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道自建释经灵修
良友电台、建道神学院合作推出
欢迎到良友圣经学院网站收听最新每日灵修
以弗所书(1– 3章)
良友电台、建道神学院合作推出
欢迎到良友圣经学院网站收听最新每日灵修
以弗所书(1– 3章)
作者:潘仕楷老师
经文:以弗所书3:21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21愿他在教会中,并在基督耶稣里,得着荣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远远。阿们!
在这个以弗所书1至3章的结语之中,保罗很清楚地指出了这3章信息的重点。在第1章,我们看到神在恩典之中的拣选与救赎,以致信徒在领受这恩典时,可以使神荣耀的恩典得着称赞;信徒在恩召之中的指望,神要在信徒之中所得基业的荣耀,以及他在我们之间所显能力的浩大,都一一见证着神的荣耀,也使他因此而得荣耀。
在第2章之中,我们特别看到我们所经历的奇妙救恩。一群死在过犯罪恶之中的人,本应得到神的忿怒,却在他恩典之中不单可以活过来,而且可以与基督一同坐在天上。这显明信徒是神的工作,是他使人赞叹的杰作;不但如此,他也使我们这些本来是外人的,在我们的历史与文化之中,从来都与神的盼望无关的人,可以被接纳成为神子民的一份子,并且被建造成为他藉着圣灵居住的所在。
在第3章之中,保罗指出他为着所领受的奥秘启示,成为了基督耶稣的囚徒,并且按着这奥秘所带来的职分,要让信徒明白耶稣基督的爱是何等地广阔无限,更使教会可以被神的丰盛所充满,有力地成为他的见证。
这结束的荣耀颂,也呼应着1:3之中的宣召,将颂赞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在这简单只有一句的荣耀颂之中,我们需要留意两个重点:首先,神是要在教会之中得着荣耀。虽然保罗应该是指普世的教会,那将来要被接到天上的基督的新妇,但这也是每一个时代之中,每一个地方的教会的理想。我们虽然不是这教会的整体,但也必须是这个使神得着荣耀的教会的一份子,荣耀神是每一间教会的最重要使命,也是每位信徒的使命。
另外,神得荣耀,是在基督耶稣里成就的,这表示教会一切工作的基础是耶稣基督。我们唯有靠着耶稣基督的恩典,才有可能成就神所喜悦的事,正如在2:10之中所说,我们是神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作成,以致每一个蒙恩得救的人都是耶稣基督恩典的见证。而当我们奉耶稣的名而活,教会按着神的旨意而行,才可以表扬他的荣耀,见证他的作为。
思想:
回顾经文:以弗所书1至3章,我们对神的恩典有何回应呢?我们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使神得着荣耀呢?
今天也是2020年的最后一天,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的生活与事奉,是否荣耀我们在天上的父呢?
作者:潘仕楷老师
经文:以弗所书3:18–20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8–19能够和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的长、阔、高、深,并知道这爱是超过人的知识所能测度的,为要使你们充满神一切的丰盛。20神能照着运行在我们心里的大能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
今日的经文本来应该分为两段,第18–19节是前面的祈祷的最后部份,而20节则与21节结合成这3最后结束的荣耀颂。我们将会按这分段,在今天的灵修之中思想两个题目。
首先,18–19节祈祷的目的是要读者明白一些事。在和修本里,翻译者将18与19节结合在一起,将本来只是在19节中才表达的“基督的爱”带到18节前面,成为了要读者与众圣徒一同明白的主题。但是在原文中,18节完全没有提及基督的爱,若是直译,可以表达为:“能够和众圣徒一同明白甚么是长、阔、高、深。”但也正因为没有一个明显的主题,使翻译者觉得需要在上下文中找一个主题注入这句之内。
有人因为上文曾经出现过圣殿的观念,于是将这句解释成以末世的圣殿大小为主题。虽然末世的盼望是重要的信息,但却难以解释为何信徒需要明白这个圣殿的大小,因此和合本与和修本所作的翻译,将下文关乎基督的爱的主题,注入这节之中,是有一定理据的。
但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忽略上下文中另一个主题,就是在这章一直讨论的奥秘的内容,也就是外邦人能与犹太人一同成为属于神的子民。因此神子民、神国度的范围,更应该是信徒所要明白和接受的信息。若是这样,这长、阔、高、深可能是指基督救恩的全面性,也暗示教会福音使命的普世性。当然,基督的救恩与他那不能测度的爱,是互相结连的信息,因为耶稣基督的爱是无法测度的,救恩的范围也同样没有限制。
19节的最后,指出当信徒明白和接受福音的普世性之后所带来的结果。因为当我们愿意接受神救恩的恩典与使命时,他就可以将他丰盛的恩典充满我们。
最后,在20节中,在预备向神发出荣耀的颂赞之前,先以一句描述性的句子描绘这位要得到颂赞的神的特质。保罗指出,神能照着运行在我们心里的大能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不是我们有甚么可以献给神,而是他已经丰富地赐恩给我们。神的旨意是美好的,他的能力是超越的。我们需要在我们的敬拜赞美之中,寻求神旨意的成就,叫一切的荣耀归给他。
思想:
我们是否明白神在基督里给我们的恩典是何等丰富,以致能在教会中实践他的使命?
我们是否相信,神的计划比我们自己的想望更加美好呢?我们是否真心地祈求神的旨意在地上成就呢?
作者:潘仕楷老师
经文:以弗所书3:14–17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4因此,我在父面前屈膝—15天上地上的各家都是从他得名的-16为要他按着他丰盛的荣耀,藉着他的灵,使你们内心的力量刚强起来;17又要他使基督因着你们的信住在你们心里,使你们既在爱中生根立基,
以弗所书3:16–17是保罗祷告内容的开始。在这里他只表达了两个祈求,就是要信徒内心的力量刚强起来,又使基督住在他们心里。这两个祈求基本上是类同的,都是关乎信徒生命的素质,同时也很清楚地将父、子、圣灵的工作结连在一起。这种将三位一体的概念间接地放在信息之中的做法,在以弗所书中可以说是常见的,而在这里就比较明显和紧密地将三位显示出来。虽然三位一体的教导从来都没有在圣经里直接地宣讲,但却是很明显地可以在经文之中推论出来。相信这样做的重点不是要信徒认识三位一体的道理,而是藉着这样的描述,让我们看到这是神非常重视的信息,指出信徒凡能站稳是天父的旨意,靠圣灵的能力,藉着与耶稣基督的结连而成就。既是这样,我们知道保罗所祈求的,神必定成就。
第1个祈求的重点是内心的刚强。虽然以弗所书没有很清楚说明写作的背景,但是我们大概都可以知道初期教会所面对的挑战,一方面受犹太教的追击,另一方面则受到罗马帝国的压制。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要坚定地守着耶稣基督福音的信仰,而且忠于这福音的使命,需要的不一定是外在的力量,而是信徒生命的见证。因此,保罗特别强调内心的力量。而这力量不是出于我们的勇气,而是藉着圣灵的工作,按着神的荣耀而来。
第2个祈求是关于基督的同住。本来,信徒因为相信耶稣基督,与基督连合,在主耶稣基督里面,成为了圣徒。在第2章,保罗也已经很清楚地指出外邦的信徒已经成为这个新的群体的一员,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而且被建造成为神藉着圣灵居住的所在。而第一章也清楚地向信徒表明,当人相信接受耶稣基督的福音时,就领受了圣灵作为印记。这些教导反映了保罗在这里的祈祷,并不是因为这些事未发生而祈求成就,而是要信徒确认这是神的心意,抓紧这神已经在他的恩典之中赐给信徒的权利。
我们本来都已经有基督住在我们心里,但在忙碌的生活中,很容易只看到外面的环境、生活中的挑战,甚至将耶稣基督视为我们生命中的客旅,只是偶然寄居在我们里面。但保罗在这祷告之中,指出耶稣基督是要定居在我们心里,而不只是在我们有特别的属灵奋兴经历时才来作客。
思想:
我们是否确认耶稣基督是住在我们心里,甚至拥有我们生命的主权呢?
作者:潘仕楷老师
经文:以弗所书3:14–17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4因此,我在父面前屈膝—15天上地上的各家都是从他得名的-16为要他按着他丰盛的荣耀,藉着他的灵,使你们内心的力量刚强起来;17又要他使基督因着你们的信住在你们心里,使你们既在爱中生根立基,
以弗所书3:14–15是在3:2–13的长篇插话之后,再次回到3:1的主题之中,也为文法不完整的第1节提供了动词的内容,指出保罗是要为信徒祈祷。这里以“因此”作为介绍性的连接词,反映出以下祷告的内容是因着保罗所领受的奥秘而作出的,表示这祷告是为着这福音的使命而发出的。
但是在这里,保罗没有用祷告的字眼,而是以身体动作作为象征来代表祷告的行动,这很清楚反映了保罗在这祷告中所持的态度。在犹太人与初期教会里,祷告比较普遍是站着进行的,但圣经也有不少跪下祷告的例子,主要反映祷告者对神的敬仰。
我们祷告,不是要将我们的要求告诉神,也不是来与他交谈,而是要来服在他的主权之下。祷告不是祈求。虽然我们会在祷告中将我们的需要告诉神,也将我们的想望向他陈明,但这些行动只是反映着我们对神的倚靠,我们的需要是由他所供应,我们的愿望—若是合乎他的旨意—也必须按他的安排,以他所定的方式成就。
保罗在这里,藉着他自己的榜样,让我们看到祷告中必须有的基本态度,是敬拜与顺服。我们要在神面前屈膝。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能已经忘记了屈膝的意义,也不需要有屈膝的举动。我们认为人应该是平等的,我们对在上掌权的人都只会表达尊敬的礼仪,就是有屈膝的举动也只会是外表的仪式。在圣经里,屈膝是敬拜,是完全地降服。在腓立比书2:10,神要使耶稣基督得着那超越一切的名,以致所有人都要臣服在他的权柄之下,承认耶稣基督是主。
我们可以祷告,因为神是一切的源头。保罗在这里使用家族关系的比喻,他是向父作出这个祷告。在一些圣经抄本之中,在父之后加上“我们主耶稣基督的”,作为补充。在新约,神是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是很正确和自然的表达,若这是在原文里面,很难解释为何有人会将这片语删减。可见保罗是以一个比较简短也比较亲切的方式,表达出他对神的倚靠。
最后,在这祷告的引言中,保罗指出:我们的父是一切创造的源头,天上地上的各家都是从他得名的。神是天上所有的属灵势力的掌权者,也是地上各方各族的主宰。这不但反映出我们在祷告中所倚靠的最终权威,也指导我们在祷告中应有的普世关怀,这似乎正是保罗在以下的祷告里所要表达的信息。
思想:
我们在祷告中有甚么态度?我们在祷告中表达怎样的关怀?
