亚的主。“万物都是藉着他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约1:3)因此,怎样说也好,耶稣怎会与他的母亲没有相干呢?

    其实,“我与你何干呢?”(τί ἐμοὶ καὶ σοί)这个问题,意思接近“为什么要来找我呢?”耶稣似乎原本没有准备做什么。他只是一个婚宴的客人,就此而已。他没有打算做任何神迹。别忘记,迦拿婚宴是耶稣地上第一个神迹—这意味着,其实耶稣之前一直没有行过任何神迹,也没有打算行神迹。“我的时候还没有到”,这正解释了耶稣似乎还未觉得是时候开展他的神迹工作。

    所以,问题的重点不是耶稣在这婚宴行了一个神迹,而是为何“迦拿婚宴”成为耶稣第一个神迹的发生地?或许,耶稣的时候还没有到。不过,却因着他母亲的请求—她来到耶稣面前,把婚宴所面临的问题坦然告诉耶稣,把问题陈述在他面前,这就成为一个神迹了。当然,我们知道,一切都是耶稣基督自己的主权与选择。耶稣自己决定要在这婚宴第一次彰显他的神迹—耶稣要出手了。

    不过,耶稣这个决定,却同时因着他母亲的请求—一个卑微、自然、亲密的请求。因此,正正因着这个卑微自然亲密的请求,酝酿出耶稣地上第一个神迹!

     

    思想:

    我们都相信万事有神的时间我们当然也顺服于神的时间里不过这不代表说我们就不可以恳求神改变或加速他的时间在神的主权下神垂听我们的祷告他不是一成不变的主却是在主权下垂听祷告的主主啊愿你快来

  • 5月2日 母子关系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21–3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第三日在加利利的迦拿有一个婚宴耶稣的母亲在那里2耶稣和他的门徒也被请去赴宴3酒用完了耶稣的母亲对他说“他们没有酒了。”

     

    圣经描述耶稣、耶稣的母亲以及一班门徒出席迦拿地方的一个婚宴。约翰福音第一次提及耶稣的母亲。别忘记—约翰福音没有圣诞节马利亚生下耶稣的故事。作为基督徒,我们不认为马利亚有什么神圣的地方。不过,作为神拣选耶稣地上的母亲,她的生命也有我们值得默想的地方。

    很有趣,约翰福音没有一次直接称呼马利亚的名字。相反地,约翰福音每次都以“耶稣的母亲”来做称谓。另外,约翰福音也没有记载马利亚生子的圣诞故事,反倒在第2章记载了这位母亲与她的儿子在一起。我们知道,耶稣往后的日子就常与他的门徒在加利利一带四处游走,不会常与他的母亲同在—直到耶路撒冷的十字架。

    马利亚对耶稣说:“他们没有酒了。”为什么马利亚会告诉耶稣呢?

    因为,圣经说“水变酒”是耶稣的第一个神迹。就是说,在这个神迹发生之前,耶稣没有行过什么神迹。最重要的是,没有人能够知道耶稣能够行神迹。如果耶稣在家中一早就经常把水变成酒来喝的话,马利亚作为他的母亲早就知道耶稣的能力,那么,她在婚宴中叫儿子帮帮忙也是正常的。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马利亚没有见过耶稣行神迹。 甚至,当马利亚问耶稣的时候,她根本不知道耶稣将会作何事,也不知道耶稣将会行一个神迹,更不知道耶稣将会把水变成酒。因此,为什么马利亚会问耶稣呢?她是出于什么理由呢?

    或者,没有什么理由。母亲找儿子说话,正是最自然不过的事。马利亚找着耶稣,不一定是功利地出于什么目的或计算。或许,这只是他们母子俩一个亲密自然的沟通而已。

     

    思想:

    你最近找耶稣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与耶稣的关系会否好像马利亚与耶稣这一对母子一样纯粹是因着亲密自然的关系恍如母亲跟儿子说话孩子跟母亲说话般自然呢?

  • 5月1日 神迹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21–12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第三日在加利利的迦拿有一个婚宴耶稣的母亲在那里2耶稣和他的门徒也被请去赴宴3酒用完了耶稣的母亲对他说他们没有酒了4耶稣说母亲我与你何干呢我的时候还没有到5他母亲对用人说他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做吧6照犹太人洁净礼的规矩有六口石缸摆在那里每口可以盛两三桶水7耶稣对用人说把缸倒满水。”他们就倒满了直到缸口8耶稣又说现在舀出来送给宴会总管。”他们就送了去9宴会总管尝了那水变的酒幷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只有舀水的用人知道于是宴会总管叫新郎来10对他说人家都是先摆上好酒等客人喝够了才摆上次的你倒把好酒留到现在11这是耶稣所行的第一个神迹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显出了他的荣耀来他的门徒就信他了12这事以后耶稣与他的母亲兄弟和门徒都下迦百农去在那里住了不多几天

     

    弟兄姊妹平安,欢迎《尔道自建》的读者们。这个月,我们会一起慢读约翰福音2:1–3:15 的经文。我们将会细心思考约翰福音记载的三个故事—分别是耶稣水变成酒的故事、耶稣洁净耶路撒冷圣殿的故事,以及尼哥德慕夜访耶稣的故事。如果你一直是尔道自建的灵修读者,相信你不会陌生。一如以往,我们会慢慢地读,尝试体会细味每一节经文对我们的意义。

    如果我们细心思考,这三个故事正是耶稣在世上不同层面的工作。“水变成酒”的故事是耶稣第一个神迹—它超越了人所理解的自然科学的定律;耶稣洁净圣殿是耶稣在世上的社会行径,它牵涉耶稣对社会的改变;最后,尼哥德慕的故事乃是耶稣与他单对单的遭遇,是一种个人内心的心灵改变。

    不过,究竟何谓“神迹”呢?有人说,神迹是超越“自然定律”的神工作—我们不能解释的,超乎我们常理的,违反我们认知的。不过,广义地说,或从中文的字义来说,“神迹”或者也可以理解为“神工作的行迹”吧?因此,神迹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神的工作。神工作,可以超越自然定律,也可以按着自然定律。根据《威敏斯特信仰告白》如此说:“神保持、指导、处理、掌管一切受造物,包括他们的行动与事物,从最大的到最小的,使自己荣耀的智慧、能力、正义、善良、怜悯得着称赞。”然而,“神虽然在一般的护理中使用方法, 但他若看为好, 也可以不受方法的约束行事—不用它,超越它,甚至抵触它。”

    言下之意,神的工作可以超自然,也可以合乎自然。

    有关神迹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究竟一个超越自然定律的神迹,它的存在是否就必然没有任何科学上的行迹?譬如说,我们都同意“摩西分红海”是一个神迹。唯有神才能导致“摩西分红海”。不过,难道“摩西分红海”这神迹就没有任何科学上描述性的现象可解释吗?任何世上存在之事物,都必然有它在世上存在的痕迹。随着人类科技与医术的进步,我们对“自然定律”的认识越来越广阔,古代被认为是奥秘、超自然、神迹的事,今日都逐渐被科学所发现与解释。

    或者,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多了,我们发现神迹的机会也少—我们对神工作的惊喜也减少。不过,虽然如此,神的作为依然没有改变。

     

    思想:

    1. 你觉得什么是神迹呢你觉得今天仍会看见神迹吗?
    2. 神在你生命中的工作是一个神迹吗试试今天反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