作者:潘仕楷老师
经文:以弗所书3:10–13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0为要在现今藉着教会使天上执政的、掌权的知道神百般的智慧。11这是照着神在我们主基督耶稣里所完成的永恒的计划。12我们因信耶稣,就在他里面放胆无惧,满有自信地进到神面前。13所以我求你们,不要因我为你们所受的患难丧胆;这原是你们的光荣。
在这几节经文中,保罗从上文提及他在当时的福音使命,转到神在耶稣基督里所完成的永恒的计划,这更进一步地表达出我们的不配。因为保罗在他自己的福音事奉中,看到神有一个更超越的作为,不单是要外邦人明白基督的丰富,更是要藉着教会,使天上执政的、掌权的知道神百般的智慧。这些在天上执政的、掌权的,应该是指天上的属灵势力,包括侍奉神的天使,也包括撒旦与和他同伙的邪灵,这并不是要在将来实现的,而是在现今的世代之中,藉着教会而成就的。有少量的古代抄本,可能因为这理念的困难,在第10节省略了“在现今”(νῦν) 这个字,以致将这变成了可能指向将来的事。但在整体抄本证据之中,明显地有这个字的存在,因此我们虽然不能明白如何成就,却要认同神会藉着教会向这些天上的权势显示他的智慧。
神要藉教会向这些属灵势力所展示的,是他百般的智慧。“百般”一词原本主要表达多重的色彩,不论是在衣服、花束或宝石,都是指所表现的多重而丰富的色彩。因此这是指出:神智慧的丰富可以从很多不同的层面展示出来。这与上文一样表达神智慧与荣耀的超越性。
在这超越性的永恒计划下,保罗在第12–13节将信息重点重新放回我们身上。我们要放胆无惧,也不要丧胆。在和修本中,将和合本中的“笃信不疑”改为“满有自信”,似乎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在原文中的πεποίθησις一词,基本上是表达对所信的有肯定,最通常被翻译为“深信”,而且在这里的深信不是从自己而来,而是信耶稣或从耶稣的信而来。因此这里应该不是自信,而是绝对地对耶稣基督的信,也只有靠着相信这位完全可靠的耶稣基督,我们才可以真正地放胆无惧地进到神面前。
最后,保罗表达出他的恳求。但是这恳求内容的主词却没有清楚地表达,以致有译本将这句解释为:保罗祈求他自己在这为信徒而遭遇患难时不至丧胆。按这种解释,恳求的对象是神,也因此是保罗为自己而发出的祈祷。但是在一般的用法中,表达恳求的这个动词,需要清楚以神为对象才会是表达祈祷,所以在这里的用法应该不是祈祷,而是对读者的恳求,如和修本所翻译的意思,保罗是要求读者,因着认识神在教会中所要成就的工作的丰盛荣耀,以致虽然看到保罗在这过程中受苦,也不会失去盼望。
思想:
求神让我们认识清楚他计划的智慧,因对耶稣基督的信,而以信心面对前面的路。
作者:潘仕楷老师
经文:以弗所书3:7–9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7我作了这福音的仆役,是照着神的恩赐,是照他运行的大能赐给我的。8虽然我比众圣徒中最小的还小,他还赐我这恩典,让我把基督那测不透的丰富传给外邦人,9又使众人都明白甚么是历代以来隐藏在创造万物之神里的奥秘,
经过3:2–6对这奥秘内容的解释,保罗到这里才真正处理他在3:1,在句子中间停下来所要解释的重点,就是他对自己职份的解说。在3:1,保罗表示他自己是基督耶稣的囚徒,一方面表达他当时被监禁的处境,另一方面表示他是被耶稣基督的福音所束缚。而在这里,他指出自己是这福音的仆役,同样也是反映出他臣服在耶稣基督福音的使命差遣之下。这种束缚感也反映在林后5:14–15:“原来基督的爱激励我们;因我们这样断定,一人既替众人死了,众人就都死了。并且他替众人死,是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活,乃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可见在保罗的思想之中,不但他是这福音的仆役,甚至所有信徒都同样必然地成为这福音的使者。
保罗认定,他成为这福音仆役的原因,是照着神的恩赐,是照着神运行的大能赐给他的。既然神有运行的大能,他并不是要靠着人来成就他的工作,而是神在他的恩典之中,让人有机会参与在他的工作之中。事奉不是工作,而是恩赐,是神给予我们认识他的大能的机会。
在第8节中,保罗自称是比众圣徒中最小的还小。这字的表达似乎也是保罗自己创造出来的。形容词“最小”在这里以外共出现十三次,意义很清楚,都是形容一些东西很小。但是在这里,保罗却在这个最高级别的形容词之后,加上一个比较级别的字尾,和修本翻译为比最小的还小,清楚地反映保罗自觉的不配。虽然我们不一定会以同样的方式形容自己,但同样也需要像保罗一样,对于有份服侍神,有机会参与在耶稣基督福音的事奉之中,存着一个不配的心态,以致是更珍惜这事奉的机会。
保罗在3:8–9,使用了两个吊诡性的表达。一方面,他指出基督的丰富是测不透的,而且这是一个历代以来隐藏在创造万物之神里的奥秘;但在另一方面,他却是要说明这测不透的丰富是可以传给外邦人的,也因此是可以认识的,而这在历代以来隐藏的奥秘,却是众人都可以明白的。这样的表达,是强调地指出,这福音工作的基础,是神的恩典,因为在他启示以外,没有人能认识基督那测不透的丰富。若不是神藉着圣灵的介入,没有人可以认识这隐藏的奥秘。
思想:
神的恩赐是我们敬拜事奉的基础,我们只是很不配地回应他奇妙的作为。
作者:潘仕楷老师
经文:以弗所书3:4–6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4你们读了,就会知道我深深了解基督的奥秘;5这奥秘在以前的世代没有让人知道,像如今藉着圣灵向他的圣使徒和先知启示一样,6就是外邦人在基督耶稣里,藉着福音,得以同为后嗣,同为一体,同为蒙应许的人。
在介绍了这基督奥秘的启示过程和性质之后,保罗就在3:6将这奥秘的内容清楚地表达出来。从这里看到,奥秘并不是神秘的,更不是隐藏的,而是藉着启示向人清楚表明的。
这奥秘的焦点,是外邦人的角色。这信息在第2章里也已经略为提及。外邦人,就是那些本来被视为外人,被认为不被包括在神计划之中的人,却在耶稣基督的福音里,得以同为后嗣,同为一体,同为蒙应许的人。保罗在这里用了3个复合名词,每一个都是在字的前面加上了表达联合性的前缀介词,明显地有强调的作用。
首先,保罗指出信徒“同为后嗣”。虽然在旧约之中,神所赐的福气是给亚伯拉罕以及他的后裔,但外邦的信徒在基督耶稣里也同样地继承神的赐福,这在第一章的颂赞里,已经很清楚地表明。虽然我们现在仍然未经历这福气的最终成就,但却因为得到圣灵为印记,初步品尝到这福气的事实,也可以确实有把握地盼望将来的实现。
第2个字是“同为一体”(σύσσωμα)。这是一个没有在任何其他希腊文文献之中出现的字,在新约里也只是在这里使用一次,因此学者估计是保罗为着要表达这信息而自创的字。虽然这字没有用法的历史,但其意义却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表达联合的介词和身体这个名词都是很常用的字,所以以它们结合而成的字,很容易从两字的意义组合起来理解。
教会是—很多本来不同的人,住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各自拥有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因着共同拥有对耶稣基督的信仰,归入耶稣基督的名下,成为一个合而为一的新群体。这正是耶稣基督福音的奥秘所在。也因为这样,信徒需要认真地重视这个合一性。我们不单要承认与普世的信徒之间的合一,更需要在个别的地方教会中实践出“不同之中可以有合一”的团契相交,彼此相爱,互相支持。
最后,保罗指出信徒是“同为蒙应许的人”。这与同为后嗣有首尾呼应的作用,因为我们所蒙的应许,就是信徒在基督里所要得着的福气。保罗这样的重复,一方面是要强调我们在耶稣基督里所得的恩典,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要指出这福气的两个层次。同为后嗣比较指向我们现在的身份,而同蒙应许则比较着重将来的盼望。现在已成就的,与将来必成就的,都是我们信仰之中的重要部份。
思想:
这些身份的改变,是因着在基督耶稣里,藉着福音而赐给外邦人的,没有民族的界线,没有阶级的分别,也没有地理的限制。我们是否愿意将这福音的恩典与人分享?
作者:潘仕楷老师
经文:以弗所书3:4–6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4你们读了,就会知道我深深了解基督的奥秘;5这奥秘在以前的世代没有让人知道,像如今藉着圣灵向他的圣使徒和先知启示一样,6就是外邦人在基督耶稣里,藉着福音,得以同为后嗣,同为一体,同为蒙应许的人。
保罗在未正面地解说这福音的奥秘之前,先在3:4–5指出这奥秘的性质。他在第3–4节,表示他已经写过,也深信读者可以从他所写的信息之中知道这奥秘的内容。表面上,第4节似乎着重保罗自己对这奥秘的认识,但他所强调的,是读者可以藉着保罗所写给他们的信息,不但知道保罗深深了解基督的奥秘,也因此可以藉着保罗所写的明白这奥秘的信息。因为若传讲的人充分掌握他所讲的信息,听的人才可能接收得到整全的信息。
按这句子的表达方式,读者所要知道的内容,应该是指保罗所了解的奥秘,因此可能应该在和修本中作小小修改,表达成“就会知道我所深深了解的基督的奥秘。”所以读者应知道的,不是保罗的特别身份,而是他所传的信息内容。这重点在以弗所书里也很明显,因为在书中并没有为保罗作为使徒的身份与权柄作出辩护,而是着重信徒所领受信息的内容。
第5节,保罗指出:这奥秘在以前的世代之中没有让人知道。这并不表示人不可能在已有的启示中看到这奥秘的内容,只是在历史的事实中,特别在犹太人比较以民族为中心的思想中,他们并没有从旧约的启示中看出这关乎外邦人的信息。就正如先知以赛亚所说,人很多时候是有眼但却看不见,有耳却听不到。不是因为神没有发出这信息,而是因为人心的刚硬,以致不能领受所传的信息。
这奥秘如今被启示出来,是藉着圣灵向神的圣使徒和先知启示的。这可能是指在使徒行传第15章所记载的事迹,就是后来被称为“第一次的耶路撒冷大会”的。因为保罗在他第一次的宣教旅程中,明显地见证外邦人在没有领受犹太教的背景下接受了耶稣基督的福音,以至安提阿的教会差遣保罗和巴拿巴上耶路撒冷,与众使徒讨论这事。在使徒的见证之后,雅各代表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引用先知阿摩司的话,确认外邦人与犹太人同样地有份于耶稣基督的福音。在初期教会的理解中,特别是保罗对这事的描述,指出这个大会的议决并不是他们自己的决定,而是圣灵在这样的过程里,让他们可以看清楚他们自己的经历,也明白圣经的启示。
思想:
神已经清楚地在圣经中向我们说话,我们需要放下自己的偏见,让圣灵带领我们谦卑地接受圣经的教导。
作者:潘仕楷老师
经文:以弗所书3:1–3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因此,我—保罗为你们外邦人作了基督耶稣囚徒的,替你们祈祷。2想必你们曾听见神赐恩给我,把关切你们的职分托付我,3用启示让我知道福音的奥秘,正如我以前略略写过的。
以弗所书3:2–3将第1节中的身份介绍作出更详细的解说。保罗指出,他成为一位“为你们外邦人作了基督耶稣囚徒”的人,并不是因为他自己内在的原因,也不是因外在环境或历史的因素,而是因为神恩赐的任命,将这职份托付给他。而且他表示,这事实无论藉着他自己在过去的分享,或是其他人的见证,都已经让读者最低限度略有所闻。
无论是在使徒行传中的记载,或是在保罗其他书信中的自我介绍,都可以看到,保罗对于他从耶稣基督所领受的任命是非常重视的,这影响着他对自己身份与使命的理解。在保罗的使命中,他特别指出他领受了关切外邦人的职分。在新约的时代,这个外邦人使徒的职分具有神学性和时代性的意义。保罗的任命,反映着耶稣基督福音的普世性,救恩不再只是犹太人专有的盼望,更可以延伸至所有的民族之中。不但如此,藉着使徒保罗的忠心,福音得以在整个当时的外邦世界中被建立。
保罗更指出,他所领受的托付,是用启示让他可以知道福音的奥秘。虽然这可能是指他在大马色的路上所领受的启示,是他个人对这福音大能的经历,但藉着他多次的见证,表示他的职分不是单独的,而是藉着他与其他信徒分享的,因为福音的意义本身就要求这种超越性。救赎的恩典,在耶稣基督的启示中,表明是普世性的、没有界限的。保罗在他的书信里,特别是在以弗所书,很明显地要将他自己所领受了的启示与信徒分享,他也已经在写这书之前曾经简略地写过,现在更要详细地说明,以至信徒可以全面地并正确地认识这福音的本质,也因此继承这面向普世的福音职事。
在不少译本中,都反映出3:2之后的段落是解释性的,在文法上与上文没有关连,而在这解释之中,很强烈地表达出作者期望读者认识他所领受的职分。他先假设读者可能已经听过关于这事的叙述,而且他表明曾经为此事写过信给他们,在这里却仍一再提醒他们。这样的强调,一方面可能是保罗对于他自己使徒身份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要读者认真地面对这使命对他们的影响,要他们知道自己不但是有份在这福音的恩典之中,也应该参与这普世的福音使命。
思想:
我们是否认识到福音的大能?也是否愿意委身在这恩典的使命之中呢?
作者:潘仕楷老师
经文:以弗所书3:1–3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因此,我—保罗为你们外邦人作了基督耶稣囚徒的,替你们祈祷。2想必你们曾听见神赐恩给我,把关切你们的职分托付我,3用启示让我知道福音的奥秘,正如我以前略略写过的。
以弗所书3:1很明显是新的段落的开始,从前面对于外邦信徒身份的改变,转到为他们祈祷的申述。但是在这一节之后,却突然转到保罗所领受的职分与奥秘,直至第14节才回到他祷告的内容之中。保罗是要我们以他为外邦信徒祈祷作为这一段内容的基础,这是我们在往后几天的思想中要记住的。而今日的灵修默想,只是在这开始的第1节。
“祷告”是以弗所书1至3章的重要焦点。在第一章,前半是一个颂赞的祷文,而后半则是介绍出信徒生命成长重点的祷告;第2章的内容可以说是对第一章的祷告作出解释,让读者明白我们所领受的恩召的指望;而第三章的祷告,似乎是指向信徒的使命。
祷告是信徒对神属性与工作的回应,我们在祷告中,申述我们对神的认识,确认我们对他的倚靠,也认定他是我们生活与事奉的目标。
在3:1,原文其实并没有最后那一句,而他为信徒祷告的行动是从后来的经文中读出来的。因此,这一节可以说是一个断裂了的句子,只有主词以及对这主词的有关描述,却没有句子的其他部份,而第2节在文法上也不是连续的。可以说,保罗以这样的方式,强调地带出他自己的身份角色。
在这个主词之内,共有三个部份:“我”(ἐγὼ),“保罗”(Παῦλος),和“囚徒”(δέσμιος),在这三部份之中,“我”和“保罗”似乎有强调的作用,指出以下的描述与行动是关乎他的身份与使命,这与1:15–16之中以第一身单数表达的祷告互相呼应。
在这主词中最特别的,是保罗在这里第一次介绍出他作“囚徒”的身份。在以弗所书里,一直都没有清楚交代写作的背景,甚至在这里,也没有表达他如何被囚和在哪里被囚。在腓利门书和提摩太后书,这囚徒的描述明显地指向他实在被监禁的处境。而在腓立比书1:12–17之中,保罗表明他的被囚是因为基督的缘故,在这里甚至更进一步地描述自己成为了基督耶稣的囚徒,将实质的经历形容成为一个属灵的身份,这反映保罗对于自己事奉使命的理念。他将本来是外在的压迫处境,转变成为一个属灵身份的肯定。
保罗除了表达以耶稣基督为中心的使命之外,他也指出他的被囚是“为着你们外邦人”而作的。这反映了他的福音使命的焦点,不但是他自己要将福音传到外邦人之中,更是要信徒明白外邦人在福音上有份。
思想:
我们是否愿意为基督耶稣的缘故而甘心地付上代价?甚至将自己的自由摆上?
作者:潘仕楷老师
经文:以弗所书2:19–22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9这样,你们不再是外人或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了,20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而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21靠着他整座房子连接得紧凑,渐渐成为在主里的圣殿。22你们也靠他同被建造,成为神藉着圣灵居住的所在。
我们能够一同与圣徒同国,成为神家里的人,与我们得救、得以从罪与死之中复活,都是神的杰作。在总结第2章的信息时,保罗在以弗所书2:20–22,以圣殿的建造过程形容这个工作。
首先描述这建筑物的根基,是建立在使徒和先知之上。“使徒”的意义比较明显,因为这字在圣经以外很少有特别的用法,通常都只是用来表达货运所使用的船只或人员。只是在新约,因为耶稣基督对第一代门徒的差遣,使他们因着领受了传福音的使命而被称为使徒,以致“使徒”在新约中成为了专有名词。无论是从福音书或是使徒行传的记载,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些使徒在初期教会的建立上,有关键性的角色。
虽然在新约也有“先知”的角色,也有份于建立教会,但在历史的记载却看不到他们在建立教会工作上有明显的、根基性的贡献,因此这里所指的可能是旧约中的先知。特别考虑到以弗所书第2章的主题,保罗可能是想到了使徒行传第15章所记载的事,在那次耶路撒冷的会议里,初期教会的领袖分享了使徒在传道经历中的见证,而雅各最后引用先知阿摩司的话,印证了外邦人可以成为教会的一份子,与犹太人一同领受耶稣基督福音的好处。
除了描述这新建筑物的根基,保罗更指出耶稣基督是这建筑的房角石。房角石是在开始建筑的时候所立下的、连结两面墙的基石,可以说是整个建筑物的定位。在这里,可能与新约多处经文一样,都是运用了诗篇118:22的信息:“匠人所丢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表示耶稣基督虽然是被犹太人所弃,却在十字架上成就了使万民得救的福音。
因着耶稣基督这房角石的连系,教会渐渐地成为主的圣殿,这样的表达可能是要强调我们的盼望。在五旬节的时候,圣灵已经有形地降临在信徒身上,使他们可以有力地见证耶稣基督的福音,藉着圣灵的同在,初期教会已经是主的圣殿。和修本之中的“渐渐成为”(αὔξει) 在原文中有增长的意思。因此,这描述不是说主的圣殿未建成,而是它已经存在,但是会渐渐地将这圣殿的荣耀展示出来。
因此,保罗在2:22指出,他的第一代读者—即在以弗所及邻近地区的信徒—都靠着耶稣基督同被建造,成为神藉着圣灵居住的所在,这也是教会群体的最重要意义。我们的合一,不是为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跨地域、跨种族的组织,而是要藉着这合一的见证,让人可以看到圣灵在我们中间,显出神的荣耀。
思想:
教会是圣灵的居所,我们是否在教会的敬拜与事奉中,表扬耶稣基督的恩惠,彰显神的荣耀呢?
作者:潘仕楷老师
经文:以弗所书2:19–22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9这样,你们不再是外人或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了,20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而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21靠着他整座房子连接得紧凑,渐渐成为在主里的圣殿。22你们也靠他同被建造,成为神藉着圣灵居住的所在。
以弗所书2:19以两方面的象征,将这使人和睦的福音的意义表达出来。
第一方面的象征是国民的关系。保罗指出我们不再是“外人” (ξένοι),这字基本的意义是陌生的、奇怪的、外来的,这里是作为名词的用法,指外邦人、外国人。在新约时代,这个外国人的概念应该很普遍。犹太人自己也因为散住在各地,因此经历不平等的对待,不能融合在当地的社群之中。至于非犹太人,因为当时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时期,若不是罗马公民,也不能享有很多公民所拥有的权利。保罗指出,信徒在耶稣基督里不再是外人,不再是没有权利的寄居者,而是与圣徒同国的人。“同国” (συμπολῖται) 使用了2:5–6之中三个动词同样的前置词字首,刻意地强调“一同”的意思,因为这字就算没有这字首,都已经表明国民的身份,是属于同一个国家的人。藉着这强调一致性的表达,保罗指出在神的国度中,不论是犹太人或外邦人,都拥有同样的权利、同等的身份,同样都是神的子民,没有分别。
第二方面的象征是家庭的关系。保罗指出我们不再是“客旅” (πάροικοι),这字形容一个人虽然可能住在这个群体中间,但他却不是属于这个群体,他是陌生的、寄居的。这反映出在这段开始时所提醒读者的,他们是外邦人,在对基督救恩的盼望中是没有权利的寄居者。虽然在古代的近东地区,接待客旅是很被重视的观念,但客人与家人之间有一定的分别,客人虽然可以短暂地生活在家中,却不会被视为家里的一份子。在耶稣基督里,我们却是成了“家里的人”(οἰκεῖοι)。这字的字根可能与房屋有关,因为一般的家庭都是住在同一个居所。但家庭不单是房屋,而是家人之间的关系。这字在旧约里有时用来表达“近亲”,更反映出这关系的密切性。在加拉太书六10,保罗对信徒这样教导:“所以,一有机会就要向众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要这样。”这表示我们因信耶稣基督,成为了在灵里面的一家人,拥有互相照顾的亲密关系。
这句简单的话,与2:11–12的描述形成很强烈的对比,这也是第2章里一直表达出来的信息。耶稣基督在我们的生命中带来重大的改变,先前与现在有着极端的分别,正如保罗在哥林多后书5:17所说:“所以,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
思想:
我们需要认识清楚我们在耶稣基督里的“国民”与“家人”的身份,不但看重当中的权利,也要明白有关的责任。
作者:潘仕楷老师
经文:以弗所书2:16–18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6既在十字架上消灭了冤仇,就藉这十字架使双方归为一体,与神和好,17并且来传和平的福音给你们远处的人,也传和平给那些近处的人,18因为我们双方藉着他,在同一位圣灵里得以进到父面前。
2:16基本上是上文的重复,更清楚有力地说明神要将本来分开的双方,藉着十字架成就和平。这节的表达更加强烈地指出了这个过程中所付上的代价,使双方归为一体的工作,是藉着十字架而造成的。在罗马帝国的世界里,十字架是各地被管辖的人民所熟知的刑罚工具,十字架不单用来执行死刑,更是特别为政治犯而设的,要当众羞辱那些对抗者。耶稣基督不单为人的罪付上赎罪的代价,更承担了我们的一切羞辱,使人与人的对抗可以除去,可以归为一体,与神和好。
因此,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消灭了冤仇,使人与神和好,也彼此和好。在原文中,“消灭”(ἀποκτείνω) 一词本来是“杀死”的意思,这是保罗以讽刺的手法,表达出神所成就超越性的工作。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是被杀死的一方,但保罗却指出神藉着这十字架将冤仇杀死。耶稣基督的救恩,就是这样充满吊诡,他的羞辱,显出荣耀;他的牺牲,成就和平。人以为将耶稣基督钉死在十字架上,神却藉着这十字架将冤仇消灭。
耶稣基督不但成就了和平,他更来将这和平的福音传与远处和近处的人。这里可能有旧约以赛亚书57:19的影子:“平安,平安,归给远处和近处的人!”这并不是要指出耶稣基督在历史中将这平安的福音传到远处和近处,而是因着耶稣基督,这和平的福音被传到各处。这也反映着以赛亚书52:7的信息:“报佳音,传平安,报好信息,传扬救恩,那人的脚踪何等佳美啊!”使徒行传1:8表明,神要使信徒在各处成为他的见证。使徒们是耶稣基督的代表,在他们的世代之中成就了福音的使命。而我们与历世历代的信徒都同样是耶稣基督福音的见证。
这样,平安福音的见证可以实践,是因为神在耶稣基督里,使我们这些本来互不相容、互相歧视的人,在同一位圣灵里可以一同地进到父面前。我们虽然是个别地接受福音,但是得救之后却成为耶稣基督身体的一份子。在基督里所有的信徒是互为肢体,同感一灵。我们与神和好,也与人和好。
合一的敬拜与事奉,信徒的彼此契合相爱,是这和平的福音最好的见证。
思想:
我们是耶稣基督福音的见证。因此我们需要彼此相爱,在群体之中显出神藉着耶稣基督所成就的和平。
作者:潘仕楷老师
经文:以弗所书2:13–15
收听普通话:
13从前你们是远离神的人,如今却在基督耶稣里,靠着他的血,已经得以亲近了。14因为他自己是我们的和平,使双方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绝的墙,而且以自己的身体终止了冤仇,15废掉那记在律法上的规条,为要使两方藉着自己造成一个新人,促成了和平;
2:14–15进一步解释我们如何在基督耶稣里,靠着他的血,而得以亲近。保罗在14节的开始与15节的完结使用“和平”一词,使这两节的主题很明显。和修本将和合本的“他使我们和睦”更改为“他自己是我们的和平”,比较正确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原文只是以第三身代名词开始这一节,但之后的动词本身也已经将这第三身主词的身份表达,因此这代名词不是单表达“他”,而应该是更有强调作用的“他自己”,正如在和修本所翻译的。在这两节中,不但指出耶稣基督自己是我们的和平,他也藉着他的牺牲,成就了和平。
在圣经中,和平并不单是指没有战争或对抗,而是在生命之中有安稳,在与神的立约关系中享有他的保守。正如大祭司亚伦的祝福:‘愿耶和华赐福给你,保护你。愿耶和华使他的脸光照你,赐恩给你。愿耶和华向你仰脸,赐你平安。’但是在这里,保罗将这概念应用在犹太人与外邦人身上,将两个本来不同的要变成一个,将远离的变成亲近的。
在这成就和平的过程中,神却使用了很多很暴力的词句,反映了这工作带来的挑战。在成就和平时,首先要拆毁了中间隔绝的墙,根据约瑟夫的记载,在当时耶路撒冷圣殿范围和外邦人院之间,建筑了一堵石墙,墙上有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双语吿示:“外国人不得进入围墙及圣殿四面之内院。被捉拿处死者,责任自负。”而根据使徒行传21:9–10,保罗在耶路撒冷被捕,似乎也与他被指带以弗所人特罗非摩进圣殿有关。在这段经文的上下文,保罗更指出犹太人与外邦人之间有一道无形的墙,需要拆毁才能成就和平,这就是在律法中将犹太人与外邦人区分的诫律规条。
神不但要拆毁及废掉将两下隔绝的事,更要以自己的身体终止冤仇。这里可能是指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以他的牺牲而成就救赎,以他自己的血满足了律法上的要求,一次性地成全了律法,使这在律法上的规条,不再成为人进到神面前的拦阻。
最后,保罗更指出神使两方藉着自己造成一个新人。在耶稣基督的救恩中,我们每一个都是新造的人。但这里所指的却是一个新的群体,在这群体中,不分种族,不分性别,不分年龄,都同样地可以藉着耶稣基督成为神的子民。
思想:
神是我们的和平。在这个充满着分歧的世界中,我们如何活出这和平的福音呢?
作者:潘仕楷老师
经文:以弗所书2:11–13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1所以,你们要记得:从前你们按肉体是外邦人,是“没受割礼的”;这名字是那些凭人手在肉身上“受割礼的人”所取的。12要记得那时候,你们与基督无关,与以色列选民团体隔绝,在所应许的约上是局外人,而且在世上没有指望,没有神。13从前你们是远离神的人,如今却在基督耶稣里,靠着他的血,已经得以亲近了。
以弗所书第2章明显地分为两部份:2:1–10讨论救恩在个人层面的意义,而2:11–22则讨论救恩在群体方面的意义。两部份的基本结构都是相同的,先是陈述得救以前的状况,然后指出神在拯救行动上所成就了的工作,最后论信徒现在的身份。
2:11–12,保罗指出:外邦人未信主之前是被拒于门外、与神的选民无份的。这里采用了一个提醒及回顾的方式,指出以前的境况,“你们要记得”(μνημονεύετε) 是在以弗所书1至3章里唯一以命令语气表达的动词,一方面反映这3章是以教义的论述为主的信息,另一方面,这动词显示出这里的内容是信徒应该已经知道的。
保罗在提醒他们是外邦人时,加入了两方面的补充。首先,他指出他们肉体是外邦人,表达出这外邦人身份只是一个肉体的观念,是外在的状态。另外,他们是被称为“没有受割礼的”。和修本在这里没有直接翻译出原文中重复出现的“被称为”(λεγόμενοι, λεγομένης) 一词,只是在译本中以标点符号将两个被称呼的名字表达出来,这在中文可能应该用“所谓的”来表达,表示这些名称只是外加的,是从人的角度来看,而不是反映他们真正的身份。这用词的方式反映出他们那时是被歧视、被拒在门外的。
2:12再进一步以五组字眼来描述这些外邦人未信之前的境况。他们是与基督无关,这并不是指他们在基督以外,因为所有人在信耶稣之前都是在基督以外,而是指他们是在基督的盼望之外。未信的犹太人都已经对弥赛亚的来临有盼望,但未信的外邦人却连这个对救主的盼望都没有,他们是与以色列选民团体隔绝,没有参与在应许的之约中的权利,没有指望,没有神。这最后的描述,不是指他们是无神论者,他们可能有对诸神的敬拜,但却没有认识独一的神。
虽然如此,2:13却指出他们在耶稣基督里的身份改变,从前本来是远离的,被拒于门外的,现在却得以亲近。这改变的原因,在原文是以两个平行的前置词片语表达出来。在和修本及大多数的译本中,却都是将第一个片语作为地方性的“在基督耶稣里”(ἐν Χριστῷ Ἰησοῦ),而将第二个片语翻译为工具性的“靠着他的血”(ἐν τῷ αἵματι τοῦ Χριστοῦ)。这翻译反映出这前置词具有多重意义,甚至在不同的翻译之间的意义也互相重迭。“在基督里”一方面是表达我们与耶稣基督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指出我们对他的倚靠,我们是藉着他,也是在他里面,从本来远离的处境,进入亲近的状况中。
思想:
我们得救不但是个人的罪得到赦免,更是被带入一个有盼望的群体中。因此我们要珍惜与这群体的关系。
作者:潘仕楷老师
经文:以弗所书2:8–10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8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而是神所赐的;9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10我们是他所造之物,在基督耶稣里创造的,为要使我们行善,就是神早已预备好要我们做的。
以弗所书2:10从另一个角度描述神在耶稣基督所成就的救恩,指出我们是他“所造之物”(ποίημα)。这里用了一个只在新约出现了两次的字,基本的意思是“所造成的物件、工作、创作”;而在旧约的古希腊文译本中,这字出现了28次,其中20次是在传道书,大部份是表达“人在世上所作的事”。传道书的作者本来期望在这些所作的事上找寻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但结果只是带来虚空,没有常存的结果;但另一方面,传道书的作者也用这个字描写神所成就的工作,传道书3:11说:“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恒安放在世人心里;然而神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测透。”因此,这个字并不是单单表示工作本身,而是随著作成的事所展示出来的意义。
这字在新约中没有用来表达人的作为,只是描述神的工作。这字在新约的另一次出现,是在罗马书1:20:“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然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了解看见,叫人无可推诿。”在这里,所造之物展示了神的永能和神性,将这本来是隐藏的、眼不能见的,启示在人的面前。在那里,神的工作使人可以认识到他的荣耀,是他放在人面前的展览。
在以弗所书中,也很强调这种展览的意义。2:7,保罗指出神所成就的救恩,是为要把他极丰富的恩典,就是他在基督耶稣里向我们所施的恩慈,显明给后来的世代。我们得到拯救,一方面是我们经历生命的更新,另一方面是使我们成为神恩典的见证。在原文中,作者将“他的”放在句子开头,表明我们成为神所造成之物中的首要角色,我们这些得救的人是由他而来,也是被他所造成的。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将这里的“所造之物”引申为神的杰作。
最后,保罗指出:虽然善行不能为我们赚取救恩,但却是这救恩的结果。神在耶稣基督里所作成的工作,是为要使我们行善,就是神早已预备好要我们做的。保罗在罗马书3:12之中,引用诗篇14和53篇的信息,他指出:“人人偏离正路,一同走向败坏。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人凭着自己不能行善,也像传道书所说,我们所做的,最终都只是虚空。唯有在神的恩典与拯救之下,使我们可以回到被造之初的设计,按着神所预备的,行他所喜悦的事。
思想:
我们既是神的杰作,愿我们能展示出神恩典的作为。
作者:潘仕楷老师
经文:以弗所书2:8–10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8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而是神所赐的;9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10我们是他所造之物,在基督耶稣里创造的,为要使我们行善,就是神早已预备好要我们做的。
以弗所书2:5,保罗已经急不及待地指出我们得救是本乎恩,反映出这是整段的重点信息。在2:8–9中,保罗再次重复这信息,并且加上补充,让我们更清楚这信息的内容。
保罗指出救恩的基础是神的恩典。他以完成或被动分词来描述我们得救,这表达本身已经表示这是一个做在我们身上的行动,我们在罪中不能自救,只可以被拯救。保罗在这句中为第5节增补了几方面的说明,首先,这节的“恩典”加上了冠词,主要的作用是与前面第7节的“恩典”相连,指出:我们得救所倚靠的恩典正是神要显明给后来的世代,在基督耶稣里向我们所施极丰富的恩慈。
另外,保罗指出,人应有的回应就是相信接受神在耶稣基督里所赐的恩典。有人将第8节下半理解成对信心的补充解释,指出连这信心的回应都不是出于我们自己的,而是由神所赐的,这样,救恩就完全是神的作为,相信与否都不是人可以选择的。这样的解释一方面过份地强调神的主权,忽略了人回应的责任;另一方面,因为第8节下与第9节应该是平行的,当两句连在一起时,反映出解释的焦点应该是对得救作出解释,而不是对信心。因此,这里不是说信心是神所赐,而是指救恩本身是神的礼物,不是由我们的行为赚取回来的,更不是我们所应得的。
信心最基本的意义是接受。神在耶稣基督里已经成就了救赎的工作,我们相信时,是承认这得救的身份不是出于自己,更没有任何可夸的,这也许是耶稣基督的救恩困扰人的地方。人总是希望能够掌握自己的前途,我们从小就被训练要为自己负责,自己的事要自己承担,要努力才可以成功。因此,对于这个完全不是出于自己、而且没有甚么可以作出贡献的事,很难理解,很难接受。有一句英文谚语可能反映这个事实,就是“人不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将自己的身体抬起来”,就算是最顶级的举重选手,可以举起比自己重量更大的物件,但却仍然不能够将自己举起来。我们不能靠自己的工作而使自己从罪中的死得到复活,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是我们所接受的福音,是基督教的信仰有别于其他宗教的主要元素。
思想:
福音并不是廉价的恩典,而是神藉耶稣基督付上重价成就,然后以无价的方式赐给相信的人。求神叫我们忠于这福音的恩典,将这无价之宝与人分享。
作者:潘仕楷老师
经文:以弗所书2:4–7
4然而,神有丰富的怜悯,因着他爱我们的大爱,5竟在我们因过犯而死了的时候,使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可见你们得救是本乎恩—6他又使我们在基督耶稣里与他一同复活,一同坐在天上,7为要把他极丰富的恩典,就是他在基督耶稣里向我们所施的恩慈,显明给后来的世代。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在以弗所书2:5–6,保罗用了三个拥有相同前置词字首的动词:一同活过来、一同复活、一同坐在天上。在和修本的翻译中,因为将第一个动词之后的、以间接受格形式出现的“基督”一字解释成关系性,这三个“一同”的行动就被理解为“与基督一同”,有少量的古代抄本甚至在“基督”之前加上了表达“在里面”的前置词,更加强了上述这种解释。在罗马书中,“与耶稣基督联合”是信徒身份的基础,得出这种“与耶稣基督一同拥有”的结果,是很合理的;但是在以弗所书,对于与耶稣基督联合的关系,上文之中并没有很明显的论述。以弗所书比较强调的重点,是信徒与信徒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犹太信徒与外邦信徒身份的一致性,因此,这里表达我们得救过程中的三个“一同”的行动,也可能是指信徒之间的“一同”。换句话说,既然犹太人与外邦人在未信之前都是死在罪恶过犯之中的,也都是应得神忿怒审判的,因此这藉着耶稣基督而成就的救恩,也是可以使犹太人和外邦人因着基督而一同活过来,一同得救,成为合一的信仰群体。
在行动内容方面,第二个动词一般都被解释为“复活”,但这就与第一个动词的意义重迭了。当然,保罗绝对可以将同一个行动以两个动词重复表达,而且在第一、二个动词之间,保罗加入了一句解释性的句子,指出我们得救是本乎恩,以致在第6节重申复活的意思也是很自然的。但是,这动词在新约只出现了两次,新约以外的用法也不多,若我们参考这字原文没有字首的版本,除了“叫醒、复苏”等意思之外,也有“升起、提升”等意思,因此,这三个动词可以被理解为耶稣基督救恩之中的三个部份,就是我们因信耶稣基督可以得灵命的复活,而且被升到天上,一同得以坐在天上的位置。
这三个动词都是以不定式出现,反映出保罗描述的是行动的整体性。虽然不定式本身不一定是指行动已经完成,但在这里放在第5节下半的解释性子句,却使用了完成式的分词,指向我们现在已经得救的状态,因此保罗是以成就了的角度来看这三个行动。从这角度的视野来看,信徒藉着耶稣基督的恩典已经复活、拥有新的生命,也已经被升到天上,是天国的子民,也坐在天上,与耶稣基督同在。
思想:
我们得着了这救恩,身份已经改变。愿我们的生命展示出神荣耀的恩典。
作者:潘仕楷老师
经文:以弗所书2:4–7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4然而,神有丰富的怜悯,因着他爱我们的大爱,5竟在我们因过犯而死了的时候,使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可见你们得救是本乎恩—6他又使我们在基督耶稣里与他一同复活,一同坐在天上,7为要把他极丰富的恩典,就是他在基督耶稣里向我们所施的恩慈,显明给后来的世代。
以弗所书2:4与2:1–3形成很强烈的对比。在第1节,我们只见到介绍出直接受词“你们”以及对这受词的描述,形成一个文法上独立的受词子句。同样,在第4节,我们也只是看到主词“神”,以及两个描述这主词的子句,也是一个文法上独立的主词子句。
在内容方面,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分别。2:1–3是形容人的困境及应该得到神忿怒的结局,而2:4却是形容神的怜悯与大爱,斯托得称之为“强大的对照”。与“堕落人类绝望状况”相对比的,是“神主动施恩与自主的作为”。“怜悯”(ἔλεος) 可以翻译为慈悲、怜恤或宽厚。这字意味着有这素质的人对于他人的需要和状况提供帮助,以致与这字连在一起的分词片语可以成为下文第5节中行动的原因。虽然和修本只在下半节之前有“因着”的字眼,但整节都应该是表达同样行动的原因。
保罗形容神的怜悯是丰富的,是富裕的,好像财主一样是有余的;另外,神对人的爱被形容为“大爱”,“大”(πολύς) 也可以翻译为多、许多、更多,可能反映神在历史中对人多次保护的行动。有这种超越性的怜悯和爱的神是我们面对罪与罚的唯一可靠盼望。
在2:5,保罗先重复了第1节的直接受词,再次提醒我们在过犯之中的处境和需要,才进入这漫长句子的主要部份,神要使我们藉着基督一同活过来。虽然在第5–6节中共使用了三个动词,它们的字首都有“一同”的意思,以致“基督”一词看来可似乎是这一连串动词的连系对象,因此和修本翻译为“与基督一同活过来”,但是在这节的下半却作出对这一连串行动的注解,指出我们得救是本乎恩。而在文法上,“恩典”与“基督”似乎在各自的子句中拥有相同的位置,也因此可能有相同的作用,就是表达基础、原因、或方法,因此,我在上文指出:神是使我们藉着基督一同活过来,我们也是靠着他的恩典而得以被拯救。至于“一同”这词的意义,我们将留待下一篇才讨论。
在第5节的下半,本来一连串三个平行的动词应该放在一起,但保罗却好像急不及待地将第8节才正式宣讲的信息先放在这里,很清楚地强调恩典在这救恩里的重要角色就是最基本的原因。
神怜悯地介入,使我们这些本来死在罪中的人因着基督所成就的恩典,可以重新有生命,使我们可以从灵性的死亡进入新生。
思想:
我们所领受的是何等宝贵的救恩!愿我们常记得我们是蒙恩的人。
作者:潘仕楷老师
经文:以弗所书2:1–3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从前,你们因着自己的过犯罪恶而死了。2那时,你们在过犯罪恶中生活,随从今世的风俗,顺服空中掌权者的领袖,就是现今在悖逆的人心中运行的邪灵。3我们从前也都生活在他们当中,放纵肉体的私欲,随着肉体和心中的意念去做,和别人一样,生来就是该受惩罚的人。
这3节在原文是一个不完整的句子,只有一个直接受词以及一连串对这受词的描述。因此,和合本将本来在第5节才出现的动词也重复在这一节之中,期望更清楚表达意义。但是这样却破坏了原文中对于我们未相信耶稣基督之前的境况的重视。这里的独立性让读者更清楚强烈地面对信徒得救前的处境,也与上文所指信徒已经历的大能成为对比。
保罗首先在第1节指出信徒从前的状态是死的。死亡的基本意义在于与生命或活着的人分离,而属灵上的死亡代表着与神的生命隔绝,未信的人虽然仍活在世上,却是远离神创造的设计,也不能与神相交。
保罗指出:我们死的原因是我们的过犯与罪恶,“过犯”(παράπτωμα) 可能的意思是“不能达标”,而“罪恶”(ἁμαρτία) 可以是“失足”或“背弃正途”。这里使用了两个基本上同义的字来表达,并不是要作更全面的解释,而是加强重点,这两个字都表示人活着未能按能力所及做当做之事。这里两个字都是众数,表示这并不是指罪作为一种权势或人性,而是指出人所犯的实在罪行。
第1节着重于我们是身处一个死亡的状态,而第2节却是回顾在这状态下的一生,“行事为人”是指我们的生活方式、目标、和表现。这并不是说人在未信主之前,行为上是充满罪恶的,而是说人的整个生活方式受到一些与神为敌的风俗所支配,在这些权势的管辖之下而活。
在第2节结束,保罗指出这个管辖未信者生命的权势,也是现今在悖逆的人心中运行的邪灵。这“悖逆的人”可能是指那些不相信耶稣是基督的犹太人,因为在这之后,保罗又再回到使用第一身众数,指出“我们”也是曾经与“他们”一样,都是应该接受神忿怒惩罚的。在第3节最后,保罗以“和别人一样”来形容所有人所应得的结果,这“别人”(οἱ λοιποί) 是一个犹太人惯用对外邦人描述的字眼,带有歧视的意味,而在这里却是用来指出犹太人与外邦人在罪中所要得到的相同结果。
这简单的论述,可以说是罗马书1至3章的一个整合,指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当中所包括的,是犹太人与外邦人,没有分别,都同样地需要神在恩典中的拯救。
思想:
所有人在未信主之前都是活在罪中,在罪恶的权势之下,都同样地应得神的审判。
作者:潘仕楷老师
经文:以弗所书1:19–23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9并知道他向我们这些信的人所显的能力是何等浩大,这是照他的大能大力运行的。20这大能曾运行在基督身上,使他从死人中复活,又使他在天上坐在自己的右边,21远超越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权能的、统治的和一切有名号的;不但是今世的,连来世的也都超越了。22神使万有服在他的脚下,又使他为了教会作万有之首;23教会是他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
在以弗所书这段感恩祷文的最后结语,指出神使万有都要服在耶稣基督脚下,这是耶稣从死人中复活,升到天上,超越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所达到的最终结果。耶稣基督的死不单成就了救赎,使信他的人罪得赦免,更完成了神在创世中的计划,使他的国降临。
在1:22–23中,保罗用了头和身体的关系作为比喻。有人认为头是比喻来源,指一切都是出于耶稣基督,但是在上下文的信息内充满了神国度权柄的主题和形象,因此头应该是主权的象征。
在1:22最后,保罗指出耶稣基督是为了教会而作万有之首。耶稣基督从死人中复活,他本身就成为万有之首,但保罗却要让信徒看到,耶稣基督是为着教会,也代表着教会而成为万有之首。换句话说,耶稣作万有之首的身份不是为着他自己,他要使教会成为神创造计划的成全者。
1:22中,保罗使用了“服在他的脚下”(ὑπέταξεν) 一词,可能是反映诗篇8:6–8的信息,指出本来神在创造中对人的计划在耶稣基督身上得到成就。神在创造天地时,按照他的形象样式造人,意味着人应该在这世界拥有神这形象的特质,并代表神管理世上一切被造的,只是在人犯罪后,失去了这样的管治能力。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成就救赎,使神本来为人所定的计划,都在耶稣基督里面得到成就。因为耶稣基督救赎的工作,信他的人将可以在他的带领之下,成就神在创造之中的计划。
最后,保罗指出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是与耶稣基督有不可分割的生命关系。在约翰福音中,耶稣用了葡萄树与枝子的关系比喻他与门徒的关系,与这里的象征相似,都是要指出信徒的生命是连结在耶稣基督里面,而“在基督里”也成为了信徒身份的标记。保罗更进一步地指出,教会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这句也可以翻译为“是被那万有的丰盛所充满的”。因为“充满万有”(πλήρωμα) 在歌罗西书1:19和2:9中,都是表达住在耶稣基督里的一切丰盛,指耶稣基督拥有完全的神性,因此,这充满万有者并不是一种存在于万物之中的素质,而是神本性中的丰盛。教会作为耶稣基督的身体,是与耶稣这葡萄树不能分开的枝子,我们应该在世上成为他的代表,将神的荣耀发挥出来,作为世上的光。
思想:
感谢我们的神,因为我们相信他的国要在耶稣基督里得到成就,我们也要成为他荣耀的见证,表彰他的作为。
作者:潘仕楷老师
经文:以弗所书1:19–23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9并知道他向我们这些信的人所显的能力是何等浩大,这是照他的大能大力运行的。20这大能曾运行在基督身上,使他从死人中复活,又使他在天上坐在自己的右边,21远超越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权能的、统治的和一切有名号的;不但是今世的,连来世的也都超越了。22神使万有服在他的脚下,又使他为了教会作万有之首;23教会是他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
在以弗所书1:19–21,保罗向我们指出,信徒应该可以知道神在我们当中所显的大能,特别在第20–21节指出,这是我们信仰的重要焦点。因为耶稣基督所经历、所成就的工作,是整个基督教的信仰基础,教会的存在,正是建立在耶稣基督从死人中复活的根基之上。
耶稣基督在信的人生命中所显的能力,是难以想象地浩大的。保罗在第19节使用了一连串的字眼,很强调地表达这种浩大的能力。这系列的第一个字 (ὑπερβάλλω) 没有在和修本翻译出来。中文译本当中,只有吕振中译本以“何等超越的”来翻译出这个字的意义,这字在以弗所书之中出现了三次,在二:7翻译为“极”,描述耶稣基督“极丰富的恩典”;在3:19,则是描述耶稣基督的爱是“超过”人的知识所能测度的。这些用法反映出这里也是要表达神在信徒身上所显的能力不单是浩大,更是超越的浩大。在这节的下半,保罗更以三个都是表达能力的词连在一起描述,和修本翻译为“照他的大能大力运行的”。“运行”(ἐνέργεια) 可以解作动力、功用、作用,比较着重实际的果效;“大能”(κράτος) 比较多翻译为权能或权势;而“大力”(ἰσχύς) 很多时候会翻译为力量。保罗将这三个意义重迭的字连在一起使用,很明显也是强调的作用,让读者感受到神在信的人之中所显的能力,是无可比拟的。
第20–21为这个无可比拟的能力提供了一个合适的例子。虽然我们很难想象神的大能究竟是何等伟大,但我们可以在耶稣基督身上看到他从死里复活所显的能力。复活本身就已经是超越我们想象的事,人从来都不能够胜过死亡的权势,耶稣从死里复活是一个历史性的奇迹,而且他更是被接到天上,坐在父神的右边,拥有超越一切天上、地上势力的尊名。因此,耶稣基督的复活,并不只是一次性所彰显的能力,而是因这历史事迹,启示出神掌权的国度在耶稣基督里得以成就。
明白耶稣基督复活的能力并不是只在头脑上得到一些知识,而是在我们的生命里知道有一位可靠的救主,无论我们在怎样的景况中,我们都可以知道,因他活着,我们可以依靠他而活,来面对我们生命中各式各样的挑战。
思想:
耶稣基督活着,是我们信心的基石。因他活着,信他的人就可以面对生命的窄路。
作者:潘仕楷老师
经文:以弗所书1:17–18
收听广东话:
17求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神,荣耀的父,把那赐人智慧和启示的灵赐给你们,使你们真正认识他,18照亮你们心中的眼睛,使你们知道他呼召你们来得的指望是甚么,他在圣徒中所得荣耀的基业是何等丰盛,
正如我们在上一篇所说的,这段的基本意义可能是为着神已经给予我们的恩惠发出感谢。这在17节没有进一步的线索,但在第18节却有一个关键性的字眼。在这感恩祷告文之中,保罗以一个完成式分词来表达神“照亮你们心中的眼睛”(πεφωτισμένους)。一般来说,完成式是表示一个过去的行动所产生的结果,若这里是要求神照亮信徒心中的眼睛,应该使用不定式的分词,而不是完成式。按照这完成式的表达,这两句可以翻译为一个感恩的祷文:“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神、荣耀的父,已把那赐人智慧和启示的灵赐给你们,使你们真正认识他,他已照亮了你们心中的眼睛,使你们知道他呼召你们来得的指望是甚么,他在圣徒中所得荣耀的基业是何等丰盛,”
在这样的解读之下,我们可以看到这与上下文有更紧密的联系。神在他的拣选中,藉着他丰富智慧的启示,让我们可以认识他在耶稣基督里所成就的救恩。真认识神应该是指这认识的肯定性,而不是在后来第二世纪异端的智慧主义中所指的知识的进阶。另外,在1:11–14也已经指出人信的时候就要得圣灵为印记,而这印记正是我们被呼召来得指望的凭据,而且在1:7–10我们也看到,在耶稣基督的救赎里,神要在时候满足时,使天上地下的一切,都在基督里同归于一,成为他丰盛的、荣耀的基业。
这样解读的结果,并不表示我们不再需要为这些祈求,而是在这祈求中更有信心。若我们认定这些是神已经赐给我们的,他已经为我们成就了这些事,我们就确实地知道这些是神的旨意,虽然可能我们在生命的历程中尚未充份地掌握了解,但我们可以肯定这是神要我们灵命成长的方向。
神已经赐圣灵住在我们里面,也应许圣灵要带领我们进入真理,我们就要顺着圣灵而行,经常研读他所启示的话。在读经、祈祷中,实践神在他恩典里对我们的教导,将圣经的真理活现在我们的群体中,也藉着我们生命的改变,更加体验神在我们当中荣耀的作为。
思想:
感谢神。我们不再在黑暗中寻觅神的奥秘,而是在耶稣基督真理的启示下,知道我们的盼望,明白天父的旨意。愿我们学习有顺服的心,按着天父的带领而活,遵行他的使命。
作者:潘仕楷老师
经文:以弗所书1:15–16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5因此,我既然听见你们对主耶稣有信心,对众圣徒有爱心,16就不住地为你们感谢神,祷告的时候常常提到你们,
这两节由上一段对神恩典发出的颂赞,转到这一段为信徒发出的感恩。关于这一段的解释关键,是我们对16节的理解,很多的译本都在16节表达出感谢与祷告两个行动,却没有清楚地指出这两个行动之间的关系,以致很多人因此将下文17–23节的内容看为祷告的内容,而将感谢神的重点消失了。
虽然16节的主动词是“不住”,他所不住地去做的行动,理论上是可以包括后面两个分词所表达的行动,但因为在两个分词之间并没有连接词,所以若将它们都同样解释为保罗不住地做的行动,比较不自然。更可能的解释,是将后面描述祷告的分词翻译为一个时间子句,指出当作者在祷告中记念他们的时候,是没有停止地为他们感谢神。
这样的解释影响我们如何理解17–23节的内容,因为若这段主要是保罗为信徒发出的感恩,下面的一段就是感恩的内容,也因此是神已经做在信徒身上的事。当然,感恩与祈求之间的界线有时会比较模糊,因为虽然神已经赐予恩典,但我们未必一定对神所赐的完全掌握,需要一步一步地在实际的生活中去经历,因此,感恩与祷告基本上是不能分开的。
在这感恩之前,保罗先表达出他为他们感恩的原因,就是他听到他们的信心与爱心。以弗所书不是一封处境性的书信,甚至可能是写给众教会传阅的公开信,因此这里并不是指保罗听到一些教会的消息,而是一般性地指出他知道他们属灵的状况。一方面是指出他们对耶稣基督的信心,反映了他们正确地认识与接纳了耶稣基督的福音,持守真理的道;另一方面,他们对众圣徒有爱心,表明他们拥有神子民的生命,认识到自己是属于这个在耶稣基督里的群体,彼此之间互为肢体。
信心和爱心可以说是基督徒的标记。有部份抄本缺少了爱心一词,以致有人将这信心从对耶稣基督的信仰,延伸至与圣徒群体的认同之上。除了抄本证据本身支持爱心一词的存在,在同时期写成的歌罗西书1:4也可能反映保罗是惯常地将信心与爱心放在一起。表示保罗认为那些相信接受耶稣基督的人,也同时必定接受与亲爱那些属基督的人。
思想:
在我们相信耶稣基督时,神已经改变我们生命的本质,叫我们与其他信徒一同成为属于他的子民。愿我们在生活之中,可以体现出这恩典带来的改变。
作者:潘仕楷老师
经文:以弗所书1:11–14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1我们也在他里面得了基业;这原是那位随己意行万事的神照着自己的旨意所预定的,12为要使我们,这些首先把希望寄托在基督里的人,颂赞他的荣耀。13在基督里你们听见真理的道,就是那使你们得救的福音,你们也信了他,就受了所应许的圣灵为印记。14这圣灵是我们得基业的凭据,直等到神的子民得救赎,使他的荣耀得到称赞。
保罗回顾了神在犹太信徒中所显的旨意之后,在1:13–14转到外邦信徒的身上。在原文中,1:13以一个前置词片语开始,介绍出在基督里的“你们”,但是在这第二身众数的代名词之后,要等到这节最后的部份才出现这代名词作为主词的动词,在这主词与动词之间,加入了两个描述这主词状况的分词,以及一句解释性的话,可以说是对这个“你们”的身份有非常充份的描述。
首先,保罗指出他们是听见了真理的道,他们本来不认识神,却因为有人将神真理的道向他们传扬,他们才有机会得到生命的改变。保罗也立即补充地解释,这真理的道就是那使他们得救的福音。在第一世纪的处境,保罗与初期教会中的使徒需要付上很大的代价,甚至是生命牺牲的代价,才可以将这福音的道理传到他们当时的世界之中,让在各处的外邦人可以听见这真道,而那些外邦人不只是被动地听闻福音,更是在听了之后作出“相信”的回应。保罗在表达这相信的状况时,重复了在这节开始时所用的片语,可以翻译为“在他里面相信了”,和修本比较直接地指出他们是信了他,也很正确地翻译出这意思。换句话说,信徒不单是相信了一些道理,而是在这真理的道引导之下,相信了耶稣基督。
在听与信之后,保罗指出外邦的信徒得了所应许的圣灵作为印记。在一般生活中,印记所表达的意思是在一个物件上封印,一方面是表明及保证这物件的真,另一方面也表示它可以被完好地传到目的地去。信徒受圣灵为印记,是对我们身份的确认,也指向我们将来的盼望。
在1:14,保罗更进一步地指出外邦信徒与犹太信徒之间的合一性。外邦信徒因信耶稣基督而得到的印记,也同时是犹太信徒作为神基业的凭据。在旧约,虽然神没有将圣灵赐给所有以色列人,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神藉着他的灵介入在以色列的历史之中,也让先知们在神圣灵的引导之下向他们发出启示,使以色列人认识到自己是神的子民,盼望将来得赎的日子。由此可见,虽然过程不一样,时间有先后,犹太人与外邦人都同样地可以藉着相信耶稣基督,真正成为神所救赎的子民,叫神的荣耀因着我们而得到称赞。
思想:
我们有机会听信福音,是神恩典的工作。请回想你如何第一次听闻福音,也为他向你所显的恩惠献上感恩。
作者:潘仕楷老师
经文:以弗所书1:11–14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1我们也在他里面得了基业;这原是那位随己意行万事的神照着自己的旨意所预定的,12为要使我们,这些首先把希望寄托在基督里的人,颂赞他的荣耀。13在基督里你们听见真理的道,就是那使你们得救的福音,你们也信了他,就受了所应许的圣灵为印记。14这圣灵是我们得基业的凭据,直等到神的子民得救赎,使他的荣耀得到称赞。
以弗所书1:11–14,我们看到保罗这颂赞的诗歌,从上文指出神的拣选、耶稣基督的救赎之后,这四节就将主题转到了信徒所要得到的基业。这段也很清楚地分为两部份,藉着不同的人称代名词表达出来。1:11–12是描述第一身的“我们”,而1:13却转为第二身的“你们”,最后在1:14又转为“我们”。在书信之中,第一身众数可以有几种用法,第一种是以这众数代表作者自己,但这里所指的,应该不是保罗自己独特的经历;第2种用法是以这第一身众数代表作者与他的同工,但是在以弗所书却没有明显地指出他与同工在一起;第三种用法是以第一身众数表达作者与收信人,指出这是他们共享的经历;而在以弗所书可能有第四种用法。虽然只是在2:11之后才清楚地以“你们”指出读者是外邦的信徒,而且他们与犹太信徒在主耶稣基督里拥有共享的身份,但是这合一的理念可能在上文已经暗示地出现,以致这第一身与第二身的转变可能是反映这犹太与外邦信徒的关系。
1:11–12指出了“我们”在耶稣基督里得着基业之后,解释这“我们”是“首先把希望寄托在基督里的人”,这“首先”可以是指教会发展的历史时间:保罗在第二次宣教旅程中只有短暂地停留过以弗所,在他的第三次宣教旅程才真正确立他们的信仰,因此这“我们”可以是指比以弗所人更早相信耶稣基督的人,特别是耶路撒冷与在犹大的信徒。但是这“首先”更可能是指神在救赎历史中的阶段,犹太的信徒并不是在信耶稣时才将希望寄托在基督里,而是一直在他们的历史中都盼望这位救主基督的来临,只是等到耶稣基督成就救恩之后,他们才能得以在他里面得到基业。
“得到基业”(ἐκληρώθημεν) 也可以解作“成了基业”,可以指这些犹太人是神照着自己的旨意所预定的,一方面成为了神的子民,另一方面也在神里面得到了他的应许为产业。人在神面前最重要可以得到的,不是一些他所赐的东西,不是在生活之中的某些帮助,而是与他的关系。最珍贵的,是被神拣选,成为属他的子民。
1:12重复了一6的主题,就是被神所拣选的人要成为对神的颂赞。人既经历了神的恩典,就必须在生命之中反映出这恩典的荣耀。
思想:
虽然我们不是犹太人,但我们需要为了神在历史中向他们显出的恩典,颂赞他的荣耀。
作者:潘仕楷老师
经文:以弗所书1:6b–10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6这恩典是他在爱子里白白赐给我们的。7我们藉着这爱子的血得蒙救赎,过犯得以赦免,这是照他丰富的恩典,8充充足足地赏给我们的。他以诸般的智慧聪明,9照自己在基督里所立定的美意,使我们知道他旨意的奥秘,10要照着所安排的,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
以弗所书1:8下–10将神在爱子里所成就的工作,从信徒个人身份的改变,转移到一个普世性的影响。在保罗的用法中,“奥秘”(μυστήριον) 并不是神秘莫测的,而是指一些暂时性地被隐藏的事,而且最终一定是会显露出来的,只是在这显示的过程中,必定需要神启示的介入,不是以人的聪明智慧可以自己明白的。因此,这里很清楚地指出,我们能够知道神旨意的奥秘,是因为他以诸般的智慧聪明,按着他自己的美意而成就的。
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谦卑,因为认识神旨意并不是出于我们自己;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有信心,因为既然神要使我们知道他旨意的奥秘,他就一定已经在他的启示中将我们所应该知道的显示出来。我们藉着研读圣经,就可以明白神的旨意。
我们所相信的是一位启示的神,他并不会将自己的旨意隐藏,而是在他所定的时候,按着他的方式,向我们启示。
1:10将这奥秘的内容清楚地表达出来,就是要照着他所安排的,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这明显地指着神要将他所造的万物带到的最后结局。“同归于一”(ἀνακεφαλαιόω) 基本上是作出结论的意思,罗马书13:9,那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贪婪,或别的诫命,都包括在“爱邻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这字所表达的,是“都包括在一句话之内”的意思,指出这是总归的结果。在圣经以外,这字只出现在哲学辩论中,用以来叙述最终的总结。和修本的翻译可能反映了这个“总归”的意义,将各样不同的、包括天上的、地上的、与及一切所有的,都归入一个最后的总结之中,就是万物都要归入在耶稣基督里面。
但有些译本,却因为这字当中存在一个表达“头”的字根,以致推论出—万物要归到耶稣基督这位元首之下。当然,若万物都要总归到耶稣基督里面,他也应该是一切的元首,所以,虽然这字在用法上没有表达出“元首”的意思,但从上下文却可以看到这最后总结的成就,是要照着所安排的,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发生。因此很明显地反映出耶稣基督的主权,他“做元首”的意义也与上下文切合。
思想:
现在的世界是混乱的,不知方向,但在耶稣基督里面,这些混乱的都将同归于一,这是我们的盼望。
作者:潘仕楷老师
经文:以弗所书1:6b–10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6这恩典是他在爱子里白白赐给我们的。7我们藉着这爱子的血得蒙救赎,过犯得以赦免,这是照他丰富的恩典,8充充足足地赏给我们的。他以诸般的智慧聪明,9照自己在基督里所立定的美意,使我们知道他旨意的奥秘,10要照着所安排的,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
以弗所书1:6下–8上承接着上两节对神拣选的恩典之描述,这两节解释这恩典成就的方法。拣选与预定是意志上的决定,但神的恩典却不只是他高高在上的批示,而是藉着他爱子的牺牲而成就的救恩。
保罗在这里用了两个特别的动词来形容神在他恩典中所做的事。在第6节中,他指出这恩典是神在爱子里“白白赐给”(ἐχαρίτωσεν) 我们的。这字基本上是“赐给”的意思,但因为上下文中都用了与恩典有关的字眼,而这字本身的字根也是“恩典”,因此这样的用法似乎有强调的作用,指出这是在恩典中的赐给。所以和修本翻译为“白白赐给”,正确地反映出这恩典赐予的意义。
在第7节下与第8节上,保罗指出我们所得的救赎是照着神丰富的恩典,充充足足地赏给我们的。这里表达充充足足地赏给所用的希腊文动词 (περισσεύω),是要指出神所赐的是格外地充足,有如泉水涌溢一样,是极为充足、加倍地临到信徒身上。
从这两个动词的运用,加上句子之中对于这恩典的丰富的描述,可以看到保罗是要读者深深地感受到神要怎样赐恩给我们。
在中间的第7节更清楚地指出,这恩典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工作,而是藉着这爱子的牺牲,以他流血舍命的代价而成就的救赎。救赎在旧约中是一个以色列人应该熟悉的观念,他们曾经在埃及为奴,却被救赎脱离埃及的辖制,成为与神立约的子民,每年的逾越节,他们都会记念这事,回顾神救赎的恩典。
和修本的翻译只将这节经文的一半意思表达出来,可能反映这节重点的部份,是指出这救赎是藉着爱子的血而成就的。救赎一定要付上代价,而我们所需要的救赎并不只是政治性与社会性的,而是我们因过犯而陷入罪恶的权势之下,需要付上赎罪的代价,就是爱子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牺牲,以他所流的血挽回我们,这是这一节很明显要着重的信息。但是在这节开始的地方,有两个字 (ἐν ᾧ) 和修本没有翻译出来,这个前置词片语有两个可能的意思,一是关系性的“在他里面”,而另一个可能是工具性的“藉着他”。和修本的翻译可能着重了工具性的意义,将它与句子后面的另一个前置词片语“藉着他的血”结合成单一的表达,这就忽略了新约经常指出的救赎,其实有“与耶稣基督联合”的意义。换句话说,我们所领受的救赎,不单是藉着耶稣基督的血而罪得赦免,更是因着他的恩典而归到他的名下。
思想:
我们所领受的恩典是神在基督里白白的、充足地赐给我们的,使我们罪得赦免,得以在主里面。愿我们珍惜重视这个身份。
作者:潘仕楷老师
经文:以弗所书1:4–6a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4因为他从创世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在他面前成为圣洁,没有瑕疵,满有爱心。5他按着自己旨意所喜悦的,预定我们藉着耶稣基督得儿子的名分,6使他荣耀的恩典得到称赞;
第4节以“正如”(καθὼς)作开始,显示这节以后的内容是神的各样属灵恩赐的范例。而这些举例的作用,一方面指出属灵恩赐的内容,另一方面解释为何神值得颂赞,因此和修本将这连接词翻译成“因为”,是合理的解释。
第一个颂赞的原因,是神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虽然这动词在新约之中只是以关身与被动的语态出现,但是按近代的希腊文文法研究,指出这样的字可能本身就是拥有内在的关身意义。而且在上下文中有清楚的线索,指出神的拣选是出自他自己旨意所喜悦的缘故。保罗也进一步表明这拣选是“从创世以前”所成就的,一方面是指出这拣选在时间上的“先”,另一方面也显出这拣选是独立于所有可能的外在和历史因素的,更显明这是神主权的结果。
这拣选是“在基督里”发生的。我们从保罗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于这片语的用法很广,可能包括中介角色、发生的范围、身份上认同等的意思。在这里,这几方面的意义都可能包含在这片语之中:我们是藉着耶稣基督作为中介角色而被拣选,我们也是在与基督联合的关系范围内被拣选,而这拣选的成就是因我们相信接受他的救恩,在身份上与基督认同,而成为属基督的人。
接着,经文以一个不定词子句指出神拣选我们的目的:“使我们……成为”,不过,在圣经里论及神作为的目的时,往往都带有一点“结果”的意味,因为神的旨意必然成就。而这旨意所成就的,就是要我们“成为圣洁、无有瑕疵”。这两个字在旧约通常用在献祭的描述,指出献祭者或祭物是圣洁无瑕,可以被神接纳的。在新约之中,这词组则会用来描述基督(来9:14;彼前1:19),或是指在末世站在神面前的教会(弗5:27;犹24;启14:5),虽然这里也可以是指最终的结果,但更有可能是指向信徒现时在生活中所追求的圣洁。
在第4节结尾的片语,和合本将它看为第5节的一部份,成为神拣选与预定的原因,但因为神的拣选本身已经是一种爱的选择,加上这片语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反而和修本和新译本都将这片语保存在第4节。新译本将它看为是神拣选与其目标之间的一个补充性的解释,指出神使我们因着爱在他面前成为圣洁、没有瑕疵;而和修本就将这片语看为目标的一部份,指出神不但要使我们成圣,也要我们之间满有爱心,这似乎更符合以弗所书“合一”的主题。
第5节更进一步地指出神拣选的作为,是一个意志的决定,是他旨意的结果,预定信徒成为神的儿女。我们成为神的儿女,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神收纳我们,使我们“得儿子的名份” (υἱοθεσίαν),这字基本上是一个法律的行动,指人将一个本来不是儿子的人立为承继者。因此,我们在基督里可以有一个将来的盼望,而这盼望的身份现在已经确立了。
最后,在第6节上,保罗似乎是使用诗歌中副歌的方式,对读者作出第一次的呼召,叫我们因着神荣耀的恩典,而将颂赞归给他。
思想:
我们既成为神的儿女,对于所领受的恩典有何回应呢?
作者:潘仕楷老师
经文:以弗所书1:3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3愿颂赞归给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他在基督里曾把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赐给我们。
以弗所书1:3–14整段是由一连串的关系代名词及分词所组成,是一个包含着多个从属子句的复杂句子,在众多的从属子句之间,拥有着不容易分析得清楚的句法关系,使这段经文的解释变得困难,结构分析也有一定的挑战。
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肯定保罗是要以这复杂的句子表达一个整合的信息主题。他按照希伯来诗歌的赞美诗方式,先在第一个子句中表达出颂赞的综览,然后在下面的从属子句中,进入数算对神的赞美及赞美的原因之细节。
在一3,保罗以几个相关的字表达出这颂赞综览的主题,指出神是一切恩惠的源头。原文的颂赞 (Εὐλογητὸς)、赐给 (εὐλογήσας)和福气 (εὐλογίᾳ),拥有相同的字根,一方面在读音上可以有平行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将“神应被颂赞”与他“赐恩的作为”紧密地连系,这也反映了旧约中颂赞诗的基本格式。
颂赞 (Εὐλογητὸς) 本是一个形容词,而第一句之中并没有动词,因此第一句可以解释为一个宣告,指出神是应当被称颂的。但是在颂赞诗之中,这个开头的宣告带有宣召的作用,呼召读者以颂赞作出回应,所以很多译本都以“愿颂赞”来表达。
颂赞的对象是“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指出我们与神之间的关系。神是耶稣基督的父,而耶稣基督是我们的主,我们藉着耶稣基督,可以到神的面前敬拜他,这是以弗所书之中的重要信息。
在这节的下半,保罗简单而有力地指出神值得颂赞的原因。他先以一个分词指出神是一位赐予者。换句话说,我们颂赞神,不是我们给他什么东西,而是因为他已经给了我们,我们只是在回应神的恩典。
经文进一步形容神所赐给我们的,是“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在原文的次序里,首先指出神所赐的是“各样的”(πάσῃ) 福气,这有全面性的意义。虽然下文之中列举了一些重要的例子,但这里的表达应该是更加全面,更加丰富。
紧接着的形容词及形容性的片语可能应该是同义的,有互相解释的作用。保罗指出神给我们的恩赐是属灵的和在天上的,这并不是要否定神会赐人属世的福气,而是要强调在基督里的恩赐的超越性,而且不会被世上的与物质的福气所限制。当中,“在天上的”是以前置词作为前缀,再加上本身已经表达“天”的字根而组成的形容词,明显地有强调的作用,因此有人会将这解释为“在高天上的”,表达出这些恩赐的超越性。
最后,这节经文指出神的这些恩赐是“在基督里”赐给我们的,这一方面表达耶稣基督的中介性,另一方面表示我们是在与耶稣基督联合的关系中享受这些恩赐。神对我们的工作,是藉着耶稣成就,也让我们在他里面得享这些恩典的丰盛。
思想:
神是应当称颂的,他赐的恩典是丰盛的。让我们的生命见证他。
作者:潘仕楷老师
经文:以弗所书1:1–2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奉神旨意作基督耶稣使徒的保罗,写信给在以弗所的众圣徒,就是在基督耶稣里忠心的人。2愿恩惠、平安从我们的父神和主耶稣基督归给你们!
这个月的灵修,会思想以弗所书1至3章的信息。以弗所书虽然是一卷比较短的书,但当中却传递了非常丰富的神学信息,其中特别着重教会的性质与使命。这书的结构大致上可以分为两部份:第一至第三章以两段祷告作为框架,将神在基督耶稣里所成就的救恩很详细地描述出来,特别是对这个被拯救的新群体的性质有深入的表达。这个月的默想,会从这段经文思想神在教会中的作为,期望藉着思想这丰富的恩典,让我们对神的旨意有更深的理解。
每日思想的经文比较短,因此在读经部份有时会包括上下文的内容,让弟兄姊妹对经文的脉络有比较好的掌握。
以弗所书1:1–2是书信的卷首语,希腊与罗马帝国时代的书信通常会很简单地交代写作处境,但是在保罗的信中,我们可以藉着观察他对写信人与收信群体的描述,看到当中所表达的一些信仰理念。
首先,保罗指出他作为基督耶稣的使徒,是奉神的旨意而成的。以弗所书第1章4次重复使用这个字,反映出这是保罗这封书信所着重的主题。除了这里以此介绍自己的身份之外,他在1:5指出:按着神的旨意,我们被预定可以藉着耶稣基督得到神儿子的名份;1:9指出:神的旨意使我们可以知道他旨意的奥秘;而1:11更指出:照着神旨意的预定,我们可以在他里面得基业。换句话说,基督徒的身份与使命,都是以神的旨意作为基础。
在收信人方面,因为有一些古抄本没有“以弗所”一词,以致这书被认为是一份通函。虽然我们有充份的理由相信这词是在原本的著作中,但这资料让我们留意到这书的普及性讯息,不是针对以弗所教会的问题,而是比较一般性地讨论教会的意义与其使命的实践。保罗在这里用了两个形容词来描述收信人。首先,收信人是“圣洁的”,在新约之中,这个形容词的众数通常都是翻译为“圣徒”,反映基督徒是一个被分别为圣的群体。第二方面,收信人被形容为在基督耶稣里“有忠心”的人,吕振中译本作“忠信的人”,而思高译本则翻译为“信仰基督耶稣的人”。这不同的翻译,是因为在原文之中 πιστός 可以有忠心与信心两方面的意思。一般来说,当上下文是讨论一些工作或使命时,这字就应该指向忠心的意思,但在这里的上下文中,却没有清楚地讨论一些职责,所以在这里翻译作“有信心”可能比较合适;另一方面,圣徒的身份也可能暗示一个使命,所以也可以有“忠心”的意义。事实上,忠心和信仰是不可以分割的概念,没有信仰的忠心是盲目的,没有忠心的信仰是虚伪的。
最后,保罗以他标准的方式作出问安。“恩惠”是希腊化的问候,而“平安”则是犹太化的问候。保罗的问安充份地反映出他对于救恩的普世性理念。耶稣基督所建立的新群体,是跨越文化界限的。神的恩典并没有限制,所有的人都是他要拯救的对象。
思想:
愿我们能明白神的旨意,按照他的恩典,将耶稣基督的救恩,传到普世的人当中。